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歷社會達爾文主義到創新之路

2020-12-06 東西南北一壺酒

達爾文,相信大家對他並不會感到陌生,他發表的著作《物種起源》不僅奠定了現代生物學和進化論的基礎,而且與之後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更是成為近代不少中國人救亡圖存的理念。

那麼,你知道《物種起源》是如何誕生的嗎?其後的社達又對如今社會有著怎樣的影響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達爾文出生於19世紀的英國,一開始他和所有人一樣相信是所謂的上帝創造了世界萬物,畢竟以人們當時的知識還是很難理解如此精妙的人類竟然不是上帝完美的藝術品。

不過,達爾文的改變始於一次環球航行。正是在這次航行之後,達爾文同他的上帝拜拜。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也是在這一年,他的老師推薦他跟著英國海軍「小獵犬號」艦環繞世界,並在途中做下科學考察。

這次漫長的環繞世界的航行對達爾文的已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發現每個地區都存在著既相似又不一樣的物種,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島環境相似,但是物種卻不相同。讓他對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產生了巨大的質疑。

因為既然是上帝創造萬物,那麼萬物應該一樣才對,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大的區別?

在結束了環球考察之後,達爾文繼續做相應的研究。最終經過20餘年的資料收集和研究寫作,終於在1859年發表了曠世巨作——《物種起源》。

《物種起源》的核心思想是進化論,主要觀點包括:「多數變異是微小的,在自然狀態下顯著的偶然變異是少見的,即使出現也會因為雜交而消失;自然界的變異是連續過渡的,從個體差異到輕微的變種、顯著的變種、亞種和新種;自然選擇:生物都有按幾何級數增加個體數目的傾向,但是資源是有限的,同一物種內的不同個體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為獲得生存機會而鬥爭,並導致大量個體的死亡……」

雖然其中很多的觀點存在缺陷甚至謬誤,但是對於生物學來講,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畢竟其中的進化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無疑是一場「科學革命」。

後來,斯賓塞等人更是將進化論的思想應用到人類社會,創立了「社會達爾文主義」。

他們認為人類社會是優勝劣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雖然這種理論一度被資本主義列強利用來強調人種差別和階級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戰爭不可避免等,更是成為其對外血與火的擴張的虛假面具。

但是這種理論的風行,也著實讓當時風雨飄零的中國人找到了一些自強保種的理論依據。若不奮發圖強,則我華夏危矣!或許也是在這種理論的刺激下,激發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前僕後繼,自強不息。

儘管社會達爾文主義存在諸多不正確的地方,某些理論更是很荒誕可笑!

但是世界競爭卻永遠存在!若想長期處於競爭優勢,那麼必然要「變異」,現代來說自然是創新!創新則愈發成為世界競爭的潮流,套用孫文的話「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而如今的世界潮流,那就是求變、敢變、善變的創新精神。

雄起!中國!

