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小漁村如今「寶藏地」 福建東山縣闖出一條生態致富路

2021-01-07 新浪財經

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福建東山縣闖出一條生態致富路

昔日風沙小漁村 如今旅遊寶藏地

東山縣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如今已成遊客揚帆出海的熱門目的地。

如今的東山縣,交通越來越方便。

東山當地人阿偉正操縱帆船。

在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一艘艘帆船航行於海面,岸邊的遊客們排著長龍想要體驗「乘風破浪」的快感。遠處,海天相接,滿眼蔚藍。東山這個曾經的小漁村如今已經換了新顏,在當地政府大力扶持旅遊業的大環境下,它已經成為了眾多旅遊愛好者心中的「寶藏地」。然而,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如今綠化面積高達94%的小島,曾經竟然是一座「風沙島」。

振興東山,致富先治沙

「聽長輩說,東山以前風沙重得很。」當地人阿偉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他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以前的東山沙地成災,土地無法耕種,「所有人都吃不飽,當時沒人願意留下。」

新中國成立後,東山縣迎來了縣委書記谷文昌,「老人們對谷書記感情很深,現在這裡都還有一個谷文昌幹部學校。」谷文昌1950年來到東山後,發出的第一個命令就是鬥沙治災。築堤攔沙、種草固沙、造林防沙,經調查研究,東山縣形成初步治沙方案。僅1958年,東山縣便完成荒山造林4.3萬畝、沙荒造林2.78萬畝,成活率達80%以上。1964年穀文昌調離東山縣時,全縣已營造3萬多畝防風固沙林、6萬多畝水土保持林、201條林帶。

如今,作為國家級生態縣,東山縣有林地10.6萬畝,各類森林蓄積量36.53萬立方米。

「幾年前,電視劇《谷文昌》劇組來東山島拍外景,結果找不到那種成片的黃沙。」阿偉說,如今,「致富先治沙」已經成為了所有東山人的共識,幾乎每一任東山的領導都會強調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現在的東山,幾乎沒有看不到樹的地方。」

旅遊興起,促人員返鄉

銅陵鎮位於東山縣的東北角,東、南、北三面瀕海,惟西部與康美鎮毗鄰,是一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是東山縣的經濟、文化中心。內海和外海相接的獨特環境,讓這裡的漁業資源十分豐富。過去,這是個典型的漁村,養魚、捕魚是村民的主要營生。自2017年以來,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旅遊業逐漸取代了傳統捕魚業,隨處可以看到成群的遊人漫步。在這裡,人們盡享碧藍純淨的海濱風光,感受古樸的漁家風情。

阿偉如今就從事著帆船載客旅遊的工作。「以前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出海打魚,畢竟靠海吃海嘛。」阿偉從15歲開始就跟隨親戚出海,每次出海都會在海上漂泊半個月左右,「出海的日子很苦,海上風浪大,船很顛簸,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而且經常還有危險。」有一次,阿偉出海遇到了12級大風,海上的浪有四五米高,「當時,我正在船頭切魚餌,結果一個浪打過來,我就被拋到了空中,差點掉到海裡去。」後來,不甘心一輩子打魚的阿偉去了外地尋找機會,「當時東山的工作機會很少,要麼捕魚,要麼種地。」

「在外面換了很多份工作,後來學會了開帆船,就一直在做這個。」阿偉說,2017年他回到了東山,「一開始沒有想過要回來,後來偶然知道東山要建碼頭,要開發帆船旅遊,了解之後就回來了,畢竟這裡是我生長的地方。以前是沒條件,有條件了肯定是要回來的。」

近年來,東山縣和阿偉抱著同樣想法的年輕人正在逐漸增多。銅陵鎮社區的曾主任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以前從村裡出去的大學生幾乎都不會回來,「原來這裡環境差,收入低,同時還缺少工作機會,留在這裡的都是老人,這兩年旅遊業興起,吸引了許多年輕人,有的在當地找工作,有的自己創業。這些年輕人裡,不僅有東山本地人,還有許多外地人,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農業不丟,蓮霧成代表性水果

東山縣地處東南沿海,亞熱帶季風氣候讓這裡的氣溫最低也不會低於13攝氏度。這樣的環境也讓許多熱帶水果在東山紮根,其中,蓮霧已經成了東山縣的代表性水果。

蓮霧學名洋蒲桃,原產地是馬來西亞和印度。據當地人介紹,早在2010年左右,東山縣就開始了蓮霧的種植,但當時並沒有什麼規劃,直到2012年,荔枝、龍眼等水果的售賣開始走下坡路,大家才真正開始重視蓮霧。「當時政府鼓勵,不僅給予優惠政策,同時還教大家如何種植,比如蓮霧的果實產量和樹的長勢其實是成反比,長勢越好,越不結果,最開始很多人不知道,結果吃了大虧,後來政府給大家上課,教大家樹幹環切。」如今,整個東山縣蓮霧產業發展最好的是葉厝村,該村的蓮霧種植規模已經達到了400畝,產值可以達到800萬元以上。

