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2020-12-12 秒聞視頻

俗話說「有仇必報,有債必還」,這比較符合人類的正常心理。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舉個例子,假如很不幸,你被綁架成了人質,該怎麼辦?按照正常邏輯,肯定是「喂,110嗎,我要報警」。可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反應則是,「警察你們走開,不要傷害我和劫匪!」這……不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嗎?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表現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人質情結、人質症候群,名字是很多。

其實指的都是: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參與和協助犯罪。在日常生活中,類似被家暴的妻子不願離婚,也會被形容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記憶大師》

對施暴者的縱容,就是變相地協助加害。《肖申克的救贖》裡,不願出獄的罪犯,也被認為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表現。

《肖申克的救贖》

很多判了終身監禁的犯人,他們最開始討厭監獄。所以拼命幹活,為了能有個假釋的機會。可是當這個機會來臨的時候,監獄裡有一個蹲了四十年的老犯人,布克他不敢出去了。布克不想出去怎麼辦呢?一貫和善的老頭兒,採取了過激行為……

最終布克被放出去之後,他果然對外部的世界完全不能適應,晚上睡覺睡不著,不管幹啥都要說報告,最後,這種心理壓力導致了他的自殺。這,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只不過危險的「劫犯」,變成了監獄。最開始你討厭它咒罵它抗爭它,後來你發現抗爭不過,就一點點變得麻木了。你就開始適應它、順從它。後來你才發現,你離不開它了。

別以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離我們很遠,它其實就在身邊。比如有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你並不喜歡它,可是慢慢做下來又覺得離不開它。覺得自己的能力也只能做目前的工作,對外部環境充滿恐懼。也就是說,從一開始的抗拒,到接下來的麻木,然後習慣,最後順從,順從之後就是依賴,一氣呵成。在這裡,那個「加害者」,又變成了讓你覺得了無生趣的「工作環境」。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來由

很少有人懷疑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真實存在,因為它的背後,是一起離奇的故事:197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走進來一位穿著古怪的男人,他戴著玩具眼鏡和棕色假髮,塗紅了臉蛋,把鬍子和眉毛也染了深黑色。他,是來搶劫的。他和他的同伴,挾持著人質進入一場持續130小時的對峙。電視媒體以直播的形式報導了這起大案。結果,電視機前的觀眾,驚愕地見證了幾名人質的詭異表現——

這些人質竟然向著劫犯,不願與警察合作。被允許下樓去洗手間,這些人質也沒有趁機逃走;警察使用催淚瓦斯逼得劫犯投降,人質甚至堅持要求搶劫犯先走,以確保劫犯不會遭到警方的射擊。這一系列行為,被案發時協助警方的精神病專家、犯罪學家,評論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種新型精神病症就此走紅,變得廣為人知,而案件中的幾名人質則成為它的第一批患者。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本質

案件發生後數年內,不斷有人採訪當事人,以探究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成因。最先為人們所知的,是兩名劫犯對人質施與的一些「小恩小惠」。比如,劫犯會好心幫女人質披上衣服,允許人質跟家人通電話,不太限制他們的小範圍活動等……但是,劫犯也並非一味「善良」,他們理所當然地把人質當作擋箭牌,來防範警察突襲。

這些細節強化了人們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認知:兇殘的罪犯只要對受害者施以小恩小惠,就可以跟他們結成「奇怪的夥伴關係」。其實對於這些現象,心理學上也有另一種解釋:人質們一直是理性、利己行事的。劫持發生不久後,她們就意識到:如果跟劫犯保持良好的關係,自己就能保住命。換句話說,人質的順從表現,僅僅是一種生存策略。這種生存策略首先要求不破壞現狀,相比劫犯,人質們更恐懼警察,他們擔心警察的行動,會使得暴力升級從而威脅自己的生命。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公認的特徵包括:人質對警方的負面情緒;人質對劫犯的正面情緒;以及劫犯對人質的正面情緒。它相對於「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這種精神疾病來說,也許程度太輕,並且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並沒有被醫學界接受為一種真正的疾病,而更像一個媒體術語被傳播。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本質,也許更像一種臨時的利己選擇。在戀情中,也有一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很多人最依戀,最忘不了的人,往往是那個傷自己最深、最狠的人。其實中的差別就是,危及人身的「人質症候群」,是被動的服從,而戀愛中我們都有選擇權,可以及時止損。

