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時代——青銅車馬器大全

2021-01-20 博古致知

車馬器是古代馬車上的青銅配件,在中國發現最早的年代的車馬器位於河南安陽殷墟。這些馬車多被埋葬於貴族的墓莽旁邊,一般一座車馬坑中埋放12輛車。

多數馬車上有青銅製作的車馬器,有的車箱內還有兵器和駕馭馬車所用的器具,有的馬車邊還埋有駕車的馭夫。

天子駕六車馬坑

西周時期是車馬制度開始出現的時代,馬車被作為等級身份的體現物。戰國晚期,騎兵逐漸取代戰車成為主要的作戰手段,並且主要被作為出行代步和運載貨物的工具。漢代車馬器分為兩類:御馬器和御車器。

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青銅時代的典型車馬器及其特徵。

一、軎(wèi)、轄

軎(wèi)是車軸頭,是古代車上的零件,青銅製,形如圓筒,套在車軸的兩端。

銅軎(wèi)
重環紋車轄
車轄與軎(wèi)示意圖

轄是指插在軸端孔內的車鍵,使輪不脫落。殷代轄多為木質,但有首部加銅質套頭的,西周時期已有全部為銅質的轄,東周時期轄一般均為銅質的了。

二、轂(gǔ)飾

在木轂(gǔ)上增加銅飾除了美觀外,更重要的是起保護作用。轂(gǔ)是車輻建立處,最吃力,所以套以銅轂(gǔ)可以使之堅固耐用。

轂(gǔ)飾

商周時期銅轂(gǔ)飾主要包括三種部件,裹在轂(gǔ)外端的圓管,稱輨(guǎn);其內與之相鄰的是(chūn),作箍形;之內套在木轂(gǔ)中部的是(qí),中間夾輻。

三、軸飾

在西周時期的車子上可見有一種銅軸飾,出土時位於車輿和轂(gǔ)之間的軸上,左右各一件。

西周馬車軸飾

軸飾應當具有兩方面的功能:穩定伏兔、保護車轂(gǔ),並避免泥土沉積於輿、轂(gǔ)之間的軸上。

四、輿飾

車輿是指車上可以載人載物的部分。輿本謂車廂,後轉意為轎子。輿飾當是指車輿上的裝飾。

車輿(酒泉丁家閘十六國墓)
淮陰高莊戰國墓輿飾
淮陰高莊戰國墓輿飾
春秋稜形紋銅輿飾

五、軓(fàn)飾

古代的車無論獨輈(zhōu)還是雙轅,其後部都裝在車廂底下,與軸垂直相交。當它們伸出車廂低前沿的軫(zhěn)木後,有一段較平直的部分,叫軓(fàn)。也就是說軓(fàn)為輈(zhōu)或轅的其中一段較為平直的部分。

六、踵(zhǒng)

踵(zhǒng)是指位於轅末端踵部的銅車器。

商車踵(zhǒng)

七、(yuè)

(yuè)是在車轅前端用以持車衡的東西,銅(yuè)一般套在車轅前端,或將其形狀製成獸頭形,或施加紋飾,故亦兼有裝飾的作用。

錯金銀馬首形青銅(yuè)

八、衡飾

在殷代、西周時期的車衡上長有銅質裝飾物,通稱衡飾,有不同形狀,施用以衡上的不同部位。

1953年河南安陽大司空車馬坑出土衡飾
西周馬首形車衡末飾

九、鑾

鑾是指立在車上的銅鈴,流行於西周時期。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部是一個內含彈丸的扁球形體,下稱「鈴球」,正視為橢圓或圓形,側視為橢圓形。

商朝鑾鈴
西周青銅鑾鈴
鑾鈴的使用

鈴球正面(或正反兩面)鏤空作車輻形,其周圍鑲有較寬的環狀外緣,外緣上有環繞鈴球的鏤孔。下部是連接扁球體的長梯形座,座上段有扁實頸,中下段中空形成銎口,斷面為長方形。柄下部四面或二面有對稱的釘孔。

十、軛(è)

