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氣是什麼氣,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理解

2020-12-16 薩培喇談藝錄

文氣是一個專有名詞,多用於古人的學術著作中。有學者考證,第一個提出「文氣」這個概念的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文人曹丕。曹丕不僅是一位皇帝,他還是當時的著名文學家。他在評論建安七子的文學成就時,用了「文氣」這個詞。比如他說,徐幹有齊氣,孔融體氣高妙。曹丕說的文氣,主要是指文學作品的風格,進而評定作者的才華性格。

按照曹丕的觀點,作者的個性就是文章的個性,作者的才情可以融入到文章之中。徐幹是漢朝齊地人,所以他的文章有一種舒緩的節奏和從容的韻味。孔融是智商、情商雙高的才子,年少成名。所以他的文章有一種青年人的銳氣,也有嚴謹的邏輯性。已經有了文如其人這個說法,那為什麼還要用文氣表達這種內在的關係?曹丕用這個「氣」字,主要想強調風格上的特點,強調文以氣為主。

文章的特點是由作者決定的,作品的特徵某些時候就是作者的特徵。南北朝時期的文學評論家劉勰也談論過文氣。他在《文心雕龍》中通過《風骨》一卷談論這個問題。按照劉勰的觀點,文章有八種風格,這是由於作者有不同的才氣和氣質決定的。好的文章應該是觀點鮮明直接的,形成這樣的風格既要有才氣又要通過學習練筆。和曹丕相比,劉勰的觀點更加客觀,他強調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無論是曹丕還是劉勰,他們對於文氣的解釋都是將作品和作者合而為一進行探討。一是泛指作品的風格,風格和作者的性格有關。二是特指主題鮮明,感情真摯的作品。

到了唐代,文學評論家開始把作者的思想道德水準與文章的風格結合在一起評判。這時,文氣有了新的含義。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他認為作者的思想道德水準高了,才能寫出有正氣的好文章。這種正氣會彌補文章在文辭上的小缺陷。到了這時,文氣包含了三方面的要素,作者的道德、作者的性格和文章的風格。到了宋代,歐陽修很贊成韓愈的說法。他把道德思想引申為浩然正氣,由此宋代的文學家根據文氣創造出另外一個詞「養氣」。

文氣的說法流傳上千年,在這個過程中,文學家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寫文章是要突出風格,還是要講明道理。這就是「文以氣為主」和「文以理為主」如何取捨的大討論。這個討論一直延續到現代。兩種觀點都有很多支持者,很難討論明白。不過從古人對文氣的解釋中可以看到,古人對於文學創作在態度上是認真的。無論在寫作中採用什麼樣的理論標準,認真是最可取的一點。

