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在漢代的兩個案例,淺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2020-12-12 大鵬說事

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東郭先生給狼獻愛心,結果差點被狼吃了。

這個故事並非空穴來風,在現實生活中還真有「東郭先生」這樣的,可憐像狼一樣的惡人。

東漢中後期,在彭城(今徐州)有一個叫姜伯淮的,他還有兩個弟弟分別叫姜仲海、姜季江。

由此看出,他們的父母還挺有文化,不然的話,他們三個就會叫姜伯淮、姜二海、姜三江。

他們兄弟三人雖然都娶了媳婦,但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還經常擠在一張床上,蓋一條被子。

讀到這裡,大鵬似乎明白了,在《三國演義》裡劉皇叔為什麼經常和關羽、張飛同榻而眠。

閒言少敘,言歸正傳。有一次,伯淮和季江起了大早,去市政府辦事,結果遇見了土匪劫道。

倆人本打算反抗一下,但一看對方有刀,就投降了。但土匪在搶完他們的財物後,就想殺人滅口。

伯淮就說:「我弟弟年紀還小,很受父母疼愛,你們要殺就殺我一個人吧,求你們把我弟弟放了。」

季江說:「我哥哥是家裡的頂梁柱,家裡不能沒有他。你們要殺就殺我吧,求你們把我哥哥放了。」

土匪聽完他們的相互求饒之後,心裡這個氣啊!小朋友才做選擇題呢,我們大人從來都是兩個全要。

不好意思,又跑偏了。土匪左右為難,不知道先殺誰,後來似乎良心發現,乾脆就把倆人都放了。

不過,這個土匪也夠壞的,為了不讓他們告官,不僅奪走他們的財物,把他們的衣服也給扒了。

土匪心想,這樣你們就得先回家,沒法去城裡報官了。但是沒想到,姜伯淮太生猛了,公然裸奔而去。

姜伯淮光著膀子走進市政府後,工作人員都很奇怪,就問他是怎麼回事,難道不知道禮義廉恥嗎?

姜伯淮就矇騙政府工作人員說,我這是吃了五石散,正在運功行散,到底也不說自己被打劫的事。

那個強盜聽說之後,非常感動,姜伯淮也太夠意思了。於是,就到姜家負荊請罪,並退還所搶的東西。

姜伯淮不接受,堅決要把那些東西送給悔過的強盜,並且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一番,然後把他送走了。

無獨有偶,在南北朝大作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荀巨伯不棄友人。

東漢晚期,有個叫荀巨伯的人,到邊境來探望生病的朋友,結果來不逢時,趕上了胡人圍攻這座城池。

城裡的人聽說胡兵來了,都拖兒攜女的逃命去了。朋友對巨伯說:「我快不行了,你趕緊跑吧,別連累了你。」

荀巨伯回答道:「我跋山涉水來看你,你卻讓我背信棄義以求活命,我荀巨伯是這種人嗎,我能做這種事嗎?」

說話之間,一隊胡兵已經闖了進來,不由分說就把兩個人抓了起來,然後帶到了胡兵首領面前。

首領通過翻譯對荀巨伯說:「我的大兵一到,全城的人都逃避一空,你倆是什麼人,竟然敢留下來?」

荀巨伯說:「我的朋友生了重病,快要死了,我不忍心丟下他,獨自逃走,可否饒我朋友一命,我願以身相抵。」

胡兵將領一聽,也被荀巨伯感動了,說道:「我們這些無情無義之人,竟然進入了一個有情有義的國度。」

於是,胡兵將領下令,馬上前隊變後隊,後隊變前隊,撤軍離開。全郡不少百姓,都因此而活命。

兩個故事雖然情節迥異,但精神實質相同,就是想告訴大家,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只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別的可能呢?大鵬經過分析,認為這種可能是存在的。

搶劫姜伯淮的強盜之所以能夠負荊請罪,很可能是因為沒殺人滅口,導致暴露的風險大大增加,不得不上門和解。

或者是,當初打劫姜家兄弟的目的,就是阻止他們上郡城,這個目的在姜伯淮堅持裸奔的情況下沒有實現,只好和解。

至於胡人首領決定撤軍的真正原因,則可能是漢朝大軍正在包抄而來,胡兵劫掠一番後,正好滿載而歸。

他們之所以會說「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其實,只不過是為自己撤兵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那麼,為什麼搶劫犯和侵略者會被美化成幡然悔悟的「好人」,這大概是受害者為了彰顯愛的偉大吧!

