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連長海縣:立體化交通網提升海島品質生活

2020-12-06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7月19日電(記者 張小敏 鄭伊然 吳勇)全國唯一海島邊境縣——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加快推進海、陸、空立體化交通網絡進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據長海縣委書記方健偉介紹,長海機場擴建已列上日程,將加緊設計建設,可大大提高海島旅遊交通品質,也為優質海珍品運出海島提供便利。

長海縣位於遼東半島東側黃海北部海域,東與朝鮮半島相望,西南與山東廟島群島相對,是東北地區距離日本、韓國最近的地區。長海縣轄5個鎮,由195個海島組成(其中有人居住海島18個),海岸線長359公裡。全縣戶籍總戶數25460戶,人口70762人。

攝影愛好者「海風」(本名王潔)是土生土長的海島人。他用鏡頭記錄了長海縣的交通變化——從長山大橋破土動工到正式通車,從泥濘的砂土路到平坦的環海路,從顛簸搖晃的小交通船到寬敞舒適的客貨混裝船和高速客船,從唯一的海上通道到便捷的空中航線。

海洋島鎮是距離縣政府所在地大長山島最遠的鎮,距離約40海裡。王潔回憶說,20年前有一次從大長山島去海洋島出差,遇到大風天氣,一行人在島上待了8天才等到通船。天不亮就上船,中午才到大長山島。那時候,從海洋島到大連,天不亮出發天黑才到,用老百姓的話說是「兩頭不見日頭」。而同樣的路程,現在的高速客船隻需4個小時。

2014年7月,全長3.45公裡、連接大長山島與小長山島的長山大橋通車運營,直接惠及全縣70%人口,讓海島百姓共享縣鎮區的商業、教育、衛生、醫療、機場、港口等功能性基礎設施建設成果,也極大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2015年9月,投資4.8億元、全程50公裡的環島公路項目竣工。道路沿線進行綠化美化,突出海島文化和生態休閒功能,成為海島精品旅遊線路。同月,首屆長山群島馬拉松賽成功舉辦。環海路和跨海大橋成為海島馬拉松賽的最大亮點,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馬拉松愛好者乘船登島參賽。

環島自行車賽、長山群島國際鐵人三項賽等賽事也相繼落戶長海。王潔作為一個跑步、騎行和遊泳愛好者,2018年參加了長山群島舉辦的所有7場大型賽事。「長山群島系列賽之所以受歡迎,除了絕美的海島風光外,便捷的交通也是最大的基礎保障。周六下午報到,周日上午比賽、下午回家,第二天上班,什麼都不耽誤。」王潔說。

此外,長海縣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增加運力,優化運輸結構。目前,全縣共有港口碼頭17座(含危險品港口碼頭6座),運營客運航線31條,客運船舶40艘。全縣擁有營運車量為536輛。

大連順豐速運長海縣營業點負責人王曉也是土生土長的海島居民。他見證了海島快遞業務的快速發展。幾年前剛加入順豐時,由於運輸車輛受限,每天早上8點就要發車,很多時候凌晨就要去前一天預訂好的人家攬收快件。因為時效不固定,每天全縣快遞單量也就一百件左右。

後來,隨著海島間交通更加便利,順豐也增加了自營服務車輛,更靈活貼近每天船運出港班次,服務範圍實現了長海縣全縣覆蓋。服務效率提升了,快件量也迅速增長,目前高峰期日均快件量能達到1000件。相同規模的快遞公司在長海縣另有五家左右。

「快遞已經成為海島居民離不開的服務。高品質的海產品便捷地發往全國各地,島上的居民們也已經習慣於從網上購買日用品、食品、農具等生活和生產必需品。」王曉說。

目前,長海縣正加快推進智慧交通建設,為居民和旅客帶來更便捷的出行體驗。縣委書記方健偉表示,長海縣將以陸島運輸發展為重點,繼續加強港口碼頭、客運站場、船舶航線等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利用口岸資源,努力打造安全便捷、經濟高效、綠色智慧、開放融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助力長海國際生態島建設在高質量發展的徵程中加速前進。

