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想救傳統文化須恢復繁體字,易中天:你把亂灶龜鬱寫寫看

2020-12-25 青蜂天下

馮小剛:想救傳統文化須恢復繁體字,易中天:你把亂灶龜鬱寫寫看

中國人民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開始注重文化的學習和交流,尤其是對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頗為喜愛。不僅是有一部分平民百姓對繁體字寵愛有加,明星或各界的「精英人士」也在不斷呼籲恢復繁體字,比如央視知名主持人、演員張國立和馮小剛等人。在2008年的時候,黃宏和鬱鈞劍聯合了21位明星向有關部門遞交了一份「小學增設繁體字」的提案,理由就是挽救傳統文化,馮小剛的態度更是堅定:想要挽救傳統文化,必須恢復繁體字才行。

為什麼馮小剛一心想恢復繁體字呢?主要是因為怕中國傳統文化出現斷層。我國的漢字一直從秦朝開始,就不斷朝著簡化的方向發展,如今依舊沒有停止改革,但馮小剛認為現在的字體一點都不美觀,缺少了應該有的韻味,比如「愛無心」、「親不見」、「體無骨」、「龜無腳」。曾在2015年6月30日的時候,某報社發表長文稱讚流沙河先生的作品《正體字回家》,不斷強調繁體字才是正體字,不難看出繁體字回歸的呼聲在社會上還是很大的。

雖然現在的學生已經不再去專門學習繁體文,但看到繁體字之後少部分還是能認出來。有人認為繁體字根本不用特意去學習,因為我們國家有專門的學者進行研究,比如英語在西方國家也分為現代和古典,西方人也不會刻意去要求所有人都學古典英語。因此易中天就對那些強調恢復繁體字的人發聲了,怒吼道:「亂灶龜鬱這四個字,你寫寫看。」繁體字如此之難,所有的中國人如果不知變通,那就真的是思想落後了。

中國從秦代開始就已經簡化了漢字,而簡化漢字的行為不是為了消除繁體字,而是為了保證中國文化的延續。如果說簡化了漢字,會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出現斷層,那麼從秦朝開始就會開始斷層了,中國在近代的時候,文盲率是很高的。你走在大街上,問十個人有幾個人會認字的,答案只有八個人左右,也就是說中國文盲率在當時高達80%之多。而在1960年的時候,中國不斷進行漢字的簡化和改革,文盲率大幅度下降,所佔比例只有9.08%,而這一切的成就都是簡化漢字所帶來的。

