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可以被馴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2020-12-12 抑鬱自救

遠古時期,人類祖先通過捕捉、關押、虐打、餵食、共同生活等途徑對野生動物進行馴化,於是狼變成了狗,野馬變成了家馬,野獸變成了寵物。如果這些手段運用到人類身上,會發生什麼呢?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與Clark 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示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還對警察採取敵對態度。

更甚者,人質中的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人質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轉變下,這四名人質竟對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表示出抗拒。

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經過深入研究後得出一個結論:人性能夠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遭遇殘酷懲罰或嚴重恐懼時,受害者隨時面臨生命健康威脅,而此時施暴者成為受害者唯一面對的對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受害者會認為自己吃的一口飯,喝的一口水,甚至一次呼吸都是施暴者給予的寬容和慈悲。

對於施與自己暴行者,受害者會將恐懼轉化為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下意識的以為施暴者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甚至會極力維護施暴者。這種屈服於暴虐的狀況,心理學上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或人質情結、人質效應。是指受害人對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種情感造成受害人對加害一方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者。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產生往往具有以下四個條件:

切實感覺到生命受到威脅。絕望時給予恩惠。隔絕一切除施暴者外的信息。無路可逃。

一般情況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經歷以下幾個歷程:

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與威嚇導致現況改變。害怕,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同情,與加害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的加害理由,合理化當前狀況改變認知。幫助,給予加害者無形幫助如配合,不逃跑,安撫等;或有形幫助如協助逃跑、替加害者說情、一起逃亡等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製造者既可以是一個個體,也可以是團夥、組織甚至可以是一個國家機器。受害者同樣可以是一個個體,也可以是一群人,一個國家。

研究者發現,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集中營的囚犯、戰犯、受虐婦女與亂倫受害者等等,男性女性都可見但女性似乎比男性更易感。例如一些受到家庭暴力的女人有時就會產生這種情結,她們時常受到丈夫的毒打,在外人看來離婚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她們卻無法離開對她們施暴的人,如果有人站出來為她們譴責丈夫的暴行,她們反而會維護自己的丈夫,而痛恨為她們說話的人。

此外,一些被非法拘禁、拐賣者也會出現這種情結。集體性質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例子是帛琉共和國,帛琉是一個西太平洋小島國,曾被日本長期佔領,實行奴化統治,後來被美國佔領託管。雖然長期被日本管轄,但是這個小島國對日本卻毫無怨言甚至充滿嚮往,國旗仿製日本,日語也與英語一道成為國家官方通用語言。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能起源於個體早期對父母等有力成人的情緒依附,以最大化周邊成人使其至少能生存。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角色認同與防衛機制的重要範例。從某種角度來說,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證實了:人也可以被馴化。

