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創作是否需要視覺、審美、情感、技巧、文化素養

2020-12-24 風雪心11

肯定是需要的。

攝影創作和攝影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一件攝影作品的創作最終呈現效果,必定是運用到作者的攝影技巧,對構圖的布置,作者本身的審美力度、文化素養、個人感情的融合,加以提煉,把想表達的意象思想,用具像的作品表達出來。這樣才算是完成了一件完整作品的創作。

而攝影,可以是單純只是拍照,只需要一點點的攝影技巧,甚至隨著技術的發展,可以不用任何攝影技巧和攝影者本身的情感、也不附帶更多的審美要求和文化素,便可完成對一個具像物體的攝影,作品只為了記錄。

所以創作會更難於呈現,因為附帶了靈魂的氣質,和繪畫一樣,把思想用畫面代替說話表達出來,把某些深刻的內容呈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一個創作者的綜合素質很具考究功力。

相關焦點

  • 攝影的普及,是否正在摧毀我們的審美
    【文中除註明出處外的所有圖片均由作者持有版權,請勿擅自使用】【百度百科】: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係狀態。攝影隨著時代的發展,開始變成了大多數人的文化行為的一部分,普及到了幾乎「人人攝影」的狀況,這個時候產生的影響究竟會如何?是真的變成「百花齊放」還是變成「少數思維的壟斷」,我想這樣的狀況也是值得思考的,因為越來越規則化的攝影,是否還能脫離「功利心」用「真情實感」來表達呢?
  • 攝影審美:審美決定你的攝影水平
    高水準的審美能夠讓我們懂得欣賞、品味大作,學習大師們的思想,還可以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而最終也會讓我們在攝影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遠。接下來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去思考,並把你思考的東西聯繫到你的攝影創作中去。比如分析優秀作品的特徵,這樣就能向這些優秀作品的特徵去靠攏,再比如探討高水準的審美和平庸的審美有審美區別,這樣就能在創作中揚長避短。其實大多數的攝影師都太注重於技術了。一張成功的作品需要有強烈的意義,這個意義是需要讓觀看者產生某種情感上的共鳴的。所以不要太過於依賴技術,以為擁有了技術就擁有了一切,炫技是一時的,能讓人產生思考的作品才是有意義的。
  • 7個角度欣賞攝影作品,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攝影技巧!
    這就是大家口中的攝影眼,而要拍出好的照片,先要知道什麼樣的場景能拍出好的照片,什麼樣的照片才是好照片,這需要對審美的日積月累,又如何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呢?首先,就是要學會欣賞。本文推薦閱讀時間:6分鐘。欣賞什麼?
  • 攝影有時候需要頓悟,為什麼拍,就是要調動起拍攝欲望和審美激情
    「所謂『攝影瞬間的直覺判斷力』,其實就是技藝嫻熟的攝影師在感受與表達方面獲得充分攝影視覺經驗的基礎上,對創作效果的預見能力。」當審美創造性思維啟動以後,伴隨著它的是如何選擇和發現審美對象,即面臨拍什麼的問題。有的攝影者儘管創作欲望強烈,也很衝動,但就是拍不到同樣讓欣賞者也激動叫好的佳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 學攝影,先要會審美,如何欣賞一張攝影作品?
    喜歡攝影的朋友都知道,審美能力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對於審美能力的提高,也是我們學習攝影的前提,更是我們提高攝影技術的一大途徑。有朋友要說了:「要賞析一張攝影作品有什麼難的?好看的就是好作品,不好看的就是不好唄!」那可就錯了,確實,攝影給人的最直觀的感受,體現在我們的視覺上,但攝影並不只停留在畫面之內,即使單說視覺上的學問,也並不簡單,用這一篇文章,讓你學會讀懂一張攝影作品!
  • 沒有審美的攝影 你拍出的只是視覺垃圾
    對攝影社群來說更是如此,有人私下認定:攝影人是所有藝術門類裡最沒文化的那波!也許有失偏頗。但長期觀察覺得,攝影人最迫切的是補上審美這一課是勢在必行的。吳冠中 美學家蔣勳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
  • 提高攝影的審美能力,從正確認識審美的概念開始
    美作為一門科學是需要通過自身修煉和學習而獲得的,學習審美的過程,卻需要大量的文化理論知識為寄託:例如:學習結構,學習色彩,學習的歷史等等,而且不斷的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勤學苦練,才能真正對美的理解的掌握。
  • 攝影者是否能用攝影的構圖方式取景,是攝影作品成功的關鍵
    越是接觸攝影,越覺得攝影有內涵。在攝影中,攝影者按下快門之前,已經決定了這張照片的成敗。這取決於攝影者在創作過程中是否能夠用攝影的構圖方式取景。理解取景:在一定程度上,攝影構圖的藝術就是攝影取景的藝術。攝影構圖具有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的特點,如現場性、瞬間性、鏡頭性等,通過取景來形容攝影的創作更為合適。取景是面對客觀世界進行取捨,攝影者結合自己的審美在客觀的世界中,用自己的攝影語言創造小世界。
  • 學美術教畫畫,你需要了解美術教育的3個目標、4個領域、5大素養
