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德吉正在為果樹剪枝。 張偉 攝
中新網拉薩5月29日電 (張偉)「佔盡風情向巴蜀,不負百果第一枝」,論及在中國栽培以「稀缺」「高端」標籤傍身的車釐子(又稱歐洲甜櫻桃),不少人首推四川。近日,在北京市的對口支援下,這種對溫度、光照、水分和土壤都十分挑剔的果樹,在海拔4200米的西藏拉薩尼木縣烏米農業產業園開花結果。
圖為尼木縣首批進入膨果期的近300株車釐子樹被尼木縣各族民眾認購一空。 張偉 攝
「個大、色鮮、汁多、味甜。」首批進入膨果期的近300株車釐子樹被尼木縣各族民眾認購一空,雖然每株果樹掛果量不一,但抽中認購籤的人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尼木縣副縣長、尼木縣卡如鄉黨委書記王慶國祖籍四川成都,在藏工作18年的他感慨道:「非但品質不輸內地,車釐子高海拔試種成功本身就是奇蹟。」
圖為尼木縣首批進入膨果期的近300株車釐子樹被尼木縣各族民眾認購一空。 張偉 攝
而這一奇蹟的誕生離不開北京市對口支援工作,在多年的實踐中,北京市各區縣結合尼木縣實際,主動融入「現代尼木三步走」總體布局,開創了以建設「高原生態田園綜合體」為主要內容的脫貧路子。
自1994年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北京市已有九批援藏幹部、援藏醫生和專業技術人員奔赴尼木開展對口支援工作,累計投入援藏資金6.17億元(人民幣,下同),援建基礎設施、民生工程、扶貧產業等項目80多個,有效緩解了尼木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極大地促進了尼木社會發展和經濟繁榮。
圖為尼木縣民眾採摘車釐子。 張偉 攝
負責車釐子種植培育的尼木縣「點對點」抓產業幹部德吉告訴記者,尼木縣自然條件較差,人均土地面積不足1.4畝,當地民眾只能種植青稞等傳統農作物,曾長期屬於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在北京市援藏項目的助力下,尼木縣下定決心發展有機農業,引入車釐子等優質水果。
圖為車釐子在海拔4200米的西藏拉薩尼木縣開花結果。 張偉 攝
「車釐子樹非常嬌氣,溫度高一點枝葉容易打蔫,低一點根系成長就會減慢。」德吉說,為不佔用耕地,尼木縣依託對口支援資金,並從本級財政資金中投入近400萬元,合力在亂石灘上建起智能溫室,更換土壤,採用智能排灌設施涵養水土,還從山東請來專家進行技術指導。
由於沒有經驗,在尼木縣車釐子種植項目一期試點過程中,當地幹部與老百姓付出了很多辛苦。德吉說,2019年曾嘗試藉助蜜蜂授粉,但效果不理想,今年全部採用人工授粉,「那段時間我們從上午8點到晚上9點都泡在車釐子種植基地,就像照顧自己的小孩一樣。」
「車釐子樹首次掛果一周之後,原本滿樹的果實落了一地,我以為是自己管理不善,特別自責。」第一次遇到這種問題的德吉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想盡辦法翻書,查資料,諮詢專家,「知道這是車釐子樹正常的生理落果後,一顆懸著的心才落了下來。」
經過不斷學習摸索,德吉不但自己具備了車釐子試種經驗,還從當地村民中培養了2名技術骨幹。尼木縣尼木鄉聶玉村村民衝多拉姆就是其中之一,「在車釐子種植基地每天有100多元的務工收入,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車釐子種植技術,今後要承包1棟智能溫室,掙更多錢。」
據尼木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烏米農業產業園負責人張世傑介紹,尼木縣已投入5284.57萬元,建設車釐子種植項目二期,共有11棟智能溫室,並從內地引進了美早、紅燈、拉菲斯等車釐子樹苗品種3000多株。
該項目正常運營至全面掛果後,預計可實現年收入300餘萬元。張世傑說,可帶動尼木鄉54戶240餘名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希望用實實在在的效益對民眾形成示範引領和典型帶動效應,最後在全縣推廣。「讓西藏海拔最高的車釐子實現規模化生產,把銷售市場從雪域高原開拓到全國各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