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是一個商業眼光超前的人。許多人可能都知道李嘉誠是靠著房地產起家的,不過香港幾十年來發展房地產的商人何其多,為何單單是李嘉誠一個人成為華人首富呢?那就是李嘉誠的眼光非常獨到,他總是敢於冒險,懂得人棄我取的道理。
50年代的時候,霍英東發明了樓花,這極大促進了香港房地產的發展。不過李嘉誠卻發現了一個問題,靠賣房子來賺錢,雖然來錢快,但是風險也大,如果遇到了樓市大跌,那麼房子就爛在手裡。
於是在大家都瘋狂投資房地產的時候,李嘉誠卻選擇了比較笨的辦法,他去蓋工業大樓收租。當時香港工業發展也非常快,工業大樓的需求非常高,租金回報率也可以達到10%左右,當然比起賣樓賺錢是不值一提的。
另外李嘉誠蓋樓收租,全部資金都是自有資金,發展就比較慢。別人靠樓花來發展房地產,用的都是別人的資金,發展就非常迅速。不過李嘉誠的眼光確實厲害,幾年之後香港樓市真的大跌,許多搞房地產的人都破產了。
當時李嘉誠的偶像廖寶珊就破產了,最終導致腦溢血而身亡。李嘉誠卻因為發展收租物業,所以非常穩健度過了整個難關。在地產大跌之後,李嘉誠趁機抄底,買下了大量的物業用來收租,等到了樓市大漲之後,李嘉誠單單是物業的升值就大賺了一筆,身家漲了10倍以上。
其實李嘉誠的經典的商業案例非常多,不過說起來最重要就是李嘉誠有常人所沒有的耐心。比如說李嘉誠在80年代開發的黃埔花園,這個項目就非常好彰顯了李嘉誠的耐心。1978年李嘉誠成功收購了和記黃埔公司,隨後他決定利用和記黃埔旗下的舊船廠來開發房地產蓋小區。
80年代初期,香港地產非常火熱,不過李嘉誠卻一直按兵不動。這讓許多人非常不理解。現在行情這麼好,李嘉誠到底在等什麼。2年之後,行情大跌,許多人都在拋售物業,不過李嘉誠卻突然出售,現在開發黃埔船塢,要發展一個香港最大的屋村。
這讓很多人都不明白,李嘉誠在這個時候蓋如此大的項目,能否賣出去都是一個問題。不過李嘉誠心裡卻有自己的算盤,他知道行情不好是暫時的,而且在這個時候開發,自己還可以節省一大筆錢的費用。如果是在2年之後開發,李嘉誠單單是補地價就需要支付28億,不過現在卻只需要支付3.9億,單單是這一塊的成本就節省了20多億。
另外在這個時候開發,建築跟人力的成本都將大大節省。等到房子建成的時候,香港樓市迎來了復甦,李嘉誠大賺了一筆。當時搶購黃埔花園的人非常多,幾乎是供不應求。
沒有不久,整個黃埔花園的房子都銷售一空,李嘉誠整個項目收入了90億,除去了40億的成本,李嘉誠大賺了50億。因為這個項目的現金流非常好,所以李嘉誠決定整個小區全部的配套商鋪全部不出售。
因為李嘉誠已經不需要靠著這些商鋪出售來回籠資金了,於是這些商鋪李嘉誠全部用於自持,然後用來放租。李嘉誠當時總計收穫了170萬平方尺的商業面積,折合18.9萬平方米的面積。如果不算這30多萬的租金收入,單單是算現在這些商鋪的升值,李嘉誠就大賺了一筆。
其實當時很多人也勸李嘉誠趁著黃埔花園大賣,趁機把商鋪也高價出售,不過李嘉誠卻不願意,而且給多少錢也不賣。過去30多年,香港商鋪的升值速度是驚人的,很多商鋪才幾十平方米,售價就達到了幾千萬,甚至上億。
李嘉誠手裡這18.9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如果按照一平米10萬的價格來出售,那麼總計市值就可以達到189億了。李嘉誠輕輕鬆鬆就賺到了上百億,這還沒算上這麼多年來的租金收入呢。
李嘉誠的商業眼光確實非一般人可以相比。其實李嘉誠做生意從來都不拘於常勢,他非常靈活多變,總是能夠順應時勢,這才是最厲害的地方。這是一般商人所不能做到的。黃埔花園商鋪這個項目不過是李嘉誠人生眾多經典案例中的一個而已。
李嘉誠最厲害的一個項目還是在英國的千億賣橙項目。李嘉誠通過數年的布局,最終把一家不值錢的通訊公司以1650億的價格出售,創造了香港股市有史以來,最高的利潤紀錄。
很多人做生意投資總是不能賺到錢,最大的原因其實就是沒有耐心。李嘉誠卻有著非常人的耐心,他很多項目都是在10年甚至20年之後才開始體現出真正的厲害之處。很多人做一個項目,都是一兩年就想看到回報。這就是普通人跟李嘉誠的區別。
其實李嘉誠真正發家也是50歲之後,他第一次成為華人首富已經72歲了。其實李嘉誠的經歷告訴我們,耐心跟專注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