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深藏冰川地貌 專家:遺蹟宜建地質公園(圖)

2020-12-16 青島新聞網

    21日,第二屆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討會在青召開,來自全國的60多名地質專家「嶗山論劍」,經過三天實地考察和交流,專家們確認了嶗山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昨天,嶗山風景管理局對外公布,嶗山將正式啟動申報國家(世界)地質公園。

    正反雙方激辯古冰川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的「中國東部存在第四紀古冰川」的觀點在世界引起震動。圍繞嶗山是否存在古冰川,一代又一代的地質學家在艱難地尋找和求證。

    「大家看這個區域,這就是一段典型的冰川形成的冰磧堤,兩個方向都隆起來,中間是石河。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興永在這兩天的考察中不僅僅是一位臨時導遊,更擔負著闡述支持嶗山冰川說最新成果的重任。

    他的觀點立即引來了幾個專家的質疑聲:「這種類似於冰川漂礫的地形也有可能是因為崩塌、大洪水等衝擊而形成的,所以並不能完美解釋就是冰川遺蹟。 」提出反對意見的是中科院寒旱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趙井東。現場專家們針鋒相對,一度爭得面紅耳赤。

    徐興永告訴記者,目前關於第四紀冰川學說學術界還是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大部分學者支持我國東部中低緯度地區曾經出現過冰川運動,以嶗山為例,那些上千噸重的巨石只有冰川運動才能解釋;另一方則堅持這片區域從未發生過冰川活動,形成這種地貌的還有可能是崩塌或者洪水衝擊。

    「元謀人之父」支持冰川說

    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專家中,有赫赫有名的74歲的錢方教授。 1965年5月1日他在雲南發現了「元謀人」,把我國人類發展歷史向前推進了100萬年。這次是錢方教授第三次來到嶗山進行冰川考察,他對嶗山曾經在第四紀發育過冰川的事實堅信不疑。

    在嶗山的實地考察中,談起嶗山古冰川的話題,錢教授非常肯定地告訴記者:「從目前嶗山的地形地貌來看,後有高山,前有冰鬥,下面有明顯的物質堆積帶,漫山遍野隨處可見重達上千噸的巖石塊,除了冰川能有足夠的力量搬運這些巨石外,什麼塌方、泥石流、山洪爆發等這些外力根本無法推動它,所以目前對嶗山存在的大量漂礫物來看,用冰川來解釋是最科學的。 」

    嚴謹的錢教授還強調說,要確定嶗山的冰川發育和運動,還需要更多的輔助證據,比如冰川時期的生物遺存等等,這還需要今後更加詳細系統的工作。

    嶗山冰川說爭論120年

    從首次提出嶗山存在冰川活動遺蹟到如今,其實爭論已經持續了120年之久。1894年,英國地質學家蓋克第一次提出嶗山存在古冰川遺蹟,但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關注。直到李四光提出的第四紀冰川理論後,嶗山才開始吸引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目光。嶗山是否存在古冰川,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們不斷地進行著求證,正反雙方均提出大量理論,此次會議中持有反對意見的學者依舊不少。

    對此徐興永表示,學術上的觀點碰撞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只有碰撞才能生出新的理論,這對給嶗山定位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嶗山確實有很多地形只能用冰川來解釋。堅持這種觀點的還有來自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韓同林研究員,他對記者說:「冰臼是第四紀古冰川運動存在的重要標誌,是冰川地貌的DNA,有冰臼的地方就有冰川運動的存在,否則沒有什麼力量能讓嶗山堅硬的花崗巖巖石被穿透,像那羅延窟如此之大的大冰臼,如果沒有冰川夾帶的巖石碎屑,只依靠水能衝得出來嗎? 」

    冰川支持說佔據大多數

    在華嚴寺周邊地貌的考察過程中,雙方觀點均非常明確,但支持嶗山存在冰川說的專家還是佔了大多數。

    記者了解到,2002年秋,現任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的海洋地質學家李乃勝曾提出了嶗山存在古冰川遺蹟的觀點,而且稱是我國海岸上古冰川遺蹟保存最好的一處。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趙松齡教授和徐興永研究員在其合作的專著裡更是列舉了大量的實例。國內多位專家也通過大量的實地探尋和理性分析認為嶗山存在古冰川。此外,包括李四光在內,還有已故的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劉東升也曾經明確無誤地提出:在更新世期間,山東丘陵一帶普遍發育了低海拔型古冰川,留下了大量古冰川遺蹟。

    「走在嶗山,能看到山谷有大量不知從哪來的巨石,這些巨石叫做漂礫。 」趙松齡說,漂礫是冰磧石塊的統稱,形狀大小不一。這些漂礫有的在山頂,有的卻進入了黃海形成小島。 「這些『飛來石』,就是冰川逐漸消融時,石塊被異地搬運沉積形成的。 」

