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11月10日, 一則「95後女大學生因無力償還校園貸,『裸條』被發至網絡」的新聞飛速在網上流傳開來。這些校園貸衍生出來的亂象,讓人震驚之餘,也應該引發全面的思考。
據報導,小於(化名)是95後的女學生,她通過多個校園平臺借入了30萬元本金,並在部分的貸款中提供了「裸條」作為擔保。但在利滾利的作用下,小於要償還總計本息達到50多萬元,超出了她的償還能力,最終相關借貸「裸條」被發至網絡,她因此精神瀕臨崩潰,父親也只能靠掛售家裡僅有的住房來「填坑」還債。
在這個有代表性的事件中,小於在校園貸中使用了「裸條」這樣特殊的擔保方式,但事實上「裸條」不具備成為有效抵押物的條件,與之相關的行為還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民商法和刑法。
所謂的「裸條」,指的是進行借款時,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證的裸體照片替代借條。當發生違約不還款時,放貸人以公開裸體照片和與借款人父母聯繫的手段作為要挾逼迫借款人還款。
首先,根據擔保法的法律規定,只有抵押人合法擁有的財產才能夠稱為合法的借貸抵押物。很顯然,裸照並不能歸屬為正當合法的抵押物,因而,這個抵押物是無法律效力的。
其次,公開裸照涉嫌非法傳播淫穢物品,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製作、運輸、複製、出售以及出租淫穢書刊、圖片等,會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的拘留,並處3000元以下罰款。我國《刑法》規定,傳播淫穢的書刊、影片、音像、圖片,情節嚴重的將處以二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再次,曬「裸條」催債的方式不合法。根據正常的法律程序,對於不能按期還款的借貸者,放貸者只能到法院起訴,勝訴之後再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從而追回全部或部分欠款。也就是說,催債的過程不會威脅到借款者的人身自由和安全,不會損害借款人的聲譽權,更不存在 「子債父償」、或者讓大學生畢不了業等問題。
而大學生作為借款人,既然害怕裸照被曬,當初為何要提供「裸條」?「不諳世事、涉世未深」——這是在類似事件中最常被加上大學生前面的形容詞,但在這場鬧劇中,大學生真的只是充當無辜受害者的角色嗎?還是說他們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大學生竟缺乏基本的辨別能力,沒有從根本上去辨識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六條明確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而超過的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高利貸,是非法的。在這點上,大多數校園貸款平臺會刻意把年利率控制在20%以內,以在法律上不被認為高利貸,但是,這些平臺在收取約定的利息之外,還會以罰息、服務費、違約金、滯納金、催收費等名目,收取高於貸款本息的巨額費用。
舉例而言,一些較小的校園貸平臺,它們的利息是按日計取的,一般在0.1-0.2%之間,月息就達到了3-6%,按照等額本息還款方式,年息在70%-140%之間。而一些較大平臺,一般主打「分期零利息」的概念,但會按月收取分期服務費,月費率一般在0.75%-1%之間,年化18%-24%左右。除了這些分期費率外,有個不可忽視的事情是,平臺還會收取一項非常重要的費用——高額的逾期費率。根據第三方的調查,某大學生分期平臺的做法是,超過55%的分期平臺逾期日費率為1%,最高的日費率達到了3%。逾期100天,欠款將會翻倍。如此推算,借款學生一旦逾期,很有可能背負滾雪球般的沉重債務壓力,甚至走上不歸路。
看到這裡,我們還能說校園貸是低息貸款嗎?對於這樣一個並不高明的騙局,大學生竟然缺乏基本的認識能力,對並不複雜的財務風險缺乏基本的評估能力。可見,我們的教育對於財務知識、財商的教育是多麼匱乏。
其次,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盲目追求享樂。「校園貸」的所謂受害者,大多是出於享受玩樂的目的,貸款用於像是高消費、購買遊戲裝備,甚至用於賭博等活動,他們毫不考慮自己的償還能力,這是典型的虛榮、享樂主義、禁不起誘惑而鋌而走險,顯然是人格不健全的體現。
這些大學生自身存在的缺陷,折射出當下的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們喊了多年的素質教育,但在應試教育之下,學生的人格塑造、財商的培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育等,這些極為重要的素質竟是沒有受到重視,這不禁令人悲哀。
校園貸衍生了違法行為,大學生又受到了象牙塔的庇護,現在社會把責任單方面歸屬給P2P,認為這是該行業殘酷地把黑手伸向了校園所導致的結果。對此,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事態演變成今天這個局面,一定不是P2P從事校園貸的初衷和本意,而是不良校園貸打著P2P名義從事的非法勾當,那是李逵遇上李鬼,行業害群之馬引發的「畸形」的業務形態。
P2P校園貸款為什麼出現了那樣的扭曲?或者說部分網貸平臺是如何一步步變質的呢?廣泛而言,還是風控出了問題。初期,校園分期平臺眾多,競爭激烈,為了跑馬圈地,校園貸走上了「燒錢換市場」的發展道路,用做微商的方式來做校園貸,在這一過程中以犧牲售前(銷售崗)和售後(催收崗)的風控為沉重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發展。
首先,學生們通過極度簡易的申請程序就可以很輕易獲得貸款。大學生借款人只需要身份證、學信網信息、學生證、電話號碼,就可以得到貸款。由於平臺普遍未接入徵信系統,借款人在一個平臺逾期,在其他平臺仍可以正常借貸,受到金錢的誘惑,自制力不強的大學生在多家平臺重複借貸,使得單個平臺基於限額的風控手段基本失效。
然後,為了快速地擴大自身的業務版圖,短期內成就「造富神話」,校園貸平臺還自發地採用了微商的方式來促進業務,也就是,在校園推廣中引入微商上下線的方式,按比例分成。數量龐大的「下線」均為兼職人員,這裡存在著風控的真空地帶。用行業內人士的話說就是:「學生坑學生(誘導貸款,協商偽造資料),瞞著公司做」。
最後,在平臺的逾期催收環節,平臺也沒有嚴格把握風控。要知道,校園貸的催收人員,尤其是線下催收人員,很多是來自社會人員和一部分的在校兼職學生,這些人員受到平臺的管理太弱,或者說幾乎沒有受到平臺的約束。這就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為遏制這些不良現象,監管層目前的做法是全面規範校園貸,比如深圳首推校園貸九項自律規定,就明確大學生貸款所得只能用於助學或創業,貸款進行消費則不被允許;廣州則出臺校園貸「八項禁令」 淨化行業亂象;而重慶就要求,校園貸發放須取得家長書面同意,而且規定當地各校園網貸機構不得發放用於學生生活學習必需品以外的貸款或直接向學生提供現金。除此之外,上海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協會曾召集企業座談會,倡議「履行告知義務、明示借款風險」等十條規定,廣西銀監局成立工作組進行排查,煙臺也發文整治網際網路金融,把校園貸納入到專項整治工作範圍。這些動作都傳遞著監管層旨在「正確引導大學生消費觀念」的政策精神。
毋庸置疑,校園網貸的整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關部門、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合作和支持。而大學生作為校園貸的一個參與主體,在借款的時候也必須認真考慮清楚自己的實際情況。即使是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貸款去創業,也要考慮到創業是否力所能及,畢竟大學生的創業失敗率還是挺高的,而借錢是必須要剛性兌付的,所以要多跟家長溝通。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