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袁昌延:範制葫蘆技藝難

2021-01-09 騰訊網

袁昌延抱著他得意的作品

  範制葫蘆,又稱模子葫蘆,就是用模子迫使葫蘆依照人的意願生長成形。將幼小的葫蘆,納入刻有陰文的範模中,隨著葫蘆的長大,逐漸填實範模中的空間,待葫蘆木質化後取出,範模的圖文便在葫蘆上顯示出來。

  現今存世最早的範制葫蘆是唐朝的「八臣瓢」壺,藏於日本皇室博物館,國內僅有文字記載。

  而今,西安市葫蘆器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袁昌延,卻在為這門手藝的傳承和發展發愁。年過六旬的袁昌延,是西安市西鹹新區鬥門先鋒村人,前年被聘用到高陵區農作物新品種試驗站。

  半輩子在和模具打交道

  近日,記者來到西安市高陵區農作物新品種試驗站,袁昌延帶記者看了自己二畝地裡快要開花的葫蘆。走進他的工作室,各式各樣的葫蘆擺放在展覽架上,在房間每個角落隨處都可以看到與葫蘆相關的東西,菸灰缸、茶杯、燈罩,都是用葫蘆刨制而成。

  袁昌延和模具有很深的淵源,從機械廠到自己的塑料廠,他半輩子都在和模具打交道,而範制葫蘆恰巧也需要用模具「裝」葫蘆才能製成,所以他比別人入手要快得多。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驗,為他日後栽培範制葫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至於繪畫功底,用他的話說是耳濡目染,因為從小對繪畫都有興趣,兄長又是知名畫家,所以他接受了較好的藝術薰陶。

  與葫蘆結緣是在2005年。他在看《紅樓夢》時,尼姑妙玉請林黛玉和賈寶玉喝茶,給了他們不同的茶具,寶玉因為自己的茶杯不夠精細而不滿,但妙玉說這東西很難找到第二個,杯上鐫著「

  分瓜瓟斝」三個隸字。之後他查了很多資料,才知道那是用模具套在葫蘆上長成的杯子,至此他走上了栽培範制葫蘆的道路。

  成功率極低最得意「秦俑葫蘆」

  那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發布,他就想著做個花瓶模具,上面有祥雲有五環,每個環中有一個福娃,做了10個這樣的模具。2007年開始,他在自家院子裡種工藝葫蘆。製作範制葫蘆,第一步就是要培育出不同類型、不同大小的葫蘆,葫蘆的本體與想要範制的器物形狀越接近越好。範制葫蘆成功率特別低,一百個裡面出幾個就不錯了。在葫蘆開花結果時套上模具,待葫蘆成熟時再打開。10個模具,只有一個成功,但也引起了外界的注意,而這唯一成功的一例被西安市非遺博物館收藏。

  2008年,他又種了20窩葫蘆苗,套了30多個模具,居然一個都沒結。後面幾年,他每次製作上百個模具,但是僅有幾個能成功。他沒有洩氣,繼續總結經驗,2012年種了40多窩葫蘆苗,掛了70多個模具,最後結出9個工藝葫蘆來。對此他意識到,範制葫蘆想要栽培出一個滿意的,簡直比登天還難。

  這些年,他先後製作了「菩薩」、「壽星」、「秦俑」、「雲龍罐」等12個品種100多個工藝葫蘆。當然「秦俑葫蘆」還是袁昌延最得意的作品。他說:2015年時,他把自家的2畝地全部種上葫蘆苗,結了500多個葫蘆,他先後給260多個葫蘆套上模具,光「秦俑葫蘆」模具就套了40多個,但成功的只有兩三個。「這非常困難,從設計到做模具一系列的工序就很困難了。最困難的就是把小葫蘆放進模具裡邊後讓它長成型,這個過程是人基本無法控制的。」

  「低成活率高投資,我每天都在想出路」

  近幾年來,栽培範制葫蘆的手藝漸漸消失,袁昌延也很無奈。他說:這個市場不景氣,且前期投資太大,低成活率和高投資致使學習的人越來越少,我每天都在想出路。範制葫蘆的成活率很低,不足三成,這就猶如賭石一般,所以現在我不能僅僅製作範制葫蘆,我開始把眼光放在葫蘆工藝品上,烙鐵畫葫蘆、雕刻葫蘆都是很好的商機。下一步我準備聯繫商家,看看能不能和他們合作。