    ●新聞延伸

    嶗山申報國家地質公園

    經過兩天對嶗山綜合的考察後,專家們進行了長時間的研討。嶗山風景區管理局組織有關專家召開了嶗山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研討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嶗山作為國家首批國家風景名勝區,具有國內乃至國際典型意義的花崗巖地貌類型及白堊紀海相地層典型剖面、特別是發育中國東部最為典型、系統的第四紀冰川遺蹟等國內乃至國際罕見地質遺蹟,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普及教育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完全具備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這對提高嶗山的科學品質和科學內涵、保護嶗山地質遺蹟、提高嶗山乃至青島知名度、建設 「嶗山國際標準的旅遊度假區」等具有重要意義。

    「嶗山堪稱我國古冰川研究的地質寶庫。 」徐興永說,從冰川地質學的觀點來看,嶗山是天然的古冰川博物館,非常適合建立我國東部海拔最低、冰磧地貌最為完整、冰消期景觀最為秀麗的古冰川地質公園。

    目前,嶗山已遞交資料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將正式啟動申報程序。(記者 周昆 薛飛)

相關焦點

  • 古冰川地貌保存完整 擬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圖)
    (圖片由徐興永提供)  嶗山  連日來,近百名地質專家匯聚嶗山,對嶗山的古冰川地貌進行了考證,專家認為,嶗山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冰川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有著巨大的科研價值,其條件足以申報世界級地質公園。目前,嶗山風景區正準備申報國家地質公園。
  • 千米厚冰川造就嶗山地貌科考團進山探古冰川遺蹟
    千米厚冰川造就嶗山地貌科考團進山探古冰川遺蹟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3.10.22 星期二 隨著嶗山申報國家地質公園提上日程,人們對嶗山古冰川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上周四下午,青島同安路小學40多名小學生組成了一支研究性學習科考團,在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徐興永研究員的帶領下來到華嚴寺景區,開始探秘嶗山古冰川遺蹟。千米厚冰川搬出巨型「飛來石」    來到華嚴寺,小隊員們跟隨徐興永來到了第一個科考景點——華嚴寺塔林「飛來石」。「大家知道這三塊巨型『飛來石』是怎麼形成的嗎?」
  • 嶗山有冰川遺蹟 冰積物上建房穩如泰山
    這一切的奧秘就隱藏在距今數百萬年前的冰川遺蹟中。    為期4天的第二屆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討會昨日在青島落下帷幕,與會專家認為嶗山發育中國東部最為典型、系統的第四紀冰川遺蹟等國內乃至國際罕見地質遺蹟,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普及教育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完全具備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
  • 青島嶗山保存第四紀冰川地貌 嶗頂仰口等處可欣賞
    24日,為期4天的第二屆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討會在嶗山閉幕。與會大部分專家認為嶗山保存了系統的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是迄今為止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保存第四紀冰川遺蹟最為完整的地區。這意味著嶗山旅遊增添了新景觀,遊客們可在華嚴寺、仰口、嶗頂、北九水等處欣賞到第四紀冰川地貌,還可領略到冰川擦痕和冰臼等景象。  據介紹,自80多年前,地質學家李四光首次提出嶗山為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以來,針對嶗山地質特點的爭論不斷。
  • 到嶗山景點看冰川遺蹟
    到嶗山景點看冰川遺蹟 青島晚報電子報   2013.05.31 星期五     巨峰:嶗山古冰川遺蹟密集區,有古冰川拖動作用形成的林立的山峰、刃脊、門、崮(巨峰兩側),有大大小小的冰臼
  • 39個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地貌景觀大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世界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範圍的地質遺蹟景觀,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專家實地考察並經專家組評審通過,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的地質公園。
  • 青海:崑崙山國家地質公園入圍世界地質公園預選名錄
    中國園林網5月2日消息:經省國土資源廳、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格爾木市的積極申報,青海崑崙山國家地質公園入圍世界地質公園預選名錄,兩年後有望躋身世界地質公園行列。
  • 大自然奇觀丨湖南唯一的「第四紀冰川」地質公園
    圖來源網絡你知道嗎?在湖南瀏陽大圍山境內,就擁有著大量第四紀冰川的遺蹟。大圍山是湖南第四紀冰川地質遺蹟發育較好、類型較全的地區,其地質遺蹟齊全並且保存完整,堪與阿爾卑斯山第四紀冰川地質遺蹟媲美,卻鮮為人知。
  • 「精彩視頻」探冰川遺蹟,訪地質奇觀,赤峰這個國家地質公園統統都...
    大約在250萬年前,地球進入第四紀冰川時期,冰融風化交替作用千百萬年,強烈的冰川運動,成為了改造地貌山貌的刻刀,在山體上留下了刀劈斧鑿的痕跡,形成了獨特的巖牆等地質構造景觀和巖臼群、石排、壁龕、象形石等7類地貌景觀。
