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班戰役,蘇軍因德國人的密集防禦遭受了重大損失,但也有所收穫

2020-12-24 騰訊網

著:羅伯特·A. 福爾奇克

譯:顧劍 朱任東

1943年2月,當德軍第十七集團軍退入庫班橋頭堡後,伊萬·I.馬斯連尼科夫上將指揮的北高加索方面軍立刻開始計劃一項攻勢,要把德軍從高加索的最後一個立足點驅逐出去。馬斯連尼科夫想在新羅西斯克以南進行一次兩棲登陸作戰來迅速瓦解德軍的防禦,但這支8000人的登陸部隊被圍困在日後以「小地」a聞名的小橋頭堡裡,戰鬥變成了一場長達7個月的消耗戰。

3月時,第十七集團軍已經建立起一條非常穩固的防線,被稱為「藍色防線」,扼守通往庫班的各條道路。防線的核心部分是克雷姆斯卡亞(Krymskaya)地區,由恩斯特·魯普中將的第97獵兵師負責。作為機動預備隊的是威爾海姆·克裡佐利少將的第13裝甲師和阿爾弗雷德·穆勒上尉的第191突擊炮營(有21輛Ⅲ號突擊炮),負責反擊蘇軍對「藍色防線」的突破。

德軍還有第249營突擊炮營的2個連為魯普的步兵提供火力支援,鄰近的第5空軍野戰師也有一個自己的突擊炮營。魯普的陣地位於一條溪流的後方,德國工兵在前沿布設了地雷和障礙物,十分堅固。並且,由於曼施泰因的反擊達到頂點後,東線相對平靜,德國空軍可以把大批飛機轉移到克裡米亞半島,支援第十七集團軍的庫班橋頭陣地。蘇聯空軍也做了同樣的調動,向那裡調集了空軍第4、第5集團軍近千架飛機。

安德烈·A. 格列奇科中將的第56集團軍受命突破魯普的防線,佔領克雷姆斯卡亞,然後向西推進,與馬萊亞澤姆利亞橋頭堡的紅海軍陸戰隊會合。格列奇科有5個步兵師可用於突破,但坦克和大炮不多。他沒有大型坦克集群,總共150—200輛坦克分散在3個坦克旅(坦克第63、第92和第151旅)、1個坦克團(第257團)和6個獨立坦克營之中,而且坦克的型號也是五花八門。坦克第151旅裝備的全是克萊斯特從捷列克河撤退時扔下的德國坦克。格列奇科的坦克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據《租借法案》獲得的M3「李將軍」式坦克和MK Ⅲ「瓦倫丁」坦克,T-34的數量很少。坦克第63旅接收了12輛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是紅軍在東線戰場上第一批使用這種新型美制坦克的部隊之一。 4月4日9時,第56集團軍開始進攻魯普的陣地,但未能突破主陣地。馬斯連尼科夫暫停進攻,準備讓第9和第37集團軍在「藍色防線」的其他地帶發動協同進攻以幫助格列奇科突防,為此他還派出了更多的坦克、大炮和飛機支援。4月14日,格列奇科投入3個步兵師發動進攻,每個師以1個獨立坦克營打頭陣,成功地在德軍陣地上突入3公裡。克裡佐利的第13裝甲師立刻派出布魯克斯戰鬥群來封堵缺口,但沒有成功。因此,魯普被迫放棄前沿陣地,退入二線陣地。4月16日,格列奇科的坦克和步兵迅速推進,想要佔領那些被德軍放棄的陣地,此時,魯普的一個突擊炮連在「斯圖卡」的支援下發動了一場猛烈的反攻。蘇軍有48輛坦克被擊毀,攻勢停了下來。 庫班戰役中,德國空軍集中精力提高了其低下的反坦克能力。他們把37毫米機炮裝上了Ju-87「斯圖卡」和Hs-129 B-3型飛機。漢斯-烏爾裡希·魯德爾上尉得到了一些Ju-87G原型機,被派往庫班驗證對蘇軍坦克的打擊能力。Ju-87G有2門37毫米機炮,每門有6發碳化鎢芯穿甲彈,炮口初速為1170米/秒,可以擊穿38毫米厚的裝甲,而T-34的後部裝甲僅有16—20毫米厚。儘管魯德爾駕駛的Ju-87G在第一次戰鬥時就被高射炮擊落,但他很快成為這種摧毀T-34新方法的堅定擁護者。在他的認可之下,1943年6月,Ju-87G開始少量生產,在「堡壘」行動中將小規模投入使用。

