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時代中亞城市的特徵演變

2021-01-10 東北新聞網

  前蘇聯時期的考古成果表明,中亞最早的定居聚落遺址出現於土庫曼斯坦南部科佩特達格山脈以北的河流三角洲,以灌溉農業為經濟基礎。其代表性遺址捷詹河下遊吉奧克修爾綠洲於公元前四千紀末出現灌溉溝渠,並在灌溉農業基礎上發展出獨特的聚落形態——聯排的多室房屋由街巷分開,形成錯落有致的居住區域。

  青銅時代中亞城市的特徵演變

  馬爾吉亞那綠洲中最大的甘諾爾遺址由南北兩個土丘組成,圖為甘諾爾北丘鳥瞰圖。資料圖片

  中亞青銅時代早期(約公元前2500年—前2200年),資源多樣化的山麓地區取代了依賴灌溉農業的河流下遊三角洲,成為文明中心。以科佩特達格山脈北麓阿爾丁遺址、納馬茲加遺址、依格利遺址等為代表的青銅時代早期遺址,是中亞最早有功能分區特徵的城址。

  研究最充分的阿爾丁遺址面積約26萬平方米,為不規則土丘。原來應有圍牆環繞,由於常年受風化侵蝕,大部分城牆都已不復存在,現僅發現四座城門,分別位於遺址東北、西北、東南、西南處,其中保存最完整的西南城門兩側有高塔基址。貴族居住區位於高平顯要之處,神廟建築群在東側邊緣。另有平民居住區以及磨坊、青銅製作和制陶等手工業區。宗教建築在城市布局中的邊緣地位,反映了宗教權力的影響較為有限。

  青銅時代中期(約公元前2200年-前1800年),大型聚落從土庫曼斯坦南部山前地帶向東擴展,經土庫曼斯坦中部的馬爾吉亞那綠洲,延伸至阿姆河中下遊河谷地帶的巴克特裡亞綠洲,考古學上稱為巴克特裡亞-馬爾吉亞那文化綜合體。高度規劃的大型城市與人口稠密的灌溉農業區相得益彰,掀起了中亞青銅時代文明高潮。

  馬爾吉亞那綠洲位於阿姆河河谷地帶和科佩特達格山山麓地帶之間的平原上,為貿易交通樞紐,遍布不同等級的綠洲。其中最大的甘諾爾遺址由南北兩個土丘組成,佔地40萬平方米,是區域中心。

  甘諾爾南北兩丘均有城牆環繞,但其內外建築功能和布局有所區別。北丘佔地約15萬平方米,有兩重方形內城和橢圓形的外郭。內城內牆邊長約120米,為雙重結構,牆體上設有射擊孔,四邊和轉角處均有方形防禦塔,牆體內部有走廊連接各塔;內城外牆為單層結構,亦設射擊孔,並在牆外遍布方形防禦塔。內城內牆中是高大、複雜的聯體建築群,發掘者判斷其為君主的宮殿。內、外兩重城牆之間建有若干大型神廟建築群,發掘者以其中遺物判斷為火神廟和儀式性廟宇等,其居住區與儀式區由中亞典型的聯排多室結構組成綜合性建築群。外郭城僅有拱壁而無防禦塔,環繞在北丘主要建築群之外。內外城之間,北部為由數個公共建築群圍成的公共儀式區,南部為水塘和環繞水塘而建的水神廟,東南角為王陵區,東西兩側分別是大型神廟建築群。近年來在外郭城以外的北側和西側也陸續發現了儀式性建築。

  甘諾爾南丘已知規模約相當於北丘的內城大小,同樣共有內外兩重城牆,城牆四邊和轉角處築有圓形防禦塔。內牆裡是神廟中心,並有大型廣場和水塘供公共性儀式活動;內外牆之間則為生活與祭祀活動一體化的神廟建築群,北側外牆內建有具備大型儀式性階梯的高大塔樓。甘諾爾遺址的發掘者——前蘇聯考古學家薩裡安尼迪在神廟建築群內發現原始伊朗宗教獨特的祭火習俗和飲用致幻植物豪麻的祭祀儀式遺蹟,因而認為其是重要的宗教中心。

