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會主席豪賭欠下巨債,曾向多家校園貸借款
文|馬寧
提到校園,腦海裡想到的應該是:綠綠蔥蔥的林蔭道,滿腹經綸的教授,更有長發飄飄的女孩子……可當校園貸伴隨「裸持,自殺,高利貸」出現在報導裡,就變了味道。
身邊的小胖相當熱愛籃球,偶然有一天吃飯發現他居然在虎撲體育上賭球,雖然金額不大卻足夠讓我吃驚。美其名曰的熱愛就可以變成滿足勝負欲的手段嗎?無獨有偶,安徽某高校院系會學生主席網賭輸掉130萬,最多一天能輸五萬,曾向趣店借錢。這都是為了什麼?
好學生變人渣事實如何
安徽知名高校,曾擔任院系會主席的李某,從2015年10月開始走上賭博的彎路。前後玩過三個網站的他前後輸了約130多萬,實在沒錢了,他選擇借校園貸。校園貸的性質就不一樣了,會有人催著你還錢,但是野心讓他一發不可收拾。從趣店,到分期樂等網貸,他開始為了回本越賭越大,上課也賭,越來越頻繁。一天最高輸掉4萬,四個月輸了60萬。父母為了幫他還債把房子賣掉也不夠,當被問及父母需要多少時間能賺這60萬,他悶聲說「十年」。
他自曝自己大一大二是好學生,老師喜歡學弟學妹愛戴,如今呢?「是個人渣」。他這麼回答。不少人說學生會水太深,平民也會變地主,隨著權利的增大,野心也會更加膨脹。但從好學生到人渣,其實也就一步之遙,底線,是個一旦觸碰就難以挽回的東西。
現金貸何人借款?錢花到了哪裡?
網絡借貸平臺的現金貸借款人以20-40歲的網際網路人群為主,包括月薪不高的藍領,剛工作不久的白領,已婚的幾乎是未婚的一半,而男女比例也達到4:1。
16年統計的數據表示,面向大學生的消費信貸規模已突破800億元。而對於學生來說,除了創業所需的貸款,更多的導向於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臺,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還有就是阿里、淘寶、京東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我們習慣的花唄和百條。
當然,結合新聞報導來看,大多數的年輕人貸款消費於購物上,女性的名牌包包和化妝品,男性更傾向於高檔手機、遊戲、賭博的消費,當父母給的生活費已經擔不起大學生因為吃喝玩樂的開支,還有就是創業虧本需要資金周轉的利滾利,年齡偏高的借款人借款的緣由竟是傳統的徵信記錄不好,遭傳統渠道借不到錢才選擇現金貸。
不良現金貸亂象治理難
「金錢場,最冰冷的底線竟然是死亡。」現貸逼債的規則之一就是:如果借款人被逼自殺,他們就放棄逼債,不在逼迫借款人的家人還債。這是某現金貸業務員透露的。
隨著現金貸帶有校園字樣出現在輿論中,不難看出事態已經越來越可怕。「女大學生深陷校園貸借款57萬,遭裸照威脅賓館燒炭自殺」新聞屢見不止,因不忍電話騷擾,以及借一千利滾利到56455.33元的壓力自殺。當現金貸平臺的暴利吸取的是借款人的「高息血液」,啃食的是用戶失控的欲望,它已然變成惡魔,不管是何種方式發生的。
然而,對於如今的校園貸亂象,除了銀行業對於大學生群體的服務存在缺位,還有金融服務行業的監管不力,更應該追責的是學生本身,面對金錢,一個正確的消費信貸觀念顯得更加重要。沒錢還有需求可以要去賺,上了18年的學不能將知識用到生活中更是自身的缺失。
大學生賭球,陷入校園貸巨債跳樓是一面多稜鏡。正視網絡的野蠻生長及對大學生的無形誘導,採取切實的規範和措施顯得很必要,但對我們來說,社會和教育者的共同反思,才是最好的救贖之道,不能把悲劇的原因歸結到個體欲望的膨脹,和校園網絡信貸的出現等,而是要擺脫家庭悲劇和個體不幸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