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文學閱讀路線指南丨單讀

2020-12-12 澎湃新聞

張頔 單讀

本周 Editor's Pick 當班編輯張頔,他推薦的書是譯者範曄的隨筆集《詩人的遲緩》。

單讀編輯張頔的推薦語:

《詩人的遲緩》是一封青年譯者的從業自白信,一份拉美文學閱讀路線指南,一袋裝滿好書條目、作家趣聞與奇思妙想的文學錦囊。書中細數從西班牙 27 一代到拉美文學爆炸中的諸位西語文學巨人及其作品。作者範曄同時也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科塔薩爾《萬火歸一》、波拉尼奧《未知大學》等西語經典著作的中文譯者。

在這本書裡,範曄頻繁切換著學者、譯者、讀者和旅者的四重身份。範曄時而化身學者,揭開作家鮮為人知的身世掌故,馬爾克斯與略薩如何從至交走向決裂?波拉尼奧何以出走南美?答案的背後暗藏著作家們隱秘的創作動機;有時,範曄化身譯者,西語文學中聽過或沒聽過的作家詩人的好詩佳作被他信手拈來,不過,他也會坦誠地吐露翻譯時的糾結與苦惱;有時,範曄是一名讀者,會將他喜歡的書比喻為電子遊戲界的裡程碑大作《上古捲軸 5》(究竟是哪一本書得此稱譽呢?),將富恩特斯、科塔薩爾看作是「黃金聖鬥士」,從中顯露出一絲學者身上不常顯現的調皮;最後,範曄還是一名旅者,足跡遍布西班牙的格拉納達詩歌節(他在那裡見到了尼加拉瓜詩人卡得納爾)、哥倫比亞的玻利瓦爾廣場附近的馬爾克斯的海邊故居、智利一座不知名的山丘上的面向花圃與大海的詩人文森特·維多夫羅的墓園……

這本書是《詩人的遲緩》的全新版本,同時收錄作者的新版後記。此前推出的兩個版本均已絕版,只在二手書平臺上以高價現身(筆者便是以高價從二手書平臺收入本書的受害者之一)。現在,趁新版來臨之際,請你不要錯過它。

《詩人的遲緩》

範曄 著

東方出版中心 出版

2020-1

(點擊封面購買此書)

卡洛斯·富恩特斯之死

(下文摘自《詩人的遲緩》)

撰文:範曄

2009 年的某個夏日,我還在西班牙,隨手打開電視,是作家弗朗西斯科·阿亞拉的訪談。換了個頻道,還是。出門買份報紙,原來 103 歲高齡的老作家剛剛去世,評論界一片唏噓:最後一位「二七年一代」也已離開。至此,以加西亞·洛爾迦,阿爾貝蒂,阿萊桑德雷為代表的「二七年一代」,西班牙二十世紀文學的輝煌之光,全數離世。讓人感覺仿佛《魔戒》裡數代持戒者終於先後離開中土世界,帶著各自的傷痕與榮光,前往精靈仙境。想起這些都因為富恩特斯之死。——請原諒這似乎有些粗鄙的題目,原諒我以這笨拙的方式向他的名作《阿爾特米奧·克魯斯之死》致敬。

前幾天網上再度謠傳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死訊,隨後又是闢謠,我還在心中暗笑,可能作家本人都已習慣這種「事先張揚的死亡」遊戲。但卻沒想到真實的死亡旋即到來,不是馬孔多之父,而是他的莫逆之交,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這可能是西語世界近年來最意味深長的文化事件。西班牙《世界報》網站的紀念專輯裡有一條引人注目的標題「Muere sin el Nobel」(可直譯為:「無諾獎而死」),點開文章一看,原來後面還有個修飾語「…tan merecido」(如此配得)。一位完全配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未得獎而身先死,這樣的題目雖嫌直白,但確實抒發了讀者的惋惜之情,雖然富恩特斯早在 1987 年就已榮獲西語世界的最高文學獎項塞萬提斯獎,與博爾赫斯、魯爾福、科塔薩爾一樣,他的文學成就和經典地位已無需更多的獎項來肯定。