(上圖)「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俯衝轟炸示意圖,可以精確打擊坦克等目標。

4月24日至5月4日,格列奇科繼續進攻魯普的陣地,在一天內投入了60輛坦克和大量飛機。德國第四航空隊全力爭奪克雷姆斯卡亞上空的制空權,給蘇聯空軍第4集團軍造成很大損失,但德軍仍然無法阻止蘇軍飛機不斷的轟炸和低空攻擊。最後,魯普被迫放棄克雷姆斯卡亞,把防線撤至該城以西。這條新防線依然十分難啃,馬斯連尼科夫不得不暫停攻擊,補充第56集團軍,以圖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進攻。 最高統帥部對馬斯連尼科夫感到失望,決定用1942年未能成功守住塞瓦斯託波爾的伊萬·E. 彼得羅夫將軍替換他。最高統帥部還調來裝備Su-76和Su-122的第1448、第1449自行火炮團以加強突破力量。 彼得羅夫決心把攻擊重點北移,第37集團軍主攻德軍第101獵兵師,而格列奇科則對魯普進行牽制。5月26日,彼得羅夫指揮的方面軍開始了長達100分鐘的炮火準備,然而,蘇軍步兵還是無法突破「藍色防線」。蘇軍坦克(T-34、M3「李將軍」式和「瓦倫丁」的混編隊伍)投入戰鬥後被困在德軍的雷區無法機動,然後被敵軍的突擊炮、反坦克炮和魯德爾的「斯圖卡」一一摧毀。德軍聲稱在蘇軍發動新攻勢的頭一天就摧毀了100輛坦克,這一數字可能有所誇大,因為許多因觸雷而不能動彈的蘇聯坦克後來又被回收了。從積極的一面看,蘇軍這次進攻的空中掩護令人印象深刻,他們採用了一種新的戰術,讓伊爾-2「斯圖莫維克」飛機在己方的突擊隊前面扔煙霧彈,以降低德軍防禦火力的效能。誠然,蘇軍的空地協同能力正在改善。

(上圖)一輛1941年型T-34坦克撞上了一門德軍的1.FH18 105毫米榴彈炮。

為避免「藍色防線」被突破,克裡佐利的第13裝甲師派出了波斯特戰鬥群(第4裝甲團的2個不滿員的裝甲連共12輛Ⅳ號坦克,以及穆勒的突擊炮)和加沙戰鬥群(第66裝甲擲彈兵團第1營,只有一個連的裝甲半履帶車和一些炮兵)來反擊蘇軍的進攻。花了幾天工夫,蘇軍的攻勢逐漸停止,「藍色防線」將繼續維持三個半月。但魯普沒能活著看到這一切,5月31日,他在蘇聯空軍對他的指揮所發動的空襲中陣亡。

到6月初,彼得羅夫的攻勢已經停止,只有局部的進攻,為的是保持對德國第十七集團軍的壓力,使其不能抽調兵力去增援南方集團軍群。克裡佐利的第13裝甲師要在庫班一直待到1943年8月底,2個突擊炮營一直留在那裡直到9月第17集團軍撤離塔曼半島。雖然德國人可以在庫班打贏這場防禦戰,但這些部隊如果轉由曼施泰因指揮將會更有用武之地。 對紅軍來說,庫班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如何攻堅和多兵種合成作戰的有用的舞臺。在庫班,坦克的使用僅限於旅級規模的支援步兵進攻,並且由於德國的密集防禦而遭受了重大損失,但蘇聯坦克部隊在與炮兵和近距離空中支援協同等方面吸取了重要的經驗教訓,其在沒有足夠火力支援的情況下發動攻擊的日子已行將結束。

