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土生華人的生活習俗和服裝融合華人、馬來人和西方文化,讓中國遊客感到新奇。(新加坡《聯合早報》/梁麒麟 攝)
中新網7月13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土生文化館的中國訪客五年來增加了7%,比率從五年前的2%上升到去年的9.2%,達3萬8600多人。私人博物館The Intan過去三年的中國遊客也增加約三成;源和春餐館這兩年也有更多中國遊客上門品嘗娘惹菜餚。
昔日飄洋過海南來的中國男子與本地馬來女子通婚,所生下的混血土生華人社群其實和海外華人一樣,保留許多中國傳統文化與習俗,這讓許多中國遊客大感新奇。
土生文化館(Peranakan Museum)近期接待的中國遊客有所增加,五年來上升了7%,它最近擴大在華人市場的宣傳範圍,讓更多人了解這個本區域獨有的社群。
用中國刺繡手法縫製的娘惹珠繡鞋、縫上荷蘭蕾絲花邊的卡巴雅上衣,以及雕有鳳凰和牡丹圖案的首飾,融合多元種族特點的土生華人物品,給中國遊客留下深刻印象。
本月初赴新加坡遊覽四天的牛秀俊(40歲,中國遊客)參觀土生文化館後,對娘惹首飾讚不絕口。「首飾雕工精細,上面還有中式雕紋。另外還有娘惹珠繡,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特色,又結合了西方樣式,很美、很特別。」
土生文化館這一年來也開始在華文版的新加坡地圖登廣告,向機場旅客、酒店住客和到訪本地主要景點的遊客宣傳。此外,文化館也在知名國際旅遊網站登廣告,吸引喜歡上網找旅遊資訊的自由行遊客。
土生文化館在2010年接待的中國遊客,佔了文化館訪客總數的2%,去年這個數字上升到9.2%,達到38,600多人。
有些中國遊客誤以為土生文化是新加坡傳統文化,把娘惹裝當成是新加坡傳統服飾。若遇到這類提問,文化館華文導覽員鄭玉鶯(61歲)會向對方解釋,土生華人並非本地主要社群。
新加坡旅遊局在中國的宣傳活動,向來都包括土生文化館和加東與如切一帶的私人博物館和娘惹餐館。據旅遊局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兼署長周振興觀察,娘惹菜餚對喜歡美食的中國人來說,吸引力最大。(李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