拓展閱讀

欣賞古詩的三大秘訣,多讀、多想、多了解

副業比主業出色,清代官員畫家董邦達繪《秋山草堂》

我國最早的中文版世界地理專著《職方外紀》

顏骨趙姿,俊逸瀟灑,書法大師董其昌

相關焦點

  • 「文氣」胡同和「人情世故」胡同
    那麼陳垣是誰,「文氣」胡同和他有什麼關係?早年經歷1880年,生於廣東新會的陳垣。青少年時,他十分痛恨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力求救國救民的方法。於是在深受孫中山先生影響,積極投身推翻清朝統治,建立共和制度的鬥爭行列。
  • 中國詩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讓「文氣」富有生命感!
    古代詩學傳統講究順天應人,從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去尋求美,為天人合一思想中蘊含的濃鬱人文情懷、生命精神、審美境界和道德追求所深深映射,表現出不同於西方詩學的獨特話語體系和文化範式,極具東方韻味。論及「道」,就不可不提「氣」。道和氣是統一的,都有「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核。在道的統攝下,人以自身生命之「氣」與自然之「氣」相合,人的情志進而與自然物質之「氣」聯繫在一起。物質與精神渾然一體的宇宙觀使得「氣」成為道的生命呈現,道的生命精神通過氣表現於萬物。「氣」的內涵既包括客觀存在的實體,又包括主觀的道德精神。
  •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股氣,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關於《道德經》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這也恰恰說明了《道德經》一直在強調的問題,道不是可以說清楚的,我說的也對,你說的也對,但都不是全對,只有把差的說法拿出去,然後集合百家的意見,這才是完整的說法,第一句說到了:「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真實刀劍都是什麼樣子的?
    刀劍等武器經常在影視劇中出現,而我們看到的那些影視劇,不管是哪個朝代的,其中的刀劍都是一個樣子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清劍」和「牛尾刀」。其實,每個朝代的刀和劍都是不一樣的,朝代在進步,冶煉水平也跟著提高。如果說是八九十年代的武俠片,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影視劇水平也在提高,再如果出現這樣的差錯就有點可笑了。
  • 如何理解太極拳論中的[氣宜鼓蕩神宜內斂]
    大家知道,練好太極拳,首先需明拳理,需以太極拳理論作指導,然而在王宗嶽和張三丰的太極拳論中,不難發現,有好多經典拳論名句被誤讀或誤解,以至差之毫厘,謬之千裡,本篇就張三丰太極拳論中的"氣宜鼓蕩,神宜內斂"就自己的理解與體會作以下詮釋。
  • 畫中有詩意,水墨繪佳境,謝時臣山水畫《溪山雨意》
    有很多時候,看見一幅畫作,腦中就會浮現出一些經典詩文。通過詩文中描寫的意境去解讀繪畫作品,這應該是傳統繪畫作品的魅力之一。即便是不懂繪畫技法,也不妨礙去欣賞繪畫作品。在傳統繪畫中,有很多畫家會借鑑姊妹藝術,創作出人人都能看懂的通俗作品。
  • 惠州味道氤氳著文氣
    《山水釀惠州》描述的是惠州全域美食,對一名叫高燕來的廚師如何製作釀春、阿嫲叫、鹽焗雞等地道美食有相關描述,讓讀者印象深刻。近期,已經從一線廚師蛻變為惠州美食傳播者的高燕來,出版了著作《惠州味道》,將視角聚焦在以橋西、橋東等惠州古城區域的惠州美食,秉承傳統、繼往開來,試圖開啟一個全新的味蕾。
  • 小學生太有才,請假條這麼文氣,成年人都得找翻譯才能看懂!
    小學生太有才,請假條這麼文氣,成年人都得找翻譯才能看懂!對於80後來說,接觸文言文恐怕大多是在初中時了吧,當時文言文讓大家受盡了折磨,有些真的很難讀懂啊!不過,現在,小學生都已經開始接觸文言文了,而且,現在的小學生實在太有才了,請個假都得用文言文,,這麼文氣,成年人表示都得找翻譯才能看懂!比如這個學生,不但寫的是文言文,還是用詩的格式寫的,不僅禮貌的問候了老師,還描述了天氣,註明了請假的原因是因為天氣變化感冒了,有理有據,合情合理,老師看見了也是連連批准!
  • 爸爸姓王,要求孩子名字聽著霸氣看著文氣,汪涵給取的太有水平了
    但是一時卻有想不到什麼好詞,這時候大家就發現,那些有文化有內涵的人,真的讓人很崇拜。 汪涵曾經在《火星情報局》節目中聊起過自己給小孩子起名字的故事。 汪涵作為一個主持人,給人的感覺一向是有文化,有內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情商很高,所以有人希望涵哥能幫忙起個名字很正常。
