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の盆菜

2021-02-17 逛菜場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機票


我在這頭


盆菜在那頭


 

    依稀記得小時候,逢年過節最期待的活動莫過於圍村裡各種節慶。天后誕、花炮會、中秋節,村內肯定會有盆菜宴,然而對小朋友的我來說,盆菜永不是重點,而是那大冰桶裡取之不盡的飲料,長輩忙著跟親戚聯誼,沒空管我們這些熊孩子。年幼時常想,盆菜有這麼好吃嗎?每次都有不同的人為了一頓盆菜宴從遠至荷蘭、澳洲等地方千裡迢迢趕回來,至於嗎?不也就是一盆子豬肉和魚丸,加點蘿白豬皮冬菇魷魚大蝦,再加一隻雞而已,還沒可樂好喝。


 

     上了中學以後,讀了香港本地史,得知當年陸秀夫帶著宋少帝逃到香港元朗,各家各戶村民用僅有的食物堆到木盆中招待皇帝,這盆菜竟然成為了一晚御饍,當時看著老師口沫四淺說的天花龍鳳,臺下的我朦朧之間亦覺得與有榮焉。


 

     後來再長大一點,開始對盆菜生厭,做盆菜的舅舅每隔一兩星期,就會給我家送來一盆完整的盆菜。12人份量,家裡卻只有三個人吃。一盆盆菜要足足吃上一周。哪怕扣肉炆得再香濃可口,肥而不膩,手打魚丸再彈牙爽口,也無法提起我的食慾。


     直到現在來了南京,幾年過去,捐窿捐罅(粵語,意思是走遍大街小巷) ,心中念念不忘的腸粉、燒味、生滾粥也總算找到好去處;鹽焗雞、老火湯、煲仔飯亦勉強做到七八分神髓。鹽水鴨、臭幹、獅子頭也開始習慣。粵語詞彙逐漸生疏,南京話也說的不利落,彷佛在短短幾年時間,丟落了廿載的記憶。我愛我腳下的這片土地,但我知道這裡不是我的家園;我亦愛生我育我的城市,然而我對他日益陌生而迷茫。

逐漸地,我找不到自己的歸處。


 

     有趣的倒是,昔日誓神劈願不想再吃的盆菜,竟然成為了我在南京牽腸掛肚的食物。屢次躺在宿舍床上聽到外面的廣播,竟有一種在家裡聽一壁之隔的工人的呼喝聲。宿舍大廳飄來的香氣,又似那蠔油炆冬茹、又似那南乳紅燒豬肉。然而在南京吃到最像盆菜的,卻是食堂燒的蘿白湯。聞起來,真像屋外的柴灶煮蘿白。


 

    這次寒假回家,特意搜集了一下盆菜的資料,詢問過當家作主的表哥,我方清楚知道,我吃過無數回的盆菜,傳統製作工序如此繁複。

 

    舊日煮盆菜至少準備三日,若然遇上隆重節日如祭祀、點燈等日子,準備時間還得翻倍。

一日是準備燃料,舊時用柴灶煮盆菜,從早到晚,柴枝不夠就是致命傷,所以上山劈柴是必不可免。而且柴火併不是隨便說找棵木就行,最宜用荔枝木。荔枝木有一股果木芳香,這是其他木材所替代不了

的。


二日是準備食材。舊日無冷箱,所有食材都要及早準備,宰豬殺雞,泡發冬菇枝竹豬皮,買鯪魚海蝦,這些工序都要一天內完成。然而盆菜的成敗在於豬腩肉,豬腩肉的精髓在南乳醬。南乳醬買回來後,要經調配後發酵三個月才可下鍋,否則豬腩肉不夠入味,整盆盆菜就毀了。


三日是正式下廚。視乎圍數多寡以及開席時辰決定開工時間(一圍即一桌,一桌十二人,一盆大約可供十六人食用),若然吃午宴,那就是早上三點開始,晚宴好一點,五點半;若果是流水席,那就得連續煮上三天了。

 


     自早上三點開始,一群人分工合作,蘿白削皮切塊煮,流浮山蠔油炆冬菇,南乳炆豬腩肉,這些都得提前七八個小時開始準備,期間準備貴妃雞,豉油大蝦,手打鯪魚肉丸,魷魚枝竹豬皮豆卜。直到各項食材都處理完畢,方可打盆(則鋪盆)。

