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既是一流的文人,也是舌尖上的美食家

2020-12-16 品詩詞

蘇軾,是一位光芒四射的大文豪,他的詩詞文章流傳千古,他的精神思想綿延至今。

蘇軾既是一位豪邁而豁達之人,從他那首千古名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便可以看出。

同時,蘇軾又是一位細膩而充滿溫情之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見證了他對亡妻的思念。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則是蘇軾的另外一個身份--「美食家」。

在蘇軾眼中,江水中的魚,山林中的筍,果園中的鮮果都是他的盤中餐,甚至連有毒的河豚也要拼命一嘗。

正如蘇軾被貶黃州之後所作的《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在他看來,自己從出生便是來人間享受美食的,雖然仕途之路頗為不順,但是美食之路卻搞得紅紅火火。

在黃州的歲月中,雖然清苦,初到黃州,甚至還需要借住在寺廟中,每天過的日子是布衣蔬食,隨僧一餐,差為簡便。

東坡雪堂

然而,適應能力極強的蘇軾很快便尋找到生活的樂趣,沒有房屋,自己蓋東坡雪堂,沒有羊肉,自己發明廉價美味的東坡肉,可以說,蘇軾真正做到了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蘇軾對待生活最大的特點是就地取材,身在長江邊,可以吃新鮮的江魚,在山林中,可以品嘗鮮嫩的竹筍,而且他能將最廉價的食材做成最美味的飯菜。

可以想像,一代文豪蘇軾每天在廚房中切菜做飯的場景,真是覺得可愛至極。

美食,成了蘇軾在貶謫路上的精神寄託,他可以在任何惡劣的環境中尋找到樂趣,雖然朝廷不能容於蘇軾,那便到廣闊的天地中尋找真正的生活,與山中清風作伴,與江上明月對詩,真正做到了清風明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蘇東坡不僅會親自做美食,而且還寫食譜,流傳甚廣的《豬肉頌》便是如此,詩中寫道: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在做東坡肉的時候,並沒有放很多名貴的調料,只是簡單地告訴我們洗淨鍋,少放水,用文火燉便可。看來,火候的掌握至關重要,正如人的生活也要掌握火候和分寸。

蘇軾的一生,尤其是後半生幾乎都是在貶謫中度過,雖然被貶之地環境一次比一次惡劣,但是蘇軾對人生的態度卻是愈發積極而豁達。

在黃州,蘇軾親自發明一系列東坡肉菜系;

在惠州,蘇軾便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嘗盡人間鮮美的荔枝;

