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zěng)點兒啥?」
剛踏入這家店,一股東北大碴子味兒,就撲面而來。
「有什麼推薦的沒有?」
「你這才倆銀就來份兒醬骨,來幾兩餃子唄。」
看著小哥臉上熱情的笑容,瞬間對這家店好感倍增。再看隔壁的大圓桌,圍坐了四五個人。麵粉翻飛,是店裡的員工正在包餃子。我聽他們聊天,發現這裡從員工到客人,竟全是東北人。
餃子對於東北人來說,是果腹的食物,更是鄉愁。在南方,餃子既是主食,又是小吃。水餃煎餃炸餃,總是花樣頻出。
▼南方薄皮炸餃
而漂泊在外的東北人,必然要翻遍南方的街巷,找到那個最正宗的家鄉味。這個味道或許是豬肉大蔥,或許是韭菜雞蛋,通常來說,指的都是水餃。
照小哥推薦的點了單,還外加了幾樣地道東北菜。我暗暗揣測,這回吃東北菜,該是來對了地方。
不論是冬至、年三十,還是一切重要或不重要的節日裡,北方飯桌上,總少不了自家人一起包餃子吃的環節。
長此以往,餃子就帶上了喜慶的屬性。最好喜慶的東北人,則索性將餃子館,取名為大年初一。
用最喜慶的日子,為最喜慶的食物取名,乍見或許覺得無釐頭,細細想來,卻能覺出東北人對家庭歡聚時刻的珍惜。
大年初一東北醬骨餃子館,就是這麼個好喜慶的「家族企業」。高家一家人為了謀生,來到溫暖的南方做買賣,用最地道的餃子,撫慰異地東北人的鄉愁。
「我們這兒的餃子,用的面,都是從河南、山東來的好面,不好面做不出餃子。這餃子吧雖然看著簡單,一張皮兒,一點兒肉,但是你和面、擀麵,全都是見功夫的事兒。我們東北銀,打小就揉面,幾十年揉出來的手感,才做得出真正的好餃子。」
店裡的餃子有十數種內陷,不論葷素,共同點是,這些餡料從選肉到剁肉,從調配比例到拌餡,都由高家人自己掌握,保證最地道的東北味。
韭菜雞蛋餃子,在南方很少見到,但韭菜炒雞蛋,卻是再家常不過的菜了。東北人將這道色美味鮮的佳餚包入餃子皮裡,每一口餃子,都是韭菜與雞蛋的完美融合。不得不感嘆,要論會吃餃子,懂吃餃子,真非東北人莫屬!
醬骨,是醬骨餃子館的另一位主角。
取多肉的豬棒骨,也就是筒子骨,配來自東北的醬料,慢火細細燉煮。棒骨邊的肉是活肉,因依附著骨頭時時做著運動,肉質十分彈牙。
吃這樣的醬骨,就也該有個豪放樣,一手一隻醬骨,大快朵頤,充分動用嘴唇與舌尖,絕不放過骨縫裡的一絲醬肉,如此方能體味醬骨的美味。
「來我這兒吃飯的,東北人居多,覺得我這兒地道嘛。南方人也有,還有過外國人。最好笑的是那外國人覺得醬骨特好吃,咔咔地給照相,完了還一定要跟我合照,特逗!」
事實上,大年初一醬骨餃子,從每天早上8點,一直營業到晚上12點,就是為了照顧本地這些愛呷宵夜的長沙人。
東北名菜豬肉燉粉條,是不少人對於東北菜的第一印象。
肥瘦相間的豬五花,紅燒到肉皮發亮,整體色澤變得紅潤誘人。在高溫的壓榨之下,油脂從肥肉中出走,轉投粉條的懷抱。吸足了油脂的粉條,即使剩到第二天,還能不糊不粘。
這不粘不糊的特性,與粉條自身的高質量還有關係。湖南有米粉,卻沒有粉條。最地道的東北粉條,是用土豆做成。為了還原豬肉燉粉條的口味,所用粉條只能從東北運來。
一般來說,三伏天裡豬皮凍是早就不能再上客桌的。製作豬皮凍,需將肉皮切碎,熬煮到粘稠,晾涼自然成凍。因此,豬皮凍只屬於寒冷的北方,只屬於涼爽的春秋季。
一入夏,皮凍就徹底不見了蹤影。這可著實難為了剛嘗鮮的南方食客們,憑藉著對美食的執著,食客們三番五次地勸著高家人。如此一來,店裡每天備著少量豬皮凍,以供老客之需。
唯一可惜的是,夏天到底不是合適的季節。豬皮凍上桌後,必須儘快吃掉,等到化了就不美了。
這裡的拌三絲選用的是豆腐絲、黃瓜絲和芽白絲,爽脆的口感和清新的味道,最解吃完醬骨後的油膩。
店名:大年初一東北醬骨餃子館
人均消費:30元
營業時間:08:00-24:00
地址:濚灣鎮新外灘如家酒店旁
出品:頭等傳媒·十分傳播
編輯&攝影:皎皎坨
主編:羅楚風
未經授權拒絕轉載
*法律顧問:人和人律所 • 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