▲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 Macías,1928年11月11日-2012年5月15日),墨西哥作家,「拉美文學爆炸」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阿爾特米奧·克魯斯之死》《盲人之歌》《最明淨的地區》等。

卡洛斯·富恩特斯與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阿根廷的胡裡奧·科塔薩爾,秘魯的巴爾加斯·略薩並稱拉美「文學爆炸」四大天王,與小說家胡安·魯爾福、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一起被譽為墨西哥二十世紀文學的三巨頭。如今,「爆炸」已成往事,巨人身影漸遠。西班牙皇家學院院長何塞·曼努埃爾·布雷瓜在感言中說,富恩特斯之死意味著世界「失去了無可替代的一位人物」,巨人一一遠去,而遙望地平線,尚未出現可取而代之的後繼者。富恩特斯自己大約不會同意這樣的判斷,他早在六年前的訪談裡就一再強調,拉丁美洲已經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寫作者,水準並不比「文學爆炸」諸位代表人物遜色。作為親歷者他眼中的拉美「文學爆炸」,不僅僅憑《百年孤獨》、《跳房子》或《綠房子》造就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科塔薩爾等人的世界性聲譽,還將全球讀者的眼光引向他們的先行者:魯爾福,古巴的卡彭鐵爾,瓜地馬拉的阿斯圖裡亞斯……而更長遠的影響還在於激勵「爆炸」後的新生代發出自己的聲音並讓世界凝神聆聽。墨西哥作家豪爾赫·博爾皮把富恩特斯稱作「我們的維吉爾」,是這位偉大的引路人吸引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許多拉美作家走上文學之路。哥倫比亞如今當紅的作家胡安·加夫列爾·巴斯克斯認定,不止一代作家從富恩特斯那裡學到了何為拉丁美洲文學。巴斯克斯自承受到富恩特斯影響開始閱讀塞萬提斯,布洛赫和穆齊爾,也是從富恩特斯那裡明白,拉丁美洲文學正是固守一隅的地區文學之反面,一個拉丁美洲小說家應該向世界敞開,接受一切影響,嘗試一切題材。

在追緬富恩特斯這樣一位幾乎全部作品都以墨西哥為題材的作家時,許多人卻都饒有意味地使用了「universal(世界性)」一詞來為他蓋棺定論,其中就包括與他相識五十年的巴爾加斯·略薩。這自然與他的生平背景相關。據說他的祖先來自德國和加納利群島,當年因參與社會黨活動在俾斯麥統治時期被迫流亡,來到墨西哥的維拉克魯斯種植咖啡。父親是外交家,先後任職於智利的聖地牙哥、巴西的裡約熱內盧、華盛頓和羅馬等地,富恩特斯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一直隨父遷徒。後來又在墨西哥城和日內瓦求學,接受美洲當時最好的教育。世界主義者類型的拉丁美洲小說家正是富恩特斯在許多讀者心中的形象,就像多年以前《我們的作家》一書作者路易斯·哈斯所說:「如果說有那麼一個人在經歷、氣質和教養方面具備理想的條件,足以擔當起這樣一個角色的話,這個人就是卡洛斯·富恩特斯。」大洋兩岸旅居的經歷使他在擁有開闊的文化視野之外,還形成了對母語西班牙語和祖國墨西哥獨特的敏感和自我意識。儘管自幼接受英語教育,英語說得和母語一樣流利,但富恩特斯卻在布朗大學的一次講座中聲稱:「只有用西班牙語罵我,我才會真正在意。」這玩笑中流露出的認同意識恐怕只有在墨西哥乃至整個拉丁美洲永恆的自我身份情結的語境中才能真正得到理解。