相關焦點

  • 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1831年12月,達爾文登上英國「貝格爾」號海軍勘探船,開始為期5年的環球航行考察,先後到達南美、澳大利亞、非洲等地。在此期間,他採集了大量動植物標本,重點考察了火地島、加拉帕戈斯群島等地的生物。1835年9月16日,時年26歲的英國博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跟隨一艘名為「小獵犬」號的英國海軍測量船到達加拉帕戈斯群島。
  • 新展 | 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他的研究比華萊士的研究更加深刻,他將自己見解補充了華萊士的觀點,聯名發表了這篇論文。從1937年到1858年,他已經研究進化論21年之久。正因為華萊士的競爭與刺激,加上好友的鼓勵,這促成了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誕生。
  • 這是一個有關達爾文和《物種起源》的故事
    不過,即便如此,還是有一位生物學家,排名也非常靠前,在一群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當中,看起來特別顯眼。這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查爾斯·達爾文。他因為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揭示了生物進化的原理,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生物學家。生物進化論後來也成為對世界影響最大的科學理論之一。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偉大發現
    當22歲的達爾文從大學畢業後,並沒有按部就班的找到一份工作,而是登上了名為「獵犬」號的輪船,開始了環球考察。當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發現每個孤立的島嶼上都有一些不同的物種,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的物種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並帶回一些標本,回到英國後,通過分析達爾文帶回來的物種記錄和標本,人們發現加拉帕戈斯群島上90%以上的爬行動物、50%的陸禽和45%的高等植物,都是地球上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 我們為什麼要讀《物種起源》?關於物種起源說,關於達爾文!
    提到達爾文,我們都非常熟悉,因為他是被寫進課本裡的偉大科學家、生物學家,每一個學生,上學的時候,都從生物課本上學到關於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這也是他成為世界上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的原因。但如果要讓人們細說達爾文,卻好像只有「進化論」這個標籤是用在達爾文身上,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詞可以用在他身上。
  • 達爾文最偏愛的不是《物種起源》,居然是它!
    出乎意料的是,他從北威爾斯考察歸來回到家中,發現他的「貴人」, 亨斯洛教授的一封信正等著他。亨斯洛教授在信中告訴達爾文,他已經推薦達爾文作為菲茨羅伊艦長的私人夥伴與博物學家,加入小獵犬號的環球考察之旅。經過幾番周折,達爾文終於在1831年12月27日這一天,隨著小獵犬號戰艦啟航成行,踏上了他歷時近5年的科考徵程。在
  • 達爾文誕辰200周年:他的遺產仍影響當今世界
    世界上的眾多學術著作都由《物種起源》衍生而來。這些遺產也反映了過去一個多世紀裡,進化論經歷了怎樣的巨變。早期理論已與基因科學融為一體。  我國學者最初對達爾文理論的接受與認識,帶有濃厚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色彩。儘管我國早期對達爾文的介紹與理解不乏偏頗之處,但目前我國科學家對進化論的貢獻卻是可圈可點。
  • 達爾文《物種起源》:經典的錯誤理論
    他指出,在階級社會這種極不自然的條件下,自然選擇是不起作用的。只有糾正了社會財富和特權的不平等現象之後,適者生存的原則才會運行。當政治家為其或左或右的目的解釋自然選擇的時候,種族主義者並沒有袖手旁觀。達爾文原著的副標題「生存競爭中種族的保存」,受到了種族主義者的熱烈歡迎。達爾文甚至做了這樣的解釋:「人種之間也有差異,就像有著密切親緣關係的物種之間存在差異一樣。」
  • 「主義」的濫用和「學說」的誤解,以「社會達爾文主義」為例
    真正將進化論載入史冊的人是達爾文,因為他回答了為什麼的問題。1831年,達爾文跟隨亞當·塞奇威克(Adam Sedgwick)到北威爾斯做地理探險,同年晚些時候,他作為博物學家進入劍橋的科學圈子,被邀請乘獵犬號前往南美進行為期五年的考察。在這段時間裡,他收集了非常多的資料,包括環境地理觀察和物種觀察。
  • 聖經解密:從聖經中的生物演化看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作為一個較真的程式設計師,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能好好研究一下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看看他的理論依據是都靠譜!剛好最近抽出了幾天時間,好好拜讀了一下達爾文第一版本的《物種起源》!不得不說,達爾文是一個比較認真的人,也比較實在!但本人對他的《物種起源》的論據,確是實在不敢認同的!