本文摘自《東線坦克戰1941-1945》上下冊

相關焦點

  • 二戰德軍那麼強悍,為什麼還防禦不住蘇軍進攻,簡析德國1944東線
    而這種固執的做法很快就使得德軍在後來的作戰中遭至重大失敗。顯然,此時的德國元首希特勒還是不肯承認蘇軍的優勢。他總是認定蘇軍的戰爭潛力並不會比頑強抵抗且素質佔優的德軍強,蘇聯人很快就會力量耗盡,失去進攻的能量。但是隨後蘇軍卻總能發動令人震驚的新攻勢,而這種對蘇聯戰爭潛力的誤判,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德軍最後的失敗。
  • 二戰斯摩稜斯克戰役,蘇軍頑強抵抗,是推遲莫斯科戰役的重要因素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在莫斯科戰役進攻受阻,一些人認為這是德軍統帥部沒有按巴巴羅薩計劃走,推遲進攻時間造成的。實際上,當時蘇軍在斯摩稜斯克也只有70萬剛組建的部隊,德軍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先打基輔呢?消滅了這70萬人,不就可以佔領莫斯科了嗎?
  • 高加索戰役為啥失敗?高加索戰役的影響
    二戰期間,德國在對蘇聯進行一次短暫的襲擊後,再加上當時德國不斷的進行侵略的需求,便開始把目光放在了高加索地區,因為這個地區主要生產糧食和石油,而這些又是進行擴張戰爭必不可少的資源。當時這些地區已經被蘇聯所佔領,所以交戰的雙方就是德國和蘇聯。當時德國想要圍剿蘇軍,佔領相鄰的地區,為之後擴張近東和中東埋下伏筆。
  • 一場因石油而爆發的戰役,德軍如何攻陷蘇軍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
    一戰的時候便跟隨德國但是戰敗之後被瓜分大量土地領土面積大不如前了。所以土耳其一直在觀望他想等德國和蘇聯的戰爭取得優勢的時候再加入軸心國。所以這場戰役對於希特勒和土耳其之間是非常重要的。二、巨炮轟炸!1942年6月6日德國的炮兵部隊開始集結曼施坦因想在蘇聯的防禦陣線上最嚴密的部分打開缺口,這樣他就不會再有後顧之憂他集結了203個德國炮兵聯隊!和三門超級巨大的火炮要轟開蘇聯軍隊配備大型火炮的堡壘。
  •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高加索戰役
    高加索戰役(1942年7月25日-1943年10月9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期間,蘇聯紅軍和德軍在高加索地區一系列戰役的統稱。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後,為奪佔以生產糧食和石油為主的高加索地區。
  • 二戰斯摩稜斯克戰役,蘇軍激戰兩個月,逐漸適應閃擊戰法
    當時兵力對比:經過格羅德諾和比亞韋斯託克和明斯克包圍戰以後,雖然蘇軍西方方面軍遭受重創,4個集團軍悉數被殲,但德軍也受到一些損失。至此,蘇軍西方方面軍用於防禦斯摩稜斯克正面進攻的兵力達到了70萬人左右,包括從明斯克敗退下來的殘部25萬人,新增援軍45萬人。這些兵力打頭陣的有蘇軍第5、第7兩支機械化軍。
  • 二戰明斯克戰役,蘇軍把防守打成進攻,築壘地區梯次防禦成為擺設
    二戰蘇德戰爭中,明斯克戰役一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德軍在1941年6月22日閃擊蘇聯,中央集團軍群兩支裝甲大軍包圍蘇軍4個集團軍,並於27日佔領明斯克;第二次是1944年6月29日,蘇軍發動明斯克反擊戰,三個方面軍圍殲德軍第4集團軍,並於7月3日收復明斯克。同樣是進攻戰鬥,但蘇軍在第一次明斯克戰役中卻遭遇了滑鐵盧,原因就是把防禦戰打成了進攻戰鬥。
  • 如何抵禦蘇軍的鋼鐵洪流,東線德軍在防禦戰術上的艱難探索
