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嬌耳到餃子的千年流傳:奔波旅途中,盼團圓餃子

2020-12-17 新華教育

「庖廚俑」手邊有「花邊餃子」

  沒有哪一種食物像餃子一樣在中國人的食譜中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春運大潮洶湧澎湃,人們扶老攜幼地奔波在旅途中,盼著在除夕全家吃一頓團圓餃子。

  1.餃子歷史可溯千年

  這種有餡的半月形麵食歷史相當悠久,1978年在山東省滕州的薛國故城遺址,考古工作者從一座可能是春秋中晚期的薛國貴族墓葬中發現了一套青銅禮器,其中一件銅簠裡擺放著一些食品,它們呈白色,個體為三角形,內包有屑狀餡料。研究人員經考察認為,它們可能就是今天餃子和餛飩的祖形。1981年5月,在重慶市忠縣一座東漢(或說三國時期)古墓中出土了所謂的「庖廚俑」,據說在其廚案上發現了花邊形餃子的模型。

  說起餃子的起源,民間有很多傳說。比如傳說女媧摶土造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小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不過關於餃子的發明人,公眾更願意接受的是「醫聖」張仲景。如同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吃餃子正是為了紀念張仲景。東漢建安初年,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辭去了太守官職,告老還鄉,決心為百姓治病。這時正值數九隆冬,他在回鄉路上,看到那些為生存而奔波的窮苦百姓,衣不遮體,許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心裡十分難受。張仲景在南陽東關空地上搭起了醫棚,架上大鍋,把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熬到火候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每人一大碗湯、兩個「嬌耳」,這藥就叫「祛寒嬌耳湯」。人們吃後頓覺全身溫暖,兩耳發熱。從冬至起,張仲景天天舍藥,直舍到大年三十。鄉親們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歡歡喜喜地過了個好年。

  從此以後,每到冬至,人們就想起張大夫為鄉親治病的情景,也模仿著做「嬌耳」的辦法,做起了食品。為了區別「嬌耳湯」的藥方,就改稱為「餃耳」。因叫著別嘴,後來人們就叫它「餃子」了。天長日久形成了習俗,每到冬至這天,家家都吃餃子。

  在餃子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匾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等。

  明朝末年張自烈為餃子做了很好的說明:「水餃耳,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粉角,北方人讀角為嬌,因呼餃餌,偽為餃兒。」

  現存確定無疑的最早的餃子實物,當是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發現的。隨葬的一隻木碗中擺放了若干餃子,其外形完整,形如半月,與現代餃子幾乎完全一樣。經專家鑑定,這些餃子的皮為小麥粉,餡則難以辨認,吃法似乎也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和現在一樣。唐代餃子實物在「西域」被發現,說明當年絲綢之路沿線的麵食文化曾非常發達,餃子這種食物通過交流也已擴散到了很邊遠的地區。