  • 161年前,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對人類歷史產生巨大影響
    《物種起源》161年的紀念日。它就是《物種起源》(全名:《論藉助自然選擇(即在生存鬥爭中保存優良族)的方法的物種起源》),這本書的第一版1250冊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1831年,達爾文被推薦參加「貝格爾號」的環球旅行。這次環球旅行徹底改變了達爾文的一生。貝格爾號於1831年12月27日揚帆起航,繞地球一周,於1836年10月2日回到英國。
  • 「社會達爾文主義」究竟是什麼意思?
    或許,這是在沒有抗疫能力和辦法時的無奈之舉,但拿人命冒險是非常令人不齒的行為。有些網民給英國政府冠上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稱號。那麼,「社會達爾文主義」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社會達爾文主義,不是達爾文提出首先必須明確一件事:「社會達爾文主義」,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它只是把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的一部分理論提取出來,應用於人類社會而已。
  • 啟蒙達爾文寫下《物種起源》
    編者按:離開加拉帕戈斯24年後,《物種起源》誕生,直到臨終之時,達爾文都堅信,荒蠻又原始的加拉帕戈斯是他思想的起源,是《物種起源》的起源。
  • 達爾文為寫物種起源,吃過很多動物,有種動物味道無法用語言描述
    達爾文是英國的一位生物學家,他的一部巨著《物種起源》為物種進化論奠定了基礎,恩格斯把物種進化理論列為19世紀三大科學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和能量守恆定律。達爾文為寫《物種起源》一書而繞世界航行長達五年時間,但是終有所獲。
  • 這個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孕育地!馬上就要大火的旅遊勝地!
    達爾文的巨著《物種起源》的孕育地,受氣候影響,常年溫度維持在18-20度左右,物種豐富這裡既有大量的熱帶生物如大蜥蜴,也在寒帶生存的企鵝、海獅、海豹。這裡您可以找到不同種類的棕櫚樹、蘭科植物和其他樹木,還可以觀賞到許多稀奇動物,如鱷魚、河龜、粉紅海豚、猴子。
  • 改變世界的思想——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1835年,他在智利經歷了一場地震,注意到土地被抬高了——這增加了他對塑造地球的地質事件的認識。達爾文最受歡迎的是他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觀察,他在那裡只呆了五個星期。但這就是他觀察到雀類和陸龜的不同之處的地方,這也是他的理論的基礎之一。然而,儘管他確實以烏龜為食,但他並沒有收集龜殼來證明島嶼上的不同之處。
  • 最熟悉的陌生人:你可能對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一無所知!
    關於進化論,或許早已經成為現代人基礎認知中渾然天成的部分,但這份熟悉也讓我們忽略了161年前達爾文《物種起源》發表之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理論才是絕對主流思想。11月24日,是《物種起源》問世161周年紀念日,讓我們重新凝視這位科學巨人,看看他是如何開闢生物學發展新紀元,並且引起整個人類思想的巨大革命的。
  • 小團帶大家認識達爾文和他的動物們
    1831年,22歲的達爾文參加「小獵犬號」(貝格爾號)的環球旅行。這次旅行徹底改變了達爾文的一生,也徹底改變了人類對生物的認知。達爾文跟隨「小獵犬號」穿越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達了南美洲、澳洲以及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在環球航行的過程中,每個地區都存在著既相似又不一樣的物種,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島環境相似,但物種卻不相同。
  • 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對中國人的利弊幾何?
    1859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1897年,嚴復在發表的《天演論》中提出「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兩者看似相差無多,但無論是在社會還是在生物角度看,兩者都不能一概而論。首先得明白什麼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簡單來說就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動物一樣,優勝劣汰,強大的生存下來,弱小的無情淘汰。這個要放在現在,在場面上當然是人人唾棄,畢竟「人人平等」,把人搞的跟動物一樣,那「人」何必再稱為「人」?我們身為人的優越感也不允許我們遵從動物的「叢林法則」。
  • 達爾文的時間軸
    1831年他登船時22歲,完全是個毛頭小夥,雖然,學過2年醫學,又在劍橋大學讀了3年神學,愛好生物學,但還稱不上生物學家。必須承認是貝格爾號這個超級搖籃,繞著地球搖啊搖,用5年時間把達爾文搖成了科學巨人。 達爾文遠航歸來的第二年,也就是1837年,即開始寫第一本物種演變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