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次知道有這麼號人
也許是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又或者是中國文化兼容並蓄,歷史上很多的文學家搞創作的時候,借鑑了其他文化中的內容,可是這卻導致我們後人不斷地人云亦云,尤其是在歷史上,就自帶IP的大佬,各方勢力都想跟著沾光,今天我就介紹一位大佬,我第一次知道這位大佬的時候,他是出現在《封神演義》中,但是作者許仲琳並沒有當做重點描寫,相對於另一位大佬,慈航道人相對比,反而筆墨少的可憐,甚至可以說很沒有存在感,登場的時候,就已經是第五十九回了,整本《封神演義》也演義到了一半多了,這位大佬才不緊不慢的登場,也許當時許仲琳寫到第三部瘟部正神呂嶽兵敗逃跑的時候,突然覺得就這麼跑了,不太精彩,於是就現場發揮,安排了一個韋護來救場也不可知,大家且看韋護出場時的描寫。
呂嶽聽罷,回頭一看,見一人非俗非道,頭戴一頂盔,身穿道服,手執降魔杵,徐徐而來。
出場之後,雖然打死了呂嶽的一個手下,卻跑了呂嶽本人。而且整部《封神演義》之中,可以說是表現平平,不過最後結局不錯,沒有戰死,也沒有封神榜上有名,而是與李靖等人,一起隱居山林修行,最後肉身成聖,成為三教護法全真。
當時我就在想,這樣戰力平平,居然能活到最後,真的不可思議,書中殷郊殷洪都沒活過幾回,就被自己的師父清理了門戶,後來我想明白了,畢竟這也是一位自帶IP流量的大佬,倘若許老真的把韋護寫死了,那麼會被噴的現在棺材板都蓋不住,所以許老對韋護的處理,是非常明智的。以上純屬玩笑,題外話,還請不喜勿噴。
不過那個時候,也沒有信仰,看電視劇也好,看書也好都是圖個熱鬧,也就沒有深究韋護是不是韋陀這麼一回事,不過看他打扮是一身武將行頭,估計應該原型就是佛教的韋陀菩薩吧。
02第二次聽到這個名字
後來曾一度沉迷氣功,也正好我姥爺有一本《氣功引導術》,也恰好那個時候武俠熱,少林寺的《易筋經》被吹的神乎其神的,而這本《氣功引導術》裡恰好有易筋經,我那時候就尋思,好好練練,以後說不定真的能成像小說裡那樣飛簷走壁的大俠,就照著上面練了一陣子。
說來也可惜,畢竟是個毛孩子,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不多久熱乎勁就過去了,那本《氣功引導術》就只能放到書櫥裡使其束之高閣,後來再拿出來的時候,封面上已經是有薄薄的灰塵了。
但是我現在還記得,裡面有一式,叫做「韋陀獻杵」,這是我第二次看到韋陀這兩個字眼。
也許命中注定是與這位菩薩結緣吧,後來我陰差陽錯的信了佛教,雖然沒有受三皈五戒,但是我大言不慚的說一句,那些經常去寺院做義工的同修們未必比我精進,畢竟佛法是心地法門,雖然這修行路上一路坎坷,從家庭乃至事業,很多方面受到了限制,但是我從來不敢懈怠。
03韋陀菩薩的執杵姿勢為何各異
說起韋陀菩薩,很多佛友其實並不陌生,因為所有的經書,最後都是刊印著韋陀菩薩的畫像,但是細心的朋友可能就發現了,韋陀菩薩執杵的樣子並不相同,或以杵拄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二肘間。,等等各不相同。其實這個確實是有講究的,咱們在此探究一下,這些姿態跟在家居士關係不大,只是跟出家的僧人掛單頗有關係。
一般叢林寺院客堂門外,高懸一牌子,寫著:無衣缽戒碟者,概不掛單。古代行腳者外出,必須攜帶衣缽包被條包(即現代的行李)。行腳者到寺,一般先從天王殿入,禮彌勒、韋馱菩薩、大雄寶殿各三拜。
只要這些行腳的僧人見到韋陀菩薩像,便知自己是否可以在此「掛單」。
韋陀塑像有三種形式,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
如果韋陀的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掛單的僧人免費吃住三天;
如果韋陀的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掛單的僧人免費吃住一天;
如果韋陀的降魔杵拄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到此掛單的僧人免費吃住。