(文中圖片由王潔 張忠民 張倩文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大連長海縣:家旁就是「海豚灣」
    5月份以來,「海豚暢遊大連長海海域」的視頻成為許多大連市民的熱聊話題:在長海縣大長山島和哈仙島之間,一處經常有海豚出現的海域被當地人稱作「海豚灣」,乘船出海的人們經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海豚在海中嬉戲。近年來,遼寧大連長海縣持續加強海洋生態環境建設,一系列修復和保護措施,讓海豚、斑海豹、小鰮鯨等海洋動物前來安家。海豚灣的出現讓長海不再是一片僅盛產海鮮的海島,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被這片純淨的大海、蔚藍的天空、綠色的海島深深吸引。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一系列生態產業在長山群島日益興盛。「往年也有海豚,但近兩年多了不少。」
  • 大連長海縣打造四季旅遊新模式
    憑其美麗的海島風光、美味的海鮮等豐富的旅遊資源,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成為越來越多遊客的海島休閒度假首選目的地。在近日舉行的2019大連長海旅遊宣傳推介活動上,長海縣縣委書記方建偉從設計、環境、投入、推廣、聲譽5個方面推介長海文化旅遊發展,提出努力打造四季旅遊新模式。長海縣是全國唯一的海島邊境縣,位於遼東半島東側黃海北部海域,是我國東北距離日本、韓國最近的地區。全縣有252個島嶼,海島旅遊資源和海洋漁業資源豐富。
  • 海島開漁啦!大連長海縣海洋島漁船奔赴漁場作業
    海島開漁啦!  央廣網大連9月1日消息(記者賈鐵生)9月1日上午,大連市長海縣海洋島大灘港區彩旗飄揚、鑼鼓齊鳴、禮花滿天,以「維護海洋生態環境 提升藍色經濟質量」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海洋島漁場開漁節」,隨著大連市四個月伏季休漁期的結束在一片喜慶中拉開了序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開欄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確定的今年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 快板書·大連長海縣
    快板書·大連長海縣大連境域長海縣,四面環海謂唯一。長海縣海域面積:一萬餘平方公裡。長海縣陸域面積:一百餘平方公裡。唯一海島邊境縣,位置獨特受重視!其東望朝鮮半島,其南望山東半島;雖總在隔海相望,道不完胞波情誼。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崇明島上的太陽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8日走進《崇明島上的太陽村》。2020-08-08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已經退休的瀛東村老支書陸文忠,會經常來到村史館,向遊客講述艱難的創業史。陸文忠:原來是崇明68個窮村之一,農民要發展,關鍵要土地。那時候的主要思想就是帶領老百姓來圍墾,向大海要土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橫坑山裡尋茶香
    目前,惠東縣全縣茶葉種植面積由8000畝發展至3萬多畝,從白盆珠、多祝、安墩擴展到高譚、寶口、馬山、梁化,帶動農戶超過3000戶,年總產值約3億元,每年平均為農戶增收超過3000元,全縣茶農走上了一條小康致富之路。
  • 海島開漁啦 大連長海縣海洋島漁船奔赴漁場作業
    央廣網大連9月1日消息(記者賈鐵生 通訊員王曉莉)9月1日上午,大連市長海縣海洋島大灘港區彩旗飄揚、鑼鼓齊鳴、禮花滿天,以「維護海洋生態環境 提升藍色經濟質量」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海洋島漁場開漁節」,隨著大連市四個月伏季休漁期的結束在一片喜慶中拉開了序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王雅莉的幸福生活
    >【晉源區羅城街道寺底村村民王雅莉 】(位於晉陽之西的蒙山大佛 就曾經經歷過隋唐盛世 現在呢我們就一同來參觀一下【採訪:晉源區羅城街道寺底村王雅莉 】( 就比如說我們腳下這個木棧道 在之前都是灰塵 路邊灰塵可以當煤賣的 現在我們景區 一步一景 每次聽到遊客說好的時候 我心裡特別高興)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文化「亮」了 文物「活」了——積石山縣...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文化「亮」了 文物「活」了——積石山縣旅遊經濟發展觀察新甘肅·韓彥青介紹,積石山縣旅遊業實現了由「大」到「強」的跨越,其優勢不僅在於秀美的自然風光,還在於意蘊深厚的歷史人文,更在於人文優勢與旅遊資源的緊密結合,提升了積石旅遊的獨特魅力和韻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永勝縣政協領導參加魔芋測產驗收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永勝縣政協領導參加魔芋測產驗收點擊標題下「雲南政協報社」可快速關注縣農業農村局生物產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高明超說:「通過農業科技部門規範化的栽培技術培訓,當地群眾逐漸摸索出了一套魔芋種植技術,魔芋的產量、品質都有所提高,魔芋產業健康發展了,老百姓的錢包也鼓起來了。」此次測產驗收,通過邀請縣政協領導現場監督指導,既增強了測產驗收工作的嚴肅性和透明度,也為群眾實現產業脫貧增強了信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靜樂:藜麥香 日子旺
