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以來,一種「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論調又開始興起!筆者首先表態,這是種論斷實際上是一場割裂華夏文明傳承的陰謀!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一論點荒謬到了何種地步?
一、「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論證基礎
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其理論基礎是基於宋朝和明朝兩個漢人王朝被草原民族所滅亡的事實。
首先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崖山海戰是南宋滅亡前的最後一戰,此戰之後南宋十萬軍民追隨南宋末代皇帝趙昺投海自盡,至此南宋王朝走到了盡頭。這是漢人疆土第一次被草原民族完全佔據,所以漢人的文化傳承和經濟體系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論證基礎便出自這裡。
其次說明亡之後無華夏。明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其被滿清滅亡之後,國家進入到滿人統治的時代。由於其剃髮留辮、「易服令」等政策的實施,使得漢人傳統又一次遭到破壞,另一方面滿清在近代懦弱無能的沉淪表現更被視為喪失了華夏文明的風骨。故而「明亡之後無華夏」之說由此而來。
表面上看,這兩個觀點頗有幾分道理,又有現實的事例支撐,好像說得沒錯!但是……其根本性的問題在於,把草原文明與漢人文明進行了人為的割裂!接下來我們詳細分析!
二、「中國」的概念
如前文所述,我們要講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中國」?中國不單純地等同於一個國家,也不單純地等同於一個民族,他更應該稱之為一種「多元的文化」!
中國的文明傳承絕不僅僅包含漢族或漢人,從其發展的過程來看,實際上是多種文化、民族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包括中原文明、草原文明、雪域高原文明、西域文明等等,所以華夏文明是一個多元化的文明!
比如,自秦朝立國以來,中原王朝的領土長期局限於長城以內,但是隨著魏晉時期胡人南下,中原文明開始被草原文明所重新塑造。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嘗試胡人的漢化,雖然導致了國家滅亡,但卻讓後來的統治者開始反思如何使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兼容。正是在這樣的思路之下,後來興起的隋唐帝國領地遠邁長城之外,將草原、中原、雪域高原、西域統一囊括其中。這就是華夏文明一次巨大飛躍。
清朝之前,中原王朝對草原、雪域高原、西域等地區更多採取的是羈縻統治,更進一步的清朝,對草原、雪域高原、西域更是實現了現實的行政管理,一舉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些地域存在著華夏文明傳承的具有統一性!
這裡筆者引用西方智庫評價中國的一句話:中國明明是一個文明,卻要偽裝成一個國家!
三、「中國」的正統之爭
接下來我們要從「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一論點的源頭來談。這種觀點最早興起於日本,因為歷史上日本師從於中國很長時間,特別是在唐朝更是徹徹底底的認我中華為師。所以他們自認為是獲得了華夏文明的傳承。
華夏文明中源於儒家的正統論同樣也被日本人所看重,而「正統」只有一個。正是因為「正統」的唯一性,使得日本起了別樣的心思。他們認為自己獲得了正統,就必須要否定掉我們的正統,所以他們選取了漢人王朝被草原民族滅亡的兩個節點做文章。
這裡要特別提到一件事:《馬關條約》籤訂之時,大清一方要籤「中國」,日本方面卻拒絕,並聲稱他們才是「中國」!李鴻章無奈之下提出了折中方法:「日文條約裡,用大清國字樣,而在中文條約裡,滿清可自稱中國,可否?」最後日本應允。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了,「中國」絕不僅僅是國家的概念,其文明傳承的含義才是核心!
此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更是利用了這一概念。他們的理由是,按照華夏正統說,只有承襲正統的王朝才能入住中原,而現在日本就是中華文明和文化的繼承者。所以在日本侵華期間,其吞併中國的一條理由就是,「既然蠻夷的滿清能入主中原當正主,那作為中華文明和文化的繼承者,日本更有資格和理由入主中原當正主了。」
到了這個時候大家應該明白「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背後的險惡用心了吧?
四、華夏文明不容割裂
最後,筆者還是要再次強調,「中國」是一個多元文明的概念,我們不要片面地將之等同於漢人、漢族,這是中理解是極為狹隘的。正是因為我們文明的多元性,才使得我們能夠包容各種文明融入我們的體系,也使得我們的文明從來沒有斷絕,這是我們華夏的驕傲。
總之,理解了上述分析,才能真正明白「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是謬論,是站不住腳的,是包藏禍心的,這種論調也終將隨著華夏文明的再次崛起而被掃入歷史的塵埃!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