到了近代,這種現象被有關專家進行了專門研究,並將其命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人質情結。

在這種情結下,被害者會對於犯罪者產生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會反過來幫助犯罪者實施犯罪活動。

這是因為被劫持以後,他們的生死完全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如果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

1973年8月23日,兩名犯罪嫌疑人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

在警方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歹徒不得不選擇了投降,四名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也得以安全獲救。

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四名被挾持的銀行職員,拒絕出庭指控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資金請律師辯護。

他們表示自己並不痛恨歹徒,因為歹徒不但沒有傷害他們,反而對他們細心照顧。他們恨得是警察。

這還不是最令人驚奇的,更驚奇的是人質中一名女職員竟然還愛上一名劫匪,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了婚。

如果這事發生在中國漢代,各路作家一定會蜂擁而上,寫上幾百篇《奇女子以身感化歹徒》什麼的。

但是很不幸,這事發生在瑞典,當地社會科學家的關注點是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特例,還是一種普遍心理反應。

後來經過研究發現,這種最終被命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在世界各地是普遍存在的。

人所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無法戰勝的歹徒,就會把生命權託付給這個歹徒。

相處的時間久了,被害人每吃一口飯、每喝一口水、每呼吸一次,他都覺得這是加害者對他的賞賜。

受害人會把自己的恐懼,轉化為對加害者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受害人還會下意識地幫助加害者。

由此看來,姜伯淮和荀巨伯都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無意中美化了歹徒的犯罪事實。您覺得呢?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世說新語》

