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街上發現流浪貓或狗,好心地把它們送到救助站,一定會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救助站也裝不下這些流浪的貓狗呢?
日前,中山市啟善愛護動物服務中心救助站就在其官方微博上發出通知,稱因救助站的救助能力已達極限,暫停接收任何小動物。一石激起千層浪,該通知引發眾多網友的討論,一時間質疑、不解等各種聲音傳出。該中心理事長黃凱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救助流浪動物是公益事業,不應僅僅是啟善救助站的事情,每一位市民都可以出一份力。
微博通知
流浪貓狗「爆棚」 救助站不堪重負
3月17日,啟善愛護動物服務中心在官方微博上發出一則通知,稱由於動物救助站的動物數量已經超過其所能承擔的極限,為保障站內動物得到妥善的照顧和救助,從通知發出的當天起就不再接收任何的小動物,待條件允許後再重啟救助動物接收。通知中還提到,目前救助站內的動物已經超過100隻,每天需要的食物、醫療、保潔等管理費用數額龐大,但近來收到的捐款和活動籌集的善款卻嚴重縮減,因此迫不得已停止接收。
網友熱議
義工代替專職 壓縮開支省錢
這一通知發出後,很快就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不少網友對於啟善突然發出這樣一個通知表示不解,對於通知中提到的救助站管理費用數額龐大,有網友就認為救助站不應聘請全職的人員,而是應該招募義工來節省開支。網友「肥爺」就認為,義工和專職人員沒有分別,「義工和專職人員一樣有能力照顧貓狗,能省則省吧!」
記者看到微博上大部分網友的評論都是認為救助站在聘請全職人員上花費過高,導致整體支出費用過高,對於這種質疑,該中心理事長黃凱迅告訴記者,現在救助站一共有100多隻小動物,「還不算剛出生的小貓小狗,這麼多的小動物一定要有專職人員來照顧才行,義工只能做兼職,現在救助站一共聘請了兩個阿姨,其中一個還是只做半天的。兩個阿姨每天要照顧100多隻小動物,全職每月工資才2000多元,已經很低了。」
梁阿姨是救助站聘請的全職工作人員之一,她告訴記者,每天她要負責打掃狗舍、給它們餵飯、輪流幫它們洗澡、清洗保暖用的毛毯等等,工作多到忙不過來。「我每天8點多鐘過來上班,經常要幹到晚上六七點,都是些髒活累活。」梁阿姨說。
救助不止於此……
市民:送來小動物 撒手不再管
啟善愛護動物服務中心的救助站位於大鰲溪永豐街1巷的一棟村屋之中,走入巷子,不時能聽到狗吠。見到陌生人走近,土狗「糖糖」拖著一架由摺疊手推車改裝成的「輪椅」,興奮地靠了過來——它被送到救助站的時候,兩條後腿和腰都已經斷了,現在只靠兩條前腿拖著輪椅走路。救助站目前有30多隻狗,其中有六七隻殘疾或患病,「糖糖」是行動最不方便的一隻,但一看到大門打開,它也是最積極想出去的一隻。
黃凱迅告訴記者,當時兩個阿姨和一個大叔把「糖糖」送到了救助站門口,說請你們好心收留它吧,然後放下就走了。救助站的很多小動物都是這樣送來的,但其實中心對救助動物有一個規範流程,救助者需要提供姓名、地址和身份證複印件等信息,並需要書面承諾負擔受救助動物的醫藥費、生活費等費用。
可是與啟善籤訂協議、願意負擔醫藥費的救助者並不多,即使承諾了助養動物,也堅持不了很久,而且由於沒有約束,很大一部分動物都像「糖糖」那樣,被人送過來後就「全權」交給啟善負責。
「有一些人還會說:『看,我幫你們救了一隻貓。』然後就把動物扔給我們,但從來不管它們的醫藥費、它們以後的生活。」黃凱迅說,很多市民認為,自己在街上救了一隻流浪動物,送到救助站就是做了一件好事,完成了「愛心義舉」,然而,減少遺棄和流浪動物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公益,救助站這個小小的空間承載不了市民那麼多的「愛心」。
這樣也是救助……
救助站:牽狗散散步也是做義工
據黃凱迅介紹,救助站原本只能接收60隻動物,已經超負荷運營了頗長一段時間,這次之所以正式停止接收動物,近來收到的捐款銳減是最主要的原因。啟善動物救助站自成立以來,就一直是靠愛心捐款維持的,從去年7月開始,救助站收到的捐款開始逐月減少,從原來的每月能收到1萬多元的捐款,到後來縮減到每月只有五六千元。「現在救助站每月的人工、租金加水電費等就要5000元左右,如果貓狗生病,加上醫藥費開銷就更大了,所以現在的捐款也只能勉力維持,沒辦法接收更多的小動物了。」
「我最希望大家能明白的是,救助流浪動物是公益事業,但這不僅僅是啟善的事,每一位市民都可以出一份力。」黃凱迅說,現在堅持每個月都給救助站捐款的市民只有一位,堅持每月捐款50元,已經堅持了一年多;還有4位市民堅持助養6隻小動物,也堅持了一段時間,每隻小動物的助養費是每月150元,但是這樣的堅持不知道能持續多久。
「其實市民並不一定要通過捐款來幫助小動物的,如果想幫助小動物的話有很多種方式,可以選擇助養,也可以來救助站做義工,我們很歡迎有空閒時間的市民來做義工,其實義工需要做的事情也並不是很難,有時只是牽著狗出去散散步就好,讓我們有空閒可以幫狗狗清洗一下籠子。」(文/記者張翔宇 圖/記者羅知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