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桃共舞」二十載 他讓貧困村荒山變「黃金」果園

2020-12-12 東方財富網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梁紅教授帶著科技扶貧隊伍進駐雲峰村,帶領貧困戶升級為致富能手

  20年前的雲峰村,是省級貧困村,滿眼都是望不盡的荒山;如今,每到9月,金燦燦的獼猴桃漫山遍野,香飄萬裡。

  走進河源市和平縣下車鎮的雲峰村,以獼猴桃為主的現代化果園,讓人眼前一亮。村裡,家家蓋起了新樓房,戶戶擁有兩輛以上的小汽車,處處一派歡樂祥和的情景。

  這個昔日貧困村蝶變的背後,與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梁紅教授帶的一支科技扶貧隊伍密不可分。為了這顆獼猴桃,梁紅紮根基層20年,讓原產於中國的獼猴桃,再度在中國優質壯大,躋身高端市場。也正是這顆桃,讓無數貧困戶成為脫貧致富小能手。

  多年來,也正是有眾多如梁紅教授一般的廣東高校科技特派員們紮根一線、不計回報的付出,才助力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貧困村走出困境,走上致富康莊路。

  大荒山變「黃金」山省級貧困村的蝶變之路

  「到處只見光禿禿的荒山,村裡見不到年輕人,也沒有一間好房子。那些七八十歲的老人家,還在地裡苦苦勞作……」20年前初見雲峰村,梁紅教授心酸不已。「我從小在農村長大,農村的窮、落後,農民的辛苦,我都深有體會。但眼前這個省級貧困村的貧窮,超出了我的想像。」

  那一年,雲峰村所在的和平縣正在大力發展「兩果一竹」(即銀杏、獼猴桃和毛竹)。因選育和推廣了廣東省當時唯一的銀杏新品種而獲獎的梁紅教授,就在該縣做銀杏研究。雲峰村方面得知消息,特意請他前去為產業「把脈」。正是這次機緣巧合,讓他接觸到獼猴桃,並因此與這顆桃,結下了超過20年的不解之緣。

  「當時和平縣的獼猴桃才8毛一斤,產業發展遇到了瓶頸。」梁紅說。深入調查後,梁紅有了信心,「雲峰村這裡有大量的土地,較好的氣候條件,很適合獼猴桃的生長。」於是,梁紅組織團隊開始進行獼猴桃的育種研究和高效栽培問題。

  改良品種,幫村民嫁接,義務為村民培訓和指導……梁紅常常一待就是數月,歷經數年實踐後,團隊先後培育出獼猴桃品種「和平1號」 「和平紅陽」「和雄1號」「仲和紅陽」,實現廣東省獼猴桃產業早、中、晚不同熟期和不同檔次品種合理布局,既適應了市場需求,又解決了農戶集中銷售價格下跌的問題。

  「獼猴桃的價錢慢慢漲到3元多一斤、6元多一斤,『仲和紅陽』更高,達25元一斤。畝產也從以前的300公斤,達到平均1噸(其中高產示範點更達3噸)。農民的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紛紛擴大果園。」以前光禿禿的荒山,日漸變成了果香四溢的獼猴桃果園,梁紅看在眼裡,喜在心裡。梁紅開心地向新快報記者介紹道:「如今家家摘了帽,戶戶都有新樓房,平均擁有兩輛車,原來打工的人,也回來種獼猴桃了。」獼猴桃也成了雲峰村的支柱產業,全村320戶獼猴桃種植戶,每戶年收入最少有15萬多元的,多的甚至達200來萬元。

  整個縣的獼猴桃產業,也隨之發展。目前,和平縣獼猴桃種植面積5.2萬畝,佔全省90%以上,年產值約4.5億元。隨著近年總產量漲幅上升的趨勢,輻射帶動周邊龍川、仁化、陽山、連南、南雄等地逐年增加獼猴桃種植面積。

  為果貧苦為果富喜

  貧困戶「傻瓜炳」的致富路

  「如果沒有梁紅教授帶來的科技幫扶,我無論如何也走不出當年的困境。」和平縣青州鎮星塘村的賴炳權,就是鄰村的受益者。

  已是當地勤勞致富的典型人物的他,曾經一直被村裡人叫做「傻瓜炳」。這和他曾因醉心於種果,放棄工作回到老家、變賣祖屋投入經營,但卻因果種、資金和技術等原因,年年虧損致家徒四壁,當了長達10年的「貧困戶」有關。直到後來梁紅教授的到來,一切都不一樣了。