相關焦點

  • 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今天來跟大家探討一下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剛剛莫妮卡又來舉案例,我們藉此粗淺的分析一下。 其實這種情感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情感是被完全馴化的,被操控的,無論被對方怎樣對待,都不願意離開。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剖析權力與情感的隱秘聯繫
    在《以愛求生》一書中,迪伊·格雷厄姆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詞,以此對父權制進行了分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揭示了權力與情感之間的隱秘聯繫,也讓我們看到不對等的權力關系所具有的複雜的表現形式,以及反對不對等權力關係的艱巨性。「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於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起綁架案。
  • 人也可以被馴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遠古時期,人類祖先通過捕捉、關押、虐打、餵食、共同生活等途徑對野生動物進行馴化,於是狼變成了狗,野馬變成了家馬,野獸變成了寵物。如果這些手段運用到人類身上,會發生什麼呢?這種屈服於暴虐的狀況,心理學上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或人質情結、人質效應。是指受害人對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種情感造成受害人對加害一方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者。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舉個例子,假如很不幸,你被綁架成了人質,該怎麼辦?按照正常邏輯,肯定是「喂,110嗎,我要報警」。可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反應則是,「警察你們走開,不要傷害我和劫匪!」這……不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嗎?
  • 《兩隻老虎》聊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提到綁架者與被綁架者之間的「同盟」關係,就要談談一個常會被提到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來自於一起真實的綁架案件:1973年8月,兩名劫匪劫持了位於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並綁架了一男三女共四名銀行職員作為人質,在與警方對峙130個小時之後,劫匪放棄了掙扎而被捕。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十問:我為什麼「愛上」傷害我的人-虎嗅網
    在之後的新聞報導中,這個現象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二、如何判斷受害人出現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位研究人員這樣描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現狀:「這個詞兒在新聞媒體中出現的次數可比醫療報告中出現的次數多多了。」
  • 《慶餘年》司理理愛上範閒,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還是被PUA?
    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還是被範閒PUA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謂聲名顯赫,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很多電影電視甚至真實事件都有相關的情節。指的是經過相處,被害者對犯罪者產生了好感和依賴,甚至愛上對方並幫助對方的一種情結。這跟司理理和範閒之間的關係是不是很像?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四個條件:人質真的相信生命正受威脅。
  • 《水滸傳》扈三娘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原來人也是可以被馴養的
    李逵人被馴化?這有點匪夷所思吧?再來看扈三娘。這就滿足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兩個硬性條件。第一,生命受到梁山威脅。第二,梁山很寬容的放了她。這和銀行職員對歹徒的感激是一樣的。所以,扈三娘忘記家恨,和「饒恕」自己的梁山恩人們稱兄道弟,又為了梁山赴湯蹈火直到付出生命。
  • 美國電影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
    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愛情故事其實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一個心理變態但卻勇敢追愛的怪大叔,喜歡把年輕漂亮的姑娘囚禁起來,還劃破自己的靜脈賭的就是認定小姑娘一定會救她。
  • 情場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無法自拔只因性格倔強
    每次看的時候總會想,這回不會又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吧,結果,轉眼就看到果然有人質轉變立場了。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自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發生的一起銀行搶劫案。三名劫匪搶劫銀行,劫持了一男三女作為人質。正當警方千方百計進行營救大作戰時,人質卻站在了劫匪一方,不僅處處維護匪徒,甚至還有女人質宣稱愛上了劫匪,令心理學家大跌眼鏡。
  • 從勞榮枝法子英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和「邦妮和克萊德」症
    由於很多罪案題材的影視作品的表現,我們都知道了一個名詞,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直白的說法就是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這麼多的名字其實就說了一個事: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斯德哥爾摩地鐵,最長藝術博物館,網友:我只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先不說有名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裡的地鐵都建造的如此與眾不同,被很多人稱為最美的地鐵。斯德哥爾摩地鐵站,從圖中就能夠看出,地鐵站很深,在扶梯上不斷下行時,會感到涼氣襲人,有一種進入地獄陰森森的感覺。
  • 舌尖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是的,我說的,就是一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舌尖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需要指出,「舌尖」的使用,其實並不準確,因為人的味蕾主要集中於舌尖之外的部位,但《舌尖上的中國》揭示了「舌尖」的主要功能,其實是用來「舔」的,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情與貌,略相似。在很多年裡,我不僅有吃野菜的愛好,還經常吃野味——我指的是野生動物的肉。
  • 阿乙:我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
    [摘要]寫作它是綁匪,而我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有時我覺得它還是一種癮,我是不能擺脫它的賭棍。阿乙說,寫作就像是綁匪,而他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卡夫卡代表了一種逾越晶報:新書《陽光猛烈,萬物顯形》收錄的是你2011年至今寫的隨筆,這些文章通常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就的?阿乙:我的寫作分兩塊,一塊是小說,一塊是小說之外。《陽光猛烈,萬物顯形》和此前的《寡人》就是後一種。
  • 斯德哥爾摩的愛與恨:為什麼這些女人,愛上一個傷害過她的男人?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許你不會陌生,簡單來講就是:受虐者在遭受到施虐者的虐待後,依舊離不開施虐者,並且最後通過改變自己的想法,愛上了這個施虐者。   換個說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可以稱之為:愛情斯德哥爾摩。   為什麼會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個說法?來源在哪裡?
  • 網遊裡也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不打不相識到底是不是有病?
    網路遊戲作為一個虛擬世界,玩家可以通過豐富的玩法、刺激的PVP模式作為現實壓力的宣洩口。所以我們在玩遊戲的時候,也經常會遇到一言不合就殺人越貨的玩家,遇到這類人,我們大多數時候會選擇奮起反抗、敵對到底,但有些玩家則將殺與被殺作為遊戲習慣,甚至會對搞事的玩家產生莫名的好感。
  • 依然堅信賈躍亭會回來救樂視的人,你知道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嗎?
    看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的腦海裡頓時浮現出幾個字:「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叫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 《邊境風雲》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孫紅雷老牛吃嫩草
    影片中,孫紅雷與王珞丹因劫持產生感情,王珞丹說愛上綁架自己的毒販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矛盾關係似曾相識   《邊境風雲》講述了在中緬兩國邊境,因一起毒品交易的意外事件,毒販(孫紅雷飾)劫持了女孩小安(王珞丹飾)為人質,最後撫養其長大並相愛結為夫婦的故事。
  • 意142名女性慘遭殺害,其中83%源自家暴: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成幫兇
    施暴者也並非天生暴戾兇惡,一般情況下有其成長過程中不凡的經歷造成,暴力傾嚮往往是通過認知習得的,很多施暴人本身就是暴力的受害人,轉而施暴於他人。剛剛大火的電影《少年的你》,易烊千璽釋演的小北在影片裡就曾說過,這世界是只有兩種人,要麼打人,要麼被人打。家暴的角色雙方就是打人與被打的關係,施暴者和受虐者的關係。
  • 後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從別的層面看家庭感情,斷絕不順基因傳播
    外國的心理學專家奧利弗·詹姆斯,在個人的一本書裡,對這種行動擺出了一種嶄新理論: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同時為這類困惑建立了一種嶄新路徑。聊起斯德歌爾摩症的來源,源於瑞典都城斯德哥爾摩的共同搶劫案件,遭綁架的孩子對犯罪人生出了可憐、依靠甚者贊同的感情,其實從明智的層面解答,此類的情感對孩子來講是有利的,如果和犯罪人建設了感情溝通,犯罪人便會把孩子看做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把握減少了人質出意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