 

     下層以清甜無根蘿白墊底,上面放有枝竹豬皮豆卜,中層為靈魂豬腩肉及魷魚,蓋以魚丸、冬菇、大蝦,冠以原只貴妃雞。這才是一個完整的盆菜架構。


    基本的圍村盆菜都是以這種架構打盆,由盆菜做好直到上檯翻熱的那段時間,中層豬腩肉的肉汁會慢慢滲至下層,使蘿白枝竹豬皮豆卜等食材可以吸收一盆盆菜的精華,魷魚放中層一方面避免翻熱時長時間受熱,肉質變老變韌,另一方面是避免給豬腩肉的味道過度影響,失卻本味。上層的冬菇、魚丸和大蝦同理,至於貴妃雞就是充當門面,所謂無雞不成宴嘛。上檯再次翻熱,一來殺菌保證衛生,二來可以令食材保持熱燙。

 

    而盆菜選料當中亦包含了不少寓意,可以作為一個側面看圍村文化。

    貴妃雞上桌必須有頭,否則就是不吉利。缺首的寓意不言而喻,但另一點怕是大家不知道。雞看起來昂首挺胸,而鴨鵝卻是扁嘴扁面,上席甚是難看,故棄而不用。

有魚(丸)有(豬)肉,意思豐衣足食。

若果到了年關,盆菜裡會棄魷魚改鮑魚,加添髮菜、蠔豉等物。

鮑魚不難理解,而棄魷魚就是因為粵語中炒魷魚是解僱的意思。要是放了魷魚…

髮菜蠔豉,粵語就是發財好市,圖個吉利。


 

    現在的香港多了很多快餐店或酒樓酒店做盆菜生意,各種配搭層出不窮,青口帶子麻辣味盆菜算不得什麼稀罕東西。

 

    但對我來說,始終有點兒變味了。


越靠近發稿就越有點擔心,你一次都沒退我稿我覺得很不安!草木子隨便都退我五次稿啊拖這篇稿子到現在主要是一直在努力培養我對盆菜的感情,但是發現很難,因為我沒吃到過啊,做的任何改動或者評價都不夠真切和客觀的,所以決定了原汁原味的搬出來,你自己滿意了就好,其他大家自行體會,啦啦啦
本微信號內容均系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交流合作請聯繫:670379239@qq.com並備註逛菜場

