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梁紅教授帶著科技扶貧隊伍進駐雲峰村,帶領貧困戶升級為致富能手
20年前的雲峰村,是省級貧困村,滿眼都是望不盡的荒山;如今,每到9月,金燦燦的獼猴桃漫山遍野,香飄萬裡。
走進河源市和平縣下車鎮的雲峰村,以獼猴桃為主的現代化果園,讓人眼前一亮。村裡,家家蓋起了新樓房,戶戶擁有兩輛以上的小汽車,處處一派歡樂祥和的情景。
這個昔日貧困村蝶變的背後,與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梁紅教授帶的一支科技扶貧隊伍密不可分。為了這顆獼猴桃,梁紅紮根基層20年,讓原產於中國的獼猴桃,再度在中國優質壯大,躋身高端市場。也正是這顆桃,讓無數貧困戶成為脫貧致富小能手。
多年來,也正是有眾多如梁紅教授一般的廣東高校科技特派員們紮根一線、不計回報的付出,才助力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貧困村走出困境,走上致富康莊路。
大荒山變「黃金」山省級貧困村的蝶變之路
「到處只見光禿禿的荒山,村裡見不到年輕人,也沒有一間好房子。那些七八十歲的老人家,還在地裡苦苦勞作……」20年前初見雲峰村,梁紅教授心酸不已。「我從小在農村長大,農村的窮、落後,農民的辛苦,我都深有體會。但眼前這個省級貧困村的貧窮,超出了我的想像。」
那一年,雲峰村所在的和平縣正在大力發展「兩果一竹」(即銀杏、獼猴桃和毛竹)。因選育和推廣了廣東省當時唯一的銀杏新品種而獲獎的梁紅教授,就在該縣做銀杏研究。雲峰村方面得知消息,特意請他前去為產業「把脈」。正是這次機緣巧合,讓他接觸到獼猴桃,並因此與這顆桃,結下了超過20年的不解之緣。
「當時和平縣的獼猴桃才8毛一斤,產業發展遇到了瓶頸。」梁紅說。深入調查後,梁紅有了信心,「雲峰村這裡有大量的土地,較好的氣候條件,很適合獼猴桃的生長。」於是,梁紅組織團隊開始進行獼猴桃的育種研究和高效栽培問題。
改良品種,幫村民嫁接,義務為村民培訓和指導……梁紅常常一待就是數月,歷經數年實踐後,團隊先後培育出獼猴桃品種「和平1號」 「和平紅陽」「和雄1號」「仲和紅陽」,實現廣東省獼猴桃產業早、中、晚不同熟期和不同檔次品種合理布局,既適應了市場需求,又解決了農戶集中銷售價格下跌的問題。
「獼猴桃的價錢慢慢漲到3元多一斤、6元多一斤,『仲和紅陽』更高,達25元一斤。畝產也從以前的300公斤,達到平均1噸(其中高產示範點更達3噸)。農民的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紛紛擴大果園。」以前光禿禿的荒山,日漸變成了果香四溢的獼猴桃果園,梁紅看在眼裡,喜在心裡。梁紅開心地向新快報記者介紹道:「如今家家摘了帽,戶戶都有新樓房,平均擁有兩輛車,原來打工的人,也回來種獼猴桃了。」獼猴桃也成了雲峰村的支柱產業,全村320戶獼猴桃種植戶,每戶年收入最少有15萬多元的,多的甚至達200來萬元。
整個縣的獼猴桃產業,也隨之發展。目前,和平縣獼猴桃種植面積5.2萬畝,佔全省90%以上,年產值約4.5億元。隨著近年總產量漲幅上升的趨勢,輻射帶動周邊龍川、仁化、陽山、連南、南雄等地逐年增加獼猴桃種植面積。
為果貧苦為果富喜
貧困戶「傻瓜炳」的致富路
「如果沒有梁紅教授帶來的科技幫扶,我無論如何也走不出當年的困境。」和平縣青州鎮星塘村的賴炳權,就是鄰村的受益者。
已是當地勤勞致富的典型人物的他,曾經一直被村裡人叫做「傻瓜炳」。這和他曾因醉心於種果,放棄工作回到老家、變賣祖屋投入經營,但卻因果種、資金和技術等原因,年年虧損致家徒四壁,當了長達10年的「貧困戶」有關。直到後來梁紅教授的到來,一切都不一樣了。
「梁紅教授發現,我當時種的那個獼猴桃品種,根本都不適合在我們村種植。」找到了癥結所在,賴炳權重整旗鼓,在梁紅教授和團隊指導下,嫁接更換「仲和紅陽」等新品種後,果園產量和品質同步上升。
如今,賴炳權的農場已被評為省級示範家庭農場,並帶動周邊果農建立專業合作社(2018年省級示範合作社)。果品好、畝產從以前的幾百斤到2000多斤、比常規獼猴桃提前1個月上市……種種利好,讓他的「山角樂」大受歡迎,現已實現年收入300多萬元。不少村裡的貧困戶,也在他的果園裡,實現了脫貧之路。
送出去留下來
培育獼猴桃產業的技術能手