  「梁紅教授發現,我當時種的那個獼猴桃品種,根本都不適合在我們村種植。」找到了癥結所在,賴炳權重整旗鼓,在梁紅教授和團隊指導下,嫁接更換「仲和紅陽」等新品種後,果園產量和品質同步上升。

  如今,賴炳權的農場已被評為省級示範家庭農場,並帶動周邊果農建立專業合作社(2018年省級示範合作社)。果品好、畝產從以前的幾百斤到2000多斤、比常規獼猴桃提前1個月上市……種種利好,讓他的「山角樂」大受歡迎,現已實現年收入300多萬元。不少村裡的貧困戶,也在他的果園裡,實現了脫貧之路。

  送出去留下來

  培育獼猴桃產業的技術能手

  「幫扶農民脫貧致富,你們圖什麼?」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梁紅教授總是會笑答,「『仲愷』是農業院校,我們對農業、農村的艱難是有體會的。」梁紅教授介紹,這長達20年來的幫扶過程中,他們不僅沒收過一分錢,甚至有時候做實驗還需儘量補貼農民。

  今年10月21日,科學技術部發文通報表揚全國92名科技特派員及43個組織實施單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梁紅教授榮列其中,成為廣東省唯一獲得通報表揚殊榮的科技特派員。

  榮譽加身,責任更重。如今,仲愷團隊培育的「53號」,讓我國的獼猴桃重回高端市場。廣東獼猴桃的種植範圍也擴展到了清遠,種植規模已達6萬畝,且其中68%都是仲愷培育的新品種。

  在梁紅看來,產業扶貧才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讓獼猴桃真正成為農民的「致富果」,除要幫助農戶改善和提升獼猴桃種植技術,還要加強對獼猴桃產業鏈的研究,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水平,並積極為我國出產的獼猴桃進行科學推廣,促進獼猴桃產業有序持續發展。

  更重要的是,要為幫扶的當地留下人才。這些年,仲愷的科研團隊與當地水果研究所合作,通過項目實施帶動人才培養,為基層培養了一大批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生產能手。其中,高級農藝師就有5人、廣東省百佳新型職業農民2人。

  仲愷科技特派員扶助89個村精準脫貧

  「我們村民今天的幸福生活,直接受惠於農業科技特派員。」雲峰村高峰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社長何軍祥對記者多次強調。但梁紅卻表示,作為涉農高校教學科研第一線的教師,理當對「三農」懷有深情,理當立足農業、面向農村、服務農民。「把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推廣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傳送到農民手中,是我們科技特派員的責任。」

  和梁紅教授一樣,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對口技術扶貧河源市連平縣致力於鷹嘴蜜桃研究的柳建良教授也認為,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業科研人員責無旁貸。他主持完成的「鷹嘴蜜桃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在粵東西北地區10多個縣市(區)推廣示範面積6萬多畝,較好地支撐了粵北連平縣鷹嘴蜜桃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扶持當地成功創建為廣東省第二批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了更好服務農民,他還搭建平臺,培養大量年輕人和新型職業農民。「我們可幫忙培訓農業從業者掌握基礎技術,並引導其往更深處鑽研相關的農業技術,成為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全能型人才。」

  仲愷這所已有92年辦學歷史的涉農高校,多年來全力開展「三農」科研與社會服務,積極推動鄉村人才與產業振興。僅2018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就超過10000人,佔全省總數近50%。近年選派的41名省級農業科技特派員,下鄉推動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直接技術支撐或參與諮詢服務的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近30個,扶助汕尾、河源、梅州、雲浮等89個村精準脫貧。

(文章來源:新快報)

(責任編輯:DF527)

