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進行
吃好喝好
熱播劇《安家》最近追了麼?
最近播出的一集當中有一幕,身為天津人一定get到關鍵點——朱閃閃和相親大會上認識的男朋友季明亮一同來到party,季明亮和房產中介各位打招呼時,詢問「九八五」是哪所學校畢業的:
- 「我是天津大學。」
- 「我南開的。」
- 「你們天大可是我們南開的食堂。」
- 「但是我們南開可是你們天大的戀愛基地。」
- 天津大學食堂 -
季明亮這話並非空穴來風,天大的食堂出名,是有歷史的。
在很多老教授的記憶中,四十二齋招待所的外賣,帶來太多驚喜和便利,和學校大食堂不同,這裡的家常菜的小炒外賣,真有些家的滋味。「大食堂不做豆角,這裡可以吃到。還有芹菜、牛肉、獅子頭……菜品不算多,但也時常調換。」
四十二齋始建於1984年,原是天津大學的幹部培訓樓,四十二是延續學生宿舍的樓號而得名,1991年成為「天津大學四十二齋招待所」,如今對外正式的名稱是「天津大學會議接待中心。」四十二齋的副經理古燕介紹,四十二齋可以說是天津大學建築的一個縮影,而天津大學的海棠節也屬於天大的文化符號,兩者相結合「海棠·印象」就愈顯意境。
畢業後的同學聚會,很多人都喜歡選四十二齋。特別是天津大學的「北洋菜系」也是很多學子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北洋菜系,從菜單上就可窺一斑,有「北洋系」的北洋全家福、「津味」的小海鮮以及津門四喜碗、麻花魚、罾蹦鯉魚,還有「西式」的俄式紅燴牛肉、法國培根卷……兼容並蓄卻都有來歷和天大息息相關,餐桌上的校園歷史文化故事,是別樣滋味在口也在心。
去年的春夏時節,天津大學校園裡新建起了海棠書院,西門的四十二齋外賣餐廳換上「海棠·印象」的新裝,全新的外賣餐廳依然承載著天大師生在學校食堂中的「家滋味」記憶。
外賣餐廳新裝修的牆體,具有天大的濃縮景觀:衛津路的東門、第九教學樓……讓時尚的氣息中透露出屬於天大自己的歷史文化氣息,讓天大建築、海棠意境、大學文化能通過四十二齋這樣一個窗口,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天津大學的文化和氣質。
- 南開大學食堂 -
電視劇裡雖然調侃著「天大是南開的食堂」,不過講真,南大學子心目中,一食堂、二食堂、三食堂、實習餐廳、西園……想把這些南大的食堂都吃全,也得花上些時間和肚量的。
早上一食堂的手抓餅、糯米燒賣、粥,中午、晚上二食堂二樓的石鍋拌飯、蓋飯、麻辣香鍋、重慶小面,留學生都對二食堂情有獨鍾,「便宜、豐富,之前更喜歡手抓飯和豬排面,目前最喜歡吃紅燒雞塊。」來自剛果布的張濤一個星期能來兩三次食堂,幾乎被養出了一個中國胃。
在南大學子之中廣為流傳的是,三食堂這個文物級的建築,據說是由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設計建造而成。用南開大學膳食服務中心主任藍海的話說,磚混結構,建築面積2500多平米的這棟兩層樓建築,外觀設計得講究又漂亮,雖然裡面幾經翻修,飛簷和頂還是能看出歷史感。
不過如今返聘在南大檔案館做歷史檔案修復和編研工作的李世銳特別談及,就目前現存的圖紙資料來看,沒有明確表明是梁思成設計,這個說法或許是一種口口相傳的「誤會」,「我也聽說過這個事。三食堂的大屋頂民族建築風格是千真萬確的,推測應該是受到了這一建築風格代表人物梁思成的影響,畢竟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建築的民族化探索梁思成是代表人物。」
看個電視還能吃到本地高校的瓜,編劇你是不是知道得太多了~當然,作為吃貨,一定get到更重要的關鍵詞——高校食堂。
沒錯,津城高校食堂,不同校園的學子們都有各自的「飲食指南」。甭管是天大、南大,還是師大、財大、商大、外大、體院、民航……接地氣的,文藝的,豐盛的,精緻的,食堂餐能吃出的花樣兒,大概能超乎你的想像。
#讓你難忘的高校食堂美食是什麼?#
歡迎留言或私信好吃君。
- 天津師範大學 -
師大的飯12H「超長待機」
在學生之間流傳的天津高校順口溜裡,校名和形容詞的前後位置總有變化,唯獨「師大的飯」亙古不變。
不見經傳的西餐小窗口就藏在二食堂,10.2元一份的西式培根扒飯,13元一份的西冷牛排扒飯、黑椒牛柳扒飯……二樓花樣更多,包子、餃子、麵點、腸粉、牛肉麵、熱乾麵、麻辣香鍋……甚至還有牛排。對了,一食堂二樓的「鐵板炒飯」系列,量特別大,而且炒得還是粒粒分明那種。至於「和暢」的章魚小丸子、烤冷麵這些小吃既新鮮,吃完也不太佔肚子,用來填補沒課期間的下午茶時光再合適不過。