「幫扶農民脫貧致富,你們圖什麼?」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梁紅教授總是會笑答,「『仲愷』是農業院校,我們對農業、農村的艱難是有體會的。」梁紅教授介紹,這長達20年來的幫扶過程中,他們不僅沒收過一分錢,甚至有時候做實驗還需儘量補貼農民。
今年10月21日,科學技術部發文通報表揚全國92名科技特派員及43個組織實施單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梁紅教授榮列其中,成為廣東省唯一獲得通報表揚殊榮的科技特派員。
榮譽加身,責任更重。如今,仲愷團隊培育的「53號」,讓我國的獼猴桃重回高端市場。廣東獼猴桃的種植範圍也擴展到了清遠,種植規模已達6萬畝,且其中68%都是仲愷培育的新品種。
在梁紅看來,產業扶貧才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讓獼猴桃真正成為農民的「致富果」,除要幫助農戶改善和提升獼猴桃種植技術,還要加強對獼猴桃產業鏈的研究,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水平,並積極為我國出產的獼猴桃進行科學推廣,促進獼猴桃產業有序持續發展。
更重要的是,要為幫扶的當地留下人才。這些年,仲愷的科研團隊與當地水果研究所合作,通過項目實施帶動人才培養,為基層培養了一大批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生產能手。其中,高級農藝師就有5人、廣東省百佳新型職業農民2人。
仲愷科技特派員扶助89個村精準脫貧
「我們村民今天的幸福生活,直接受惠於農業科技特派員。」雲峰村高峰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社長何軍祥對記者多次強調。但梁紅卻表示,作為涉農高校教學科研第一線的教師,理當對「三農」懷有深情,理當立足農業、面向農村、服務農民。「把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推廣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傳送到農民手中,是我們科技特派員的責任。」
和梁紅教授一樣,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對口技術扶貧河源市連平縣致力於鷹嘴蜜桃研究的柳建良教授也認為,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業科研人員責無旁貸。他主持完成的「鷹嘴蜜桃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在粵東西北地區10多個縣市(區)推廣示範面積6萬多畝,較好地支撐了粵北連平縣鷹嘴蜜桃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扶持當地成功創建為廣東省第二批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了更好服務農民,他還搭建平臺,培養大量年輕人和新型職業農民。「我們可幫忙培訓農業從業者掌握基礎技術,並引導其往更深處鑽研相關的農業技術,成為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全能型人才。」
仲愷這所已有92年辦學歷史的涉農高校,多年來全力開展「三農」科研與社會服務,積極推動鄉村人才與產業振興。僅2018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就超過10000人,佔全省總數近50%。近年選派的41名省級農業科技特派員,下鄉推動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直接技術支撐或參與諮詢服務的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近30個,扶助汕尾、河源、梅州、雲浮等89個村精準脫貧。
(文章來源:新快報)
(責任編輯:DF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