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有關『瀟湘八景』圖式的作品有傳宋米芾(一○五一—一一○七)《瀟湘八景圖》詩(有序)、南宋王洪的《瀟湘八景圖》、南宋舒城李氏所繪《瀟湘臥遊圖》、傳南宋夏珪《洞庭秋月》、南宋趙汝鐩《八景歌》、南宋葉茵《瀟湘八景圖》詩、南宋末牧溪《瀟湘八景圖》(現存四幅)、南宋末玉澗《瀟湘八景圖》(現存三幅)、元張遠《瀟湘八景圖》、元馬致遠《壽陽曲·瀟湘八景》、元揭傒斯《題王仲山所藏瀟湘八景圖》詩、明文徵明《瀟湘八景》詩、清董邦達《臨馬遠瀟湘景圖》及日本、朝鮮畫家詩人的仿作等。
石守謙立足於圖像分析,提出宋迪《瀟湘八景圖》為後世『瀟湘八景』主題創作的基本圖式,認為舒城李氏《瀟湘臥遊圖》與王洪《瀟湘八景圖》這兩件距宋迪不算太遠的十二世紀中葉的山水畫作,『二者形式雖不完全一樣,但卻都呈現了一些共相,可供推想宋迪原作之用』。
特別是他對於王洪、牧溪與玉澗三者繪畫圖式的比較分析,更是有力地支持了他的『宋迪所創圖式為瀟湘八景基本圖式』的觀點:『牧溪在畫法上較王洪使用了更多的水墨,描繪速度更快,物象也更模糊簡率,但在結構圖式上兩人作品仍可見有相通之處。牧溪的《遠浦歸帆》可說在結構上最為清楚地顯示了這個關係。
畫中左下角前景作煙氣中近樹與村店一角,岸邊人正向右方望向遠方中景模糊的帆影,江上除了溼潤的水氣外儘是一片空白。如此構成的主題物象安排,正與王洪的同段處理如出一轍,只是左右相反而已。
這個現象指示著一個共有圖式的存在,而其之所以如此,不見得是因為牧溪直接學自王洪(王洪畫卷當時可能藏在內府,非禪門中人所易見),較可能是兩者皆源自較早的宋迪的設計。』『另位僧侶畫家玉澗(活躍於十三世紀中期)所作的《瀟湘八景圖》也可用來驗證這個圖式的存在。
玉澗的《八景圖》現藏日本,亦僅存三景,其中《山市晴嵐》一景最能表現他個人大膽運用水墨的風格。畫中水墨淋漓,下筆極為快速地「塗抹」出前景的野橋、巖塊,及中景行人與籠罩在霧氣中的山村,物象俱殘缺不全,既即興而又抽象,但遠觀之下卻又與王洪較為詳細的描繪呈現著一致的結構。他與王洪的最大差異在於完全不對水面進行描寫,也縮減了在畫面上的比例,這似乎與牧溪的圖式簡化有異曲同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