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背後有怎樣的陰謀?

2020-12-20 華夏問長安

近些年以來,一種「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論調又開始興起!筆者首先表態,這是種論斷實際上是一場割裂華夏文明傳承的陰謀!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一論點荒謬到了何種地步?

一、「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論證基礎

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其理論基礎是基於宋朝和明朝兩個漢人王朝被草原民族所滅亡的事實。

首先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崖山海戰是南宋滅亡前的最後一戰,此戰之後南宋十萬軍民追隨南宋末代皇帝趙昺投海自盡,至此南宋王朝走到了盡頭。這是漢人疆土第一次被草原民族完全佔據,所以漢人的文化傳承和經濟體系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論證基礎便出自這裡。

其次說明亡之後無華夏。明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其被滿清滅亡之後,國家進入到滿人統治的時代。由於其剃髮留辮、「易服令」等政策的實施,使得漢人傳統又一次遭到破壞,另一方面滿清在近代懦弱無能的沉淪表現更被視為喪失了華夏文明的風骨。故而「明亡之後無華夏」之說由此而來。

表面上看,這兩個觀點頗有幾分道理,又有現實的事例支撐,好像說得沒錯!但是……其根本性的問題在於,把草原文明漢人文明進行了人為的割裂!接下來我們詳細分析!

二、「中國」的概念

如前文所述,我們要講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中國」?中國不單純地等同於一個國家,也不單純地等同於一個民族,他更應該稱之為一種「多元的文化」!

中國的文明傳承絕不僅僅包含漢族或漢人,從其發展的過程來看,實際上是多種文化、民族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包括中原文明、草原文明、雪域高原文明、西域文明等等,所以華夏文明是一個多元化的文明!

比如,自秦朝立國以來,中原王朝的領土長期局限於長城以內,但是隨著魏晉時期胡人南下,中原文明開始被草原文明所重新塑造。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嘗試胡人的漢化,雖然導致了國家滅亡,但卻讓後來的統治者開始反思如何使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兼容。正是在這樣的思路之下,後來興起的隋唐帝國領地遠邁長城之外,將草原、中原、雪域高原、西域統一囊括其中。這就是華夏文明一次巨大飛躍。

清朝之前,中原王朝對草原、雪域高原、西域等地區更多採取的是羈縻統治,更進一步的清朝,對草原、雪域高原、西域更是實現了現實的行政管理,一舉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些地域存在著華夏文明傳承的具有統一性!

這裡筆者引用西方智庫評價中國的一句話:中國明明是一個文明,卻要偽裝成一個國家!

三、「中國」的正統之爭

接下來我們要從「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一論點的源頭來談。這種觀點最早興起於日本,因為歷史上日本師從於中國很長時間,特別是在唐朝更是徹徹底底的認我中華為師。所以他們自認為是獲得了華夏文明的傳承。

華夏文明中源於儒家的正統論同樣也被日本人所看重,而「正統」只有一個。正是因為「正統」的唯一性,使得日本起了別樣的心思。他們認為自己獲得了正統,就必須要否定掉我們的正統,所以他們選取了漢人王朝被草原民族滅亡的兩個節點做文章。

這裡要特別提到一件事:《馬關條約》籤訂之時,大清一方要籤「中國」,日本方面卻拒絕,並聲稱他們才是「中國」!李鴻章無奈之下提出了折中方法:「日文條約裡,用大清國字樣,而在中文條約裡,滿清可自稱中國,可否?」最後日本應允。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了,「中國」絕不僅僅是國家的概念,其文明傳承的含義才是核心!

此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更是利用了這一概念。他們的理由是,按照華夏正統說,只有承襲正統的王朝才能入住中原,而現在日本就是中華文明和文化的繼承者。所以在日本侵華期間,其吞併中國的一條理由就是,「既然蠻夷的滿清能入主中原當正主,那作為中華文明和文化的繼承者,日本更有資格和理由入主中原當正主了。」

到了這個時候大家應該明白「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背後的險惡用心了吧?