在儋州,蘇軾嘗試吃別人都不敢吃的生蠔,還寫信給弟弟,調侃千萬不要告訴朝廷官員,免得他們寧願犯錯誤也要來這裡和他搶生蠔。

蘇軾自己的苦他當然知道,但是他卻將生活的清貧當作人生的調味劑,在他看來,發現並享受人生之趣才是更重要的。

相關焦點

  • 石光華:文人美食家的川菜生活
    開宴之前,記者專訪了天府家宴的顧問之一石光華,這位文人美食家要給大家擺一擺自己對川菜的獨到見解。 嘉賓 石光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著名詩人、作家、美食家,自詡好詩、好酒、好吃。2004年,一本《我的川菜生活》受到讀者的追捧,多次加印,銷量破200萬冊。
  • 「文藝復興式天才」蘇軾: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活成古代文人的傳奇
    這則故事來自民間,其中真假已難辨別,但我們仍能從中捕捉到這樣的信息:身居官場的蘇軾和佛門弟子佛印,既是詩酒之友,也在精神層面互相影響。他的身份更是複雜多變,從官員到美食家,從詩人到工程師,跨度之大,令人嘆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蘇軾和數百年後歐洲「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達·文西有幾分相似:他們對自然、對知識,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能夠在不同的領域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最終活成一代傳奇人物。這樣看來,稱蘇軾為「文藝復興式天才」並不為過。
  • 蘇軾:宋朝第一大吃貨,用詩詞寫下「舌尖上的宋朝」
    蘇軾的一時有感而發,在江水邊念出了千古絕唱。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流傳千古。所以後人在提起蘇軾的時候都會說他是宋朝一代文豪。但是你以為他只能寫這些詩詞名句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其實蘇軾可還是一個資深吃貨,都可以說他是個美食家了呢。其實古時候的君子多遠離廚房,文人性雅,大多不會去碰庖廚這樣的大俗之物!可蘇軾不一樣,他可以說是貶到哪,吃到哪,甚至讓你忽略了他的苦難,而愛上了他的樂觀。
  • 王安石要長江中峽水,蘇軾取了下峽水,泡上一壺茶一眼被識破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中,眾人在櫳翠庵品茶,妙玉給賈母泡茶,用的是「舊年蠲的雨水」,而後單獨招待寶玉、黛玉、寶釵,用的又是「五年前她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時,收的梅花上的雪,用鬼臉青的花甕埋在地下,剛取出的」。
  • 蘇軾:被詩詞耽誤的美食家
    這三個地方就是蘇軾被貶三次的地方,看出他心境有多蒼涼。但是越是這種情況,蘇軾的靈感就越多,在黃州的時候達到了他的創作巔峰,像《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都寫在這個時候,流傳下來的名篇也最多。可以說,喝酒是他作詩的靈感來源,也是他的感情寄託。說完了喝酒,再來說說美食。
  • 蘇軾:兼文詩書美食家,浪跡天涯,中國歷史上被貶最遠的一名詩人
    而這次蘇軾寫的文章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得到了各位考官們的一致讚賞。但是由於據說歐陽修害怕是其弟子曾鞏的文章,故而把蘇軾的文章暫列第二,並一時論定其文採必然「獨步天下」。有人說此"二蘇"為大宋未來的宰相,有人說蘇軾是文曲星下凡,不管怎麼樣,北宋,文人的地位從來沒有高過,反之亦然成立。
  • 舌尖上的大宋:吃貨蘇軾的美食之旅
    而每個時代,都有幾個吃貨,上下五千年,要說把吃跟文學緊密連接起來的人,必須要提一下蘇軾!歷史上有位姓曹的老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美食!某峽谷裡一位姓安的燒火丫頭也總把「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掛在嘴上。要說我們蘇軾蘇大家,不光文學造詣高,那也是為實打實的老饕,可謂吃貨集大成者,還是不記得《赤壁賦》裡就說「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
  • 《上新了·故宮》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展
    本周六《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三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聶遠、李沁將深度探索「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共同揭秘蘇東坡的生平,同時郭京飛也將驚喜參與場景復現,「神還原」《赤壁賦》的壯闊情境。
  • 《上新了·故宮》| 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展
