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美好的往事都與美食有關,這是人的天性?還是我的獨家記憶?
在廣州念書時,我們學樣後門有一家肇慶裹蒸粽店。一年四季煙霧氤氳的小店裡,一個佝僂著身體的阿婆不停地熬煮著。一元錢一個碩大無比的裹蒸粽,足以把人吃撐。她的生意很好,許多學生到了飯點,情願不去食堂點餐,也要跑到這個旮旯角吃一個這樣的粽子。但因為我對粽子天生不感冒,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光顧這家小店。
我打小不愛吃糯米,粘乎乎的,吃兩三口就膩。那時候,食材有限,粽子永遠只有一種純糯米口味,母親包得再如何精美,都勾不起我食用的欲望。潛意識裡,我以為,粽子只不過是箬葉包的糯米飯而已。
等我吃了肇慶的裹蒸粽之後,我才知道,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那時候的我,初中畢業就出來讀書,根本不懂得規劃人生。讀書,對於我來講是最容易不過的事,無須多努力,輕輕鬆鬆全優。於是把大好的青春年華全用來刷武俠小說,金庸、梁羽生、古龍,三大名家的作品,我幾乎全部看過。看武俠小說看得暈天黑日,我自然「深受其害」,認為將來的那個他一定要武功蓋世駕七彩祥雲而來。除了武俠,就是吃吃喝喝,迷迷糊糊,學生時代的花前月下,幾乎與我絕緣。
最後一學年,新開了一門課程——計算機語言。九十年代這可是最時髦的課程,可對於我來說,電腦是什麼都不知道。這門課程學得我一頭霧水。考概念還好,我超強的記憶能力基本能讓我穩妥過關,可一考編程,我就束手無策。
那天晚上,為了完成教授布置的一道編程題,在微機室我苦戰兩三小時無果。苦惱之極。我不得不去求助擅長計算機的一個男生。那小子,居然不是立馬教我如何做題,而是告訴我,他餓了,要我請他吃學校後門的裹蒸粽,然後才有靈感著手從何開始。
沒有辦法,求人辦事,只得低頭。與他跑到後門,叫肇慶阿婆剪了一個粽子,塞給他,叫他趕快吃。他剝了粽葉,自己卻不吃,雙手捧到我嘴邊,要我吃一口。我想也沒想,就著他的手邊就吃了一口,嘿,還真好吃呢。不行,還得吃第二口,第三口。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他一直雙手捧著,餵我吃完了整隻粽子。
我居然忘記,是給他買的粽子呢,他一口都沒吃。我忒不好意思,趕緊叫阿婆又剪了一個。他吃得那叫一個歡快,仿佛撿到寶。後來,那兩個粽子還是他自己付的錢。我們回到微機室,說來也奇怪,吃了粽子的我有如神助,他隨便講幾下重點,我就像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脈,三下五除二就把題目給解了。
自那以後,我也愛上了肇慶阿婆的裹蒸粽子,隔三差五,跑去擼一個。
裹蒸粽,以糯米、脫衣綠豆、豬肉為主。豬肉選用肥瘦相間的新鮮五花肉,用鹽、油、麯酒、芝麻醃製。外用本地特有的柊葉、水草包裹。在模具中交錯鋪疊三到四片柊葉,舀一勺糯米、一勺綠豆、一兩件五花肉,再來一勺綠豆、一勺糯米,把柊葉摺疊包緊。而後用兩根水草「田」字形綑紮成,其形酷似埃及金字塔。再熬煮持續8至10小時。打開熱氣騰騰地肇慶裹蒸,柊葉的香氣撲鼻而來,糯米化為無骨的綿滑,五花肉已變成晶瑩一片,只為了迎接一頓歡愉的舌尖快感。
畢業回到家,我無數次向母親描述我在學校吃到的粽子,於是母親也改良了她的配料,各種口味經母親幻化,紅豆、蜜棗、豆沙、鹹蛋黃、五花肉,粽子成了我喜歡的食物。
一次同學聚會,那個陪我吃第一個肇慶裹蒸粽的男生坐在我旁邊,問起我,還記不記得那晚上的事。我說,自然記得了,那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粽子呢,感謝他開啟了我的粽子情結。他卻告訴我,那時候他暗戀我,以為餵我吃了一個粽子之後,會有進一步的發展,沒想到我一心一意只曉得吃粽子,臉不紅心不跳。
有肇慶的裹蒸粽,還要談什麼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