施雅風:對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探討—新聞—科學網

2020-12-16 科學網

 

■施雅風

 

李四光教授對地理學界影響最大的工作,無疑是關於第四紀冰川研究的倡導,「冰期之廬山」專著,理論而又實際地闡明關於廬山地形與混雜堆積的冰川成因,生動富於說服力,被公認為地質、地理學界最有成就著作之一。作者在大學讀書與工作的初期,深為李先生的雄文宏論所折服,奉為楷模,未曾懷疑,在實踐中也力圖尋川遺蹟,與李先生理論印證。也正由於先生著作的啟發,產生研究冰川的憧憬和興趣。50年代末期開始,得有去西部高山區長期工作的機會,積累起一些經驗,由於重點在現代冰川,對冰川形成的氣候條件、冰川運動及其刨蝕、堆積特徵稍有了解。但初期認識也比較簡單,如1962年天山博格達峰第四紀冰川考察,曾將著名風景區天池判斷為冰磧阻塞湖,攔阻河谷形成天池的大壩定為冰川末端的終債,排斥當時已有的山崩滑坡成壩的解釋,對於遠離基巖區非一般流水作用所能帶動而堆放河谷或河口的巨石,統作為冰磧石看待。而1964年目睹西藏東南部泥石流暴發流動和堆積現象,1965年目睹雲南祿勸縣大山崩滑坡形成的橫跨河谷的巨壩後,逐漸明確壩狀、瓏狀的混雜堆積,遠離基巖區帶擦痕的巨礫,可以有多種成因,不能簡單的都稱為冰磧,由此,我就放棄了天山天池壩的冰川成因論,而接受山崩滑坡成因論。但1962年博格達考察後,已提出了天池冰期的名字,雖未正式撰文論述其含義,但已在同行中流傳與引用,無法收回,悔之莫及。

 

1964年起有幾次偶然的機會接觸東部第四紀冰川問題,一次是藍田猿人現場會議,對於猿人產地公王嶺附近地形現象出現了流水成因和冰川成因兩種完全對立的理論,我看了一處被冰川成因論者當作冰磧看待的卵石層後,認為完全可以用山溪洪流順理成章的解釋,無須藉助於冰川成因。一次在四川渡口金沙江岸邊看到一堆大小混雜的礫石堆積,景才瑞先生指為古代順金沙江河谷流來的大冰川堆積,我考慮這裡海拔已經很低,附近亦缺乏高山,沒有發育古冰川的條件,而未敢苟同。一次在河北陽原泥河灣地區,周慕林先生介紹所稱紅崖冰期的混雜堆積,我看後認為缺乏冰磧特徵,也可用山溪泥石洪流堆積來解釋。若干次的接觸討論後,逐漸對於李先生的第四紀冰川學說產生了懷疑。於是在1980年聯合若干同志去廬山考察,對李先生親自鑑定的冰川堆積與侵蝕形態一查究竟。經過近半個月的觀察,就廬山的氣候條件,地貌形態和混雜堆積的可能成因,反覆作了比較,對廬山西北麓羊角嶺混雜堆積作了較深入的室內分析,所得結果與李先生的觀點完全相左。本著實事求是、百家爭鳴的精神,發表了兩篇短文引起了一場新的論戰,以後又聯合了崔之久、李吉均等三十多位志同道合者,開展了比較系統、全面的研究,撰著《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與環境問題》一書作為我們的研究總結。我們總的認識是:中國東部只有少數高山如陝西太白山、四川螺髻山、臺灣玉山和吉林長白山有確切的第四紀冰川遺蹟,而存在爭議的海拔2000米以下山地,如廬山、黃山、廣西桂林等山區過去報導過的第四紀冰川遺蹟概屬誤解。誤解有著時代的烙印,即本世紀30年代,正是歐洲A. Penck與E. Brückner關於阿爾卑斯山四分法冰期概念在全世界流行,對冰川地貌、堆積物和冰緣、泥石流、山區洪積等近似現象的識別還不深刻,對沉積物內部結構、特徵,對孢粉分析、同位素分析等識彆氣候與環境的手段還未應用,實踐的局限性產生認識的片面性是任何一位學者所難免的,而在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環境下,限於政治和經濟條件,包括李四光先生在內多數研究者沒有去西部高山區從事現代與第四紀冰川深入研究的機會,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限制,使已經形成的不符合實際的錯誤認識難於自覺改正,這或許是我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研究走了一條彎路的認識上的原因。

 