相關焦點

  • 他讓廬江這個地方荒山變桃園!
    他讓廬江這個地方荒山變桃園!年荒山變果園盛夏的早晨,山村醒得格外早,5點鐘不到,桃園裡就響起了吆喝聲。眼前已經裝滿一車,他要趕個早,去縣城集市上批發。施宗友今年49歲,板寸頭,黑皮膚,是白湖鎮胡榜村宛大村民組村民,他紮根家鄉種桃20多年,將畝荒山坡地變成生態桃園,不但圓了自己的創業夢想,而且還帶動了鄉鄰們一起種桃致富。眼下正是鮮桃上市的旺季,施宗友每天早晨和妻子宛新轉到市場批發銷售。由於桃子品質和口感好,很受商販和顧客歡迎,很快被搶購一空。
  • 貴州大方:千畝荒山變果園 拓寬群眾致富路
    塗敏 攝 走進大方縣支嘎阿魯湖櫻桃採摘觀光園,晶瑩剔透的櫻桃掛滿枝頭,果園裡一片忙碌。「在櫻桃園務工,不僅活輕鬆,而且離家近,還沒有時間限制,多採多得。」黃泥塘鎮西河村村民胡英說,摘一斤是2元錢,她一天最少能摘60斤,這片櫻桃園已經成為附近村民就近務工的理想場所。 誰也想不到,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坡。
  • 荒山變果園 廣元劍閣這個鎮建成四川最大李子出口基地
    長梁村村主任胡成軍望著漫山的碩果,不禁咧嘴笑道,「以前這裡是一片荒山,經過兩年多的發展,荒山變成了果園。」長久以來,地處偏遠、發展落後、貧困程度深等現狀制約著東寶鎮的發展,2016 年該鎮通過建檔立卡識別貧困村6個、貧困戶890戶2379人。自實施脫貧攻堅以來, 當地依託項目建設、充分調動群眾內生動力,全面推動產業發展、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
  • 桐梓鄉村旅遊脫貧記:青山變果園 貧困村成國家4A級景區
    ——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的脫貧故事「一年整村脫貧,兩年全面小康,五年將貧困村打造成國家4A級景區。」這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的鄉村旅遊脫貧案例。國家二類貧困村建成國家4A級景區上面提到的國家4A級景區,位於桐梓縣杉坪村,距縣城7公裡。原是國家二類貧困村,全村1166戶5078人中,就有303戶1047人處於貧困線以下。
  • 荒山變金山:江淮果嶺處處茶果飄香
    獅子崗鄉的荒山如今紅桃滿園 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野嶺,新華村村民丁美元今年67歲,在他的印象裡,曾經這裡荊棘叢生:「沒有路,上山荊棘得都是傷,也沒什麼人願意上山。」 2012年,六安下崗工人王康雲看中了這片荒山。「當時就覺得山裡空氣好,想留下來做點啥,最後決定種桃子。」十年時間過去,曾經荊棘遍地的荒山如今大不一樣。6月10日下午,記者在這裡看到漫山遍野的桃樹鬱鬱蔥蔥,紅桃掛滿枝頭,空氣中滿是成熟的桃子香甜的氣息。 「我的桃園現在有400多畝,種了紅桃、油桃、蟠桃等等二十多個品種的桃子,去年產值一兩百萬。」
  • 馬龍張安屯荒山果園迎豐收 果園裡採摘銷售忙
    實名認證公眾號:曲靖珠江網 微信號:qjszjw 近日,筆者來到馬龍區張安屯街道小屯社區備畝衝山上,放眼望去該園負責人正組織人力忙碌著採摘果園裡成熟的紅蘋果、往外搬運、裝箱子、果園裡呈現出一派豐收的喜悅和繁忙景象,果農迎著豐收喜悅臉上笑開顏。
  • 日照五蓮推進蓮西綠化 實現了「荒山變青山、葉子變票子」
    蓮西區域包括2個省定貧困鄉鎮、34個省定貧困村和27個市定貧困村,分別佔全縣的66.7%、66.7%、67.5%。不僅是五蓮縣的經濟短板,也是生態短板。中至鎮是省定貧困鄉鎮,位於蓮西貧困區域的中心地帶,屬於典型的橫板巖地貌,荒山多、裸巖多,缺水少土,生態環境惡劣。幾十年來,鎮村兩級多次嘗試在荒山上種樹,可是成活率非常低,生態環境一直難以改變。
  • 合川曬脫貧致富經:農業合作社讓荒山變金山
    荒山變青山,青山變金山1月25日上午,合川區太和鎮曬經村舉行「曬經幸福農業股份合作社揭牌暨迎春團拜會」,精彩的文藝匯演,讓村民開心不已。在團拜會上,該村1200戶村民,都領到了「新春大禮包」。1月24日,曬經村還舉行了分年豬活動,所有在家的村民每戶都領到了一份年豬肉。
  • 李吉祥夫婦:抱病栽花二十載,昔日荒山成「花海」,門票僅售十元
    誰能想到,這裡曾是一座荒山,百畝之地,幾乎連頑強的草都得艱難地求得生存的不毛之地,如今彩蝶飛舞,蜜蜂也成了常住之客。而它的蛻變之路,來得尤其不易。荒山變花園在大山深處的宣王溝村,有一對夫婦,63歲的李吉祥和67歲的許傳美是這家「私家花園」的主人,歷時二十年靠雙手和汗水給荒山「整了容」。
  • 中國「植物黃金」,女農民種它1斤能賣上萬元,變荒山為聚寶盆!
    本期主題是:中國「植物黃金」,女農民種它1斤能賣上萬元,變荒山為聚寶盆!鐵皮石斛是中國大名鼎鼎的名貴中藥材,它因為具有滋陰清熱提高免疫力的功效,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被列為「九大仙草」之首,號稱「藥中黃金」。
  • 昔日荒山變青山變金山——我縣打造鄉村旅遊網紅景點