    開欄語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持人民至上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責任擔當,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我們從今日起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貼近火熱生活、走進群眾心坎,在充滿溫度與感動的小康故事裡,感受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匯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彩丹霞映新村
    七彩丹霞的美景陶醉著遊客的身心,也讓當地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月19日,記者隨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張掖市,傾聽丹霞旁的一個貧困山村的脫貧故事。起初,在丹霞邊土生土長的青年喬帥眼裡,丹霞「就是不長草的山,顏色比較獨特。根本沒想到會靠山吃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土特產觸網 咱農家樂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土特產觸網 咱農家樂和 2020-09-14 0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黃土地上「文化莊稼」正繁茂
    央廣網銀川7月27日消息(記者郭長江 費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文化小康助力脫貧富民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從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到文化大院,從村民示範性文化室到民間文藝團隊,寧夏從各個層面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27日推出《黃土地上「文化莊稼」正繁茂》。在寧夏中寧縣大戰場鎮紅寶村活躍著一支農民合唱團。目前合唱團成員有80多人,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圓滿結束
    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影報導2020年8月21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來到正定縣參觀採訪。這是採訪團一行來到正定博物館採訪正定縣文物保護工作情況。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影報導2020年8月21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來到正定縣參觀採訪。這是採訪團一行來到正定博物館採訪正定縣文物保護工作情況。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用創意點亮城市角落
    居民自己動手,通過微創意、微改造,把垃圾死角變成了共享花園,把閒置空間變成了休閒廣場,用雙手裝扮著自已的小康生活。水洪:微改造的概念是用最少的錢來提升我們老小區的環境,讓大家共賞共建,共同打理,共同參與。寧波市鄞州區首南街道陳婆渡小區是個拆遷安置小區。2019年,居委會提出了「共享花園」的概念,發動志願者對廢棄綠地和衛生死角進行集中整治,並在小區內招募「花匠」。居民楊維榮認養了小區裡最大的共享花園。這裡上百盆花花草草,枝繁葉茂。
  • 遼寧省長海縣小水口森林公園成為海島必遊聖地
    (央廣網發董曉嬌攝)   央廣網大連6月10日消息(記者張四清 通訊員楊淑革 張倩文)記者日前從遼寧省長海縣了解到,總投資460.05萬元的小長山鄉AAA級旅遊景區小水口森林公園三期擴建工程正式完工,這標誌著公園實現「華麗轉身」,遊客將享受到更優質的景區服務和更美好的觀光體驗。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徵文」歲歲年年人不同
    無數辛勞的雙手,撐起一片幸福的小康社會。犁耙已廢千秋時,坐駕農車耕萬春在新中國建立之始,辛勤的農人背著犁耙,遊走在田間,流下的汗水滋潤著貧瘠的土地,用一日的勞作換來全家的溫飽,生活甚是艱難。如今的農耕已走向機械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僑港鎮——心安是歸處
    央廣網北海8月21日消息(記者王逸群 張壘)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在廣西北海市僑港鎮,這裡生活的絕大多數人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從越南漂洋過海,回到祖國的歸僑和僑眷。除了傳統漁業,新一代僑港人用自己的方式為小康生活奮鬥著。周末下午2點多,僑港鎮港灣糖水店鋪裡的客人絡繹不絕。第二代僑民周基正在後廚忙著做糖水和炒冰。周基:以前我老爸老媽做過很多活兒,都是很勤勞的,父輩付出的心血還是很不容易的,我想堅持下來。創業難,守業更難嘛。如今,周基家的店成為了鎮上有名的糖水店,年收入至少3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