▲左起:巴爾加斯·略薩、卡洛斯·富恩特斯、加西亞·馬爾克斯、何塞·多諾索

概括富恩特斯的寫作是困難的,太容易落入簡化的危險。當年科塔薩爾就注意到,同一位作家竟然能夠寫出《阿爾特米奧·克魯斯之死》與《奧拉》這樣兩部截然不同卻又都極其精彩的小說。不過作家自己倒是給出過讀解的線索,富恩特斯的全部小說都可以看作圍繞時間的主題盤桓:「我們如何創造時間,時間如何創作我們。」他的處女作《戴面具的日子》,其實暗含前哥倫布文明的出典。原來阿茲特克太陽曆的 365 天中,每月 18 天,一年 20 個月,再補上的 5 天就是「戴面具的日子」,被阿茲特克稱為「兇日」。而十多年後的小說《換皮》從題目上看也與時間流逝有關,暗指阿茲特克文明中的春天之神、無皮之神 Xipe 身披人皮起舞,象徵春回大地,歲月輪迴。《奧拉》的靈感據說源自溝口健二的電影《雨月物語》及其原型中國明代傳奇《愛卿傳》,講述的依然是時間與愛欲的糾結互動。

或許玻利瓦爾式的大美洲夢對那一代作家的吸引力是無可抵禦的,馬爾克斯自己也未能做到不受感染:「我們大家都在寫同一本拉丁美洲小說:我寫哥倫比亞的一章,富恩特斯寫墨西哥的一章,胡裡奧·科塔薩爾寫阿根廷的一章,何塞·多諾索寫智利的一章,阿列霍·卡彭鐵爾寫古巴的一章……」或許在這個意義上,卡洛斯·富恩特斯之死格外令人感喟,因為它意味著一個時代的背影在遠去。

兩年前在馬德裡美洲之家舉辦的紀念科塔薩爾的活動上,我第一次見到富恩特斯。年過八旬的作家一頭銀髮,精神矍鑠。他說起那一年在報上看到科塔薩爾去世的消息便打長途電話給馬爾克斯,後者聽罷沉默了片刻,然後這位曾多年從事報業的作家如此回答:「卡洛斯,報紙上的話是不能信的。」於是富恩特斯說,因為不能相信報紙,所以科塔薩爾沒有死,一直和我們在一起。我想這句話對 5 月 15 日以後富恩特斯的讀者也同樣適用。從此我們要做的不過是如巴洛克詩人克維多所說:用雙眼去傾聽他。

配圖來自網絡

《單讀》2020 全年訂閱計劃

2020 年,《單讀》尋找訂閱讀者,尋找會員,尋找榮譽出版人,進行中!