飲水思源,李四光教授開創了中國第四紀研究,並親自擔任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的首屆主任,在他的創導下,三十多年來,中國第四紀研究有了盛大發展。李先生勇於向陳規舊習挑戰的開拓精神、探求真理的嚴肅態度、支持各門學科發展、培植後進青年的寬闊胸懷,永遠是我們的楷模,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節選自《李四光教授與中國現代地理學的發展》)

 

《中國科學報》 (2014-01-24 第6版 印刻)

相關焦點

  • 院士施雅風:對李四光廬山冰川學說的修正
    本文根據施雅風院士在中國地理學會長江分會2008學術年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文稿整理者:顧人和。  這幾天中國地理學會長江分會在江西南昌舉辦學術年會,乘著這個機會,我來講一講廬山冰川問題。 關於廬山第四紀是否存在冰川的爭論,已成為中國地學界的一個歷史遺案。
  • 亞洲唯一的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由李四光發現,可以去看看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位於石景山區模式口,當年李捷、李四光等地質學家在這一代發現了第四紀冰川擦痕遺蹟。後世建立了陳列館,號稱是「我國乃至亞洲唯一一座建立在第四紀冰川遺蹟上,以冰川知識、地質巖石、古生物、地球環保等科普教育為內容的展覽館」。第四季冰川擦痕遺蹟為石景山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冰川印象」展覽展示活動正式啟動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冰川印象」展覽展示活動正式啟動啦!為了更廣泛地向廣大觀眾傳播介紹地球、地質方面的科普知識,弘揚李四光等科學家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廣大觀眾更好地了解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與發展、冰川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倡導人們更好地愛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特舉辦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冰川印象」展覽展示活動。
  • 彩陶冰川石 廣西第四紀冰川見證者
    馬鞍形礫石(馬鞍石),是冰川對礫石進行塑性變形的結果,也是冰川作用下產生的特有的變形礫石。當然,冰川裹挾的礫石、石塊,在冰川流動過程中,也會給基巖和圍巖留下摩擦印記冰川擦痕,北京石景山區翠微山南麓的「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就建在模式口冰川擦痕集中區旁邊,館名分別為李四光和方毅手書。
  • 「冰川印象」展在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開幕
    2020年9月22日,「冰川印象」展覽展示活動在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順利開幕。由於受疫情影響,本次活動通過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模式,主要由線上的啟動儀式、科普視頻和「我與冰川有個約會」小小講解員活動,線下礦物晶體展和植物標本展共五部分組成。
  • 青島嶗山保存第四紀冰川地貌 嶗頂仰口等處可欣賞
    24日,為期4天的第二屆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討會在嶗山閉幕。與會大部分專家認為嶗山保存了系統的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是迄今為止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保存第四紀冰川遺蹟最為完整的地區。這意味著嶗山旅遊增添了新景觀,遊客們可在華嚴寺、仰口、嶗頂、北九水等處欣賞到第四紀冰川地貌,還可領略到冰川擦痕和冰臼等景象。  據介紹,自80多年前,地質學家李四光首次提出嶗山為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以來,針對嶗山地質特點的爭論不斷。
  • 第四紀冰川遺蹟在赤峰
    由於1萬年前冰川剛剛過去,它們還可以在這裡生存,但是隨著氣候變化,這裡已經不適於它們生存……第四紀除了發生冰川活動外,還是人類誕生的時期。人類在幼年時期,便遭遇了多次冰河期,冰河期除了發育了冰川遺蹟外,還孕育發展了人類。冰河期是全球氣候變冷的產物,而氣候長時期變冷便構成冰河期。
  •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明日將重新開放(圖)
    位於石景山模式口地區的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明天將向社會重新開放。這座目前我國唯一的一座冰川遺蹟博物館,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大規模重建,已經變成國內首屈一指的觀眾交互式博物館,李四光當年勘察的冰川擦痕遺蹟則被完全封閉保護了起來。
  • 一節一會 | 遊在黃州《赤拜謁李四光紀念館》