當地居民表示,除了蓮霧,百香果、鳳梨釋迦等更多優新水果也逐漸開始進入東山。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沈軼 李佳雨 福建漳州報導

相關焦點

  • 福建東山縣闖出一條生態致富路
    昔日風沙小漁村 如今旅遊寶藏地 福建東山縣闖出一條生態致富路   在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一艘艘帆船航行於海面,岸邊的遊客們排著長龍想要體驗「乘風破浪」的快感。遠處,海天相接,滿眼蔚藍。東山這個曾經的小漁村如今已經換了新顏,在當地政府大力扶持旅遊業的大環境下,它已經成為了眾多旅遊愛好者心中的「寶藏地」。然而,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如今綠化面積高達94%的小島,曾經竟然是一座「風沙島」。
  • 福建東山縣探索「生態+」發展路子
    福建東山縣探索「生態+」發展路子   綠色產業活力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人民日報記者 鍾自煒    曾經的東山縣,生態脆弱,發展滯後。如今的東山縣,生態改善,走上綠色發展新路。  上世紀50年代,在時任縣委書記谷文昌的帶領下,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歷經14年,種下8.2萬畝木麻黃。經過幾十年接力建設,全縣森林覆蓋率已從0.12%增長到27.86%。  綠起來的東山縣,堅持生態優先,探索「生態+」發展路子,加快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 改革奮楫者 | 王忠和:帶領職工闖出一條更寬致富路
    六師芳草湖農場二十二連職工王忠和—— 帶領職工闖出一條更寬致富路 他是趕上了好時候的人,憑藉自己多年種植經驗,成為連隊最早致富的一批人,他本來可以享受安逸日子,卻偏偏喜歡「自找麻煩」,自己富了還要想方設法帶領其他職工一起致富
  • 改革奮楫者|王忠和:帶領職工闖出一條更寬致富路
    六師芳草湖農場二十二連職工王忠和——帶領職工闖出一條更寬致富路他是趕上了好時候的人,憑藉自己多年種植經驗,成為連隊最早致富的一批人,他本來可以享受安逸日子,卻偏偏喜歡「自找麻煩」,自己富了還要想方設法帶領其他職工一起致富,他就是六師芳草湖農場二十二連職工王忠和
  • 清新福建自駕之一,東山縣
    東山縣,隸屬福建省漳州市,地處海峽西岸,福建南部,是中國第六、福建第二海島縣。東山縣曾獲得中國優秀旅遊縣,福建省最佳旅遊目的地、福建省十大旅遊品牌、十大濱海旅遊精品、福建十大美麗海島等榮譽。南門灣是左耳這部電影的拍攝地,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福建東山島的「生態+...
    央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記者萬存靈)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福建省東山縣是福建省第二大海島縣,解放前,這裡生態脆弱、發展落後、風沙肆虐,時任縣委書記谷文昌同志帶領東山人民戰天鬥地14年,改善生態、拔掉窮根。
  • 南京後圩村「蝦兵蟹將」闖出致富路
    從山坳裡的落後村,到產業興旺的美麗鄉村——後圩村「蝦兵蟹將」闖出致富路中國江蘇網訊 寒冬臘月,陽光暖照。驅車進入南京市浦口區星甸街道後圩村地界,便可見一幢幢白牆黑瓦的傳統民居沿路兩邊一字排開,每幢建築的外牆上都有統一的「(山旁加貢)」字字樣。沿途壁畫、燈箱上隨處可見的螃蟹元素提醒著:「(山旁加貢)」蟹產地,就在這裡。
  • 福建漳州東山縣:海灣整治,為生態旅遊島賦能
    2018年04月26日 17:21:16 來源:福建日報   儘管眼下是旅遊淡季,但遊照平家的「光明頂」民宿依然客滿。兩年前,30歲的他從上海回到家鄉漳州市東山縣,在南門灣邊的山頂上盤下一處石頭房,將其改造成了充滿小資情調的民宿。
  • 福建東山:生態底色繪就富美海島
    東山縣下西坑村的「90後」許漢乾在收割海蠣。 歐東茵 攝中新網福建東山11月23日電 (龔雯 歐東茵)「海水乾淨了,碼頭環境變美了,再加上下西坑海鮮早已名聲在外,遊客自然慕名前來。」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前樓鎮下西坑村的「90後」許漢乾高興地說。
  • 福建東山縣探索「生態+」發展路子 綠色產業活力足
    曾經的東山縣,生態脆弱,發展滯後。如今的東山縣,生態改善,走上綠色發展新路。上世紀50年代,在時任縣委書記谷文昌的帶領下,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歷經14年,種下8.2萬畝木麻黃。經過幾十年接力建設,全縣森林覆蓋率已從0.12%增長到27.86%。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福建東山:厚植生態底色 賦能富美海島建設
    央廣網北京12月6日消息(記者彭建軍 漳州臺記者陳細慧)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近年來,福建東山縣把生態環境治理作為放在統籌全縣發展的引領位置,結合行業發展和民生改善,探索走出一條獨具東山特色和海島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好生態帶來好生活。