    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展 郭京飛神還原《赤壁賦》情境  國際在線消息:故宮博物院集中國古代建築與文物收藏之大成,這些有形的存在留給我們的不僅是親眼目睹的歷史,更是精神上的溯源。本周六《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三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聶遠、李沁將深度探索「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共同揭秘蘇東坡的生平,同時郭京飛也將驚喜參與場景復現,「神還原」《赤壁賦》的壯闊情境。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主人公葉放:美食有道
    食者,吃與喝,既是生活的內容,也是生命的方式。美食者,好食,善食,樂食,把人類的生存必需,演變成人類的欣賞享受。從吃飽到吃好,從隨便吃到講究吃,隨著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以食為天的中國人對吃喝自有一番道理,可以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本美食譜。
  • 詩詞與肉,家國情懷,萬花筒式的文人──蘇軾
    又比如「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他們都在各自領域裡獲得最極致的認可,可是一個人把幾個興趣愛好都做到了極致又是什麼體驗呢,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堪稱文化界的「文人萬花筒」蘇軾吧。 蘇軾當世留存的畫作僅有「三幅」,也沒有在畫作上有技壓群雄的表現,然而蘇軾卻提出了「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繪畫思想,強調神似和內涵的統一,讓畫作更有文人的思想情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
  • 原來蘇軾也是斜槓青年,除了文學之外,在這五大領域也很有成就!
    蘇軾是中國古代文壇上的重要領袖之一,他在文學領域中的散文、詩歌、詞賦三大版塊,都有非常高的造詣,所以很多人習慣性把蘇軾稱為大文豪。但筆者認為,與其說蘇軾是個大文豪,倒不如說他是個斜槓青年。蘇軾大眾之所以了解蘇軾,完全是因為他的詩詞,比如《赤壁賦》《念奴嬌》等,即使沒讀過也聽過吧?
  • "圍爐夜話":盤點名人冬日最愛暖心菜 蘇軾莫言也是美食家
    蘇軾:雪天不忘「春鳩燴芹菜」 大學士蘇東坡不僅是北宋的大文豪,同時也是一位造詣很深的美食家!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東坡肉之外,蘇軾心心念念的還有另一道菜,那便是春鳩膾芹菜。 蘇東坡曾在其代表作之一的《東坡八首》中寫道:「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
  • 文人之蘇軾:一生顛沛流離,卻驚豔了古今,溫柔了歲月
    蘇軾,算得上是其中翹楚。他的一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舉動,也沒有一本通俗的小說或傳記去描述他的經歷、生活。《蘇東坡傳》雖然寫的美,但畢竟沒有像四大名著一般流傳開來,所以蘇軾的形象在民間是多有模糊的。那麼,今天筆者就為大家來簡單介紹下,蘇軾,這個經驗古今的奇才。
  • 蘇軾想吃鄰居家的煎餅,專門寫了首詩討要,通篇大白話,可愛得很
    王國維先生這樣評價蘇軾:「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是的,蘇軾對兩宋詞壇的影響正如李白之於唐詩。但很顯然,蘇軾比李白有趣得多。至少在面對人生的困境時,蘇軾要比李白豁達得多。「百物無」其實一語雙關,既是指郊外什麼都沒有,沒有下酒菜,所以要提前帶一些。同時,也是指自己心裡無所掛懷的灑脫。飲酒對於文人來說,從來都是有特殊意義的。對於生活條件不錯的文人,飲的都是金樽清酒,李白的詩裡經常出現「清酒」。而落魄文人則愛在詩裡寫「濁酒」,比如杜甫的「潦倒新停濁酒杯」,範仲淹的是「濁酒一杯家萬裡」。但蘇軾葫蘆裡掛的是「錯著水」,這就是他有趣的地方。
  • 文人的較量 (5)
    (原標題:文人的較量 (5)) 那年,蘇東坡三十四歲
  • 有關元宵節的古詩詞裡,你能否感受到,古代文人情感的溫度?
    但凡在官場混得較好的文人,其詩作大都比較平庸。或許是他們在經營官場上,投入了過多精力的緣故吧!據說施潤章有300多首詩作,可幾乎沒有那首流傳下來。這首《元夕詩》描寫節日的歌舞昇平,沒啥特色。但末流詩人顧潤章,是一流的伯樂。他是個有溫度的人,蒲松齡一輩子都感激他。
  • 蘇軾發明美食不止東坡肉 孫中山配製「四物湯」
    新春佳節,除了和家人團聚,還有一個重頭戲便是品賞「舌尖上的中國」。美食的傳承倚賴菜譜。歷史上,到底誰在撰寫美食菜譜?是珍饈的製作者,還是品嘗者?  文人掌握美食話語權  曹丕《典論》云:「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意思是說,一代為官的富貴人家只知道住好房子,富有三代的人家才懂得穿衣吃飯。
  • 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蘇軾:被寫詩耽誤的美食家!
    蘇軾是被寫詩耽誤了的美食家?
  • 中國千古第一文人——蘇軾
    蘇軾散文藝術特色:一、「辭達」、「通脫」,有圓活流轉、錯綜變化和自然真率之美。二、善於用比喻,多形象思維。如《前赤壁賦》三、有詩化傾向,以情感和才氣為文,富於想像。蘇軾的詩歌一、蘇軾詩歌的分類:1.社會政事詩:反映民生疾苦和時政得失的詩篇,如《荔枝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