軛(è)是指車轅前端用以扼牛馬之頸的器具,用於連接牲畜身體與車的部件。《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縣人有得車軛(è)者,而不知其名。」《文選·張衡<西京賦>》「商旅聯槅(gé),隱隱展展」。三國·吳·薛綜註:「言賈人多,車枙(è)相連屬。」

銅軛(è)

殷代軛(è)上的銅部件有五種,即軛(è)首、軛(è)頸、軛(è)箍、軛(è)肢(指木質軛(è)肢外所包半銅管)、軛(è)腳。軛(è)頸有時與軛(è)首連鑄。

十一、馬器中的御馬器

這是指聯結在以皮條編成的馬絡頭上的銅質馬器,是駕馭馬所必需的器具。主要包括3種。

1、銜

即俗稱「馬嚼(jiáo)子」,就是指連著韁繩上套在馬嘴巴上的金屬部分,藉以控制馬匹的活動。

春秋銅馬銜
戰國銅馬銜

自殷代至戰國,銅馬銜皆是由兩根兩端各帶一環的銅條,各以一環一側一平相互套接組成。另兩個在外面的未用來套接的環,則分別以皮條系連與馬嘴旁的銅鑣(biāo)上。但從殷代至戰國,銜的形式也逐漸有較細緻的變化。

2、鑣(biāo)

馬鑣(biāo)指馬口中所銜鐵具露出在外的兩頭部分,是聯結於馬絡頭上,通過皮條與馬銜相系連的馬器。形式較多。

馬鑣(biāo)系連方法之復原圖
西周帶龍頭雙面工馬鑣(biāo)

3、節約

節約是指編組馬絡頭時加在皮條縱橫交叉或銜接處的銅管。除有裝飾意義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證皮條在交叉處穩固結節,是使馬絡頭成形的馬具。主要流行在西周時期。

鄂爾多斯青銅獸紋節約
西周獸面紋節約

在很多的考古文物中記載:各式馬具「節約」的一個普遍特點就是它形制小,除開裝置,主要的部分是單個銅管或是交叉的形制,它的主要用途是作為頰帶、項帶、咽帶、鼻帶和額帶的連接點。「節約」套在繩帶上時就猶如一個竹節連接主杆枝葉一般。

十二、馬首飾件

1、當盧

當盧是指古代繫於馬頭部的飾件,形式各異,放置在馬的額頭中央偏上部,也就是馬鼻革與額革部位交接處的飾品。銅質的當盧盛行於商周時期。

秦始皇陵園出土當盧

當盧之「盧」通顱,是以皮條系連在馬絡頭上,置於馬面額前的裝飾物,因位於馬頭顱正中,故稱。如1980年臨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出土的銅車馬。

2、鉤形飾

上端為獸首,下接長條形銅片,末端成鉤狀。

3、馬鼻形飾(鏃形飾)

在殷代的車馬坑內出土有平面形似馬鼻的銅飾件,上部作長倒梯形,下部做倒三角形。因底近鏃鋒,或稱「鏃形飾」,器身拱起正面平直,上端後卷,下端先後卷,近底處轉為平直,背有雙橫梁。

4、馬冠

馬冠是加在馬頭頂上的獸面飾物,銅質,一般多呈扇面形,上飾大獸面,邊緣多有孔穿,用以穿系縛扎。馬冠主要流行於西周早期。

馬冠

車馬器包括車器與馬器。車器是指車上的銅質器件,一般也包括單純作為車子裝飾的銅飾。馬器,亦即馬具,是指附著於駕車的馬體上的銅質器具,一般也包括裝飾馬首與馬身的銅飾。

西周車馬示意圖

從考古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正是依賴存留於車馬坑或墓中的銅質車馬器,今日才有可能獲知先秦時代的車制。銅車馬器在當時的廣泛使用,是青銅工藝應用於生活的重要體現,是古代物質文化與科技水平發展的標誌之一。

近期熱文:

青銅時代——青銅兵器大全

青銅時代——青銅食器大全

青銅時代——青銅酒器大全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法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國寶之殤:盤點流失英國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相關焦點

