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香港民間的大小人習俗

2021-03-05 雲南道教網

打小人是一種流行於香港、廣東民間的巫術儀祀。希望藉由此種巫術儀祀來驅逐、報復所謂的「小人」。

小人

觀念中「小人」不單指特定人士,也可以是相對於「貴人」的不特定人士。傳統華人的宇宙觀是一種二元對立的宇宙觀,也由此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民間巫術信仰,「陽」與「陰」;「天」與「地」;「正」與「邪」;「男」與「女」…等,「小人」與「貴人」亦如是。

時間

打小人的時間各地廟宇不一,最為盛行的日子是「驚蟄」,其它時間則有農曆每月初六、十六、廿六或曆書所記之「除日」。「驚蟄」依民間的說法是蟄伏中的萬物被春雷驚醒之日,也因此各種污衊不堪之物包含小人、白虎星君等也開始活動,因此必須在此時打小人以免小人為害。「六」日與「除」日乃傳統中國宇宙觀裡陰數、陰日,故亦在此日進行解除小人之日。

地點

打小人一般會在陰暗的地方進行,例如橋底。在香港,銅鑼灣及灣仔之間的鵝頸橋便成為了打小人的熱門聖地。每逢驚蟄,都有不少人前往當地的土地廟進行打小人活動,從前多為老人家,近年亦有年輕人參與。

儀式

打小人就其目的而言可分為事前預防的消極性巫術與針對特定人士的積極性巫術,就其儀式則為模擬巫術與接觸巫術之混合。

委託人委託特定的拜神婆、喃嘸佬利用剪成人型的紙,紙上則視需求書寫特定人士資料或不寫任何資料,利用鞋子或其它物品毆打紙張來達到委託者之目的。

整個打小人儀式可分為八個部分:

奉神利用簡單的香燭供奉天地神明。

稟告:將委託人之姓名、生辰八字等寫在百解靈符上。若欲打特定小人,則將特定小人之姓名、生辰八字、照片、衣物等可以代表特定小人身份之物書寫或放置於小人紙上。

打小人利用各種象徵物如委託者或施術者之鞋、宗教象徵武器甚至是香枝或香菸等毆打、傷害小人紙。小人紙分為小人紙、男人丁、女人丁、五鬼紙等。

祭白虎若在驚蟄日打小人則須祭白虎。以黃色的紙老虎代表白虎,紙身畫有黑色斑紋,口角則畫有一對獠牙。祭祀一般是使用小塊生豬肉沾上豬血,放入紙制白虎口中(餵紙老虎),當老虎吃飽後便不會再傷害人。而拜神婆亦會以肥膩的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紙老虎口中充滿油水,使其不能再張口傷人。有些地方祭完白虎之後會將紙制白虎燒掉或用銅劍將紙制白虎的頭切掉。

化解 將一切污衊、災害等以撒芝麻、豆子等小物體或燒紙船、百解靈符等以消災解厄。

祈福 以紅色的貴人紙為委託者祈求貴人幫助。

進寶 將元寶、金銀紙等焚化供奉鬼神。

打杯 「擲筊」,將兩個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向外彎出的木塊擲出。兩塊平坦向上則為陽杯,向下則為陰杯,一下一上為聖杯。出現聖杯表示儀式完成。