相關焦點

  • 餃子的由來,餃子為什麼有餡?餃子和女媧、張仲景有什麼關係?
    在中國,南米北面的飲食特點,是農耕文明在上百年的繁衍中,流傳開來。中國南方多水,適合種水稻,吃米類食物更多。北方適合種麥子,古人蒸煮麥子發現不好吃,又不消化,開始把麥子磨成粉,做成各種麵食,比如麵條、大餅、饅頭、火燒、還有帶餡的包子、餃子、回頭、燒麥等等。以後,我們將一一為大家講述其他的麵食文化。
  • 流行了千年的餃子、竟是源於漢醫的嬌耳湯、還廣泛流傳到海外
    餃子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特色食品,起源於古代的嬌耳湯,餃子古代原名叫「嬌耳」,又稱水餃,是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發明的。到三國時期,餃子已經演變成為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餃子在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配料和食味不斷改變,名目逐漸增多,在宋代,稱餃子為「角兒」,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後來,餃子傳到了蒙古,餃子在蒙古語中讀音類似於「匾食」,隨著蒙古帝國的南徵北戰,扁食(餃子)也傳到了世界各地,陸續出現了俄羅斯餃子、哈薩克斯坦餃子、朝鮮餃子……等多個變種。
  •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諺語及順口溜
    「立冬」到,「立冬」峭,立冬來了吃餃子。轉眼間又到了「立冬」節氣的開始,每到這個時節,就意味著,冬天就要到了。為什麼冬至大家都要吃餃子呢?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是什麼?小編為您整理有關冬至的諺語俗語順口溜。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 隨筆:餃子與月亮
    今天是冬至,按照北方習俗,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了頓餃子,我們老家稱之為「扁食」。餃子由來冬至自古就是一個節日,傳說還是周朝時的春節。各地習俗不同,北方要吃餃子,南方則以吃湯圓為主,均有團圓之意。又有說法,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
  • 春節的吉祥物——餃子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 我們吃餃子的歷史長達千年,可你知道餃子是誰發明的嗎?
    在北方,到了冬天的時候大多數人家裡都會包餃子吃,家家戶戶都在忙活,然而這種傳統已經傳承了上千年之久,可以說是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這可不單單是因為餃子的美味哦,其實這裡還流傳著這麼一個小故事。瘟疫始終無法控制,無奈君主就派張仲景去給百姓們看病,到了地方,張仲景廣施藥品,還用自己的錢開辦粥廠給難民們喝,慢慢的瘟疫有了好轉,這一天突降大雪,很多人要麼凍死街頭,要麼就被凍傷,張仲景在巡查的時候看到這般場景,心中很是難受,回到家裡的張仲景還要準備治療瘟疫的藥,可是張仲景又掛念著被凍傷的人,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張仲景心想著該如何是好,最終想到了一個辦法,
  • 餃子的由來和今天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
    餃子原名「嬌耳」,從三國一直到唐,都被稱為餛飩,到宋代稱「角子」了。開始為什麼叫嬌耳,它有一段和張仲景的淵源。張仲景當地的老百姓因為天寒經常耳朵凍爛,張仲景就獨創了一種叫「祛寒嬌耳湯」的東西。最初的做法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熟,然後撈出來切碎,包進麵皮裡,再下鍋煮熟。
  • 餃子裡的中國文化
    全國各地餃子的包法五花八門,現在創意也很多,做法也不一樣,吃法也不一樣。在各地美食的發展過程中,有關餃子的美食也舉不勝舉。我是在安徽北部長大,印象中只有春節才吃餃子。不象現在,隨處可以吃。我一直認為水餃就是連餃子和湯一起吃的,後來到了北京,把餃子和湯分開,撈出來吃,第一次見到。
  • 「餃子」和「湯圓」的故事……
    而對於「餃子」和「湯圓」,我們了解的有多少?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餃子」和「湯圓」的故事……【一】.餃子餃子的來源:最早,餃子不是食物,它是一味藥材!對的,你沒看錯,最早它是被作為藥材用的!後人為了感謝和紀念張仲景,每到冬天,就模仿製作「嬌耳」食用,也就是現在餃子的雛形。所以,餃子最早的名字不叫餃子,而是叫「嬌耳」。嬌,意為像耳朵一樣嬌嫩;耳,則因為形狀像耳朵。後來慢慢演變,才改名:「餃子」。
  • 冬至到,吃餃子!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冬至的傳統美食1、吃餃子:餃子是北方的傳統麵食,在很多傳統節日中北方人都會吃餃子,冬至日也不例外,俗話說「冬至大如年」所以,北方在冬至日家家戶戶都會吃餃子,並且民間還有冬至日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2、吃湯圓:上海地區冬至日都會吃湯圓,因為湯圓寓意著「團圓」「圓滿」,冬至日吃湯圓是個好兆頭。
  • 冬至 | 一盤羊肉餃子,共話冬至團圓
