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吸引中國遊客 融合多元特點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吸引中國遊客 融合多元特點

2015-07-13 14:06: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南若然

    新加坡土生華人的生活習俗和服裝融合華人、馬來人和西方文化,讓中國遊客感到新奇。(新加坡《聯合早報》/梁麒麟 攝)

  中新網7月13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土生文化館的中國訪客五年來增加了7%,比率從五年前的2%上升到去年的9.2%,達3萬8600多人。私人博物館The Intan過去三年的中國遊客也增加約三成;源和春餐館這兩年也有更多中國遊客上門品嘗娘惹菜餚。

  昔日飄洋過海南來的中國男子與本地馬來女子通婚,所生下的混血土生華人社群其實和海外華人一樣,保留許多中國傳統文化與習俗,這讓許多中國遊客大感新奇。

  土生文化館(Peranakan Museum)近期接待的中國遊客有所增加,五年來上升了7%,它最近擴大在華人市場的宣傳範圍,讓更多人了解這個本區域獨有的社群。

  用中國刺繡手法縫製的娘惹珠繡鞋、縫上荷蘭蕾絲花邊的卡巴雅上衣,以及雕有鳳凰和牡丹圖案的首飾,融合多元種族特點的土生華人物品,給中國遊客留下深刻印象。

  本月初赴新加坡遊覽四天的牛秀俊(40歲,中國遊客)參觀土生文化館後,對娘惹首飾讚不絕口。「首飾雕工精細,上面還有中式雕紋。另外還有娘惹珠繡,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特色,又結合了西方樣式,很美、很特別。」

  土生文化館這一年來也開始在華文版的新加坡地圖登廣告,向機場旅客、酒店住客和到訪本地主要景點的遊客宣傳。此外,文化館也在知名國際旅遊網站登廣告,吸引喜歡上網找旅遊資訊的自由行遊客。

  土生文化館在2010年接待的中國遊客,佔了文化館訪客總數的2%,去年這個數字上升到9.2%,達到38,600多人。

  有些中國遊客誤以為土生文化是新加坡傳統文化,把娘惹裝當成是新加坡傳統服飾。若遇到這類提問,文化館華文導覽員鄭玉鶯(61歲)會向對方解釋,土生華人並非本地主要社群。

  新加坡旅遊局在中國的宣傳活動,向來都包括土生文化館和加東與如切一帶的私人博物館和娘惹餐館。據旅遊局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兼署長周振興觀察,娘惹菜餚對喜歡美食的中國人來說,吸引力最大。(李蕙心)