相關焦點

  • 端午節民間習俗|民俗活動有哪些?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放風箏,比武,擊球,蕩鞦韆,給小孩洗苦草麥藥澡,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等。"
  • 民俗專家詳解重陽節習俗
    自古以來,每逢重陽,我國民間許多地方都有登高、賞菊、插茱萸的習俗。民俗專家認為,這些傳承千年的傳統文化習俗,雖然大多是古代農業社會的產物,帶有鮮明的農業文明特點,但習俗背後卻有深刻的科學內涵,有的習俗即使在今天也很適用。     重陽節又名「登高節」,許多地方重陽登高必不可少。上海社科院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蔡豐明研究員認為,從科學角度看,秋季登高有益於健身。
  • 【江兜村志】民俗風情---做「牙」習俗
    「做牙」習俗     今天是農曆臘月十六,也是江兜民間所說的「做尾牙」習俗,那麼,大家知道「做牙」的來歷嗎?
  • 大年初十民間習俗——祭石節
    正月初十日,民間稱為石頭節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習俗認為會傷了莊稼植物。        這一天忌開山打石,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還有的地方流行抬石頭神的習俗:初九夜裡,將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抬著瓦罐奔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預示著新的一年豐收;如石頭落地,預示著年成不好。正月初十又稱老鼠嫁女日。
  • 中國民間民俗禮儀大全
    一個舉止優雅,待人禮貌的人,不管在什麼場合下,都能得到別人的認可。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個人觀念的改變,導致很多人喪失了基本的禮儀常識。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中國民間民俗禮儀大全,希望通過中國禮儀文化的學習,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
  • 正月初十有哪些民間習俗?
    老祖宗很有智慧,每個節日都安排的合情合理,初七「人日」,初八「穀日」,初九「天日」,初十「地日」,真是滴水不漏,首先要給我們人自己過生日;民以食為天,又要給五穀過生日;老天爺如果不照顧,五穀也長不好,於是又給玉皇大帝過生日;那大地更離不開呀,所以接著就給大地過生日。
  • 處暑民俗習俗有哪些?處暑節氣吃鴨子有什麼寓意?
    民間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而處暑節氣正是農曆七月。這個時節,柔和的涼風習習吹來,讓人感到陣陣涼爽,而不像夏天那樣的熱風,讓人難以承受。每個節氣都會有一些特色的習俗,處暑也不例外,處暑這一天百姓都怎麼慶祝呢?處暑節氣民俗有哪些。1、處暑習俗: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大多都與祭祖及迎秋有關。
  • 民俗專家:"蕩鞦韆"源於民間勞作 盛行於唐宋時期
    新華網天津4月2日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清明節前後,我國古代有「蕩鞦韆」的習俗。民俗專家介紹說,「蕩鞦韆」源於民間勞作,在唐宋時期盛行。民間最早的鞦韆活動,人們稱為「千秋」。據說是在春秋年間,為北方的山戍民族所創。開始只有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徵山戍族,把「千秋」帶入中原。直到漢武帝在後庭祈禱千秋之壽,令宮女們耍繩戲為樂,為避忌諱,將「千秋」二字倒轉為「鞦韆」。以後,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到了唐宋時,鞦韆之戲盛行。
  • 中華民俗,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有什麼習俗
    中華民俗,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有什麼習俗文/@成長新視點處暑,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表示炎熱的酷暑已經結束,意味著天氣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俗語說「處暑牽來秋老虎、早晚不見午間出」,就是很好的說明。放河燈,也叫放荷燈,是民間的一種祭祀活動,表示對逝去的親人一種悼念之情,同時對活著的人表達祝福。河燈,又叫荷花燈,一般底座為荷花瓣的形狀,上面放置燈盞或蠟燭,在中元夜放於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漂浮。夜晚,燈火在水中隨波移動,星星點點,層次錯落,美麗而又壯觀。
  • 「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 傳承春節習俗,寄望美好生活