  • 嵩縣天橋溝村:「天橋」通向「生態」致富路
    映象網訊(記者 徐孟國 實習生 張倩倩 通訊員 李衛超 王博 王向魁)位於嵩縣車村鎮西部天橋溝村白雲小鎮,群山環抱、雲蒸霞蔚、層巒聳翠,311國道、鄭堯西高速、天白路三條路像三條長龍盤旋在小鎮中。天橋溝村轄7個村民組,308戶,1138人,地少、山高、林密、環境優美的先天條件,奠定該村優勢在生態,潛力在生態,發展在生態。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迅猛發展,當地政府搶抓機遇,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旅遊產業,通過整合傳統村落建設、土地整理、飲水安全、危房改造、環境整治等各類項目資金,夯實基礎條件,築巢引鳳,吸引人才回流,引進洛陽林安汽車城有限公司在這裡打造了自駕遊營地.....
  • 「天橋」通向「生態」致富路
    時代報告訊(圖/李衛超 文/王 博 王向魁)位於嵩縣車村鎮西部天橋溝村白雲小鎮,群山環抱、雲蒸霞蔚、層巒聳翠,311國道、鄭堯西高速、天白路三條路像三條長龍盤旋在小鎮中。雨過天晴,太陽衝破烏雲,趴在山頂上,光輝燦爛像一碎碎金子灑向這塊「仙境」,精巧典雅、錯落有致的精品小木屋和農家民宿煥然一新,粉牆黛瓦,田園秀麗,猶如童話王國,令人神往。
  • 福建東山縣探索「生態+」發展路子 綠色產業活力足(綠水青山就是...
    曾經的東山縣,生態脆弱,發展滯後。如今的東山縣,生態改善,走上綠色發展新路。上世紀50年代,在時任縣委書記谷文昌的帶領下,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歷經14年,種下8.2萬畝木麻黃。經過幾十年接力建設,全縣森林覆蓋率已從0.12%增長到27.86%。
  • 陳文凱:闖出一條養蝦致富路|陳文凱|澳洲淡水龍蝦|水產養殖|洪洋鄉
    本期《我們都是追夢人》的主人公是在羅源創業的外地郎,他帶著專業知識來到洪洋鄉王認村,因地制宜發展生態養殖,誓要闖出一條養蝦致富路。他是創業青年陳文凱。陳文凱,畢業於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就讀水產養殖專業。
  • ...昔日茫茫戈壁 今朝致富「風水地」酒泉戈壁生態農業煥發勃勃生機
    開拓了一條戈壁上發展現代農業、未利用土地上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人工設施內打造中高端農產品、跳出傳統耕地實現農民增收的新路子,取得了農業產業提升、農村生態改善、農民增收致富「三效」並舉的成果。酒泉市肅州區總寨戈壁農業產業園,原先是一片戈壁荒灘,當地老百姓常用「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來形容。
  • 集生態治理元氏護山育山走上生態致富路
    在山區發展林果產業既可以修復生態、美化環境,又可以調整農林結構,讓百姓致富增收。近年來,元氏縣優化資源配置,挖掘荒山潛力,開發出一條集生態治理、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為一體的山區致富新模式。    低產變高產 山坡成莊園    在吳村萬畝核桃園基地,吳村黨支部書記張彥辰介紹,過去這裡都是一些山岡薄地,靠天收,每年就是種些穀子、花生等雜糧。廣種薄收讓村民不願再在這些土地上投入更大的精力。隨著村裡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這裡的地更是少有管理。
  • 元氏護山育山走上生態致富路
    在山區發展林果產業既可以修復生態、美化環境,又可以調整農林結構,讓百姓致富增收。近年來,元氏縣優化資源配置,挖掘荒山潛力,開發出一條集生態治理、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為一體的山區致富新模式。    低產變高產 山坡成莊園    在吳村萬畝核桃園基地,吳村黨支部書記張彥辰介紹,過去這裡都是一些山岡薄地,靠天收,每年就是種些穀子、花生等雜糧。廣種薄收讓村民不願再在這些土地上投入更大的精力。隨著村裡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這裡的地更是少有管理。
  • 海島縣變成「小廈門」 福建東山縣的綠色實踐
    海島縣變成「小廈門」  福建東山縣的綠色實踐  ( 2020-12-22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家 園  新華社福州12月20日電(記者王任遠、鄧倩倩)閩南漳州的東山縣,是全國第六、福建第二大海島縣。
  • 茶葉「坐」高鐵 鋪就「萬裡茶道」致富路
    武夷山是中國最著名的產茶地之一,大紅袍、金駿眉等名茶均產自這裡。新中國成立以來,鐵路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合福高鐵的開通,帶動武夷山的茶產業、茶旅遊日益紅火,昔日的「萬裡茶道」煥發勃勃生機。據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福建的出省鐵路依然僅有一條鷹廈線,公路交通同樣落後。上海、杭州等地的茶商來收茶,要先乘火車到上饒,再坐七八個小時的汽車轉到武夷山。天黑、路窄、風險大,茶商們常常叫苦不迭。「人暢其行,物暢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