  • 動圖演示地貌及地質構造(冰川地貌、海洋地質、斷層……)
    1.地質構造及相關 石鐘乳形成示意火山構造地球內部構造>斷層地塹與地壘滑塌壺穴形成示意圖U型谷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山谷呈冰川地貌2.河流地貌相關動圖 牛軛湖形成示意圖河流襲奪河谷橫剖面示意圖河流搬運方式示意圖層流與紊流瀑布向源侵蝕作用大洋洋流和現代磷酸鹽沉積物的分布圖3、海洋地質
  • 克什克騰地質公園,位於內蒙古赤峰市,燕山奇峰峽谷地貌
    走進克什克騰國家地質公園,克什克騰地質公園,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保護面積為5000平方公裡,以第四紀冰臼群和花崗巖石林地貌,及地質構造為主要特色。園區內具有10種類型的地質地貌景觀,即冰川地貌、花崗巖地貌、火山地貌、泉類地貌、峽谷地貌、湖泊景觀、河流景觀、溼地景觀、典型礦床及採礦遺蹟景觀和沙地景觀,具有典型的地學意義。克什克騰國家地質公園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周邊地區,主要包括青山巖臼、沙漠、草原、火山、冰川、溫泉等各種地貌。
  • 大圍山獲批國家地質公園
    長沙晚報訊(記者 顏開雲 通訊員 林湘國 劉鳳娥)長沙有了首個國家級地質公園。昨天,瀏陽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大圍山已正式獲國土資源部批覆為國家地質公園。這是湖南省唯一的以第四紀冰川遺蹟為主的國家級地質公園,也是中國中東部繼廬山後獲批的又一個第四紀冰川遺蹟地質公園。
  • 追尋250萬年前冰川遺蹟的秘密
    隨後,他們又發現了冰川刨面、冰蝕坎、羊背石、角峰、刃脊等各種冰川遺蹟,在不到兩公裡的山谷中,這種冰川遺蹟分布極為廣泛。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同林介紹說,巨石頂端表面布滿很多條狀擦痕,整個擦痕面有30多平方米。青藏高原等處也發現過類似的巨石,但極少發現冰川摩擦特有的印記,即便是發現了,一般也僅有幾釐米到十幾釐米。專家們繼而分析了在妙峰山出現冰川遺蹟的原因。
  •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探寶」大美青海河山 掀開地質遺蹟「面紗」
    2015年之前,省內地質遺蹟調查主要限於以地質公園建設為目的的局部地區調查,不同地勘單位在政府部門支持下依託地質遺蹟建成世界級地質公園1處,國家級地質(礦山)公園7處,省級地質公園1處,園區外其它地區地質遺蹟調查幾乎處於空白,許多重要地質遺蹟尚未發掘出來。
  • 承德丹霞地貌國家地質公園——河北地質公園
    公園分為磬錘峰、雙塔山、雞冠山三個園區,磬錘峰、夾牆溝、朝陽洞、唐家灣、雙塔山、雞冠山六個景區,總面積48.76 km2,核心區面積24.03 km2。是一座以丹霞地貌為主,以清代皇家園林景觀和熱河古生物群景觀為輔,集自然、生態、人文於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承德丹霞地貌具有極好的代表性,反映了丹霞地貌整個發育演化進程,是研究華北丹霞地貌形成、發展和演化的最佳場所。
  • 國內冰川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質公園在青海果洛建成
    新華網西寧11月4日專電(記者李亞光)記者近日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委宣傳部獲悉,阿尼瑪卿雪山國家地質公園已通過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專家組驗收,標誌著我國現存冰川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質公園基本建成。  阿尼瑪卿雪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瑪沁縣境內,2012年入選第六批國家地質公園名單。
  • 赤城地質文化遊!
    圖 | 赤城地質公園內的恐龍足跡 在赤城樣田至後城、延慶一帶,以中生代燕山運動地質遺蹟為核心,集構造、沉積、古生物、巖漿活動及北方巖溶地貌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結構特徵明顯
  • 第四紀冰川遺蹟在赤峰
    冰川遺蹟的發現在赤峰這片九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的崇山峻岭中,第四紀以來數次冰期的冰川活動,給這裡留下了無數冰川遺蹟。冰臼這個「世界奇觀」,多少年來,一直默默地躺在那裡,沒有一雙慧眼去認識它。然而,時光的歲月走到1997年10月,才有了轉機。
  • 青海這些地質公園值得一遊
    有著「世界屋脊」美稱的青海,地質現象眾多,丹霞地貌、冰川遺蹟、河流堆積地貌、高寒喀斯特地貌等景觀,即使無法用言語訴說,在一飽眼福的同時,仍然可以通過這些地貌景觀真實的感受到數億年來的地球歷史變遷。小編為大家匯總了青海省內六大地質公園,可謂各有千秋:1貴德國家地質公園青海海南州貴德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尕讓鄉阿什貢村,以自然地貌景觀和地質遺蹟為主要特徵,輔以多樣生態景觀和豐富人文景觀的一個綜合性地質公園
  • 東北大學考察組來我縣考察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地貌
    7月28日,東北大學校長趙繼帶領考察組來我縣,對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形成演化的地質地貌情況進行考察。市委常委、副市長徐峰,縣委書記李作璧,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黃河石林大景區管委會主任周楊陪同考察。每到一處,石林地貌都引起考察組的興趣,他們認真分析各種石林地質地貌的形成原因,並拍照留存資料。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是一座集地貌地質、地質構造、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於一體的綜合型地質公園,它巧妙的將古石林群、黃河、沙漠、綠洲、戈壁、農莊結合在一起,完美的呈現了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