  • 古代沒有健身會所,歷朝歷代的武林高手,究竟靠什麼練力量?
    相信只要是常去健身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力量練習對於健身的重要性了。毫不誇張地說,只有你練就了一身不錯的力量,才能保持一個不錯的體型。當然,同時也能更好地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要知道歷朝歷代可是從未有過「健身房」這類的專業練習場所,那麼歷朝歷代的武官、兵士和武林高手們,他們平時究竟是靠什麼練習力量的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古代人練習力量的所用的專業器材到底是些什麼吧?
  • 成賢街:賢人成街,文氣依舊 - 現代快報
    南京老地名中,成賢街是文氣雅致的一個。春雨初霽,街道兩旁的槐樹還沒有吐出新綠,此時的成賢街如同一本紙色泛黃的舊書。一路走來,塵封的故事就被翻開了。  成賢街,北起北京東路,南接珠江路。這裡的文氣是有歷史的。早在明初,這條街名揚南京城。當年國子監設在這裡,成賢街通向官場。在國子監讀書後,可以成為「賢人」,賢人才能為官。
  • 初一、初二、初三都考閱讀理解,考查方式有何不同?
    初一、初二、初三都考閱讀理解,考查方式有何不同?縱觀整個初中的語文考試,閱讀理解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初一、初二、初三都考閱讀理解,主要考查四大文本形式: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非連續性文本。各年級考查的重點在哪?1、 說說記敘文閱讀,大部分地區初一到初三,每次語文考試閱讀題第一篇。記敘文閱讀也是孩子們最害怕的,丟分最多的考點。按照考點的分類,記敘文又包括散文和小說,相比小說而言,散文內容更含蓄抽象,因此答題難度高。
  • 門檻用來阻止「龍氣」外洩,此人比任何皇帝都牛,為了玩敢把皇宮...
    都知道,歷朝歷代的皇宮除了氣派威嚴,凸出「龍寶之地」之外,還必須要有更重要的一環,那就是必須要選一塊「風水寶地」,這代表著「龍氣」也是「龍脈」的一部分。我國建築十分注重風水,別說古代,就是現在無論是蓋房子還是陵墓,多有請高人指點的,那就更別說封建王朝的皇宮了。
  • 越南遊客不理解:為什麼中國人也在學習我們,到處都有關帝廟
    大家都對越南這個國家很熟悉了,實際上在歷史上越南的文化就一直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而相對於日本韓國來說,越南實際上才是中華文化保留最多的一個國家,雖然說越南有自己的語言,但是去過越南的人應該都知道,在當地隨處可見漢字,甚至還能看到用中文寫的報紙。
  • 越南遊客不理解:為什麼中國人也在學習我們,到處都有關帝廟
    大家都對越南這個國家很熟悉了,實際上在歷史上越南的文化就一直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而相對於日本韓國來說,越南實際上才是中華文化保留最多的一個國家,雖然說越南有自己的語言,但是去過越南的人應該都知道,在當地隨處可見漢字,甚至還能看到用中文寫的報紙。
  • 告訴你到底什麼是「浩然之氣」?
    而後面的「吾」是用來對浩然之氣提供一個側面烘託,說明「浩然之氣」不是我孟子自己獨有的,而是「我們」所有人共同擁有的,所以「吾」可以理解為是全人類的第一人稱。古文微言大義,一個字的不同,都會表達出不同的意思,所以古文中的細節是一定不能忽略的。
  • 中西文化:對「孝道」有不同理解
    在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可見,孝道文化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如今隨著中西文化的交融發展,孝道文化在中西兩處似乎還是保持著本土特色,堅持著自己對孝道文化的堅持。中國有句俗話,百善孝為先。不過似乎出生在美國的ABC腦子裡都缺少這根弦。子女如此行徑,在華人中間就是不"孝"。"孝道"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丟之可惜。但論事不能以偏概全,應據不同文化語境然後做出判斷。中西不同,對"孝道"的理解不同,行為方式自然不同。況且,中國人理解之"孝",難保就是西方人理解之"孝"。
  • 五行之德:從歷朝歷代崇尚的顏色中,來看看每個朝代的五德選擇
    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有著自己的主色調。有的朝代龍袍是黑色,有的是皇色,有的是紅色,那麼為什麼他們會如此選擇?這個選擇會有什麼意義呢?這就涉及到了早期中國的,所謂的「五行相生相剋」理論,也叫做五行之德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