相關焦點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剖析權力與情感的隱秘聯繫
    與之相應,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質疑和批評也一直存在。「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內涵與應用在精神病學和犯罪學的分析中,「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於人質與綁匪面對面的接觸中,綁匪掌握對人質的生殺大權,使人質產生了極度恐懼,處於極度無助、無力和屈服的地位,看不到逃跑和生還的希望。
  • 《兩隻老虎》聊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提到綁架者與被綁架者之間的「同盟」關係,就要談談一個常會被提到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來自於一起真實的綁架案件:1973年8月,兩名劫匪劫持了位於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並綁架了一男三女共四名銀行職員作為人質,在與警方對峙130個小時之後,劫匪放棄了掙扎而被捕。
  • 人也可以被馴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種屈服於暴虐的狀況,心理學上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或人質情結、人質效應。是指受害人對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種情感造成受害人對加害一方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者。
  • 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今天來跟大家探討一下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剛剛莫妮卡又來舉案例,我們藉此粗淺的分析一下。 其實這種情感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情感是被完全馴化的,被操控的,無論被對方怎樣對待,都不願意離開。
  • 舌尖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在我內心,這是醫治鄉愁的良藥,那就是童年的味道,熟悉的味道——你聞到《舌尖上的中國》氣息了嗎?但是,作為生物相關專業畢業的理科生,我已經大致清楚,大多數野菜既不更有營養(野菜的營養普遍要比人工培育的蔬菜品種要低),也不具有那些宣稱的「醫療保健作用」,有些甚至有毒。《救荒本草》裡提到馬兜鈴,就非常肯定地說:「味苦,性寒,又雲平。無毒。採葉焯熟,水浸去苦味,淘淨,油鹽調食。」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十問:我為什麼「愛上」傷害我的人-虎嗅網
    在之後的新聞報導中,這個現象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二、如何判斷受害人出現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位研究人員這樣描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現狀:「這個詞兒在新聞媒體中出現的次數可比醫療報告中出現的次數多多了。」
  • 《慶餘年》司理理愛上範閒,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還是被PUA?
    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還是被範閒PUA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謂聲名顯赫,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很多電影電視甚至真實事件都有相關的情節。指的是經過相處,被害者對犯罪者產生了好感和依賴,甚至愛上對方並幫助對方的一種情結。這跟司理理和範閒之間的關係是不是很像?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四個條件:人質真的相信生命正受威脅。
  • 通過在漢代的兩個案例,淺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荀巨伯回答道:「我跋山涉水來看你,你卻讓我背信棄義以求活命,我荀巨伯是這種人嗎,我能做這種事嗎?」說話之間,一隊胡兵已經闖了進來,不由分說就把兩個人抓了起來,然後帶到了胡兵首領面前。首領通過翻譯對荀巨伯說:「我的大兵一到,全城的人都逃避一空,你倆是什麼人,竟然敢留下來?」
  • 依然堅信賈躍亭會回來救樂視的人,你知道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嗎?
    「樂視網復盤能保持住不跌停嗎?」「樂視網會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嗎?」「賈躍亭還能再翻身起來嗎?」「那些說賈躍亭是老賴的人是不是欠賈躍亭一個道歉?」看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的腦海裡頓時浮現出幾個字:「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水滸傳》扈三娘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原來人也是可以被馴養的
    李逵人被馴化?這有點匪夷所思吧?再來看扈三娘。這就滿足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兩個硬性條件。第一,生命受到梁山威脅。第二,梁山很寬容的放了她。這和銀行職員對歹徒的感激是一樣的。所以,扈三娘忘記家恨,和「饒恕」自己的梁山恩人們稱兄道弟,又為了梁山赴湯蹈火直到付出生命。
  • 真的存在「匹諾曹症候群」嗎?