相關焦點

  • 展現新加坡文化融合 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展首次在韓國首爾展出
    該展覽通過展出新加坡土生華人的文化藝術,向世界展現了新加坡的文化融合。      這個由新加坡與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合辦的文化展昨天在首爾的國立中央博物館開幕。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代部長黃循財、新加坡駐韓大使陳海泉、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第一次長趙顯宰等500人出席了開幕式。  黃循財對新加坡記者說:「這是與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友好交流的成果。
  • 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展韓國開幕 展示混合文化
    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展韓國開幕 展示混合文化     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展文化、社區及青年部代部長黃循財(左五)與嘉賓們在觀賞一張製作於20世紀初、綴了100多萬個珠片的土生華人桌布。(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提供)   中新網3月19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的混合文化-土生華人文化展」18日起在韓國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開幕。該展覽通過展出新加坡土生華人的文化藝術,向外國朋友展現新加坡的文化融合。
  • 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首飾代代相傳 融合各族文化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12月9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刊載文章,介紹了新加坡社會土生華人的首飾文化。生活在新加坡這個多元種族社會,許多人對其他種族的文化習俗卻一知半解。本文通過介紹,希望讀者提高認知,互相尊重習俗。婚喪喜慶都戴首飾土生華人的歷史可追溯到15世紀。
  • 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傳統服飾保留早期中國特色
    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傳統服飾保留早期中國特色
  • 搜羅土生華人美食之城 盡享新加坡特色餐廳
    儘管新加坡的美食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土生華人的佳餚仍被許多遊客忽視,當遊客來到這裡的時候尋找的通常是價廉物美的街頭小吃或是新開的餐館。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介紹,土生華人美食被忽視這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因為它實際上是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佳餚。作為新加坡土生華人協會主席和《土生華人傳奇》一書的作者黃萬慶說:「要了解土生華人的美食,就要先熟悉當地華人文化的發展。」  「土生華人文化在新加坡成立之前就從馬六甲傳過來了。」他說,15世紀和16世紀的中國移民在馬六甲定居後承襲了當地的文化習俗。
  • 新加坡擬將亞洲文明博物館改為土生華人博物館
    中新網11月12日電 新加坡亞美尼亞街的亞洲文明博物館舊館將改名為土生華人博物館,專門展出各種富有傳統色彩的土生華人文物,促進人們對土生華人文化的了解。  據《聯合早報》報導,博物館館長郭勤遜博士受訪時說,土生華人文化是本地獨有的文化遺產,值得保留。這族群文化綜合了華、巫、印文化,並有著融會貫通的特點,其文化精髓值得多元種族的新加坡從中借鑑學習。  郭勤遜表示,在亞洲文明博物館舊館的10個展覽廳中,已有一半屬於土生華人文明展,而博物館明年初將會利用另一個展覽廳展出土生華人的歷史照片。
  • 新加坡當地舞劇團推出新作 聚焦土生華人婚禮(圖)
    (新加坡《聯合早報》資料圖)  中國僑網4月7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曾受到李顯龍總理表揚的新加坡當地舞劇團聚舞坊將於當地時間4月8日推出2017年首場演出——充滿土生華人文化氣息的舞劇《婚禮》,再次用南洋韻味的舞蹈,邀請當地觀眾共赴一場充滿藝術氣息的「娘惹婚禮」。
  • 新加坡華人售賣土生華人瓷磚 兒時收藏變大生意
    (新加坡《聯合早報》/鄔福梁 攝)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土生華人瓷磚上的豐富色彩和圖案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用它們來裝飾牆壁和門窗是一種藝術的體現。  新加坡本地土生華人古董瓷磚收藏家林明輝10多歲時就驚豔於瓷磚的美,不過當時並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點「瓷」成金。
  • 舌尖上的「一帶一路」:在新加坡感受多元融合的美食文化
    新華社新加坡2月1日電通訊:在新加坡感受多元融合的美食文化  新華社記者包雪琳  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的一個「小紅點」,地域雖小,卻是不少「吃貨」心中的「美食天堂」。多元文化與傳統的相互碰撞讓新加坡成為各種風味美食的匯聚之地,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在這裡以美食為紐帶加深彼此情誼。  在新加坡,最能體現飲食文化多樣性的地方要數食閣和小販中心。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很多新加坡家庭並不在家做飯,而是到附近的小販中心或食閣用餐,一邊吃飯,一邊與家人朋友聊天。
  • 新加坡科研人員欲建數碼博物館再現土生華人生活