    引言二戰德國陸軍以長於進攻而著稱,以德軍裝甲兵之父古德裡安提出的「閃擊戰」戰術給德國陸軍提供了強大的突擊能力,集中使用坦克所帶來的巨大威力把坦克戰上升到了一個戰役級高度。即便在蘇德戰爭的初期,面對佔據明顯數量優勢的蘇聯陸軍,德軍依舊證明了其無與倫比的進攻能力。
  • 二戰蘇德納爾瓦戰役:蘇軍解放愛沙尼亞的關鍵
    蘇軍展開的全線反攻勢頭隨著暑熱而不斷升溫,然而,北方戰場的納爾瓦之戰一直呈膠著之勢,蘇德兩軍的拉鋸已歷時半年有餘。蘇軍旨在解放愛沙尼亞全境的戰役,在開始階段贏得了成功,但隨後因遭到德軍強勢反擊而陷入停頓。到了夏天,雙方對峙在德軍所謂的「坦能堡防線」上,而這裡便成為蘇軍打破戰役拉鋸的關鍵。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在明斯克戰役首戰失利,雞蛋裝在了一個籃子裡
    發生於1941年6月22日到7月9日的明斯克戰役,是二戰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軍防禦德軍閃電進攻的首次大規模作戰。但這場戰鬥蘇軍並沒打好,不僅西方面軍30多萬主力被吃掉,還使莫斯科西面門戶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陷落。那麼,作為戰前史達林和蘇軍抱以重望的西方重兵集團,為何短短的8天時間內,近50萬人慘遭圍殲呢?
  • 蘇聯紅軍在柏林戰役之後的照片,戰役發生於1945年4月尾至5月初
    5月7日上午,德國十二軍的橋頭堡周邊防禦開始崩潰,德軍當天下午下穿過易北河,向美國第九軍投降戰役維持了大約1個月,直到德軍已經沒有士兵和補給再打下去。德軍的補給點都位於防線之外,柏林戰役開始不久就被蘇軍奪取了。
  • 扎波羅熱之戰:二戰蘇軍規模最大的夜間進攻戰役!
    文/滅霸他爸1943年8月,德軍在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中失利,名將曼施坦因無力回天,命令各部轉入防禦,在第聶伯河一線構築工事,建立起名為「東方壁壘」的防線,以阻擋蘇軍的反擊,著名的第聶伯河戰役拉開帷幕。第聶伯河戰役並非一次戰役,而是由梅利託波爾戰役、扎波羅熱戰役、頓巴斯戰役、茲納緬卡攻勢等多個戰役組成,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扎波羅熱戰役,這是蘇軍在二戰期間實施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夜間進攻戰役。
  • 蘇軍戰役理論的勝利,1944年夏盟軍的突破戰役法實踐
    1944年夏季作戰中,蘇軍需要解決的第一個戰役問題是如何突破強大的防禦戰術地幅。在把理論發展成贏得勝利的模式的過程中,蘇軍經歷了許多挫折和實踐實驗,而且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到1944 年夏季,這一點已然實現:應對德軍防禦不斷變化的縱深、密度和戰法,蘇軍要求突破模式不斷演變,以適應每場戰役的特定情況。同樣成為公理的是,在力量、時間和(或)方向等方面(有時候也包括方法)的戰役突然性是進攻戰役的基本要素。
  • 揭開庫爾斯克會戰真相,蘇軍贏了戰役,二戰勝利卻推遲一年
    但所有這些戰役都沒蘇德庫爾斯克戰役關鍵,因為這場戰役耗盡了納粹德國最後的進攻能力,也讓東線戰場態勢逆轉。今天我們再回看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役,因為距離今天實在太過久遠。蘇軍投入1910361人,5128輛坦克,25013門火炮和2792架飛機。無論從人數上還是裝備數量上,蘇軍都佔據絕對優勢,因此這場戰役從一開始就是一邊倒的態勢。可以說德軍擊敗蘇軍獲得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雖然戰爭不是簡單的數字遊戲,裝備的數量也不能確保勝利,但在廣袤的東歐平原上,雙方就好像是在棋盤上對弈。軍力上的強弱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 二戰斯摩稜斯克戰役,交戰雙方為何轉換戰場?先打兩頭後打中央