    一樓四周的李四光生平展廳,用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著作、插圖、實物、標本、書畫、題詞等資料,生動地再現了李四光光輝的一生。二樓總共有五個展廳,從西向東,依次為地質力學展廳、冰川展廳、能源展廳、地震展廳、古生物展廳等,分別形象地介紹了李四光在這些領域所做的大膽探索和卓越貢獻。
  • 嶗山深藏冰川地貌 專家:遺蹟宜建地質公園(圖)
    21日,第二屆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討會在青召開,來自全國的60多名地質專家「嶗山論劍」,經過三天實地考察和交流,專家們確認了嶗山第四紀冰川的存在。    正反雙方激辯古冰川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的「中國東部存在第四紀古冰川」的觀點在世界引起震動。圍繞嶗山是否存在古冰川,一代又一代的地質學家在艱難地尋找和求證。    「大家看這個區域,這就是一段典型的冰川形成的冰磧堤,兩個方向都隆起來,中間是石河。
  • 江西廬山是冰川遺址嗎?為何大半年時間都是霧天?
    大霧茫茫,雲煙飛渡,給廬山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然而,雲霧瀰漫、峰巒隱現的廬山真面目背後所隱藏的神秘冰川,至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謎。    實際上,廬山有沒有出現過冰川的問題一直在我國地質界存在爭議。1931年,地質學家李四光帶領北京大學學生去廬山考察時,發現那裡的一些第四紀沉積物。
  • 太白山景點介紹之25冰川湖泊
    太白山第四紀冰川問題一直吸引國內外許多科學者的關注。1922年,德國人林波裡奇特(W.Linpricht)首次發現太白山高處發育冰鬥期。1937年,李四光在《冰期之廬山》中寫道「陝西之太白山,川邊灌縣以北之臥龍崗,西康之理化附近諸高山,雲南之點倉山等處,皆有最近之冰川痕跡,較現今之冰川低千餘米,然其高度皆在三千米以上。」
  • 李四光預測中國的四大地震 揭秘預測背後的真相
    李四光是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一生為了中國現代地質工作奉獻出了一生,而李四光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網上流傳的預測了中國四次大地震,而這四次大地震的前三次均已實現了,只有最後一次還沒有應驗,此後關於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的說法就流傳出來了,但是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崔之久的地貌人生:布滿了冰川「傷痕」—新聞—科學網
    他邊登山邊進行地貌考察,並於次年在《地理學報》發表論文「貢嘎山現代冰川的初步研究」。 這篇論文成為我國第一篇研究現代冰川的專題論文。崔之久說,貢嘎山也改變了他的一生,從此他的研究方向由黃河轉向冰川。 接下來的一年,他轉戰祁連山,成為祁連山冰川考察隊的一員。1958年,中國才開始組織團隊進入祁連山對現代冰川進行大規模考察。
  • 第四紀早期:更新世
    地質年代名稱,更新世亦稱洪積世,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1839年創用,1846年福布斯又把更新世稱為冰川世。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躍的時期,開始於 1 806 000年(±5000年)前,結束於11 550年前,是構成地球歷史的第四紀冰川的兩個世中較長的第一個世。在此期間發生了一系列冰川期和間冰川期氣候迴旋。地層中所含生物化石,絕大部分屬於現有種類。
  • 是誰終結了「冰河時代」—新聞—科學網
    雖然這只是動畫片的情景,但「結伴一起去南方」,卻也是第四紀冰期的寫照。 第四紀(250萬年前開始的地球歷史時期)通常以一系列的冰期和間冰期為特徵,這期間大陸規模冰蓋反覆消長,尤其是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區出現了冰凍潮汐。 在中更新世轉變之前,第四紀全球冰期大約每4萬年重複一次。然而,在中更新世轉變期間,第四紀冰期的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並擴展到10萬年的間期。
  • 《大地之光》再現李四光-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臺完全由大學生演繹的大型話劇《大地之光》的公演,再現了「中國地質力學之父」李四光的動人故事。現場演到動情處,千名觀眾隨著劇情而叫好、鼓掌或淚光閃閃……    李四光是湖北人,更是地大前身——北京地質學院的籌建者之一。
  • 大自然奇觀丨湖南唯一的「第四紀冰川」地質公園
    如果你看過《冰河世紀》系列動畫片,想必會為兩百萬年前地球被冰川覆蓋的壯觀場景所震撼。時光荏苒,冰雪消融,我們無法回到幾十上百萬年前。但是我們可以走上幾十上百公裡,去觸摸一下冰川時代的記憶。在湖南瀏陽大圍山境內,就擁有著大量第四紀冰川的遺蹟。大圍山是湖南第四紀冰川地質遺蹟發育較好、類型較全的地區,其地質遺蹟齊全並且保存完整,堪與阿爾卑斯山第四紀冰川地質遺蹟媲美,卻鮮為人知。
  • 到嶗山景點看冰川遺蹟
    到嶗山景點看冰川遺蹟 青島晚報電子報   2013.05.31 星期五     巨峰:嶗山古冰川遺蹟密集區,有古冰川拖動作用形成的林立的山峰、刃脊、門、崮(巨峰兩側),有大大小小的冰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