相關焦點

  • 《水滸傳》扈三娘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原來人也是可以被馴養的
    李逵人被馴化?這有點匪夷所思吧?再來看扈三娘。這就滿足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兩個硬性條件。第一,生命受到梁山威脅。第二,梁山很寬容的放了她。這和銀行職員對歹徒的感激是一樣的。所以,扈三娘忘記家恨,和「饒恕」自己的梁山恩人們稱兄道弟,又為了梁山赴湯蹈火直到付出生命。
  • 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今天來跟大家探討一下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剛剛莫妮卡又來舉案例,我們藉此粗淺的分析一下。 其實這種情感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情感是被完全馴化的,被操控的,無論被對方怎樣對待,都不願意離開。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舉個例子,假如很不幸,你被綁架成了人質,該怎麼辦?按照正常邏輯,肯定是「喂,110嗎,我要報警」。可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反應則是,「警察你們走開,不要傷害我和劫匪!」這……不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嗎?
  • 育兒心理學:別把「馴化」當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文丨媛媛(文章原創 ,轉載請註明,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不少家長篤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偏差,近來,就有育兒心理學直接點評這樣的"教育理念",這個心理學表示:別把"馴化"當成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 《兩隻老虎》聊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提到綁架者與被綁架者之間的「同盟」關係,就要談談一個常會被提到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來自於一起真實的綁架案件:1973年8月,兩名劫匪劫持了位於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並綁架了一男三女共四名銀行職員作為人質,在與警方對峙130個小時之後,劫匪放棄了掙扎而被捕。
  • 心理學: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別把「馴化」當教育
    從小就被家長馴服的孩子,很容易會出現斯德哥爾摩症狀。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狀」?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十問:我為什麼「愛上」傷害我的人-虎嗅網
    相信大家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好像從知道這個詞兒開始,它就火了,一些難以理解的受害者行為、一些讓人義憤填膺的剝削事件,被匆匆扣上「斯德哥爾摩」的帽子,迅速搶佔流量。與此相反的是,美國聯邦調查局指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十分罕見的,只有不到5%的綁架受害者表現出明確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剖析權力與情感的隱秘聯繫
    在《以愛求生》一書中,迪伊·格雷厄姆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詞,以此對父權制進行了分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揭示了權力與情感之間的隱秘聯繫,也讓我們看到不對等的權力關系所具有的複雜的表現形式,以及反對不對等權力關係的艱巨性。「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於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起綁架案。
  • 情場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無法自拔只因性格倔強
    每次看的時候總會想,這回不會又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吧,結果,轉眼就看到果然有人質轉變立場了。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自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發生的一起銀行搶劫案。三名劫匪搶劫銀行,劫持了一男三女作為人質。正當警方千方百計進行營救大作戰時,人質卻站在了劫匪一方,不僅處處維護匪徒,甚至還有女人質宣稱愛上了劫匪,令心理學家大跌眼鏡。
  • 斯德哥爾摩地鐵,最長藝術博物館,網友:我只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先不說有名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裡的地鐵都建造的如此與眾不同,被很多人稱為最美的地鐵。斯德哥爾摩地鐵站,從圖中就能夠看出,地鐵站很深,在扶梯上不斷下行時,會感到涼氣襲人,有一種進入地獄陰森森的感覺。
  • 舌尖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哦,也可以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愛吃野菜。多年來我都以高等級野菜愛好者自居,甚至一度有過念頭,開個以野菜為主打產品的飯店。當然,現在該念頭打消了。我之所以對野菜有這麼大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時候採過、吃過很多野菜。在10歲之前,我就比同齡的孩子認識多得多的野菜,這一特長讓我自豪。
  • 依然堅信賈躍亭會回來救樂視的人,你知道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嗎?
    「那些說賈躍亭是老賴的人是不是欠賈躍亭一個道歉?」看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的腦海裡頓時浮現出幾個字:「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叫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 美國電影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
    許多人為了男主盧克·伊萬斯去看,雖然男主確實夠酷夠帥氣,但小編其實是因為誤會它是名著改編而去看了這部標榜著恐怖和驚悚標籤的外國電影,但總體來說不會讓人失望。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愛情故事其實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一個心理變態但卻勇敢追愛的怪大叔,喜歡把年輕漂亮的姑娘囚禁起來,還劃破自己的靜脈賭的就是認定小姑娘一定會救她。
  • 《慶餘年》司理理愛上範閒,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還是被PUA?
    當然也有一些人想不通,司理理為什麼偏偏會愛上範閒呢?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還是被範閒PUA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謂聲名顯赫,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很多電影電視甚至真實事件都有相關的情節。指的是經過相處,被害者對犯罪者產生了好感和依賴,甚至愛上對方並幫助對方的一種情結。這跟司理理和範閒之間的關係是不是很像?
  • 阿乙:我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
    [摘要]寫作它是綁匪,而我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有時我覺得它還是一種癮,我是不能擺脫它的賭棍。阿乙說,寫作就像是綁匪,而他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卡夫卡代表了一種逾越晶報:新書《陽光猛烈,萬物顯形》收錄的是你2011年至今寫的隨筆,這些文章通常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就的?阿乙:我的寫作分兩塊,一塊是小說,一塊是小說之外。《陽光猛烈,萬物顯形》和此前的《寡人》就是後一種。
  • 從勞榮枝法子英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和「邦妮和克萊德」症
    由於很多罪案題材的影視作品的表現,我們都知道了一個名詞,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直白的說法就是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這麼多的名字其實就說了一個事: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通過在漢代的兩個案例,淺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東漢晚期,有個叫荀巨伯的人,到邊境來探望生病的朋友,結果來不逢時,趕上了胡人圍攻這座城池。城裡的人聽說胡兵來了,都拖兒攜女的逃命去了。朋友對巨伯說:「我快不行了,你趕緊跑吧,別連累了你。」荀巨伯回答道:「我跋山涉水來看你,你卻讓我背信棄義以求活命,我荀巨伯是這種人嗎,我能做這種事嗎?」說話之間,一隊胡兵已經闖了進來,不由分說就把兩個人抓了起來,然後帶到了胡兵首領面前。首領通過翻譯對荀巨伯說:「我的大兵一到,全城的人都逃避一空,你倆是什麼人,竟然敢留下來?」
  • 後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從別的層面看家庭感情,斷絕不順基因傳播
    外國的心理學專家奧利弗·詹姆斯,在個人的一本書裡,對這種行動擺出了一種嶄新理論: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同時為這類困惑建立了一種嶄新路徑。這個心理學專家把這種感情拓展到雙親和兒童的感情中,他自認為兒童好像是孩子,要想個人有機會好好的生活,兒童能夠對雙親生出肖似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感情,他把這種感情叫做「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種特質首要的顯示在兩方面:首先:還是參照。
  • 《邊境風雲》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孫紅雷老牛吃嫩草
    影片中,孫紅雷與王珞丹因劫持產生感情,王珞丹說愛上綁架自己的毒販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矛盾關係似曾相識   《邊境風雲》講述了在中緬兩國邊境,因一起毒品交易的意外事件,毒販(孫紅雷飾)劫持了女孩小安(王珞丹飾)為人質,最後撫養其長大並相愛結為夫婦的故事。
  • 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換個角度看親子,或許能讓子女更好的成長
    國外的心理專家奧利弗·詹姆斯,在自身的一個書中,對這種行動擺出了一種嶄新概念: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同時為這一問題補充了一種嶄新路徑。聊起斯德歌爾摩症的來源,源於瑞典都城斯德哥爾摩的一起搶劫案件,遭綁架的人質對犯罪人生出了可憐,甚至贊同的感情,實際上從明智的層面解答,此類的情感對人質來講是有利的,假使和犯罪人建設了感情溝通,犯罪人就能夠把人質看作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把握減少了人質出意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