相關焦點

  • 增加年味的下廚技能:年夜飯必備家常版廣東盆菜——佛跳牆
    最近有寶寶問我,下廚手殘黨怎麼在過年做一道驚豔大家的菜?當然有啊!就是廣東盆菜~也可以叫基礎版的佛跳牆。盆菜是廣東深圳和香港新界的飲食習俗,據傳起源於南宋末年,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一種雜燴菜式。人們喜歡逢年過節時吃盆菜,盆菜就有了喜慶團聚的意義。盆菜比之有來頭的「一品鍋」更富有鄉土氣息,看似粗粗的盆菜實質烹飪方法十分考究,分別要經過煎、炸、燒、煮、燜、滷後,再層層裝盆而成,內裡更有乾坤,由雞、鴨、魚、蠔、腐竹、蘿蔔、香菇、豬肉等十幾種原料組成。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的宗親法度,一桌子食客只吃一盆菜,寓意團圓,一派祥瑞氣象。
  • 過年少不了的年味兒——全家福盆菜
    新春佳節,家人團聚,圍桌而坐,總有那許多講不完的話,訴不盡的情。對於很多人來說,如何方便快捷地吃到最可口的年夜飯,也成了一大難題。盆菜,不失為解決這個問題的絕佳菜餚。盆菜,作為一種傳統的雜燴菜式,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最早起源於香港新界。製作盆菜,須將所有的原料分層放入盆中,加火烹製之後融匯出一種特有滋味。每逢喜慶節日,新界的鄉村均會舉行盆菜宴。
  • 圍爐吃「盆菜」,年味層層來
    食材堆出熱鬧「和味」「盆菜是香港新界的傳統食物,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一種雜燴菜式。」粵菜館上海桃花源餐廳主廚告訴記者,每逢喜慶節日,如新居入夥、祠堂開光或新年點燈,香港新界的鄉村都會舉行盆菜宴。一般是在空曠的地方,配以木臺木凳,以木炭加熱,大家圍著熱烘烘的盆菜,一邊品嘗,一邊慶祝。
  • 「和味」香港:一鍋盆菜聚人心
    說一道味 品一座城 大型系列專題《灣區11味》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之聲 聯合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廣播電視臺共同出品 一鍋盆菜聚人心 春節
  • 春節年味大數據:最受歡迎華北年菜餃子 華南盆菜
    春節年味大數據:最受歡迎華北年菜餃子 華南盆菜原標題:從「年味地圖」大數據看春節「吃」點啥新華社北京1月28日電(記者趙文君)春節將至,「吃」成為各地人們過年的重頭戲之一。隨著消費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品質化,人們青睞的美食呈現新熱點和新變化。
  • 聚寶盆菜,和味無窮——本味軒迎新特獻,火熱預定中
    本味軒的廚團們在傳統盆菜的基礎上,大膽地加入了「潮」味元素。,燉爛的滷製豬蹄花香味濃鬱,皮面光滑入口即化,肥而不膩,有皮的膠質、筋的嚼勁、肉的鬆軟,口感豐富。坊間有過年必吃豬蹄,新年橫財就手的說法,豬蹄絕對是聚寶盆菜裡的搶手貨,來!再幹掉一塊!!!
  • 吃一碗九七年的盆菜,嘗盡燜豬肉裡的老香港
    相傳南宋末年的宋帝昺南逃避難,來到香港新界圍村時得到村民的款待,但在倉促之間,村民找不到足夠的器皿盛載食物,只是用木盆把菜餚放在一起,發展成後來的盆菜。沒想到,這道日常的食物竟然得到離亂多時的皇帝的讚賞,於是盆菜有了一個美麗的傳說。也從那時起,每逢重大節日,新界村民都會吃盆菜,當然今天的盆菜已改為錫制器皿裝著,方便桌上加熱消毒,更比木盆符合衛生標準了。
  • 為什麼除了廣東人,越來越多人愛上在過年吃盆菜?
    外,歸根究底就是那一鍋「和味」食材夠豐盛。 不過食評家唯靈先生則覺得這只是「美麗的傳說」,他認為盆菜是源自「新安盆菜」,所謂「新安」即現今深圳、寶安以至香港等地,而只有居住在新安縣的客家人才有食用「客家盆菜」的習慣。因此他認為圍村盆菜是源自新安縣客家人的「客家盆菜」。
  • 「年味V觀」盆菜美味滿載,迎接新年好運來
    由於有著喜慶團聚的寓意所以人們喜歡在喜慶日子吃盆菜迎接好運來~↓↓↓「和味」盆菜新春佳節味和人也和盆菜講求「和味」一盆菜裡可薈萃有百菜百味以往盆菜的主要食材是雞、鴨、魚等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盆菜也隨之改良升級根據不同時節採用不同食材
  • 團團圓圓大盆菜·新年必備佳品!