易中天的反對我覺得是正確的,因為真正有文化的人,雖然喜歡寫書法,但不會贊成恢復繁體字。而馮小剛一心想恢復繁體字,只能說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文化,因為文化是一種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本文由青蜂天下原創,禁止抄襲,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馮小剛稱「親」不見「愛」無心 呼籲繁體字回歸
    馮小剛委員建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京華時報記者範繼文攝  京華時報訊(記者王碩)親要相見,愛要有心,要讓孩子們感覺到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在昨日上午的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呼籲在中小學課本中,教授孩子學習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這一倡議得到同組委員的熱議。  繁體字其實有它的含義。馮小剛舉例說,如「親愛」這兩個字就非常有含義,「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結果簡化以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已經爭論了一百多年了。這些年來,又有人開始鼓吹繁體字,早在2008年,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後來導演馮小剛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 恢復繁體字為何又被提起?
    流沙河認為,簡化字使傳統文化發生斷裂,如研究古文字學的「小學」已失傳。復旦大學教授唐世平曾撰文反駁道,恢復繁體字是部分「精英」們的「復古主義」和「精英主義」,理由是:繁體字比簡體字複雜得多,學習起來會擠佔小學生用於汲取科學知識的時間;簡體字推廣歷經幾十載,「倡導繁體字」幾乎等於再造文盲;恢復繁體字將幾乎無限地增加和文字有關的各項成本,從環保的角度看是一個大災難……
  • 曾經代表中華歷史文明的繁體字,真有失傳的危險嗎?不可能
    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簡體字的普及,繁體字越來越少見,在今天的中國,已經只有臺灣地區還在使用繁體字。那麼,我們這項重要文化會不會失傳呢?鑑於這個現象,曾有人大代表提出議案,要恢復繁體字,提案中主要出發點就是覺得繁體字有失傳的危險。2015年連著名導演馮小剛也極力呼籲恢復繁體字。
  • 常用繁體字與簡體字對照表
    麩-麩g觀-觀 蓋-蓋 趕-趕 個-個鞏-鞏  溝-溝  過-過 歸-歸構-構  購-購 谷-穀 顧-顧僱-僱  刮-颳 掛-掛 國-國岡-岡  廣-廣 龜-龜了-瞭  療-療 遼-遼 獵-獵臨-臨  鄰-鄰 靈-靈 齡-齡嶺-嶺  劉-劉 瀏-瀏 龍-龍樓-樓  婁-婁 錄-錄 陸-陸虜-虜 滷-鹵滷 盧-盧 廬-廬瀘-瀘  蘆-蘆 爐-爐 亂-亂
  • 中小學要學繁體字?教育部回應了!網友:繁體寫「憂鬱的烏龜」試試
    經典閱讀方面,教育部積極推動中小學經典閱讀,按照《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相關要求,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教育體系創新計劃等,使廣大青少年親近中華經典,青少年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會接觸繁體字文本,認識繁體字。
  • 書法創作應該寫繁體字還是寫簡體字?
    在書法圈裡,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些書法愛好者在臨帖的時候,就連字中的敗筆都臨得惟妙惟肖,以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為美,這確實是一種審美怪癖,其實簡化字也有其簡約的美,有些簡化字寫出來時
  • 簡體字的前世今生——為什麼說簡體字對繁體字的揚棄,是一件大好事
    2.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所以這個問題已經漸漸不存在。3.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現在臺灣依然用繁體字,並稱其為「正體字」,深有意味,還要為「正體字」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給祖國大陸方面造成了壓力。而更多的自然是網上「民間」網友的爭論,並很快從內地延伸到了港澳臺地區。
  • 書法一定要寫繁體字嗎?繁體字還適應今天的文字教育嗎?
    我認為書法作品的內容,是既可以選擇寫繁體字的,也是可以選擇寫簡體字的,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你在作品中所寫的字全部都是繁體字,那麼你就要把所有的字都變為繁體字,不能有一點模稜兩可的地方。實際上,我們現在所用的字是繁體字的一種變形,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是從當年古代繁體字中進簡化和省略的一種字體。建國之初,為了普及文化,我們將以往的繁體字進行了減少,推廣了簡體字,作為我們使用和書寫的工具,那麼這種工作的意義就是使得我們學習漢字的成本和難度大大的下降,有利於我們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 繁體字最容易寫錯的10個姓氏,看看有你的家族嗎?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寫書法不可避免會碰到繁體字和應用繁體字,而繁體字對於今天的人來說,由於生疏常常會應用不當或出現錯誤,特別是在姓氏當中又由於有固定的用法,因此更加需要注意。下面將繁體字最容易寫錯的10個姓氏整理如下,供朋友們參考:1、鍾姓簡體字「鍾」,在寫繁體字時,「時鐘」應為「時鐘」,「鍾愛」應為「鍾愛」。在用作姓氏時繁體應該寫成「鍾」,而不是「鐘」。這是最容易寫錯的姓氏。正確寫法如下:
  • 揮春必備|新春寫春聯30個一寫就錯的繁體字對照
    新春寫春聯30個一寫就錯的繁體字對照過年中最具儀式感的事,莫過於精心準備幾幅賀歲春聯。無聯不成春,有聯春更濃。繁體字不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我們經常閱讀的話可能接觸的繁體字比較多,所以也不會陌生。現在有些少數的對聯會用繁體字寫出來,那麼,如果說會寫幾個繁體字的,可能真的不多。可能一時半會我們真的需要想一下會寫幾個,寫的對不對?以下是幾個容易寫錯有比較簡單的繁體字。我們特意編輯了新春寫春聯30個一寫就錯的繁體字對照,以供你揮春時參考。
  • 書法可以寫簡體字嗎?
    中國最專業的書畫藝術品收藏學習、交流、交易平臺,滿足普通大眾「親近藝術、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間!集書畫交流、研討、鑑賞、養生、文論於一體,旨在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書畫藝術,宣傳高端書畫人才,打造優質的書畫藝術交流平臺。
  • 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還有人覺得要是漢字能再簡單一些,筆畫再少一些,就更好了,寫起來就更省勁了。可有人卻不這麼想,有人覺得簡化字不好,應該廢除,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您聽到恢復繁體字這種想法,可能立馬就會皺起眉頭,會說:啥人這麼想啊?這不有病嗎?放著簡化的,寫起來省事的漢字不用,非要去用那些筆畫賊多,寫起來賊麻煩的繁體字,榆木腦袋啊?
  • 繁體字將走向何方?專家提倡恢復繁體字,網友:不行,但可以理解
    隨著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有不少專家發出了恢復繁體字的呼籲。面對著這種呼籲,有的朋友認為,恢復繁體字這種做法是盲目的復古主義,是倒退的體現,不可取;但也有朋友指出,繁體字裡面承載著許多古人的智慧,恢復繁體字有助於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繼承中華精神。
  • 通用漢字表引熱議 對待繁體字:最好識寫分離
    《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引來諸多評說——由教育部、國家語委推出的《通用規範漢字表》,目前正在徵求全社會的意見(見本報8月12日A1版報導),其中頗為引人矚目的是,這次恢復了51個異體字,還有「剋、鍾、蘋、、濛、硃」等6個繁體字納入了漢字表。那麼,這是否預示著繁體字會「捲土重來」?
  •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寫繁體字,簡體字是在建國後才出現的嗎?
    中國推行簡體字已經很多年了,為什麼在中國大陸,我們還經常看到有人喜歡寫繁體字呢?我們小時候見到一些老人,也喜歡寫繁體字。這是為什麼呢?有什麼深層次的文化原因嗎?首先,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他們小時候學習的就是繁體字,寫習慣了,就覺得繁體字才是正統,樂於寫繁體字。有些簡體字,他們可能還不太會寫。
  • 因寫詞平仄被挑刺,易中天:我不管說什麼,做什麼,總有人挑毛病
    對此事,易中天也做出了回應,他寫了一篇名為《如今的事情真好玩》的博文,在文章中他表示:「我不管說什麼,做什麼,總有人來挑毛病」,言語間頗為委屈。是騾子是馬咱們拿出來瞧一瞧,本期筆者就挑出易中天這兩首詞中的《破陣子》來看看,易中天到底寫得有沒有問題:寫這首詞是因當時某大學贈了易中天一把劍,於是他便模仿辛棄疾寫了這首《破陣子》。從詞本身來看,筆者覺得是寫出了新意的。
  • 簡體字已經用習慣了,那麼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要說完整表意,肯定是繁體字更為優秀,甚至象形文字那是頂尖,但是我們要看時代的發展和需要,而一部分人喜歡繁體字,一些老人的知識結構基於繁體字,這也沒讓人家硬改,至於病態地叫囂著繁體字就是優秀,就是Bigger,那只是借著繁體字的由頭找找存在感,文化,雖然可以通過形式體現,但是所有的精神都是內容更為重要一些。
  • 孫曉雲對書法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小時候主要寫繁體字
    孫曉雲不僅是一位用毛筆寫書法的書法家,還是一位認真思考過書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書法理論家,她的書法理論集,為廣大書法愛好者從理論層面讀透書法提供了平臺和思路。孫曉雲對書法的理解有許多獨特的觀點。比如她曾經說書法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用筆去寫,還要用心去寫。這種書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似乎很少人能夠達到。
  • 文言基礎知識:繁體字
    漢字的簡化,為廣大人民群眾學文化、學理論、學科學,提供了方便的條件。不過,我們閱讀古書還要了解繁體字,因為古書一般是用繁體字印刷的。就是閱讀現在用簡體字排印的古代作品,也要知道簡體字和繁體字之間的分合關係,這有助於對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