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就像一隻「待宰的羔羊」,誰都想分一勺羹,各國因此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尤其我們的「鄰居」——北邊的沙俄和東邊的日本兩國,將爭奪的焦點同時放在了中國東北,都想在滿洲地區攫取利益,兩國互不相讓,矛盾激化,遂爆發了後來的「日俄戰爭」。
戰爭背景
①沙俄「黃俄羅斯」計劃與日本「大陸政策」的衝突
十九世紀,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殖民主義的不斷興起,列強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遠東地區,中國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一塊肥肉,其中日本的野心尤其令俄國人害怕,於是俄國人的注意力也轉移到了遠東地區。
俄國利用其地理位置的優勢,大肆侵吞蠶食中國的土地,對中國北方地區的邊境安全產生了極大威脅。1886年,俄皇亞歷山大三世發表言論說:「對於這塊富饒的土地,政府並沒有好好對待,以至於在此之前他被忽略了,現在為了彌補俄國在遠東的致命弱點,他命令 '要按最短的路程修建一條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 」。
為了使西伯利亞鐵路能與中國境內相連,1896年,清政府與沙俄籤訂了《中俄密約》,清政府允許俄國在中國境內修建西伯利亞鐵路支線。但是,當時經濟條件較差的俄國在修築鐵路方面花費的財力甚巨,他們認為「在東方正在消耗著巨大費用」,使得俄國人生活困難,以至於很多俄國人認為他們的生活不能與歐洲人相媲美。
因此,為了在中國東北地區攫取利益,在俄國部分官員的建議下,俄國「禁止外國勢力進入滿洲」,準備建立一個「黃色俄羅斯」。所謂「黃俄羅斯」,是指從新疆邊境的K2直到海參崴劃一條直線,意圖將整個長城以北據為己有,俄國官員還宣稱:「這個偉大而神秘的東方很容易就會成為我們的」,
而此時,日本也察覺到了俄國對自己的利益的威脅,當時隨著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其野心也在不斷膨脹,妄圖霸佔中國東北和朝鮮,這就是日本所謂的「大陸政策」。而沙俄的「黃俄羅斯」計劃正好與日本的「大陸政策」正好針鋒相對,日本敏銳地察覺到沙俄「南下」的「黃俄羅斯計劃」將是對日本「大陸政策」的嚴重威脅,因此決心趁沙俄還未實施之機,先行奪取中國東北和朝鮮。
所以,基於上述原因,日俄之間的戰爭已經埋下了伏筆。
②「三國幹涉還遼」使日俄矛盾進一步加劇
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迅速崛起,實力大增,豐厚的戰爭收益增強了其同其他列強進行爭奪的信心和動力,進一步激發了日本擴張的野心,妄想稱霸東亞。但是,其覬覦東亞的圖謀深深地觸動了沙皇俄國的神經,俄國覺得,不能再放任日本這樣「猖狂」下去了。
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中原本有清政府答應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但是,俄國不同意了,它覺得日本在中國的過快擴張會威脅到它的利益。於是,俄國聯合德、法兩國,上演了一幕「三國幹涉還遼」的鬧劇,最終迫使日本放棄了在遼東半島的特權。雖然此後日本獲得了清政府支付的3000萬兩白銀的巨額「贖遼費」,但卻被迫撤出遼東半島,將到嘴的肥肉拱手相讓。
同時日本人心裡也明白,這齣戲的背後策劃者正是沙俄。於是,自覺「吃虧」的日本決定臥薪嘗膽,找機會報復沙俄!自此以後,日俄徹底撕破了臉皮,此後十餘年間,到日俄戰爭正式爆發前夕,日、俄兩國在中、朝邊境內爆發了多次衝突,雙方的矛盾對抗不斷加劇,戰爭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東北邊境。
戰前準備:日俄劍拔弩張,瘋狂備戰
俄國幹涉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之後,雙方都嗅出了戰爭的氣息,互不相讓,瘋狂地擴軍備戰,都想重創對方,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日本方面:每年的軍費開支增加到佔日本國內總財政預算的一半以上,到1903年,日本的戰時兵力已達到40萬人,海軍艦隻的總噸位達到26萬多噸,艦船的質量和數量都有所提高。
此外,日本也在國際上得到了英美列強的支持,英美等列強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選擇支持日本,不僅為日本提供了總計約4.1億美元的貸款,而且還幫助日本購買了急需的艦艇等武器裝備,使得日本實力大增。
沙俄方面:軍費開支與日本不相上下,海陸軍的軍費開支佔到了俄國財政的36%,較甲午時期增加了41%。俄羅斯利用其雄厚的財政,不僅在遼東地區修築了大量的防禦設施,建立了軍事要塞,而且積極向遠東地區調集兵力和軍艦,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和東清鐵路向東北運送了大量兵力。