    誰也想不到,六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如今,荒山變青山變金山,成為鄉村旅遊網紅「打卡」地。 洣江生態園位於高湖鎮,毗鄰泉南高速,交通十分便利。 六年前,園區負責人單欽敏滿懷建設家鄉的豪情回到了高湖,開始了打造洣江生態園漫長而艱辛的路程。
  • 仙蹤漫山黃金桃成熟等你來採_還有楊梅、桑葚、獼猴桃......
    每天吸引眾多的遊客前來果園享受採摘的樂趣。據了解,目前成熟的黃金桃平均畝產達3000斤左右,銷售到江浙滬等地區,畝產效益能達到2萬元。該公司通過「採摘遊」來助農增收,有力的推進了農旅融合發展。
  • 大唐華銀攸縣能源公司開展「桃」寶鸞山消費扶貧活動
    紅網時刻8月11日訊(通訊員 姜錦潔 陶蹊)近日,攸縣能源公司黨委組織黨員幹部和青年志願者赴湖南省級貧困村——巒山鎮江衝村開展「消費扶貧 『桃』寶鸞山」主題黨日活動,使用獲評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大唐華銀攸縣能源公司先進基層黨組織的獎金向當地果農認購黃桃400餘箱,共計4090斤,總金額達3.5萬元。
  • 涼風變金銀,綏陽山區開始「膨脹」咯!
    近年來,綏陽縣依託生態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避暑經濟」,一邊精心打造旅遊民宿和精品客棧,讓民房變民宿、民居變旅居、糧倉變客房,一邊豐富旅遊業態,做好「鄉村旅遊+」文章,持續開拓高山避暑遊、體驗遊、養生遊等旅遊項目,讓越來越多客人
  • 從殘疾人到楊梅達人,10年時間他將荒山變成「花果山」
    從殘疾人到楊梅達人,10年時間他將荒山變成「花果山」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唐璐 攝影 張瓊 通訊員 李梅
  • 11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深圳精準扶貧汕尾百花齊放破繭成蝶
    作為村裡的產業帶頭人,他帶領著貧困戶一步步脫貧制服。今年,他的兒子莊東洋接過了父親手裡的接力棒。莊偉遠早年在深圳寶安區經營荔枝果園,後來回到家鄉建起蜜柚基地,總共2500畝的規劃規模,目前已種植1300畝。當記者來到蜜柚基地採訪時,莊偉遠正在上海參加進博會。莊東洋今年剛從廣外公開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畢業,95後的他把蜜柚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條。
  • 無桃不夏天,黃金水蜜桃,桃中「愛馬仕」
    距離寧波城區最近的黃金水蜜桃種植區,位於鄞州區橫溪鎮上任村道成岙,村中青山環抱的道成嶺,近年誕生了一個鳳凰果園,主營黃金水蜜桃。橫溪上任道成岙鳳凰果園,地處奉化鄞州交界處,桃園一邊屬於鄞州,另一邊就是奉化,與奉化的水土一脈相承。
  • 「荒山」變「金山」
    「荒山」變「金山」【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這幾天,彌勒市江邊鄉3.8萬畝中已掛果的4000畝芒果即將成熟,農戶喜迎豐收。江邊鄉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依託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致富。目前,全鄉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07戶4667人,已脫貧1084戶4615人。
  • 荒山變牧場,堰塘變魚塘…紫照鎮桂香村用產業鋪就脫貧路!
    2015年,該村在認定為市級貧困村。「桂香村要脫貧,就要有新突破、新變化!」桂香村黨總支書記張志中告訴記者,以前,由於缺乏基礎和支撐產業,加上村民們的思想認識不夠,該村發展十分緩慢。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鼓勵和帶動村民發展產業,才是關鍵。
  • 【扶貧印記】威縣沙河王莊村|貧困村變身「金雞小鎮」
    威縣固獻鄉沙河王莊村,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借「金雞」項目的光,如今已是省級美麗鄉村精品村。作為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第一個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威縣「金雞幫扶」產業扶貧項目被推廣到全國,在30多個貧困縣進行複製,2019年10月,還榮獲「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案例稱號。河北日報記者 趙永輝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