▲點擊上圖或掃描圖中二維碼,加入《單讀》2020 全年訂閱計劃

《走出孤島:水手計劃特輯(單讀 24)》

現已上市

走出狹隘,走出孤島

閱讀原文

原標題:《拉美文學閱讀路線指南丨單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翻譯家趙德明:「拉美文學是朵奇葩」
    趙德明認為,翻譯圖書市場的繁榮造成了一種錯覺,好像拉美文學內部的創作也如火如荼,形成一種爆炸性效果,其實不然。「拉美文學爆炸」是指在拉美文學在其以外地區形成的巨大影響力,有點「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意思。其實直到1979年中國成立拉丁美洲文學研究會,拉美作家及國內研究者都沒有很在意「牆外」的喧囂。
  • 世界在倒退,法國人已經發現了 | 單讀
    ▲點擊視頻,觀看《單讀 23》概念大片昨天,我們發布了單讀作者曉宇的最後一篇疫區日記《與武漢和解》,回看我們追蹤疫情的時間,原來已經兩月有餘。這兩個多月裡我們共同經歷的種種「非常態」,不論是個人日常秩序的顛覆,還是家庭、社會甚至國際時局的動蕩,都讓我們必須重建觀看自我和世界的視角。
  • 拉美文學爆炸後 巴拉圭文學姍姍來遲
    如果論及它最大的誘人之處,那就是其「有別於任何一部拉美爆炸後文學作品」的特性。譯者緣送上門的「爆炸後」文學經典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腳步,為世界矚目的拉美「文學爆炸」各種流派大量的優秀作品被紛紛介紹到中國來,短短10多年間,一些拉美文學大國,比如墨西哥、阿根廷、哥倫比亞、巴西等代表作家的名著幾乎全部被翻譯成了中文。
  • 程弋洋/張偉劼/張禮駿:拉美文學世界,孤獨而熾熱
    西語拉美文學生長於被西班牙殖民者統治過的拉丁美洲,具有歐洲文明與印第安文化的「混血」基因。與西歐或者北美文學不同,許多拉美作家屬於「未經規訓」的作家,他們大多沒受過高等教育,卻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天然感知力,創造出了奇幻瑰麗的文學作品。雜交的文化屬性與書寫者的樸質使拉美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獨樹一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異國讀者的理解難度。
  • 專家:西葡拉美文學研究前景光明
    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西葡拉美文學研究分會19日在京舉辦慶祝研究會成立40周年紀念會。新華社記者龔哲 攝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孟宜霏 龔哲)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西葡拉美文學研究分會19日在京舉辦慶祝研究會成立40周年紀念會。
  • 「拉美文學深遠影響中國先鋒作家」
    本報訊8月27日,中國作家李洱、阿乙蒞臨北京塞萬提斯學院,與秘魯雜誌主編胡裡奧·威諾瓦·張(Julio Villanueva Chang)、阿根廷出版社總編法比安·萊本利克(Fabián Lebenglik)進行了一場深度文學對談,這是一個中拉文學邂逅、文化碰撞的夜晚。活動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
  • 《百年孤獨》:拉美魔幻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
    作者如此描述的目的就在於號召拉美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擺脫被世界遺棄的孤獨感,向蔑視他們的人示威。他堅信拉美人民能夠做到這一點。為了增強拉美人民擺脫孤獨的意識,馬爾克斯還在書中描繪了一種「失憶症」疾病,提醒拉美人們不要忘記過去的歷史。
  • 拉美文學翻譯主趙振江:「文學爆炸」已成歷史
    「文學爆炸」在中國  編輯提示  幾乎所有讀者都知道雲南人民出版社的《拉丁美洲文學叢書》,而在不久前的北京冬季書市上,這套書正在3折甩賣,與此同時,不少讀者卻常常感嘆這套書遍尋不著。拉美「文學爆炸」影響巨大,可我們連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也沒有做好。
  • 在這個 App 裡,和最好的文學作品相遇 | 領客專欄·豌豆莢設計獎
    在這個 App 裡,和最好的文學作品相遇 | 領客專欄·豌豆莢設計獎 如果你熱愛閱讀,我想你一定聽說過「單讀」。
  • 中拉文學交流拉近心靈距離——中國作家阿來文學講座在拉美兩國...
    人民網墨西哥城6月24日電 應中國孔子學院拉美中心「中國作家講壇」項目的邀請,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茅盾文學獎歷史上最年輕獲得者阿來近日在智利孔子學院拉美中心和智利、秘魯兩地4所孔子學院舉辦文學講座,與當地文學愛好者深入交流,廣受好評。 14日,阿來「聶魯達召喚我來到拉丁美洲」文學講座在拉美中心舉行,近百名文學愛好者參加。
  • 隨筆:為何拉美文學大家多是記者出身