到1903年10月,俄軍在中國東北的地面部隊已達到12.7萬人,兩個月後增加到了24萬人。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日作戰力量,俄國將太平洋艦隊全部調集至旅順沿岸,部分部署到了朝鮮,艦隻總噸位達到了19.1萬噸。
最後,俄羅斯為了加強自己的外交勢力,抵抗英美日同盟,選擇與法國結成同盟,以此來壯大自己的實力。
可以說,在這場即將要爆發的戰爭方面,日俄雙方可謂是勢均力敵,劍拔弩張。但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武器裝備,士氣等都是戰爭的決定因素,對於這場戰爭,日俄兩國的重視程度是不同的。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外相小村壽太郎說道:「日俄戰爭對於帝國而言,乃是前古未有之大事,關係國家安危盛衰,故而不能不慎重考慮,以周密確定廟謨。」這句話充分表達了日本政府對於這場戰爭的重視程度。但反觀俄國方面,其政府從一開始就對日本抱有輕視態度,甚至有俄國官員宣稱「日本人是猴子,不堪一擊。」正所謂「驕兵必敗」,俄國這種輕敵的態度,使它後來遭受到了慘重的戰敗痛苦。
戰爭進程
①日本不宣而戰,日俄戰爭正式爆發
1904年2月8日夜,日軍在東鄉平八郎的指揮下,不宣而戰,分兵兩路偷襲了位於朝鮮仁川和中國旅順的俄太平洋艦隊,俄軍猝不及防,日軍以損失6人的代價使俄國2艘軍艦沉沒,3艘受到重創,日俄之間原本平衡的海上力量被打破,日軍率先奪得制海權。從此以後,一直到戰爭結束,俄太平洋艦隊一直處於被動狀態,在日本海軍的壓制下無所作為,使得日軍能夠騰出手來迅速開闢陸上戰場。所以說,俄軍的失敗從失去制海權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5月,日軍又兵分兩路從鴨綠江和遼東半島登陸中國領土,與俄軍在大連、遼陽、旅順和瀋陽等地展開激戰,戰況極為慘烈,由於日俄雙方實力相當,勝負難分,所以這場陸戰前後持續了10個月,最終日本以傷亡近15萬人的代價取得了陸上戰爭的勝利。
在日俄陸上戰爭中,旅順攻堅戰是這場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戰鬥最殘酷的一場戰爭。由於旅順是俄國太平洋艦隊的最大根據地,丟了旅順,俄國海軍就等於是「無垠之萍」,其對俄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為了保衛旅順,俄國花費了巨資修建了一套最堅固、最完整的防禦體系,設有守軍4.2萬人。但鐵了心的日軍一心要拿下旅順,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日軍在旅順投入了13萬兵力,不惜代價地組織了5萬人的敢死隊,發動一次又一次地衝鋒,在俄軍強大的火力下,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但傷亡儘管如此之大,日軍還是不要命地往前衝,最終經過155天的爭奪,迫使俄軍主帥戰鬥意志崩潰,放棄了抵抗,日軍才得以攻陷旅順。旅順攻堅戰中,日軍付出了傷亡6萬人的代價,俄軍則付出了傷亡3萬人的代價。
②對馬海戰,俄國海軍全軍覆沒
5月27日,駐紮在波羅的海的俄海軍艦隊得到遠東陸軍戰敗以及太平洋艦隊失利的消息後,急忙前來救援,企圖挽回敗局。但是,前來支援的波羅的海海軍的行動早已被日本間諜得知,並通報了日軍聯合艦隊。聯合艦隊總司令東鄉平八郎得知,決定在俄海軍前來的路上伏擊,地點選在了對馬海峽。
這天,當這支勞師遠行的俄海軍艦隊剛一進對馬海峽,就遭到了守候在這裡的日軍聯合艦隊的迎頭痛擊。俄國海軍猝不及防,被打的落花流水,海戰持續到28日結束,這場持續兩天的海戰徹底破滅了俄軍企圖挽回敗局的希望。這場海戰中,波羅的海艦隊幾乎全軍覆沒,被擊沉21艘,俘虜7艘,被中立國解除武裝扣留6艘,僅有4艘逃回了海參崴港內。
對馬海峽一戰,標誌著俄國在軍事上的徹底失敗。
日俄戰爭結束後,雙方均已是強弩之末,無力再戰,正巧俄羅斯國內又爆發了革命,於是,雙方在美國的調停下,籤訂了《樸茨茅斯和約》。和約規定:日本取得中國遼東半島和俄國庫頁島南部的所有權,並享有對朝鮮的佔領權和中國南滿鐵路的修築權。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實力再次大增,由一個彈丸小國一躍成為了一個能與西方列強縱論長短的國家,並於1910年吞併朝鮮,自此逐漸走上了軍國主義的發展道路。
結語
日俄戰爭,是兩個強盜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戰爭,都是為了爭奪在中國東北的利益而引起的戰鬥。戰爭中,日俄兩國絲毫不顧忌中國人民的生命以及財產安全,造成大量東三省人民流離失所,田園荒蕪。這場戰爭無論誰勝誰負,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都是難以彌補的,對中國造成的損失都是難以想像的。戰爭範圍之大,使東三省的經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也影響到了列強的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