四、華夏文明不容割裂

最後,筆者還是要再次強調,「中國」是一個多元文明的概念,我們不要片面地將之等同於漢人、漢族,這是中理解是極為狹隘的。正是因為我們文明的多元性,才使得我們能夠包容各種文明融入我們的體系,也使得我們的文明從來沒有斷絕,這是我們華夏的驕傲。

總之,理解了上述分析,才能真正明白「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是謬論,是站不住腳的,是包藏禍心的,這種論調也終將隨著華夏文明的再次崛起而被掃入歷史的塵埃!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

相關焦點

  • 日本學者:「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為何?
    而有日本學者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言論,崖山是我國廣東省的一處,這裡曾經經歷了崖山海戰,崖山是宋朝最後的倔強,不過這場戰爭最終以蒙古人獲勝告終,本是一場遵循歷史的朝代更迭,為什麼會被日本人說成「崖山之後無中華」?
  • 真的是「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嗎?
    觀點首先表達我的觀點,我不認同「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這種說法,但這種說法有很大的欺騙性,所以讓很多不明白文化特性的朋友對這種謬論產生了認同感。出處「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的詳細出處已沒有明確記載,流傳較廣的有兩種說法:一是來源於元朝時期的朝鮮人,另一是抗日時期的日本人。
  • 為何日本學者認為「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你怎麼看
    一直以來關於中國的歷史,一直有「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說法!我們都知道提出這個論據的是日本的學者,崖山,是陸秀夫背著南宋最後一個小皇帝,跳海自盡的地方!崖山海之戰,南宋十萬軍民蹈海殉國,此戰之悲壯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 崖山之後無中華?如此離譜的一句話為何會流傳至今?
    宋代三傑宋代之後的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中華大地的時期,不知從何時起,「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論調不斷被鼓吹。更有人加上了「明代之後無華夏」來工整對稱並大肆吹捧,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雖然明清的科舉用八股文的形式嚴重僵化了讀書人的思想,但兩朝都相繼湧現出優秀的思想家、文學家,因此「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就尤為可笑了。2.這句話是誰說的?其原本的意思是什麼呢?關於「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在網絡上流傳已久的話,竟然難以找到原話的出處。
  • 為何崖山之後無中國?陸秀夫背帝跳海 其子在爪哇建順塔國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請點擊輸入圖片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元朝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
  • 崖山之後中國在,莫為東夷遮明睛
    從此,在日本眼裡,「崖山之後無中國」……(圖)崖山海戰這是一個充滿國際友誼的正能量故事,也是一個非常扯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扯的地方不是凸顯古代中國對周邊效果的強大向心力。恰恰相反,這主要說明了中華文化的衰落。而作為中國文化的最深入學習者,在中華文化傾覆後,自己就是最正統的繼承人。所以,這才是他們的真正目的。
  • 謠言粉碎機,從來沒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個說法
    有時候吧,這謠言不知道從哪兒就冒出來了,傳的有鼻子有眼兒,比如「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而且不光捏造了這句話,還煞有介事弄了兩個出處。據我不怎麼靠譜的記憶力的不完全回憶,我至少在三個相當有影響力的大V那裡,看到他們義正言辭,氣憤填膺的批駁這是日本人編造的謠言,美化侵華的罪惡手段。名為闢謠,可這也是不折不扣的謠言。據稱提出「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個觀點的,是日本京都學派創始人,內藤湖南。註:京都學派,以京都帝國大學人文研究所為中心的學派。
  • 南宋悲歌,崖山之後無中華!
    崖山,就是如今的廣東江門。在此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戰役,史稱崖山海戰。這場戰役發生在宋元之間,也是決勝之戰。中國歷史由此改寫,準確地說,是漢人命運由此改寫。崖山海戰南宋末年,南宋逃亡政府一眾文武百官,王公貴戚帶著小皇帝逃到崖山就沒有地方可以跑了。於是在崖山跟蒙古族人進行了一場必死的戰鬥。
