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宏元 《渡情》(「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煙」)
01 花朵繁盛 綠柳溫柔
仲春的杭州,林青木秀,草綠花豔。
丁晨攝
三月的西湖,楊柳婆娑、水似秋波、繁花似錦。
樓臺亭閣若隱若現。
婦幼老少漫步人行道,悠然愜意。
蘇堤盛裝迎接遠道的遊人,堤邊綠陰掩映、
桃花一樹樹一朵朵競相開放,遊人如織。
斷橋畔借出油紙傘,許仙與白娘子結緣。
明代進士張京雲《斷橋小記》云:「西湖之勝,
在近;湖之易窮,亦在近。
朝車暮舫,徒行緩步,人人可遊,時時可遊。」
遙望遠處雷峰塔,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白蛇傳》中,
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
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
舊雷峰塔於1924年倒塌,後於2002年重建。
關於雷峰塔的倒塌,魯迅先生著有雜文《論雷鋒塔的倒掉》。
而據考證,雷鋒塔倒掉的真實原因,
是因為塔的每一塊磚石上都刻有波羅密多經,
用以鎮壓被視為妖的白蛇。
而杭州人懼內,男人便悄悄地偷撬塔基磚塊
暗置於家中,以鎮夫人而揚己志氣。
年長日久,
雷峰塔便因此而倒塌。
遠處青山似娥眉疊翠,
眼前柳絲如秀髮拂面,
再看一看澄碧的湖水,
真是"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正如
古人筆下"蘇堤春曉"的動人場景——
「想二三月柳葉桃花,遊人闐塞。」
三潭印月,花木扶疏,步移景異,
其地處湖中,「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中
"晴光"與"雨色"的觀賞絕妙處。
02臨安記憶 亙古流傳
南宋王朝存世153年,換了9個皇帝,
蘊藏南宋昔日輝煌的南宋太廟遺址
未完全發掘。
來到嶽廟(清代重建),
似乎能觸摸過往歲月,重拾臨安記憶。
嶽廟門前置有一匾額,
是當年武穆絕唱滿江紅裡的一句,「壯懷激烈」。
丹青不知是否武穆真跡,但著實透著一絲蒼勁傲骨在其中。
這裡有北宋先人生活的痕跡,
綺麗風光中,「文章太守」蘇東坡,與美景相得益彰。
他活著的時候,老百姓為他建起了生祠,
用蘇堤的名字紀念他為杭州所做的貢獻。
在蘇東坡的主持下,1090年,大規模疏浚西湖的工程開始了。
疏浚之時,蘇東坡卷著褲腿,踩著泥漿,每日巡視,親自督促。
歷時數月,西湖復見唐時煙水浩渺之舊觀。
他又命將挖上來的淤泥和葑草鑄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成為一條穿湖的捷徑。
他又在湖中立三座石塔,規定石塔以內的水面不準種植菱藕,
更不準佔湖為田。這三座石塔,到後來便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這座因疏浚西湖而誕生的長堤,本無名字,
滿腹珠璣的文章太守似乎也無意為它取名,
但人們都習慣地稱呼它蘇堤,一直稱呼了九百多年。
從蘇堤上走過,仿佛循著詩人的足音,踏出靈動敏捷才思。
杭州的美食也在講訴遙遠臨安城的故事。
杭州傳統風味小吃——宋嫂魚羹。
據傳,北宋汴梁人宋五嫂,
隨宋室南遷來臨安(今杭州),
和小叔一起在西湖以捕魚為生。
一天,小叔得了重感冒,宋嫂用魚及
椒、姜、酒、醋等佐料燒了一碗魚羹,
小叔喝了這鮮美可口的魚羹不久病癒了。
有一次,宋高宗趙構品嘗了她做的魚羹,大加讚賞。
從此,這道菜就稱「宋嫂魚羹」,
她開的店生意更加興隆。
蘇東坡不愧為懂飲食藝術的行家,
他將豬肉烹飪得紅酥酥的,
回贈給疏浚西湖的百姓。
近千年來, 杭州人民將東坡肉的記憶紮根味蕾。
糕團體現了江南的軟糯、溫潤、素樸,鼓舞嶽家軍出徵將士特製的定勝糕流傳至今。
蔥包檜兒,用杭州話叫起來其實是「蔥包鬼兒」。表達了杭州人民樸素的愛憎情感。將半根油條兩根蔥放在上下兩張皮中間,再把左右兩邊多餘的皮子一上一下地包裹起來。
梁祝的傳說千古傳誦。
修緣道人濟公和尚的傳奇也在西湖邊不遠處的靈隱寺、飛來峰流傳。
據說濟公乃天庭羅漢轉世,行善修道重於心。
他既喝酒,又吃肉。夜晚常被置於寺院之外。
杭州百姓為他在飛來峰底下的山洞一米多高的地方,
鑿一石床,供其夜晚不能進寺院時休息。
03 西湖山水 和諧純粹
雲水無垠的西湖飽含高雅氣質,
有關西湖的詩詞,氤氳著花園般的意境,
飄蕩著文人騷客的墨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歐陽修《採桑子·荷花開後西湖好》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題湖上》
李鑑龍《西湖》詩:
花柳曾聞暗六橋,近來遊舫甚蕭條。折殘畫閣堤邊失,倒入山光波上搖。秋水湖心眸一點,夜潭塔影黛雙描。蘭亭感慨今移此,痴對雷峰話寂寥。
宋室南遷後,恢復了設置皇家畫院的傳統,
山水,是宋代畫家最為擅長的題材,
畫家們終日面對的西湖山水的風光景色,
便自然成了他們描摹的對象。
按照北宋的傳統,畫家筆下的山水都要有一個富有詩意的提名,
而這些題名通常又要求文字簡潔、一語中的,並讓人過目不忘。
因此,在馬遠等人的畫作上便出現了「南屏晚鐘」、「雷峰夕照」、「雙峰插雲」、與「蘇堤春曉」這樣的排列整齊的點題之句,這便是「西湖十景」的由來。
由於西湖十景的名字起得十分恰切,終于越叫越響,
最終叫成了最具文採的獨家景點,
並讓天下所有的人們都記住了中國歷史上
文學藝術與山水實景高度融合的優秀範例。
杭州西湖是歷史上最能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審美實體之一,
在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西湖的成功申遺
證明了西湖文化景觀作為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的歷史原真性、獨特性和唯一性。
《世界遺產大會關於西湖的決議草案及OUV聲明》
中指出,自唐朝起,
歷代文學家和畫家留下了無數頌揚西湖美景的詩篇和畫卷。
自南宋起,西湖十景就被認定為理想的經典景觀,它們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正如唐宋兩代的文學家和學者所描繪的那樣,
西湖極為清晰地展現了中國景觀的美學理想,
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園林設計影響深遠,
不少地方以湖、堤造型,摹習西湖的「和諧之美」。
西湖的核心要素仍然能夠激發人們「寄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