    中新網9月5日電 土生華人是東南亞地區的特有族群,富有傳統色彩的土生華人歷史文物,引起新加坡一群科研人員的濃厚興趣,他們想要藉助先進的媒體科技,建立一個虛擬的土生華人數碼博物館。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在過去1年裡,韓籍研究工程師宋美慧多次造訪新加坡土生華人協會以及新加坡國家文物局旗下的博物館,四處「挖掘」土生華人的生活寫照及文物圖片。
  • 新加坡百餘年古屋修復成「活」的土生華人博物館
    中新網12月4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少有保留百多年前原汁原味的峇峇老屋已完成了第一階段修復工程,預計明年中完成所有工程後便可以開放迎接遊人。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2005年獲得馬來西亞已故馬來西亞華人公會(馬華公會)發起人陳禎祿的女兒陳金蕊捐獻400萬元,買下尼路(Neil Road )157號的峇峇老屋,計劃把老屋修復成一座「活」的土生華人博物館。
  • 新加坡華人創辦私人博物館 推廣華人文化和慈善
    葉艾明(右)九年來一直盡心推動「Project Intan」計劃,為新加坡兒童會籌款。(新加坡《聯合早報》)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私人博物館創辦人葉艾明結合自己對土生華人文化、慈善及音樂的熱愛,於13年前設立了私人博物館「The Intan」,致力在新加坡展現土生華人文化。
  • 漫步在行政區博物館,探索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行政區是新加坡博物館最密集的區域,幾乎每兩個街區就有一座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內容豐富多樣,就像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一樣,令人目不暇接,能滿足不同興趣的愛好者。今天就跟小編一起去看看這些新加坡的博物館吧。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年置開全面的展示空同規劃為加歷史前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是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其創建年代可追溯至1849年,過3年半Gallery)與新加坡文化生活館(SingaporeLivingGallery)兩大區域,前者將新加從古到今的歷史向遊客娓娓道來,而後者則以飲食、電影、時尚、攝影為四大主題
  • 多元文化的馬來西亞吸引全球遊客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多元」,是馬來西亞的名片。在這裡,原始的熱帶雨林與現代的都市風光並存,馬來文化與多民族文化交融。無論遊人鍾情於陽光和沙灘,還是熱愛文化與美食,在這片多元的土地上,都可以找到心之所向。遊人可以流連於檳城的美食小吃,也可以穿梭於吉隆坡的高樓大廈;可以徜徉於仙本那的透明海,也可以探險沙撈越的原始自然風光…… 馬來西亞不僅吸引全世界遊客駐足,也越來越受到全球留學生關注。環境安全穩定、學費相對較低、優質的專業課程,都是選擇留學馬來西亞的理由。
  • 在一條古街尋找新加坡「娘惹文化」,與華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新加坡的成功不能不說是人類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奇蹟。新加坡華人比例超過70%,當年是中國人下南洋的一個重要立足點,經過幾百年的時光,中華文化在此落地生根,與中南半島的馬來文化等原生文明交融演進,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獨具魅力的新加坡文化。本文作者馮源曾在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求學,現常住新加坡。
  • 新加坡東海岸 感受華人文化的現代印記
    而就在離東海岸不遠處的加東/如切則是充滿了純正華人文化的現代印記,中馬文化在那實現了美妙的交融。  東海岸--天堂般的居住體驗  置身東海岸,你就會發現,那裡沒有步履匆忙的行人,沒有刺耳的鳴笛,每個人都休閒地散著步,仿佛一不小心就會遺漏最美的一瞬。寬闊的海面上微波蕩漾,溼溼的海風撲面而來,閉上眼睛時間就會停止。
  • 在加東和東海岸感受土生華人風情,回味經典娘惹料理!
    坤成路加東區最令人驚豔的土生華人住宅,就位於如切路與TembelingRd之間的這一段坤成路上。這一帶曾經是土生華人高商的居住地,從牆面裝飾的氣派華麗,不難想見他們的生活是何等優渥。和店屋建築相同的是,這些洋房也都具備了中國、馬來與歐洲風格,構造出東西文明對話的平衡美感。
  • 看新加坡如何用文化強國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特色首先體現在官方語言設置上,馬來語是新加坡的國語,英語、中文、馬來語、泰米爾語同為官方語言;其次體現在公共假日的設置上,新加坡每年有11天法定節假日,除元旦、國際勞動節和國慶節外,其餘8天都是民族和宗教節日,如華人新年、佛誕日、開齋節、哈芝節(宰牲節)、聖誕節、排燈節等。其他的節日如華人重要的中秋節,雖然不是公共假日,也會隆重慶祝。
  • 了解新加坡華人文化,沿著加東叻沙和如切路尋找
    新加坡的成功不能不說是人類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奇蹟。新加坡華人比例超過70%,當年是中國人下南洋的一個重要立足點,經過幾百年的時光,中華文化在此落地生根,與中南半島的馬來文化等原生文明交融演進,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獨具魅力的新加坡文化。本文作者馮源曾在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求學,現常住新加坡。
  • 空調與熔爐:新加坡的兩種溫度
    二戰後,在走向獨立的新加坡,華人中小學「國語」課本逐漸改稱「華文」。來源:南洋理工大學華裔館 攝影:曾宇在華人群體中,「土生華人」(Peranakan)這一支也融合了當地元素,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土生華人遺產私人住宅博物館The Intan的館長葉艾明說:「新加坡有很多attractions(吸引人的事物),可土生華人是最自然的attraction。其他東西也很好,但那是手工人造的。只有土生華人是本地的、自然的。」所謂土生華人,一般是指數百年來漂洋過海在東南亞定居的中國移民與當地馬來女子所生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