    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冬至宜絕百事,安身靜體。讓一個生活在饃都的「兒子娃娃」,於冬至這一天手握廚房大權,瞬間就被皮牙子迷了眼。冬至吃什麼?羊肉啊!餃子唄!這兩樣可是餐桌上的思鄉代表啊!阿達西們,單說吃羊,就是南北戰爭加西北五省大戰!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獨特的吃羊傳統。
  • @退役士兵,吃完餃子,「滾蛋」!
    北方,一直流傳著「滾蛋餃子,接風面」的習俗。什麼意思呢? 人們普遍的認識是:「人們出門遠行時候,送別的人希望臨走的人早日歸來,就用餃子送別,意味著離別時間短,很快就能盼到歸期;進門:指回來,表示對來人的一種歡迎,希望來人能夠住得長久。」
  • 餃子(扁食)的發明者——河南南陽張仲景
    張仲景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張仲景是醫學家,那麼餃子的發明又與他有什麼聯繫呢?餃子是中國傳統美食,經歷史文獻記載,餃子原名「嬌耳」,是由張仲景首先發明作為藥用。中國傳統美食餃子(扁食)相傳在東漢末年的一個冬季,天氣奇寒,許多百姓的手腳和耳朵被凍傷,張仲景發現後,用麵團包裹羊肉和草藥,捏成耳朵的形狀,稱之為「嬌耳」(餃子的最早稱呼,有些地方人們稱之為
  •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那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整理|劉文清冬至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冬至為啥要吃餃子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吧!
  • 餃子有怎樣的歷史?誰是「第一個吃餃子」的人呢?
    人們把對新年的期盼連同對家人的祝福通通包進餃子中,吃下去的是餃子,留在心裡的是與家人團圓的歡樂時光。中國人對餃子的喜愛不僅僅在味蕾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一份對家的牽掛,。那麼,在中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餃子,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誰又是「第一個吃餃子的人」呢?
  • 歲寒隆冬至,煮餃話團圓——胡蘿蔔芹菜餃子
    冬至也叫「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了的一個。在古時還曾以冬至為歲首,此時晝最短,夜最長,陰至極,陽始升,古人說:「一陽復始」,這一天是新的輪迴開始。儘管時間意義上的農曆春節還在路上,但自冬至開始,那種稱為「年」的生活方式,就已經在無數人的期待中漸漸開啟。
  • 過年換個花樣吃餃子,分享餃子5種不一樣的做法,比水餃好吃
    過年換個花樣吃餃子,分享餃子5種不一樣的做法,比水餃好吃餃子是中國傳統食物,它起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距今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發明了餃子,一開始餃子包裹著中藥材,用來治療風寒。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餃子便一直流傳下來,慢慢的變成了現在的餃子。也有人說餃子是餛飩演變而來的,餃子在古代有許多叫法,比如「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過年吃餃子,在清朝的時候就非常流行了,那個時候除夕夜包餃子,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新年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 朋友圈流行的「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是什麼梗?
    文\熊貓哥又到了朋友圈曬冬至餃子的日子,今年的冬至餃子朋友圈又多了一個梗,「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那麼這冬至餃子和凍耳朵到底有啥聯繫?煮熟後,撈出羊肉切碎,然後用麵團包成耳朵模樣叫作「嬌耳」,然後沒人兩個焦耳,一碗羊肉驅寒湯。吃了張仲景祛寒嬌耳湯的百姓兩耳發熱,凍傷都治好了。人們就模仿嬌耳的模樣,做出了嬌耳,也叫餃子或扁食。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冬至節氣南北方各地的飲食習俗盤點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北方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要追溯到東漢末年。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傳說冬至吃餃子緣起於東漢醫聖張仲景,據說在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凍壞了耳朵,故把禦寒的藥物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物體,起名「嬌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讓人們連湯吃下,保護耳朵。  時至今日,人們把包餃子的習俗沿襲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