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的「一代書宗」,他的書法在日本被奉為「至寶」!

2020-12-16 三餘書社

明清兩朝的書法在整個書法史上屬於末日夕陽的狀態,沒有晉人崛起的風韻,也沒有了大唐書法的雄渾氣魄,更沒有了宋人個性的意趣,但是有湧現出了一些精彩絕豔的人物,能夠穿過歷史的煙雲,達到和前人比肩的高度。

這個人就是明代的姜立綱。

姜立綱《東銘冊》宣紙長卷

姜立綱在整個書法史上名聲不算顯赫,知道他的人也不甚多,但是他確確實實影響了半個大明王朝,甚至也影響了整個清朝的書法。

姜立綱是浙江瑞安人,在七歲的時候就因為字寫得好,被翰林院納為秀才,這就相當今天於保送清華北大!後來成了中書舍人,相當於現在的高層秘書,最後一直做到太常少卿,類似於今天的部長官銜。

姜立綱《東銘冊》宣紙長卷

姜立綱由於過人的書法天分,經常為宮廷內外題寫牌匾,從而聞名於海內外。他的書法還曾遠播日本,被譽為「一代書宗」。

姜立綱擅長草書和楷書,尤其他的楷書有著柳公權的神韻,寫得無比周正有含蘊十足,在整個有名一代,堪稱魁首。

姜立綱《東銘冊》宣紙長卷

姜立綱初學書法學習大書法家黃養正的字,後來又學習鍾繇和王羲之、王獻之,在數十年的書法磨礪當中終於開一代之風氣,成為一代宗師。

他的楷書體度渾厚,清勁方正,世稱臺閣體或潔勅體,在天順、成化、弘治三代,名噪一時。以至於凡是重要的匾額,皆請姜立綱來題寫。世人稱之為「姜體」!

姜立綱《東銘冊》宣紙長卷

《圖繪寶鑑》中說:人得片紙、爭以為法」。很多人學習姜立綱的字,成為了風氣,民間私塾當中也爭相臨摹姜立綱的字,著名的藏書家範欽曾經在自己的《評書》當中說道:「成弘以來尚正書,姜立綱端正、凝重,世顧好之,迭相宗習。」

姜立綱書法之名遠播日本,被日本的許多收藏家爭相收藏,在明朝的一本筆記小說《名山藏》當中就曾有過記載,日本國門高三十丈,「遣使求匾,立綱為書之,其國人每自誇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

姜立綱《東銘冊》宣紙長卷

姜立綱為日本國題寫匾額,成為了日本人的「至寶」!可見其書法功力之精深。500年來論楷書功力,鮮有能匹敵者!

姜立綱書法雖然寫得好,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卻是極少,目前只有一部墨跡留存於世,那就是姜立綱的楷書《東銘冊》嗎,這件作品乃是紙本楷書,是姜立綱用楷書抄寫的張載《正蒙》篇中的一篇。講的是「蒙以養正」的道理。

這件作品縱31.5釐米,橫293釐米,如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為北京故宮的「鎮館之寶」!

姜立綱《東銘冊》宣紙長卷

這件作品,用筆方正,結構清健,有柳體的風姿又有歐體的規整,用筆自然而老辣,筆下功力,大為不凡。這件作品乃是當代人學習古人的楷書的不二之選,只因世人稍有人知,所以難以流行市。

姜立綱《東銘冊》宣紙長卷

如今我們將這件作品按照原作進行1:1的比例進行複製,還原出了跟原作一模一樣的作品,欲購此卷,請點擊下面惠購:

姜立綱《東銘冊》宣紙長卷

相關焦點

  • 500多年前的大明書法奇才,他的字被日本人奉為「至寶」!
    在500多年前的大明朝,有一個人引領了當時的書法潮流,不僅在國內聲名遠播,就連日本人都對他十分仰慕。姜立綱提完字之後,日本人很是高興和興奮,每每都說「此中國惠我之至寶也」,他們頗以為傲。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姜立綱的書法能被日本人奉為至寶,他的書法水平在當時絕對是首屈一指的。
  • 600年前,他的書法名動天下並遠傳日本,中國書法史上卻寂寂無名
    日本國人評價他的書法『此中國惠我至寶也』——這是中國惠及我國的『至寶』啊。但在日本享有如此高地位的中國書法家,卻在我國的書法史上寂寂無名地躺了600餘年。日本京都自公元794到1868年一直作為國家首都,如此長時間的歷史積澱,使得京都擁有極為豐富的歷史遺蹟。
  • 日本京都國門上的大字,乃明朝一代書宗所寫!勁健方剛,大氣磅礴
    倘若有一日你去日本旅遊,你會發現日本很多店鋪都會懸掛牌匾,在這些牌匾上,往往能夠找到我們熟悉的漢字,能夠找到大量中國文化的痕跡。日本京都曾是其國都,而國都大門牌匾上所刻的大字,乃是一位中國人所寫!1388年,日本改朝換代進入室町幕府時代,定都京都,京都格局效仿明朝建築,在國門之上懸掛一匾額,但是匾額上的字卻找不到合適的書家來書寫,當時的日本的執政者喜來想去,決定前往中國求字。
  • 日本國門匾額,竟是中國這位書法家寫的?這字真是冠絕後世500年
    姜立綱幼承庭訓,自小便站露出不凡的書法天賦,他7歲便被朝廷選為翰林院的秀才。這聽起來匪夷所思,卻有歷史文獻記載:明黃佐《翰林院記·選充秀才》條云:「英宗時,始選奇童及善書法,充本院(翰林院)秀才。天順中有姜立綱,字廷憲,居梅頭裡,七歲以能書,命為翰林院秀才」。
  • 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中,有一幅書法至寶差點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而清代乾隆皇帝的書法成就雖遠不如宋徽宗,但是其對書法的喜愛有過之而不及。著名的三希堂就是其存放前人墨跡的地方,《三希堂法帖》更是囊括了魏晉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書法家的作品。而在三希堂中,有三幅書法界的至寶,是哪三件呢?又是哪一幅在民國期間差點就煙消雲散?
  • 日本文豪的書法!
    中國文人中能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是一項基本功夫,其中佼佼者的一封書信、一頁手稿會被人們奉為珍寶。古代的顏真卿、蘇軾、黃庭堅,近現代的胡適、魯迅、郭沫若等等文豪的書法,一般人是難以得到的,如果是被博物館收藏很可能成為鎮館之寶。中國文豪的書法被我們大眾所熟知,那麼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情況如何,他們的文豪會書法嗎,寫得如何呢?
  • 日本的國名匾額,其實出自明朝書法家
    於是就有人提議到中國,尋找能擔此重任的書法家,為此推薦了當時在明朝名滿天下的姜立綱,為日本題寫了國名,中國書法家姜立綱欣然同意,所交付的作品讓他在日本被譽為「一代書宗」。當時的日本人每每誇這幅巨匾說,「此中國惠我之至寶也」。
  • 500年前浙江人收藏的國寶《中秋帖》怎麼流傳至故宮的?
    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   收藏過《中秋帖》的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1525—1590年)字子京,號墨林,別號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嚴居士、退密庵主人、退密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嫩叟、鴛鴦湖長、漆園傲吏等,浙江嘉興人。明國子生,為項忠後裔。
  • 5本武霸天下的玄幻小說:偶得至寶,踏平蒼穹,成為全新一代霸主
    喜歡看小說的你,是不是經常會抱怨書荒的日子不容易度過,作為一個12年的小說迷,小編也非常能夠體會大家的感受,所以小編接下來向大家推薦5本武霸天下的玄幻小說:偶得至寶,踏平蒼穹,成為全新一代霸主~希望喜歡的小夥伴們,可以收藏點讚一波。絕世星魂精彩片段:星魂這句話意思很明顯,龐澤臉色變得陰沉起來。
  • 臺北故宮博物院至寶《祭侄文稿》要赴日本展出,網友說,不能去