  甘諾爾北丘呈現出多個神廟建築群拱衛中心最高統治者宮殿的布局,既凸顯世俗權力的核心地位,也表明世俗和宗教權力的緊密結合和相互依託。南丘作為神聖空間和獨立儀式性中心地位的凸顯,以及南北兩城址內無處不在的宗教建築,反映了中亞青銅時代中期大型平原城市遺址中宗教權力達到極盛。

  與甘諾爾遺址為代表的平原地區具有多重城牆的大型城市不同,中亞山地和河谷中的城址則圍繞防禦性城堡而建造,體現世俗統治者比神廟地位更為重要的特徵,並發展為局部交通中轉站和行政中心,其代表性遺址如烏茲別克斯坦南部的薩帕利遺址、阿富汗的達希利遺址等。平原和山區河谷內的城市共同構成了中亞早期城市文明圈,彼此以貿易網絡連通,並與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歐亞草原、兩河流域甚至黃河流域保持貿易聯繫。2018年,中烏聯合考古隊在薩帕利遺址距今約4000年的堆積中發現了原產於中國的小米,證實了這一區域作為史前絲綢之路樞紐地帶連通東西方的作用。

  兩河流域文明以灌溉農業為基礎,其早期城市中神廟處於生產及分配系統的頂端,坐落於城市中心,王權一開始主要是神廟的保衛者。在敘利亞和黎凡特地區,生業基礎為農牧和礦業的綜合,自然條件的限制導致較低的生產集中度,地產為私人佔有,城市布局體現出王權的核心地位和防禦功能的重要性。中亞地區兼備兩種經濟基礎,並依照不同的地貌和生業條件組織成為互補的城市網絡,這是該地區早期城市發展的重要特徵,也是神權城市和王權城市並存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青銅鎏金的演變及時代特徵
    青銅的演變及時代特徵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
  • 哥諾爾:青銅時代的中亞古城
    和我們一起 看文明 知中國 走世界 哥諾爾古城位於土庫曼斯坦卡拉庫姆沙漠南部,距木鹿古城30公裡遠,迄今尚未被沙漠化的建築及其結構反映了古人對城市規劃的成熟考慮,為人們對中亞南部青銅時代晚期的理解提供了新的亮光。
  • 陳曉露:中亞早期城址形制演變初論———從青銅時代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
    ,勾勒出中亞早期城址形制演變的階段性特徵。  本文「中亞」的地理範圍主要集中於馬爾吉亞那(Margiana)、巴克特裡亞(Bactria)地區,兼及索格底亞那(Sogdiana)地區。這一區域是中亞綠洲文明的發源地帶,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城市文化。本文擬對從青銅時代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代表性城址進行考察,討論其形制特點和演變過程。
  • 哥諾爾:青銅時代的中亞古城
    和我們一起 看文明 知中國 走世界 哥諾爾古城位於土庫曼斯坦卡拉庫姆沙漠南部,距木鹿古城30公裡遠,迄今尚未被沙漠化的建築及其結構反映了古人對城市規劃的成熟考慮,為人們對中亞南部青銅時代晚期的理解提供了新的亮光。
  • 青銅時代中亞印章體系:斷想篇
    「安諾(Anau)」是位於馬爾基亞納地區的古代城市遺址,離那瑪茲加(想不起來的去看第一篇)和阿爾丁特佩(Altyn Tepe)這些大遺址都不遠。「安諾印」的發現確實吸引了一批國內外學者關注起了中亞青銅時代文化和中國的早商甚至商前文化的關聯(當然此前「西來說」的秉持者對此就很熱心了)。
  • 青銅時代的社會,青銅時代的主要特徵,青銅時代的分期
    大家好,我是黃秀美,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青銅時代考古。青銅時代是繼金石並用時代之後,鐵器時代開始之前的歷史時代。青銅時代的主要特徵是青銅冶鑄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由於人類發明了青銅冶鑄技術,並廣泛應用青銅金屬原料製作勞動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使社會生產力發生了質的變革,社會生活也出現了大的變化,因此,青銅冶鑄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誌著時代的進步,石器時代的結束。考古學將青銅文化的出現,青銅工具的應用和鐵器還沒有出現之前的這一歷史時代,稱為青銅時代。所以,青銅時代主要是以人類最初使用青銅金屬工具和生活用具為其標誌。