    ,一起傳承春節習俗,寄望美好生活!春節的雛形源於周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臘祭」。後來,臘祭和歲首祭祀時間接近、首尾相連,所以秦漢時期把這兩祭並稱為「正臘」,之後兩祭演變為今天的春節。在各個藝術領域以鼠為題材的作品,反映了人鼠關係的普泛性和密切關係。寫鼠、畫鼠、說鼠,都是借鼠來發揮和想像,反映了人類的智慧,蘊涵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
  • 陶淵明的民俗情懷:詩中的習俗
    我 國 農 村 有 飲「春 酒」之習俗。冬天釀造,至春方成,故言「春酒」。 《詩經·豳風·七月》云: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周禮·天官冢宰》載有 「酒正」、「酒人」。這說明冬天釀酒、春天飲酒在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後來,這種傳統自王室、 貴族階層流向民間,進而凝定為農村習俗。
  • 這可不是你理解的那樣,而是閩南的民間習俗
    中秋博餅是廈門特有的活動,於每年農曆八月初一起在廈門博餅民俗園舉辦,約持續一個月,以「中秋夜博狀元"為活動的高潮。中秋前後隨意走街串巷,節日的喜氣洋溢於清脆的骰子聲中,廈門的中秋因為博餅,可以讓節日的歡樂延長半個月之久,甚至熱鬧於春節。博餅(跋餅),是閩南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閩南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
  • 《佛堂古鎮民風民俗》序:一部佛堂民間生活的百科全書
    說起民風民俗,地方故老或地方精英會如數家珍,不僅細節詳實,而且還有許多美麗而動人的故事。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生活於一方,得靠地方水土養大的每一個人,都會為家鄉而自豪,人們會記住並傳頌那些讓自己也希望所有人感興趣的文化。家鄉的山水,尤其是生於斯長於斯並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的文化,也包括民風民俗等文化,總是那麼令人難忘。
  • [民俗小掛曆]盤點大年初七「人日」習俗
    話說女媧造萬物,頭六天創造了牲畜,到第七天終於造出了人,所以初七又叫「人日」。  在「人日」,當然說道特別多,在很多地方,人們吃盒子菜、麵條,廣州人有吃七寶羹的習慣。除此之外,各地還有哪些民俗?  在初七創造了萬物之靈的人類,所以,初七也有了「人勝節」、「人口日」、「人七日」這些「別名」。
  • 端午安康:端午節的地方風味與民間習俗
    在傳統節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複雜,或只有端午節能和春節可比擬,且都有著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闢邪除災的美好願望。端午節在古今中外影響力很大,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端午習俗活動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
  • 香港民俗「盂蘭盆節」即「鬼節」,怎麼個過法?
    香港街景在香港,盂蘭盆節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節日之一。進入農曆七月以來,香港各地用竹、木、鐵皮等材料搭建花牌彩樓、祭堂戲臺,與周圍的現代化建築相映成趣。香港從二O一二年起,每年舉行祭祖大典。這一切都是為了普遍提倡孝敬老人的美德,希望大家都能夠提起孝敬之心,建立起德行的根本。
  • 深圳這種民間習俗,何止靈驗,更是心安!
    我也就跟在陳永強身後,從頭到尾了解了一次老寶安人的喪葬儀式:擔幡買水,大殮入棺,藏白,捧壽飯,喃棺材頭,巡材三圈,大出喪,回喪。陳永強的師父擔任了這次喪事的喃巫主持。陳永強說,寶安的喪事不像內地大操大辦甚至把封建陋俗都搬上舞臺,寶安人將喪俗簡化,把核心有現實意義的習俗保留下來,以警示子孫後代要慎終追遠。
  • 拜月娘,吃烤肉,細數臺灣中秋節的傳統民間習俗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臺灣中秋節習俗是怎樣的!  臺灣女性有關的中秋習俗  1.祈求長壽:臺灣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少女在中秋夜晚睡,則可使她的母親長壽。  2.祈求嫁得如意郎君: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繪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 歌謠與民俗:剃龍頭習俗延續至今
    張善培  二月二  今天是農曆的二月初二,老北京人俗稱「二月二」,它也稱青龍節和龍頭節。  農曆二月初二,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節日。帝王將相,會在這天舉辦盛大的祭祀典禮,祭祀先農,祈禱五穀豐登;而平民百姓則會在這一天舉辦各種活動,其熱鬧程度不亞於春節。在數千年的歷史中,關於這一天有非常多的傳說,並衍生出多種多樣的習俗。
  • 香港過年習俗 - 百度經驗
    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香港春節的習俗有哪些?香港過年習俗是什麼?一起來了解香港人是如何過年的吧。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