    與去年離世的拉美文學巨匠加西亞·馬爾克斯一樣,他也曾是一名出色的記者。  加萊亞諾14歲時開始為報紙提供政治漫畫並配短評,年方弱冠便開始領導烏拉圭《太陽報》《徵途報》《紀元報》等報紙。上世紀70年代烏拉圭軍人獨裁期間,這位「思想鬥士」流亡阿根廷,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創辦《危機》雜誌。
  • 作家阿來:拉美文學不只是《百年孤獨》
    今年是馬爾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獨》出版五十周年,但阿來直言,在談到拉美爆炸文學或者魔幻現實主義的時候,人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很多中國人覺得,馬爾克斯等於魔幻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就等於拉丁美洲文學。他解釋說,馬爾克斯並不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創始人,也不是拉丁美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
  • 「要古巴,不要美國佬」的時代:古巴革命催生的拉美文學漢譯
    儘管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茅盾等人就曾翻譯介紹過拉美文學,但這種譯介卻非常零星,而且幾乎全部是通過轉譯完成的。新中國成立後,拉美文學漢譯雖然在國家外交突圍的政治訴求下逐步展開,不過相對於英語、法語文學的譯介,仍然是零散的、邊緣的。但是,1959年古巴革命的勝利帶來了轉機:它將拉美文學瞬時提升至本土視野的中心。
  • 在日本長崎,來一場精神漫遊丨水手計劃
    但以上這些都不是吸引郭爽前往日本的緣由,她想要去看的是日本的文學、藝術以及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水手清單」今日繼續更新,我們一起閱讀作家郭爽的日本長崎清單。與此同時,我們重溫劉子超、柏琳的「水手清單」,方便讀者點擊相關專輯閱讀。世界仍然寬闊,我們正在走出疫情的陰霾。
  • 「拉美作為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拉美?
    大家當時不光看這個小說怎麼寫得好,而是要從中看到一條道路或者是一種範式,就是第三世界的文學怎麼躋身世界主流,所以閱讀、討論、學習、模仿都非常起勁兒,帶著一股改變國族文學命運的理想與衝動。1990年代「現代化」的願景漸入世界主流,拉美文學所具有的另類的象徵意義可能不再,但進入世界文學市場與歷史書寫主流的作家還是不愁賣,比如博爾赫斯,他與村上春樹、卡爾維諾並稱小資必讀三大經典。
  • 中國西葡拉美文學研究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會在京召開
    本次會議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聯合主辦,由西葡拉美文學研究分會副會長丁文林主持。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研究分會會長鄭書九代表理事會講話。在開幕演講中,鄭書九教授表示西葡拉美文學研究會的緣起和成長,得益於改革開放的新形勢:「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為久違的外國文學打開了大門,各種外國文學流派、文學思潮、文學大家、文學經典開始為國人所知。
  •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拉美「文學爆炸」親歷者何塞·多諾索
    23歲時,多諾索進入智利大學攻讀英語語言文學,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書,獲藝術學士學位。求學期間創作了英語短篇小說《藍衣女人》和《有毒的蛋糕》。畢業後,他擔任過文學教授、雜誌編輯等工作,先後旅居阿根廷、墨西哥等國,結識了許多文人。
  • 拉美文學熱之後是什麼?「拉美思想譯叢」首部作品問世
    這部作品是20世紀30年代拉美民族意識復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拉丁美洲哲學走向成熟、引起世界注意的突破之作。近期,該譯叢還將陸續推出《愛麗兒》《拉美社會思想讀本》等。「拉美思想譯叢」由華南師範大學滕威教授、中國社科院拉美所魏然博士共同主編,集結國內拉美研究方面的一流學者、譯者,希望藉此搭建一個跨學科、跨文化與跨語際的思想互動平臺,期待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在各自領域重新發現拉美,與之對話,以便檢視歷史、探尋多元化的未來。據介紹,「拉美思想譯叢」計劃每年出版3至5本。
  • 獨立雜誌不完全指南
    雜誌匯集了梁文道、北島、陳丹青、廖一梅、宋冬野等作者,內容設計主要分成花(藝術)、草(生活)、木(文學)三個欄目,關注文學、藝術、生活。創刊號於 2015 年 1 月 5 日上線,大獲好評。如今《叄》雜誌第二期已經開始售賣。延續了第一期的設計風格,整本雜誌處處都透露著清新溫暖的氣息,每一頁都能感受到團隊的執著與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