    從《壞傢伙們》的反社會人格,到《沒關係,是愛情啊》中的精神分裂症、人際關係潔癖症和焦慮症、抽動穢語症候群,再到最近電視劇《匹諾曹》中說謊就打嗝的神奇的神經功能性紊亂,所以是呼籲大家關愛病人的節奏麼?不過這些症狀真的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酷炫麼?還是和咱們真正的心理科學有差?就讓二妮來為大家科普一下好了!
  • 情場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無法自拔只因性格倔強
    每次看的時候總會想,這回不會又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吧,結果,轉眼就看到果然有人質轉變立場了。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自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發生的一起銀行搶劫案。三名劫匪搶劫銀行,劫持了一男三女作為人質。正當警方千方百計進行營救大作戰時,人質卻站在了劫匪一方,不僅處處維護匪徒,甚至還有女人質宣稱愛上了劫匪,令心理學家大跌眼鏡。
  • 阿乙:我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
    [摘要]寫作它是綁匪,而我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有時我覺得它還是一種癮,我是不能擺脫它的賭棍。阿乙說,寫作就像是綁匪,而他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卡夫卡代表了一種逾越晶報:新書《陽光猛烈,萬物顯形》收錄的是你2011年至今寫的隨筆,這些文章通常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就的?阿乙:我的寫作分兩塊,一塊是小說,一塊是小說之外。《陽光猛烈,萬物顯形》和此前的《寡人》就是後一種。
  • 後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從別的層面看家庭感情,斷絕不順基因傳播
    外國的心理學專家奧利弗·詹姆斯,在個人的一本書裡,對這種行動擺出了一種嶄新理論: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同時為這類困惑建立了一種嶄新路徑。這個心理學專家把這種感情拓展到雙親和兒童的感情中,他自認為兒童好像是孩子,要想個人有機會好好的生活,兒童能夠對雙親生出肖似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感情,他把這種感情叫做「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種特質首要的顯示在兩方面:首先:還是參照。
  • 斯德哥爾摩地鐵,最長藝術博物館,網友:我只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先不說有名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裡的地鐵都建造的如此與眾不同,被很多人稱為最美的地鐵。斯德哥爾摩地鐵站,從圖中就能夠看出,地鐵站很深,在扶梯上不斷下行時,會感到涼氣襲人,有一種進入地獄陰森森的感覺。
  • 美國電影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
    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愛情故事其實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一個心理變態但卻勇敢追愛的怪大叔,喜歡把年輕漂亮的姑娘囚禁起來,還劃破自己的靜脈賭的就是認定小姑娘一定會救她。
  • 網遊裡也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不打不相識到底是不是有病?
    有些水友是認為該名玩家的抖M屬性覺醒,而有的玩家則正確摸清了這名玩家的心理,直接表示:你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小編來簡單解釋一下,這是一種受害人對被害人產生依賴性的一種病態心理,在這類人的三觀裡:人是可以被馴養的。
  • 第五人格:蜘蛛來信暴露性格缺陷,她患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看完後,我們結合了蜘蛛的特點發現,這個監管者可能有嚴重的性格缺陷,很可能她患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也是為什麼她在莊園中顯得如此怪異。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跟隨趣遊君一起看下去吧。已上就是趣遊君帶給您的第五人格蜘蛛來信暴露性格缺陷,她患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故事,那麼您感覺蜘蛛可憐嗎?歡迎發表留言跟我們一起交流,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點讚、收藏和評論
  • 《邊境風雲》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孫紅雷老牛吃嫩草
    影片中,孫紅雷與王珞丹因劫持產生感情,王珞丹說愛上綁架自己的毒販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矛盾關係似曾相識   《邊境風雲》講述了在中緬兩國邊境,因一起毒品交易的意外事件,毒販(孫紅雷飾)劫持了女孩小安(王珞丹飾)為人質,最後撫養其長大並相愛結為夫婦的故事。
  • 從勞榮枝法子英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和「邦妮和克萊德」症
    由於很多罪案題材的影視作品的表現,我們都知道了一個名詞,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直白的說法就是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這麼多的名字其實就說了一個事: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