在老一輩師大人看來,「吃飯大學」之稱的真正由來,和師範大學最初「吃飯不要錢」密切相關。「那時候大學不收學費,但吃飯要交錢,只有師範大學是免飯費的。」上世紀70年代初在師院上學,現已退休多年的原文學院教授李逸津還有印象,饅頭、燉肉、丸子等等都是當年食堂的招牌菜,「肉丸子五分一個,有的女同學買一個丸子加點白菜,一毛錢就吃得挺好,像我們男生嘴饞,買倆丸子也解飽。」最好的時候是上世紀80年代後期,膳食部還曾專門派食堂大師傅去外面餐館學習,「回來做的菜都有模有樣的,尤其師大的大白饅頭特別好。」
- 天津財經大學 -
「情誼餐廳」經典名菜
公寓食堂網紅奶茶、東院牛肉套餐飯,幹訓麻辣香鍋,老乾媽三蔥炒牛柳、幹煸魷魚須、八珍豆腐……提起食堂,財大學生們隨口就能說出自己所愛。
從上世紀90年代,心園餐廳開始營業,不論是學生會慶功聚餐,還是大小社團團建活動,抑或班級第一次的聚餐,總能看到乾隆土豆包身影——食材其實很普通,由雞肉、土豆絲、生菜組成,用面醬炒制,偏甜口,吃時,用生菜卷著雞肉和炸透的土豆絲,一口下去,混合多重口感,好吃。除了心園的乾隆土豆包,還有東院食堂的蓋澆飯面、炒飯和涼麵;西苑食堂的清湯餛飩;幹訓餐廳人氣麻辣香鍋;公寓食堂的狼牙土豆、炸雞腿、肉夾饃,每一道菜都是大學獨特的味道。
「旋轉小火鍋」更是一度讓財大食堂變身網紅食堂,引起關注,畢了業的財大學子不禁感嘆:「這環境談戀愛不錯,可惜我沒趕上!」在大家看來,這些照片不僅曬出了大學的食堂,更是記錄了「過往的青春時光」。
- 天津商業大學 -
「爆款餐廳」另類經營
酒店管理實驗教學中心有一門選修課很有意思,從選修這門課開始,同學就被分成4-5個小組,從管理團隊、後廚、前廳的具體工作,輪換進行,每學期4-5次的開放日,大家正好輪換一遍。
這門課被形象地稱為外教和學生一起開「西餐廳」。開放日,每一個崗位的同學都「嚴陣以待」。「因為會有外教老師、留學生來,所以前廳服務,在介紹菜單時,會選擇用英語或者漢語。」語言的難度並不大,最考驗的是臨時的應急處理,去年第一次開放日時,餐單準備的特飲是芒果粒茶,但前廳反饋的顧客對芒果過敏,當時負責後廚的同學就將特飲換成椰奶。那天的湯是香腸白豆菠菜湯,因為顧客當時不吃肉,應急的「去肉」操作讓大家體會了一把現場應急。
每次開放日只有50張門票,50元的價格基本也是成本價,對於校園來說,性價比相當高,而往往放到支付平臺上的校園網銷售的票數,甚至有時只是個位數,萬千老師和彭俊峰同學說,大部分是被身邊的老師、同學「提前打招呼」預留了,「放到網上只能是秒搶。」
- 天津外國語大學 -
老校友開「洋味」影響幾代人
1989年畢業於天津外國語大學的李宗龍,2003年在母校開了間洋味食屋。老校友的回憶——每周4款特價套餐,一份十幾元,「大家只要饞了,就會去吃一頓。」烤吉士斯巴開第(焗義大利麵)、奶油雜拌、義大利比薩、奶油蘑菇湯、這幾道從開店就有的菜,直到今天也依舊是洋味食屋的明星菜,留在好幾代外院人的記憶中。
每年聖誕節洋味食屋可謂一座難求,搭配慄子、葡萄乾、麵包等食材的特質火雞大餐是當天重頭戲。洋味食屋這兩年也在不斷推出新菜,其中直徑1.2米的巨型圓比薩很成功,牛肉、培根、水果、蘑菇四種口味,搭配手工擀制的薄餅,香脆過癮,是學生聚餐時的新寵。
除了洋味食屋,在天津外國語大學,還有一家經營了20年的中餐廳——風味餐廳,也是學生們口口相傳的餐廳,它的奶油冬瓜排幾乎被每一位學生所熟知,這道菜從最早的5元到現在17元,流行了20年——冬瓜切成薄片,裹上麵包屑炸,最後蘸著煉乳吃,甜爽不膩。
- 天津體育學院 -
算著卡路裡吃的「減脂餐」
一份6元的雞肉或兩份,搭配幾朵西藍花、幾塊紅蘿蔔、幾條黃瓜、幾片番茄,就是一頓標準的減脂餐。
在高校食堂裡也只有天津體育學院提供減脂餐,因為部分學科的學生需要控制每天攝入的總能量,少油少鹽、高蛋白,這樣才能促進肌肉生長,這也成了體院食堂獨特的供應食譜。
據學生們解釋,專業叫健康餐(減脂餐), 專業要求,所以對攝入總能量有要求,平時心裡也大概有個數,「普通的烹飪炒菜,對於我們來講太油了,一般的菜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對我們來講也偏高。」
- 天津民航大學 -
有飛機元素的創意美食
飛機一直是民航大學標誌,不論是校徽上, 還是早期食堂的機翼造型,抑或早期飛行食堂的名字都與飛機相關。飛行食堂最早只對各航空公司定向培訓的飛行員開放,現在改成北五食堂,面向全校師生開放。
學校食堂負責人介紹,依舊有很多人對飛機元素情有獨鍾,後勤就曾開發過一款飛機模型的月餅,2017年首次推出,1盒4塊,1塊飛機模型的月餅,2塊校訓月餅,1塊校徽月餅,口味有棗泥、蓮蓉、豆沙、紫薯,1盒26元。當時整個中秋賣出去了10萬塊。
迎接溫暖春日
別大意 祝平安
監製 | 大睿
文 | 水綠如藍流食吳小兜兒芝小妍
編輯 | 流食吳小兜兒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