  談及傳承的問題,他說:這是我最害怕談到的問題。我年齡大了,沒有那麼多精力和金錢投入,現在的傳承太難了,我的兒女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他們對我的範制葫蘆是抱著中立的態度,不反對我幹,但是他們興趣點不在這方面。期間倒是有很多人來問我,但僅僅只是討教。還有一部分人,對範制葫蘆感興趣,但是因為這個技藝太難,短期又不掙錢,他們只能當成愛好。現在看來,只有我自己加強宣傳,把這門手藝做成商業化,積累資金,然後再做傳承的工作。 文化藝術報記者 李濟樸 花明方 文/圖

相關焦點

  • 葫蘆範制技藝 源自生活的創意
    葫蘆範制技藝 源自生活的創意 2016-09-17 15:37:00 來源:http://www.xianghunet.com/
  • 遺世承美|範制瓢塑 傳統創新——傳統葫蘆工藝
    時至今日,許多非遺與傳承者仍然在營口的土地上譜寫著動人的頌歌。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第二十四期:傳統葫蘆工藝傳統葫蘆工藝起源於隋唐,興盛於明清,是中華民族藝術的一支奇葩。
  • 範制葫蘆也能當作「手把件」!
    範制葫蘆從用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家居擺設之物,這類製品器型較大,可製成瓶、筒、盤等多種形狀,從清代康乾傳承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故宮博物院中珍藏多件清代此類匏器。這類器物外觀神韻古樸凝重,不僅適合觀賞品鑑,更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扇窗。
  • 中餐烹飪技藝非遺傳承人展示非遺菜品
    本報訊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2019中餐烹飪技藝非遺項目傳承人研修班結業典禮和作品展示會在江蘇省揚州大學舉行。傳承人一邊展示自家的非遺美食,一邊觀摩學員們的傳統技藝,呈現了一場精美絕倫的非遺美食盛宴。
  • 葫蘆長成了人形,難道是葫蘆精?連馬未都、郭德綱都在爭相收藏
    蜀黍這一次有幸在天津見到了天津範制葫蘆第三代傳承人黃全華先生,並被邀請至他的工作室參觀,結果被他震撼到了。走進黃全華先生的匏藝工作室,映入眼帘的一個個造型精美的藝術品,它們一下子就令我讚不絕口,如果不是提前就知道它們都是葫蘆生長而形成的,無論如何都不敢相信這真的是葫蘆。
  • 葫蘆的歷史:康熙皇帝特愛種植「範制」葫蘆
    伴隨幾代人成長的經典動畫《葫蘆娃》中葫蘆兄弟化身七座神山鎮壓蛇精匡扶正義的佳話為人津津樂道,但你了解這個神話的人類學民俗學意蘊嗎?從古至今,葫蘆是如此切近人們的生活,對它的存在我們太過熟悉,以至於無力回答甚至發出這些問題。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一起看看葫蘆這種平凡作物背後隱藏的歷史敘事。
  • ...訪「瑞蚨祥中式服裝手工製作技藝」北京市非遺傳承人鄒秋明
    如今,經過150多年的發展,瑞蚨祥在中式傳統服裝製作、傳統旗袍手工定製、傳統繡花技藝、盤扣技藝以及手工縫製等高級定製服務中均可謂佼佼者。  據了解,瑞蚨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傳承人已經走過四代。他們在傳承百年技藝的同時,堅持銳意創新,並與優秀的海內外時裝設計師合作,定期推出與時俱進的時裝款式,獲得海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 範制葫蘆,經歷十二道工序歷時300天才能完成
    範制葫蘆,又稱模子葫蘆、範匏,就是以「範」迫使葫蘆依照人的意願生長成形。範制葫蘆的製作方法,是將幼小的葫蘆,納入刻有陰文的範模中,隨著葫蘆的長大,逐漸填實範模中的空間,待葫蘆木質化後取出,範模的陰刻圖文便在葫蘆上作陽文顯示出來。範制葫蘆有簡有繁,大致可分為:夾範、素範和花範,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便是花範葫蘆的製作。製作時主要是將花範範模刻成各種圖文的形態,葫蘆通過花範培育,便可獲得各種人物、花卉、魚蟲、山水圖案和文字及各種造型的器物。
  • 非遺傳承人在進博會現場展示香囊製作技藝
    「非遺」傳承人陳杏芝在進博會現場帶來了香囊製作技藝的展示。陳杏芝製作的香囊。(李菁 攝)澎湃新聞記者從「非遺」展臺獲悉,香囊又名香袋、花囊,它是古代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中國傳統的香囊多用綢布製成,香囊內裝有雄黃、薰草、艾葉等香料。
  • 傳承人線上展示獨家技藝 匠心美味吸引各地網友 「展賣+直播」帶火津味非遺
    餘個非遺項目輪番登場,眾多非遺傳承人親自下場展示獨家技藝。6個小時的直播吸引了數萬網友線上「圍觀」,讓傳統非遺著實「火」了一把。  此次非遺直播活動涉及的非遺品類包括美食、服飾、技藝等,如至美齋的醬牛肉、天津老味的煎餅餜子、桂發祥的麻花,老美華的布鞋、曾氏華服的盤扣,以及高派押花葫蘆技藝、祁氏桿秤製作技藝等。
  • 10名非遺傳承人首次亮相校園 手工絕活接地氣
    5月7日,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鑫陽春會館,組織了10名濟寧地區的非遺傳承人來到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他們不僅帶來了精美的手工藝作品,還現場展示了看家手藝,這也是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首次帶著神秘的手工絕活到校園「接地氣」。 傳承人現場尋找「有緣人」  作為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主幹道,崇德大道是學生上課、吃飯和回宿舍休息的必經之路。
  • 非遺技藝傳承人繆一川:續寫「點石成金」夢