    中國書法擁有著迷人的魅力,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中有三件作品堪稱國之至寶,這三件就是「天下三大行書」。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真跡已經失傳,只有臨本存世。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和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如今都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 500年前的油畫婚紗照,畫奉子成婚的夫婦,專家:比現在還開放!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文字記載,而一些權貴之士,則會選擇畫像的方式來留念,比如古代皇帝嬪妃等人,就有著專屬宮廷畫師為其畫像。,而從上圖這幅畫來看,畫中女主肚子挺得很大,明顯能看出這是幅「奉子成婚圖」,但為什麼還敢讓人畫像記錄下來呢?
  • 仙俠洪荒文,穿越洪荒得人族至寶,附身人皇,成就一代人族大帝
    仙俠洪荒文,穿越洪荒得人族至寶,附身人皇,成就一代人族大帝大家好,今天依舊來推薦小說了。每天都會更新不同的小說,主角帶著人族至寶崆峒印逆天回到洪荒,附身殷商人皇紂王之身!在萬族夾擊之中求生存,成就一代人族大帝。
  • 明代書法家文徵明書法欣賞
    後來文徵明從李應禎學書,李應禎書宗歐陽詢,平正婉和,清潤端方,雖非書法大師,卻是一位書法教育家。他是文徵明的嶽父,又是文徵明的啟蒙老師。他除了把學書心得悉數傳授給文徵明外,還鼓勵他突破傳統,自創新格。 在文徵明22歲時,李應禎看了他的蘇體字,對文徵明說:「破卻工夫何至隨人腳?就令學成王羲之,只是他人書耳!」這些話影響了文徵明一身。
  •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王羲之《奉橘帖》、董其昌行書長卷
    新一期展品展示東晉王羲之《奉橘帖》、蘇軾《楚頌帖》(拓本)、趙孟頫《柔毛帖》、董其昌行書卷《答徐孝穆書》等二十餘件古代書法珍品,揭示歷代書法發展的歷史脈絡。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此次新展出的《奉橘帖》在唐代即知名,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跡的典故。
  • 顏真卿72歲楷書真跡,曾被日本人搶走,如今世上只有這一件了!
    如果從中國書法史上選出幾位「英雄人物」的話,那麼顏真卿的確可以名列榜首。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僅次於王羲之,對於書法界影響力之大,以至於有著「亞聖」的稱謂!公元758年,這一年是唐代的乾元元年,早在3年前,胡人安祿山率兵謀反,於是爆發了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安史之亂」,促進了唐代王朝的衰亡。
  • 國之瑰寶《爨寶子碑》的書法藝術價值賞析
    因為《爨寶子碑》(見照片)是研究中國漢文字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書體和書法藝術的典型實物資料,其足以考究漢文字由隸書演變為楷書的遞變之跡,在中國漢文字演變史上和書法藝術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的獨特作用,是中國歷史文化中、書法藝術史上的稀世至寶,於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爨寶子碑》現存於雲南曲靖市麒麟城的曲靖市第一中學校園處。
  •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遺憾,那些下落不明的華夏至寶!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很多富有文化內涵的至寶,這些至寶我們可以從典籍中的浮光掠影感受到他們的存在,可在現實中卻難能一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戰亂等原因,這些至寶下落不明,不得不說是歷史的遺憾。一.
  • 他是一代狂草大師,這字猶如天外飛仙,達到了書法的最高境界!
    張旭草書《李青蓮序》我們縱觀歷代大家,皆符合這個特點,「二王」自不必說,出生豪富之家,周遭全是名師,一生衣食無憂,醉心於藝術,成就一代才名。宋四家也皆是如此,擁有著一個時代最好的書法資源,元明清的一些大家也不例外。
  • 靠著歐體,這位天皇成為日本書法的王羲之
    日本歷史上極為繁盛的平安時代,與中國的交流空前繁盛,尤其是在文化上積極效仿盛唐。遣唐使為日本帶回了大量中國書家的名作,除了王羲之等「先賢」的書跡之外,也有歐陽詢、褚遂良等當朝「時賢」的書作或拓本。如學問僧最澄在他的《法門道具等目錄》中,即舉出他曾帶回「歐陽詢書法大唐拓本二枚」。
  • 川端康成:這位中國人的字,超過所有日本人的書法!
    天馬行地 1950年胡蘭成流亡日本之後,他的字開始受到日本人的追捧: >川端康成說,「於書法今人遠不如古人;日本人究竟不如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