  • 中國青銅時代的歐亞草原背景
    根據整個歐亞大陸的考古和歷史年代分期體系,中國青銅時代屬於歐亞大陸青銅時代的晚期和末期。青銅時代是個偉大的時代,此時歐亞大陸北部草原上的畜牧業和冶金業突飛猛進,生產力發展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直接導致了人口移動和獲取更大地理範圍內資源能力的增強,從而使傳自西亞、中亞或起源於草原上某些地點的新鮮事物,能夠快速地在廣闊的地域內普及和傳播。
  • 許宏:東亞青銅時代,乃千年的變局
    講座中的東亞指東亞大陸,他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中亞文明史》對「中亞」的界定,指出中亞等同於內亞大陸,是指無河流注入外海的區域,包含中國西部的新疆、西藏、甘肅、寧夏以及內蒙古西部。因此,「東亞青銅潮」中的東亞不包含新疆等地區。所謂的前甲骨文時代等同於前殷墟時代,即相當於仰韶文化至二裡崗文化的時期,絕對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公元前1300年。
  • 青銅時代——青銅樂器大全
    雲雷紋鐃(náo)根據以《周禮》記載與漢人註解,現在學者們一般都將商晚期與西周早期的一種青銅樂器稱作鐃(náo),其形制特徵是:腔體似鈴,橫剖面亦呈葉形,但較大,多橫寬,口部多內凹青銅樂器青銅的出現是文明時代到來的重要標誌。
  • 青銅時代——青銅食器大全
    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以培育出了粟、黍、稷、稻、菽等糧食作物。人們的口食之欲、對飲食的精緻化要求,推動了餐具的發展。青銅食器是古代最早、最正式的飲食用具,可分為烹煮器與盛食器、挹取器、切肉器等3類。青銅食器不僅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的重要禮器,也是人們日常的飲食用具。
  • 青銅時代——青銅車馬器大全
    車馬器是古代馬車上的青銅配件,在中國發現最早的年代的車馬器位於河南安陽殷墟。這些馬車多被埋葬於貴族的墓莽旁邊,一般一座車馬坑中埋放12輛車。多數馬車上有青銅製作的車馬器,有的車箱內還有兵器和駕馭馬車所用的器具,有的馬車邊還埋有駕車的馭夫。
  • 中國青銅時代的歐亞草原背景
    根據整個歐亞大陸的考古和歷史年代分期體系,中國青銅時代屬於歐亞大陸青銅時代的晚期和末期。青銅時代是個偉大的時代,此時歐亞大陸北部草原上的畜牧業和冶金業突飛猛進,生產力發展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直接導致了人口移動和獲取更大地理範圍內資源能力的增強,從而使傳自西亞、中亞或起源於草原上某些地點的新鮮事物,能夠快速地在廣闊的地域內普及和傳播。
  • 【特別報導】鞏乃斯河谷首次發現系列青銅時代聚落遺址與拜火教青銅祭盤——「絲綢之路·天山道樞紐路網綜合考察」第五天
    圖1、「絲綢之路•天山道樞紐路網綜合考察」新源縣路段科考啟動儀式  新源縣鞏乃斯河流域科考工作首日目標,是前些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隊曾經調查發現「那拉提山北緣山地青銅時代系列環壕聚落遺址」的確認。  一、鞏乃斯河流域首次發現青銅時代系列環壕聚落遺址
  • 基於GIS 的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分布初探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址,在已發表的資料中新石器時代遺址65處,青銅時代遺址79處,其中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連續使用的遺址28處。經過發掘的遺址有烏蘭吐北崗、黃家圍子、聚寶山、坦途北崗子遺址。