    所有學科的教學都離不開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當然美術學科也不例外。「4」指四個學習領域。即「造型表現、欣賞評述、設計應用、綜合探索」。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學劃分為四大學習領域,也就是說從國家的層面,課程標準就是這樣制定的。所以,不管是現行的那個出版社的美術教材都是按照這四大學習領域來制定的課程。「5」指五大核心素養。
  • 草書創作需要高超的技巧,更不能將隨意發揮當成超越技巧
    無意識是本能衝動,不能被感知時,僅是一種能量,沒有附著在有意識所理解和使用的語言上,就不是明確的高級情感,雖然可以支配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對書法創作影響很大,但與一定的時代文化背景下個人生活經驗積累分不開。無意識表現,如果追溯下去,會有深刻的、看不見的實踐和意識根源。
  • 電影《鋼的琴》,攝影構圖百科全書,9個攝影創作技巧,拍照必學
    獨特的劇本故事,配合傾頹衰敗的工業場景,一個是沉寂與了無生氣,一個文化藝術的熱切期盼,兩者形成高度的矛盾反差。在劇中男女主人公是典型的業餘文化工作者,熱愛藝術和音樂,在黑暗破敗的巨型工業場景中展示了一抹亮色,這些帶有明顯時代烙印的形象元素在今天看來帶有濃厚的超現實感。
  • 文化經濟時代更需要審美教育
    從人的自由和真正解放的角度看,我們更需要從人文主義傳統尤其是美學的視角出發去尋找解決方式。追溯中國的美育精神,從古代的「禮樂教化」觀念和「中和美育論」,到作為現代性話語的「美育」在「五四」時期被引入;從王國維「美育即情育」,到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呼號,審美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強大文化力量和治理方式。  在西方,「美育」一直是現代性的重要議題。
  • 淺談廣播節目的創作要素與審美槓桿
    來源:《視聽》2019年第11期 摘要:滿足更多聽眾的聽覺美感與藝術欣賞需要,是廣播審美時代對廣播節目主持人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分析節目的主觀創作要素就成了當務之急。在審美槓桿下,本文論述的「兩大砝碼,一標遊碼」,是對語言面貌、表達效果、背景音樂的簡要概括,這是影響廣播節目質量的三大主觀創作要素。廣播節目的創作,應建立在具備普適性的語言面貌、富於感染力的表達效果、契合節目風格與節奏的背景音樂之上。
  • 攝影技巧:延時攝影怎麼拍?這些創作思路教你拍!
    每一位攝影師都應該明白,不管拍什麼題材的作品,第一步就得有創作思路,讓照片有主題,那麼拍攝慢慢攝影可以有什麼主題思路呢? 一、讓物體充滿運動感 在之前介紹過慢門攝影不一定需要非常慢的快門速度,只要快門的速度低於物體移動的速度就可以。
  • 創作新認知的道路上,有你有我,或順暢,或荊棘,我們要並肩前行
    創作是我們綜合能力和審美創造一種集中的表現方法,在我們創作的過程當中,我們能夠滿足大眾知識創造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我們的文化事業和我們的想像力,其發展著我們個人的興趣和創造的審美傾向,使我們自身的藝術素養和語言的積累有所提高,使我們在創作道路上得到審美快樂。
  • 如何提高風景攝影作品的情感表現力(特拉維斯·佩特拉奇)
    攝影的形式是用平面圖像表達思想和情感,就像作家用言語講故事,畫家用畫筆描繪生活的色彩,攝影師使用相機一點一點地捕捉生活的美感並通過藝術創作。當掌握技術然後進入更深層次時,任何形式的藝術都是人類的主觀表達。攝影作品只有帶有人文精神和情感才能充滿靈性。
  • 美術館:培養公民視覺素養的魅力場
    視覺素養培育:現狀與問題  科技進步與傳媒發展改變了信息傳播的形態,也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特別是自20世紀90年代進入視覺文化時代以來,無處不在的圖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傳統意義上讀寫能力僅限於識字能力,如今我們需要以不同類型的讀寫能力來閱讀或撰寫不同類型的文本,其中離不開視覺素養。
  • 作為一名攝影師首先要有審美,看看攝影大師怎麼說
    在藝術之林中,迅速崛起攝影這株新秀,翻開攝影的發展史,便不難看出,其紀實美、真切美、光影美、瞬間美、技巧美、形式美等贏得了人們廣泛的歡迎與深深的迷戀。也正是由於它的這些特性,使得攝影能夠在大千世界中被人們熟悉,並普遍應用。
  • 數據時代下的審美,我們該如何自處?|知物美術館
    而美感的存在必須是以人的審美能力的存在為前提。借用康德的話,美是感性的理念顯現。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在21世紀,審美,卻成了一個大問題。審美能力低下是一個相對的現象,它只是針對理論意義上人所應具備的審美能力來說的。事實上,審美是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上認識、理解、感知和評判世界的存在。審美出問題,根源上是理智與情感出了問題。
  • 人文攝影,這些攝影作品你看完就驚呆了!
    Dan Weiner( 1919 - 1959 )是一名美國攝影記者,主要為《財富》雜誌工作。他出生在紐約市。在藝術學生聯盟和普拉特學院學習繪畫,最終轉向攝影,成為攝影聯盟的成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陸軍空軍服役,戰後成為專業攝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