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野菜像人們熟悉的馬蘭頭,香椿芽,刺嫩芽,小根蒜,
魚腥草等,這些都比較常吃的,其實我國的野菜遠不止這幾種,還有很多的野菜沒有被人發現,或者是各地的野菜也不一樣,因地域環境的原因,南北方的野菜還是有一定的差異的。
在農村有一種野菜,它喜歡生長在竹林下面,是南方朋友們的最愛,用它來炒田螺那香味,沒得說。
在農村竹林是比較常見的,春天可以長竹筍挖來
吃,竹子長大後還可以製作家具工具等,春天除了可以挖春竹吃,有時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在竹林下面發現一種珍貴的野味,叫做竹蓀,在南方的竹林下面,或者是竹林附近,還會生長出一種十分奇特的野生植物,它的葉子很胡椒葉,葉面光亮有革質,聞起來有一股特殊的香味,這種野生植物就是「假蒟」。
「假蒟」這個名字可能很多的朋友不怎麼熟悉,但是說到「蛤蔞」這個名字的話,應該知道的人多點,假蒟是胡椒科胡椒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它並非直立生長,而是匍匐生長,根系十分的發達,常常能生長到10餘米長。
一些初次去南方的朋友,看到「假蒟」常常認為它是一種雜草,殊不知,它可是南方朋友們的最愛,是一種非常難得的美味,假蒟的葉子不僅可以食用,還可以作為調味品使用。
早在很久以前,古代的人們就把假蒟葉作為一種野菜來食用了。據《本草圖經》中有記載:「蓽撥,今嶺南有之,多生竹林內,正月發苗作叢,高三四尺,其莖如箸,葉青圓,闊二三寸,如桑,面光而厚。三月開花,白色在表。七月結子,如小指大,長二寸已來,青黑色,類椹子。九月收採,灰殺。暴幹,南人愛其辛香,或取葉生茹之。」這蓽撥就是假蒟在古代的稱呼。
特別是在在廣西、廣東一帶的農村裡,農民朋友常用假蒟的葉子來做「蛤蔞飯」、「蛤蔞粽子」,特別是在炒田螺吃時,假蒟葉子那是一定要放的,就像有的人喜歡在炒田螺吃時一定要放紫蘇一樣。它的美味可以相提並論。在炒田螺吃時加點假蒟葉子,不僅能去腥,更主要的是能增強香味,炒出來的田螺有一股清香味道。在海南一帶還常用它的果穗和根來做湯料,據說這樣做出來的湯很清香。
假蒟不但可以做為一種食材提味,它還有很好的藥用價值的,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蓽茇,為頭痛、鼻淵、牙痛要藥,取其辛熱能入陽明經散浮熱也」,所以用假蒟來做菜,不僅香,還能起到養胃的食療作用。
因此,在南方的很多的地區,人們喜歡吃它,所以有不少的朋友人工來種植它,並且常年熱銷,因為假蒟種植起來非常的簡單,生命力極強, 不用施肥不用澆水也能活,且一年四季生長旺盛。
所以喜歡吃假蒟的朋友,可以在自家菜園子裡或者是陽臺上種上一株,想吃的時候,摘點葉子來就行了,非常的方便,再也不用辛苦去竹林裡面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