  • 崖山之後無中國,崖山海戰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江門市新會區向南約50公裡處有個地方叫崖山。735年前,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大規模海戰在這裡展開。  風雨交加中,被認為是南宋最後一支有組織的大規模抵抗力量,與追擊而至的元軍水師在崖門銀洲湖海面上進行了決戰。近20萬南宋軍民或戰死或投海。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背著年僅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自盡。崖山之戰通常也被視為南宋滅亡的標誌。
  • 如何理解「崖山之後已無中華」這句話?
    此戰過後,不僅意味著傳國三百一十九的兩宋覆滅,元蒙最終完成對整個北中國和南中國的真正大一統,而且還意味著中原政權第一次被北方遊牧民族所消滅,顯現著華夏文明的衰敗和隕落。難怪,史學界會有「崖山之後已無中華」的提法。接下來,我們一起回顧和還原這段歷史,深入了解崖山之戰的慘烈程度和前因後果。
  • 崖山海戰,為何十萬軍民寧肯跳海自殺,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拼命?
    一直以來,在學習中國古代歷史的過程中,都有這麼一句話:「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 這句話的意思,說的就是,宋朝的滅亡和明朝的滅亡,都是異族入侵,不像以前那樣只是傳統的政權更迭、改朝換代,是亡天下之慘痛過往。
  • 中國的脊梁真的斷了嗎?崖山海戰究竟帶給了我們什麼?
    坊間一直流傳著「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明亡之後再無華夏」這樣的說法,圍繞這句話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過。700多年前的這場海戰真正意義上結束了南宋的時代,而特別之處在於這是漢民族歷史上首次敗給少數民族,因此有人說中國的文化從此中斷了。小編對於這種說法是並不認可的,箇中原因且聽我細細道來。
  • 崖山之後無華夏,什麼意思
    X 崖山之後無華夏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 西方不承認元朝正統,提出「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種說法合理嗎?
    西方史學界不承認蒙古的正統地位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以至於提出「是崖山之後,再無中國」的論調。那從法理的角度上來說,元朝算不算是一脈相承的正統王朝?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是按照蒙古帝國分封制繼承法嚴格選出來的。這是要承認的,哪怕其他汗國敵視忽必烈和他打仗,可是嘴上必須承認他是蒙古帝國大汗。如果不承認忽必烈的正統,那麼他們的正統也會動搖。
  • 崖山之後無中華?我們是不是中國人,需要別人承認嗎?
    崖山一戰,顯示的是中國人的骨氣,想當初宋朝雖說積弱多年,但是對外徵戰無數能和遼金西夏一起能三分天下能坐穩江山的,絕對不是什麼孬貨!宋朝抵抗外來侵略時從楊業到嶽飛再到文天祥,反倒是出了無數的人才!最後崖山一戰那是孤注一擲豁出了命去打的,最後全體殉國,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決心的!
  • 永不能忘「民族精神」悲壯一戰:南宋崖山之戰,「天下亡了」?
    而張世傑在突圍之後,希望楊太后能夠重新擁立趙氏宗族為帝,以圖東山再起。可是,忠烈的楊太后聽聞宋末帝死訊後,也蹈海自盡,張世傑見此仰天長嘆,最後自殺身亡(一說溺死)。在崖山一戰宋軍敗亡之後,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為了不使戰艦落入敵手,宋軍將數百艘戰艦自行鑿沉,然後超過十萬眾的南宋軍民,包括官員、士兵、婦女、百姓,不願被殘暴的敵軍所奴役,紛紛投海自盡。
  • 難怪日本人說「厓山之後無華夏」了
    曾經有日本學者考證,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名將源義經失敗後,和家臣弈慶等人逃到北方,渡海入北海道,再經由庫頁島到大陸,消失在廣袤無垠的蒙古大草原中。不久,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在蒙古草原橫空出世。日本專家說,這個橫行歐亞大陸的蓋世豪雄就是源義經!日本專家的考證使日本人無比振奮。
  • 一曲《崖山哀》,萬古肝腸斷
    張弘範再三逼迫,文天祥就當面寫出《過零丁洋》一詩,最後即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千古絕唱。張弘範苦笑之餘,不再逼迫寫招降書。即使如此,張弘範立功心切,派人多次臨陣向宋軍喊話:「汝陳丞相(宜中)已逃,文丞相被執,汝等又欲何為!」崖山士民堅守不答,無一人叛降。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早晨,晨間有黑氣出山之西面,早潮驟漲。
  • 裕仁之後無日本,什麼意思?
    所以,你說裕仁之後無日本,恰當的表述應該是「昭和之後無日本」。明治天皇,他的名字叫睦仁,「明治維新」歷史有名,但我們沒人說是「睦仁維新」。其次,「昭和之後無日本」,說法不客觀。為啥這樣說?「××之後無××」,很容易讓人想起「崖山之後無中國」類似的話。這都是從某一角度對歷史進行的概括。實際上歷史車輪滾滾,無論發生什麼樣的歷史事件,中國永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