    過了臘八就是年團團圓圓大盆菜,新年必備佳品        【盆菜】源於客家人傳統的「發財大盆菜」。每每於歲時祭祀、 大時大節、乃至婚嫁慶典等禮儀時作為招待客人的菜餚,即今天的「盆菜」,一家人圍在一起,一層一層吃下去,氣氛熱鬧,一邊品嘗,一邊慶祝。        一盆菜裡可薈萃有百菜百味,共冶一爐,基本原則是「和味」。吃盆菜寓意賺錢盆滿缽滿,生活圓圓滿滿之意。
  • 喜來登 港式圍村盆菜,樂享團圓滋味
    湛江民大喜來登酒店「盆菜」起源於南宋末年,盛行於香港
  • 「年味」戰提前開打 粵商家推「聚寶盆」系列新年盆菜
    2020年春節臨近,部分廣東商家提前開啟「年味」作戰。28日,大家樂集團攜手米其林星級主廚在廣州推出「樂聚一堂·聚寶盆」系列新年盆菜,受到消費者好評。據介紹,在廣東人的記憶中,盆菜是屬於節慶時分必要的意頭菜。是廣東飲食「吉」學的集大成者。一盤盆菜意味團圓吉祥,意頭極好。
  • 超豪華鮑參味盆菜!鮑魚海參魚肚全都有,一盆吃盡山珍海味
    團圓聚會,很多地方都會準備盆菜。特別是港粵地區,幾乎是聚會必有的宴請團寵。《舌尖上的新年》曾對盆菜有過介紹:原為大時大節宴席而備,是需要全村協作才能誕生的色香味俱全的「團圓菜」!盆菜大氣豪邁,食味厚重,而且分量很足,一端上來就有磅礴之感。
  • 龍崗人的幸福佳餚:一碗薈萃民生百味的「大盆菜」
    薈萃百味的盆菜,是兒時的母親手藝的味道,幾乎承載著一代又一代龍崗人的童年記憶。它們在風雨的磨礪中,記錄下龍崗的歷史和時代的變遷。
  • 舌尖上的山珍盆菜!由名廚親自製作,讓你和家人的除夕更有年味!
    這間匿藏在村落的老店,數位順德名廚坐鎮,烹調出最傳統地道的順德盆菜,大家有機會一試名廚廚藝,實在難得。- 本店還有上門擺圍餐宴席服務 -吃盆菜,最少不了的就是燒肉!吃了寓意著身體健康,紅紅火火;挑選新鮮最靚的均安燒肉,皮脆肉爽,甘香不油膩。「發財好市」,逢年過節必備的美食,做生意的老闆,更重視這好意頭。冬菇吸收海鮮味和肉汁後,口感更爽嫩惹味。玉環瑤柱就是節瓜中釀瑤柱,只用精品瑤柱,因為靚的瑤柱味道會特別鮮香,還會讓整盆盆菜味道更香濃。
  • 香港盆菜:融合傳統現代味 訴說千古團圓情
    盆菜已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新界本地宗族鄉村傳承數百年保留至今的一項獨特飲食文化。香港圍村居民一般在農曆春節、嫁娶和嬰兒滿月等喜慶場合舉行盆菜宴,會在宗族的祠堂或鄉村的空地擺上數十以至上百席盆菜,有的甚至設有流水席,供親朋好友在不同時間輪流享用。香港中華廚藝學院烹製好的一桌盆菜宴。
  • 喜慶盆菜全攻略(盆菜製作大揭秘)
    盤菜不僅是飲食與歷史結合的菜式,更是一種創意層出不窮、一盤多味的特色菜餚。一盆具有鄉村風味、正正宗宗的盆菜,看似簡單,但假如將食材一鍋亂燉,便是侮辱了它。 盆菜是一種源於香港元朗圍村的傳統菜式,一盆菜裡可薈萃有百菜百味、共冶一爐,其基本原則是「和味」。過去,農村裡有喜慶事,便在空曠的地方,配以木臺木櫈,以木炭加熱,大家圍著熱烘烘的盆菜,一邊品嘗,一邊慶祝。
  • 嶺南味·順德年②丨一份團圓盆菜,開啟順德人的農曆新年
    ,佔著重要的一個席位食材豐盛,包羅萬有還承載著對來年「盆滿缽滿」的美好期待這樣的盆菜,怎能不愛戳視頻丨盆菜,團圓的味道 將食材分別提前製作好然後就是盆菜最關鍵的步驟「打盆」盆菜食材眾多要做到「和而不同」保持各自的原味之外做到「和味」打盆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 十三畝大盆菜,給你一場年味「食」足的美食盛宴
    (最有用的美食介紹,最感人的美事故事 ,每天更新的文章,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文章,看完記得點讚轉發喲)大盆菜又稱佛跳牆,是廣東沿海地區和香港新界等地的一道漢族傳統名菜。據傳,其起源於南宋末年,是一道歷經百年的葷素雜燴粵菜。早期的大盆菜雖僅僅只用木盆或銻盆盛載,但在其薈萃了百菜百味之後,也是順理成章地起到了「和味」「滿缽」的大家風範。
  • 盆菜
    用雞、鵝、鴨、魚、蠔、蝦、腐竹、蘿蔔、芋頭、香菇、豬肉等十幾種原料,採用煎、炸、燒、煮、燜、滷等方法分別烹煮,再層層裝盆,一大盆菜,有魚有肉有蔬菜,可以滿足一桌人的份量。傳統的盆菜以木盆裝載,不需加熱。現在的盆菜,多為餐廳製作並經冷凍,吃的時候要再加熱,所以多數改用不鏽鋼盆或砂鍋,可以隨時加熱,兼有火鍋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