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為什麼蔣介石先生選擇臺灣為落腳之地?原因其實很簡單

2020-12-25 騰訊網

1949年初,經過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力量軍已被消滅一大半,國民黨面臨徹底垮臺的命運。此時蔣介石採納了張其昀的建議,決定把臺灣作為退身之所。

張其昀是何許人也?為何蔣介石會最終聽取他的建議?1927年起,張其昀在國立中央大學地理學系任教,是中國人文地理學的開山大師。張其昀提出了幾點看法,臺灣有著大陸其它地區無法比擬的優越之處:

一、臺灣物產豐富,農產品基本可滿足軍民所需。二、臺灣交通便利,工業有日據時代留下的基礎,若善於經營,經濟可望起飛。三、臺灣島有海峽與大陸相隔,易於防守。且臺灣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美國不會棄之不顧,若得美援,臺灣防守將萬無一失。

四、臺灣島長期與大陸相隔,中共組織與人員活動較少。未來即使社會稍有動蕩,臺灣四面環海,極易鎮壓不穩定因素以穩定社會。總之,蔣介石決定把臺灣作為落腳點,其實做過多方考慮,甚至故布疑陣。

相關焦點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選擇了臺灣?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臺灣。但蔣介石發現四川一代的軍閥已經潰爛到毫無希望的地步,靠著這些酒囊飯袋替自己嚴防死守,自己早晚被解放軍抓了俘虜。所以很快就將西康從備選名單劃掉了。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曾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臺灣?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
  • 國民黨失敗退出大陸時,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何選擇了臺灣?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
  • 1949年,蕭毅肅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晚年結局怎麼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正式投降,14年的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取勝而告終。日本宣布投降後,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作為投降代表在湖南省芷江縣正式向中國投降,史稱「芷江受降」;中國方面,主持芷江受降典禮的受降官名叫蕭毅肅。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又比如北伐名將張發奎,他曾數次和蔣介石分庭抗禮,也曾數次為蔣介石出生入死。 熟人多就好辦事,之後張發奎因為自身有才華又左右逢源迅速晉升,才參軍九年,張發奎就從一個小兵晉升到師長的位置,年少有為大概就是用來形容張發奎這樣的人的。
  • 「國民黨元老」吳稚暉,1949年被蔣介石接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吳稚暉早年間就是與孫中山齊名的革命家,1903年,孫中山到法國後曾經主動上門邀請吳稚暉一起吃飯,之後吳稚暉正式結識孫中山先生。結識孫中山先生後,吳稚暉被孫中山先生的個人魅力所感染,同盟會成立後,吳稚暉成為同盟會最早的一批會員。
  • 1949年,吳國楨逃到臺灣,四年後被蔣介石追殺,最終結局如何?
    1949年1月,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在浙江溪口老家居住一段時間後,蔣介石率領國民黨殘部逃到臺灣。剛到臺灣之際,蔣介石迫切希望得到美國的援助,開始重用與美方關係較好的兩個人:一個是孫立人,另一個便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吳國楨。
  • 1949年,蔣介石為什麼選擇逃往臺灣?當時明明有3個地方可以選
    在解放軍發動三大戰役以後,國民黨的有生力量基本上被消滅殆盡,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帶著大量財富和忠誠的部下敗退臺灣,其實在蔣介石逃往臺灣之前,他有三個地方可以供自己選擇的,但他為何偏偏要逃往臺灣呢?
  • 蔣介石靈柩為什麼至今沒有下葬?因為他曾經為自己秘密選擇一塊墓地!
    蔣介石的一生之中,非常喜歡中國的風水文化,對陰陽,佔卜之類的也很有興趣。1946年的時候,國民政府頒布還都令,在凱旋迴南京之後,他就開始為自己挑選百年之後的歸宿之地了。為此,他還專門從浙江的雪竇寺,請來寺中懂得陰陽風水之術的長老。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沒有回臺北而是去了這個地方,原因太荒唐