  • 青銅時代——青銅樂器大全
    青銅時代——青銅工具大全青銅時代——青銅車馬器大全青銅時代——青銅兵器大全青銅時代——青銅食器大全青銅時代——青銅酒器大全
  • 中國青銅時代的歐亞草原背景
    王鵬的文章以歐亞草原為背景,構建了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基本框架,有助於讀者全面理解中國的青銅時代。中國青銅時代的歐亞草原背景文 | 王鵬(《讀書》2020年10期新刊)在中國歷史上佔有特殊地位的夏商周三代,是中國的青銅時代。
  • 《龍族幻想》有哪些青銅異聞 青銅異聞攻略大全
    那麼龍族幻想青銅異聞有哪些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青銅異聞攻略大全。龍族幻想青銅異聞有哪些 玩... 龍族幻想手遊裡,異聞是玩家獲取系統資源的重要渠道,異聞有很多,總共分為三大類,青銅、白銀、黃金,那麼龍族幻想青銅異聞有哪些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青銅異聞攻略大全。
  • 中國第一個省級青銅專題博物館——山西青銅博物館將於7...
    誕生記:山西青銅博物館橫空出世中國第一個省級青銅專題博物館,即將在山西誕生!位於太原長風商務區的山西青銅博物館,將於7月中旬開館。熠熠青銅,吸引四方目光。日前,山西晚報記者探訪了即將開館的山西青銅博物館,並採訪了山西省文物局巡視員、山西青銅博物館籌建辦公室副主任寧立新,就該館建設、運營等公眾最關注的問題進行了採訪。為何要建青銅博物館?
  • 嘉裡看展丨赴一場北方青銅文化之旅
    這是明代詩人胡安筆下的「故原州」,鬥轉星移世事變遷,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的固原,跨越數千年,孕育出古老而燦爛的固原青銅文化。4月29日,由嘉興博物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青銅之路——寧夏固原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青銅文化特展》在三樓禾緣展廳正式推出。展覽圍繞寧夏固原地區發現的近百座春秋戰國時期墓葬出土器物,共展出文物539件,共分為兩個單元進行展示。
  • 歷史文明的進程-淺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
    中國歷史文明的進程中,時代劃分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從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歷經了一個非常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中國的古代先民運用智慧創造出了不朽的神話,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淺述我國的時代劃分,使您對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有較為清晰的認識。
  • 顯微鏡痕跡分析 還原青銅時代歐洲古劍術
    石器的微痕分析是研究石器時代的重要方式。通過對石器使用痕跡的分析,可以推測出石器的使用方式與加工對象等信息,從而了解當時人類的生活方式。除了石器,痕跡分析同樣可以用於其它保存完好的工具,在缺少其它資料時為考古學家提供工具功能方面的關鍵信息。
  • 青銅時代中亞城市的特徵演變
    青銅時代中亞城市的特徵演變  馬爾吉亞那綠洲中最大的甘諾爾遺址由南北兩個土丘組成,圖為甘諾爾北丘鳥瞰圖。資料圖片  中亞青銅時代早期(約公元前2500年—前2200年),資源多樣化的山麓地區取代了依賴灌溉農業的河流下遊三角洲,成為文明中心。
  • 青銅時代的安納託利亞文明
    &nbsp&nbsp&nbsp&nbsp青銅時代的安納託利亞文明&nbsp&nbsp&nbsp&nbsp青銅時代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互動往往因為文獻和材料的缺乏而被忽視,但隨著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對古代安納託利亞文明研究的深入,東西方早期文明交流的圖景得以逐漸顯現。
  • 虛擬實境讓遊客進入青銅時代
    大英博物館本周末將通過虛擬實境技術讓遊客進入青銅時代。大英博物館的虛擬實境技術合作夥伴是三星,也是大英博物館提供的第一個虛擬實境訪問體驗。這將讓遊客使用三星提供的虛擬實境頭盔,以虛擬實境方式,探索青銅時代特色網站,查看博物館藏品的3D掃描圖像。
  • 基於GIS 的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分布初探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址,在已發表的資料中新石器時代遺址65處,青銅時代遺址79處,其中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連續使用的遺址28處。經過發掘的遺址有烏蘭吐北崗、黃家圍子、聚寶山、坦途北崗子遺址。