  • 中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新石器時代主要特徵,銅石時代的主要特徵
    大家好,我是小榮,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各個時代的主要特徵。中石器時代,也有人稱續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在地質時代上已經進入全新世,屬於冰後期。此外,歐亞大陸的氣候轉暖,與舊石器時代晚期有顯著的不同。在世界範圍內,中石器時代文化分精石器文化和粗石器文化兩大群,前者以幾何形細石器為代表,屬採集漁獵文化,這種細石器,是用三角形、半月形和梯形的石刀,鑲嵌在骨、木柄上作複合工具使用。在我國,中石器文化發現不多.在陝西大荔發現的沙苑文化和河南許昌發現的靈井文化,都是以細石器為特徵,是從細小的石核上剝落下石片,一般缺少加工。
  • 丁傑:中國文化與中亞文化包容並蓄
    阿凡納謝沃文化與安德羅諾沃文化  最新發掘表明,伊犁河谷青銅時代的歷史可以遠溯至阿凡納謝沃文化。阿凡納謝沃文化因發現於葉尼塞河中遊阿凡納謝沃山下的巴貼尼村而得名。這一發現的振奮人心之處在於,它將伊犁河谷青銅時代的歷史上提至公元前三千紀。  繼阿凡納謝沃文化之後,伊犁河谷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最強音當屬安德羅諾沃文化。安德羅諾沃文化因發現於米努辛斯克盆地阿欽斯克州附近的安德羅諾沃村而得名,其分布的中心區域在中亞的哈薩克草原。  目前,新疆發現的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以伊犁河谷最為突出和典型。
  • 中國青銅文明源於西亞?由古印歐人傳播
    東西方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早已存在一條「青銅之路」?     在人類歷史上,幾個主要的文明古國都先後經過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西亞早在5000年前已進入青銅時代。東亞大約4000年前才進入青銅時代。商周之際東亞青銅文化達到鼎盛時期,而此時的西亞西臺王國已進入鐵器時代。兩者之間有一二千年的時間差。
  • 郭物:通過天山的溝通——從巖畫看吉爾吉斯斯坦和中國新疆在早期青銅時代的文化聯繫
    公元前第3千紀至公元前第2千紀早期(ca.2800~1700 BCE),在中亞、西亞和南亞分布著幾個重要的青銅時代文化。如果研究中亞文明同中國早期文明起源的聯繫,納馬茲加文化(主要是4至5期)、巴克特利亞—馬爾吉亞納文化最值得關注。通過大量的考古工作已經知道,巴克特利亞—馬爾吉亞納文化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城市農耕文明,時代約從公元前2000至公元前750年。
  • 華夏青銅冶煉技術源自中亞?絲綢之路1000多年前有條青銅之路
    隨著對中華文化源頭的研究逐漸深入,有專家根據歷史遺存、文獻資料做出驚人的判斷:在絲綢之路開啟兩千多年之前,東方便與「西方」(指中亞一帶)建立了不頻繁卻很密切的聯繫,而連接兩大文明的「通路」便是「青銅之路」。
  • 新疆人文:揭秘伊犁鞏乃斯河谷發現大型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而第二次發現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恰好印證了他的說法,考古專家稱「青銅時代聚落遺址距今3500年前」,那麼就斷定了這兩次考古遺址的具體年代。通過這兩次考古發現,說明伊犁鞏乃斯河流域至少在3500年前,這裡就有了人類文化活動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