    大家都知道1949年,蔣介石因無力反抗共產黨軍隊而不得不敗退臺灣。按理來說,蔣介石應該直接去往臺北,但是他的專機先是停在了距離臺灣不遠的澎湖,到臺灣後也是直接去了高雄,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蔣介石當年有三條退路,為何最終選擇了臺灣?退守臺灣優勢在哪
    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的失敗,蔣介石最終痛下決心,帶著他的人馬以及在人民身上搜刮出來的七百七十四箱黃金、二百多萬兩銀元,一溜煙地跑去了臺灣。這一走,便是一輩子,老蔣到今天還有家難回。 可是,有人不解,以當時蔣介石的勢力,他是必然要反攻大陸的,既如此,為何要選擇臺灣而不是就近一些的地方呢?
  • 「空軍總司令」周至柔,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其實,當時蔣介石的海陸空部隊配置齊全,不僅有「海軍總司令」與「陸軍總司令」,而且還有「空軍總司令」。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蔣介石的「空軍總司令」。蔣介石的「空軍總司令」名叫周至柔。周至柔出生於1899年,是浙江臨海人。周至柔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雖然成長於這樣的家庭,但周至柔的母親並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
  • 內戰結束後蔣介石為何會選擇退居臺灣?
    1949年4月23日,在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後,心急如焚的蔣介石立即在浙江定海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會上,蔣介石引述了一句所謂孫中山先生的「遺訓」:「外戰不出(四)川,內戰不出(臺)灣。」可謂用心良苦。這次會議結束後,蔣介石正式拍板:撤守臺灣,建立「反攻大陸,復興黨國」之基地。
  • 孫中山先生唯一的兒子孫科,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過得怎麼樣?
    因為是唯一的兒子,所以孫中山先生對孫科的管教甚為嚴格。孫中山先生常年幹革命,相對來說對子女的管教較少,但是即使這樣他也不忘督促孫科讀書。孫科在孫中山先生的教導下形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他時刻以「讀正義書養浩然正氣」,孫科也成為了當時國民政府「行政院」為數不多的喜歡讀書的人。
  • 1949年,蔣介石是如何從成都離開大陸去臺灣的?
    1949年12月12日凌晨,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的起義通電傳入黃埔樓。通電如雷貫頂,驚得蔣介石從床上跳了起來。晨曦中,已聞遠處傳來隆隆解放炮聲,蔣介石癱倒在床上。蔣介石及其侍從人員不得不作出了馬上離蓉的決定,著手在選定具體時間等技術細節上絞盡腦汁。
  • 1949年蔣介石退往臺灣,為什麼不敢直飛臺北,而是降落在高雄
    臺北在日據時代就一直是臺灣的中心城市,1945年,臺灣光復後,臺北成為臺灣省轄市,依然是省內中心。1948年,隨著戰爭形勢的不斷變化,蔣介石有意準備後路,便將自己的心腹陳誠任命為臺灣省主席兼任臺灣警備總司令,駐紮在臺北,主管臺灣所有的民政、軍政、整編大陸來臺軍隊事宜。
  • 巴蜀易守難攻還有45萬大軍駐守,蔣介石為何還是選擇逃往臺灣?
    他心裡有多個去向,第一種方案,撤退到西康,建立以西昌為中心,以西南廣大地區為依託的根據地;第二種方案,撤退到海南島,以島嶼為中心,以東南沿海地區為憑藉,作為國軍的最後堅守陣地;第三種方案,撤退至臺灣。渡江戰役失敗後,國民黨其實還有150萬的軍隊遍布在全國各地。而光光川、黔、滇、康、藏5省,也就是西南地區,蔣介石有45萬大軍,當然這裡面有鼎鼎有名的川軍。
  • 最是倉皇辭廟日:蔣介石1949年日記(組圖)
    (李黎攝)  資料圖:遊客參觀臺北「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 中新社發 杜洋 攝  中新網9月23日電最新一期美國《世界周刊》刊發署名作家李黎的文章《最是倉皇辭廟日─—蔣介石1949年日記》,解密蔣介石在1949年前後一些關鍵時刻的所思所記。
  • 1949年10月1日,蔣介石在幹什麼?
    1949年10月1日,是蔣介石最為難過的一天。   眼看著自己的對手站在象徵中華民族形象的天安門城樓之上,用湖南味十足的鄉土話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蔣介石心中當然不是滋味。   其實,當時已經下野的蔣介石就在廣州,住在廣州東山梅花村32號陳濟棠公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