    二戰蘇德戰爭,1941年7月到9月發生的第一次斯摩稜斯克戰役,雖然德軍最終佔領了斯摩稜斯克,宣稱完成了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目標和任務,但蘇軍也對外宣稱挫敗了德軍繼續對莫斯科展開進攻的企圖。從當時戰場環境看,德軍有繼續進攻莫斯科的條件,蘇軍也有繼續反攻斯摩稜斯克的可能,為什麼交戰雙方都沒有繼續進攻呢?
  • 莫斯科戰役的寒冬,對德軍和蘇軍分別有什麼影響?誰被影響更大?
    本就佔據劣勢,缺乏技術兵器的蘇軍,真的能在如此的暴雪中,不受損失行動自如嗎? 一、大雪對德軍的影響 對於這場大雪,德國並非沒有預料。當時的氣象預報雖然不像現在那麼的完全準確,但是也有一些較為準確的預測方式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派出氣象隊前往北極。因為北極的當天的天氣就是歐洲大陸未來一個星期之後的天氣狀況。
  •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與庫爾斯克會戰,這兩場戰役哪場戰役意義重大?
    庫爾斯克戰役、下第聶伯河攻勢和第二次斯摩稜斯克戰役,蘇/德戰鬥傷亡比高達4-5:1。要論失敗的悲慘性,莫斯科戰役失敗後果會比史達林格勒嚴重得多,而庫爾斯克勝利意味著蘇軍能發展戰果。更進一步的說蘇軍成形的戰術體系——縱深防禦和側翼反擊——變成了蘇軍克敵制勝,從第聶伯河打到奧得河的法寶。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頓河集群為何救援不成?喀拉蚩包圍圈難突破
    另一方面,1942年6月28日史達林格勒戰役打響以後,蘇軍統帥部倉促戰線南移,前期防禦部署呈現準備不足漏洞。對於德軍發動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的準備是一步步引起重視的。先是德軍將南方集團軍群一分為二,蘇軍對A、B兩個戰役集群的進攻目的需要逐步消化;後是當史達林明白過來史達林格勒戰場的重要作用,並將牽製作戰打成主戰場,吸引德軍放棄A集群進軍高加索的企圖,轉而將重心放在史達林格勒時,這個過程蘇軍已經付出了重大損失,而在戰場上蘇軍並沒掌握主動權,蘇軍統帥部也一直在尋求突破點。
  • 蘇聯大軍兵臨城下,德國人一夜增兵百萬,高超戰術讓朱可夫驚嘆
    文|逆北1945年初,納粹德國在歐洲的失敗已成定局。但是俗話說,困獸猶鬥,納粹德國雖在同蘇聯與英美的長時間交戰中損失巨大,但在盟軍的步步進逼下,仍不惜傾全國之力來一賭輸贏。在雙方戰爭機器的緊張開動下,一場新的大戰已在所難免了,那就是圍繞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的爭奪。
  • 二戰秘聞,傳說蘇德戰爭前蘇軍密謀大舉進攻德國——大雷雨計劃
    戰爭頭18天,蘇聯損失2000列火車的軍火、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30萬名蘇軍被德軍俘虜……1941年蘇聯損失了70%的工業生產能力,基礎工業產量只有德國及德佔區的33%;1942年蘇聯鋼鐵產量為德國的25%、銅產量和鋁產量為德國的20%、煤炭產量為德國的17%,僅石油產量超過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