  • 安徽人文講壇:「青銅故裡」話青銅文化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銅陵襟江帶淮,史稱「當吳楚之衝,左控金陵,右鎖襄漢」,因銅得名,因銅而興,從商周至唐宋一直是我國採銅冶銅的中心,創造出了皖江地區燦爛輝煌的青銅文化,在中國青銅採冶史和青銅文化發展史上具有突顯地位,被稱為「青銅故裡」「中國古銅都」。
  • 曾侯乙車馬坑謎有望揭開 發現疑為車馬器之物
    除1件銅錛外,其餘均為車馬器。  有無車馬坑一直是謎  這批文物傳遞的信息令人振奮:文物出土處很可能就是備受考古界關注的曾侯乙墓車馬坑。於1978年發掘的曾侯乙墓,因出土曾侯乙編鐘、青銅尊盤等珍貴文物而聞名於世。
  • 河南出土的「青銅仙鶴」,造型絕美栩栩如生,郭沫若給出極高評價
    河南出土的「青銅仙鶴」,造型絕美栩栩如生,郭沫若給出極高評價我國擁有漫長的歷史歲月,而古代的中國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發明了許多物件來抵禦惡劣的生存環境,努力提高自己的生存條件和生活水平,使得中華文明得以開花結果。
  • 哥諾爾:青銅時代的中亞古城
    哥諾爾 青銅時代的中亞古城 撰文、供圖丨馬丁-格羅皮烏斯博物館 (Martin-Gropius-Bau) 馬爾吉阿納,是中亞地區奇幻而複雜的青銅時代文明的搖籃。遺憾的是,與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文明相比,馬爾吉阿納文明在西方幾乎不為人所知,直到哥諾爾古城的發現。
  • 比兵馬俑更有價值銅車馬:地下埋了2000多年,被譽為「青銅之冠」
    銅馬車的大小約為真實馬車的1/2,車、馬、御手全用青銅鑄造,通體彩繪,車馬器和部分裝飾則用金銀製作。這是我國考古史上發現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馬車,被譽為「青銅之冠」,現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青銅駿馬的鑄造非常講究,駿馬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形象也很生動飽滿。馬的頭顱、髮型各有不同,抬頭的高度也有差異。銅馬頭顱上的裝飾非常精美,每匹銅馬的頭頂都有一面倒三角狀的金屬片,上面雕刻著細膩的圖案。馬頭上的馬具也都一應俱全。
  • 距今約3500年 一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重見天日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這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是考古專家在對鞏乃斯河流域,哈勒哈西特古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的,哈勒哈西特墓葬群是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漢代墓葬,由大約三十多座單人墓葬組成。讓考古專家沒想到的是,距這些墓葬約50釐米的下方,他們又發現了一處人類生活的遺蹟,留存明顯的用火、用煤痕跡以及房屋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這一發現擴大了早期人類在這一區域的活動分布,對進一步完善伊犁河谷考古學年代譜系,復原這一地區青銅時代社會狀況與聚落形態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 新疆人文:揭秘伊犁鞏乃斯河谷發現大型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近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在鞏乃斯流域的新源縣南山,新發現一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距今約3500年歷史。報導內容為:這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是考古專家在對鞏乃斯河流域哈勒哈西特古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的,哈勒哈西特墓葬群是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漢代墓葬,由大約30多座單人墓葬組成。
  • 盧子:北方草原青銅概要
    烏恩先生在《北方草原考古學文化比較學研究》一書中將北方草原長城中段青銅文化研究分為三個時期,即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和早期匈奴時期,書中對於各個時期的所發現的文化遺址都有詳細的歸類整理。而我個人則更喜歡使用中原紀年法進行分期整理,具體如下。
  • 希臘化時代青銅雕塑 災難而留存下的「力量與哀愁」
    然而,即日起至2016年3月20日在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舉行的「力量與痛苦:希臘化時期青銅雕塑展」(Power and Pathos: Bronze Sculpture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為觀眾呈現了47件「希臘化時期」的青銅雕像,它們來自12個國家的34座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