    我的夢想是帶著中國非遺「彩石鑲嵌」走向世界。「十一」假期,溫州博山美術館,遊客絡繹不絕。館內,一件在水泥板上鑲嵌彩石的作品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紅色的花瓣閃耀出寶石的光澤,與粗獷的水泥材質形成鮮明對比。讓非遺元素碰撞現代題材,實現這樣跨界融合的人是非遺彩石鑲嵌年輕的傳承人繆一川。
  • 延平區評選茶洋窯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日前,由延平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組織開展的茶洋窯製作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評選活動在南平市博物館舉行,28名茶洋窯工匠報名參評。茶洋窯製作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遺址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非遺美食水菱角如何「瀨」出老廣味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教學
    12月6日,一場西關水菱角非遺美食體驗活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菜文化印象館舉行,「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十多名信息時報小記者聆聽西關故事、了解非遺美食文化、並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
  • 國家級非遺項目-茶葉傳統技藝有多少?傳承人有哪些?
    註:現有多家單位在開展非遺傳承項目和傳承人推薦工作。本文僅記錄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茶葉傳統技藝,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花茶技藝,張一元茉莉花茶由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保護,吳裕泰茉莉花茶由北京吳裕泰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保護。 從現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茶葉)來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其傳承人的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的「活」的文化形態。
  • 傳承人線上展示獨家技藝 匠心美味吸引各地網友
    ,我們利用傳統工藝製作,堅持真材實料,同時還不斷嘗試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新味道」「祥禾餑餑鋪這次帶來的是最經典的點心禮盒,囊括了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幾款點心」……昨天,市文旅局主辦的2020中國旅遊產業博覽會天津旅遊商品專場直播非遺直播間內氣氛火熱,30餘個非遺項目輪番登場,眾多非遺傳承人親自下場展示獨家技藝。
  • 海南上百名非遺傳承人秀技藝 活態傳承多彩文化
    中新網海口6月9日電 (記者 張茜翼)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藤竹編技藝、樹皮布製作技藝、苗族傳統刺繡、椰雕、瓊劇、八音、海南麒麟舞、臨高人偶戲……在9日晚舉行的海南省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中,上百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現場秀技藝,展示4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讓觀眾大開眼界。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
  • 到非遺節看傳承人同臺競技 三大競技展現傳統技藝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民族樂器傳統製作技藝競技,強化中國傳統技藝傳承人之間、愛好者以及普通市民之間交流互動,10月17日至19日下午,均設置了豐富的民族樂器製作和演奏體驗活動。在非遺傳統技藝傳承人的帶領下,市民既可以感知「工匠技藝」的奧妙,也可以體驗「吹拉彈打」的演奏樂趣。
  • 糖人、草編、葫蘆彩雕……這個周末去巴蜀映巷看長春非遺~
    同時,還有來自省內30多位非遺傳承人,他們現場展示技藝,與市民進行「親密互動」,真真正正讓老百姓感受到了非遺的魅力。此次活動由長春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主辦、長春市群眾藝術館(長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巴蜀映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交流中心、各縣(市)區文旅行政單位、長春市各文物保護、博物館單位協辦。
  • 非遺文化傳承人經金山走進紅專南路社區展示竹扎製品技藝
    12月23日,雁塔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竹扎技藝項目西安市傳承人經金山老先生來到小寨路街道紅專南路社區,為居民和社區幹部展示中國傳統民間竹扎技藝。經老先生身旁不遠的會議桌上,造型各異、製作精巧的各式人物、建築等竹扎製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