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寺廟的時候,好好的觀察一下,是不是如本文介紹,畢竟新社會與古代不同,生產力進步,很多僧人自出家就不曾換過寺院,即使換寺院,也是需要出家的寺院,跟客方寺院打過招呼才可以去的,否則是不能成行,而且行腳的僧人也並不多見了,即使見到了,也很有可能是假和尚行騙,還希望大家多注意,我曾在路上見到一個真僧人,肩上搭個布袋,當時我問那位僧人,「師傅,您要去哪裡啊,我幫您打車吧,車費算我供養您」結果被那個僧人拒絕了,我給他的車費也沒要他很慈祥的對我說,「小菩薩,謝謝您了,很近的路,我走過去就行。」
04韋陀菩薩功德巍巍
韋陀菩薩本是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的神明,自佛陀成道以後,便成了佛門修行人的護法。
韋陀菩薩,(梵文Skanda ,音譯為私建陀提婆,意為陰天),韋陀菩薩是護持正法的一位大菩薩。
《悲華經》中提過,這位大菩薩曾經發過十個大願,其願如下:
第一願:修菩薩道願
第二願:護持正法願
第三願:末法燃燈願
第四願:劫難度眾願
第五願:末後成佛願
第六願:無別千佛願
第七願:調伏餘眾願
第八願:化佛教化願
第九願:摩尼寶珠願
第十願:作大醫王願
這位韋陀菩薩,所發大願都很殊勝,功德巍巍。
05賢劫的最後一尊佛
「劫」是梵語「劫波」(Kalpa)的音略。劫是不能用年數來計算的漫長的時間概念。
咱們現在所處的就是賢劫,拘留孫佛,為賢劫第一尊佛,拘那含牟尼佛,為賢劫第二尊佛,迦葉佛為第三尊佛,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而未來佛彌勒佛是賢劫第五尊佛,第十五小劫,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繼出世,佛經裡也沒有提他們的名號,而我們慈悲的韋陀菩薩既是賢劫的最後一位佛,佛號樓至佛,合稱賢劫千佛。
06
韋陀菩薩的道場是天目峰,在這裡還發生了一個故事,流傳至今。話說,在宋末元初的時候,有位高峰原妙大師,先學天台後學禪,曾立誓三年,雖然已經很有成就,可是一入睡,就昏沉掉舉無法入定,於是想了個方法,就來到了天目峰,倒掛蓮花峰,此處非常險要,僅容一人,身邊都是萬丈深淵,倘若打坐打盹的話,很容易掉進萬丈深淵。
堅持了四天的時候,終於忍不住了,打了個盹,這一打盹不要緊,就掉了下去,這墜入萬丈深淵的時候,那種掉不到底的感覺特別恐慌,突然感覺到了底,但是也沒有感覺到疼,再一瞅,居然還在原地坐著,心想必然是被護法善神給救了,就發聲詢問,「敢問,是哪位護法救了貧僧。」此時傳來一個宏偉的聲音,傳入了高峰大師的耳朵裡,「護法韋陀」。
這老和尚很開心,心想,自己被菩薩救了,肯定是自己修行非常精進,否則菩薩怎麼會理自己呢?於是就很傲慢的說道:「菩薩,像我這樣精進的僧人,也不多了吧!」
菩薩回道:「如此貢高我慢,又算的上哪門子精進呢,日後八萬劫我再也不會護持你了?我且去了,你自己看著辦吧。」
高峰老和尚心生慚愧,心想給菩薩道個歉,懺悔一下,結果說了一通話,也得不到韋陀菩薩的回覆,此時老和尚知道韋陀菩薩去了,就知恥而後勇,再次精進修行,終於還是熬不住,數天之後,又掉了下去,此時老和尚也想開了,本來自己就是以死立誓,不成功便成仁,想到此處,又感覺自己被接住了,再看時又像第一回掉下去的情況一樣。
此時老和尚又發問,「又是哪位救我?」韋陀菩薩又發聲說道:「還是我,韋陀!」
老和尚很愧疚的說道:「謝謝菩薩相救,適才貢高我慢,惹菩薩生氣了,謝菩薩再次搭手相救,不過菩薩,你既說不再救我,為何又救我,這樣豈不是貧僧惹的菩薩打了妄語嗎?」
韋陀菩薩非常慈悲的說道:「你心中升起慚愧心,虧你還是精通三藏,《華嚴經》雲:『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沒聽說過嗎?你的一念慚愧已經超過了八萬劫了,我也做到了,豈能是妄語?」
此後,高峰妙原大師受韋陀菩薩鼓勵,繼續精進,終於修成正果。
關於韋陀菩薩,咱們今天就介紹到這裡。希望大家能夠繼續精進,能夠相信菩薩的慈悲護持。
很巧的是,我和這位高峰妙原大師名字還一樣,也許這也是我和韋陀菩薩的緣法吧。
我是一個喜歡傳統文化的人,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幫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覺得我的文章能讓人受益的話,就請點讚、收藏、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