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一位光芒四射的大文豪,他的詩詞文章流傳千古,他的精神思想綿延至今。
蘇軾既是一位豪邁而豁達之人,從他那首千古名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便可以看出。
同時,蘇軾又是一位細膩而充滿溫情之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見證了他對亡妻的思念。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則是蘇軾的另外一個身份--「美食家」。
在蘇軾眼中,江水中的魚,山林中的筍,果園中的鮮果都是他的盤中餐,甚至連有毒的河豚也要拼命一嘗。
正如蘇軾被貶黃州之後所作的《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在他看來,自己從出生便是來人間享受美食的,雖然仕途之路頗為不順,但是美食之路卻搞得紅紅火火。
在黃州的歲月中,雖然清苦,初到黃州,甚至還需要借住在寺廟中,每天過的日子是布衣蔬食,隨僧一餐,差為簡便。
然而,適應能力極強的蘇軾很快便尋找到生活的樂趣,沒有房屋,自己蓋東坡雪堂,沒有羊肉,自己發明廉價美味的東坡肉,可以說,蘇軾真正做到了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蘇軾對待生活最大的特點是就地取材,身在長江邊,可以吃新鮮的江魚,在山林中,可以品嘗鮮嫩的竹筍,而且他能將最廉價的食材做成最美味的飯菜。
可以想像,一代文豪蘇軾每天在廚房中切菜做飯的場景,真是覺得可愛至極。
美食,成了蘇軾在貶謫路上的精神寄託,他可以在任何惡劣的環境中尋找到樂趣,雖然朝廷不能容於蘇軾,那便到廣闊的天地中尋找真正的生活,與山中清風作伴,與江上明月對詩,真正做到了清風明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蘇東坡不僅會親自做美食,而且還寫食譜,流傳甚廣的《豬肉頌》便是如此,詩中寫道: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在做東坡肉的時候,並沒有放很多名貴的調料,只是簡單地告訴我們洗淨鍋,少放水,用文火燉便可。看來,火候的掌握至關重要,正如人的生活也要掌握火候和分寸。
蘇軾的一生,尤其是後半生幾乎都是在貶謫中度過,雖然被貶之地環境一次比一次惡劣,但是蘇軾對人生的態度卻是愈發積極而豁達。
在黃州,蘇軾親自發明一系列東坡肉菜系;
在惠州,蘇軾便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嘗盡人間鮮美的荔枝;
在儋州,蘇軾嘗試吃別人都不敢吃的生蠔,還寫信給弟弟,調侃千萬不要告訴朝廷官員,免得他們寧願犯錯誤也要來這裡和他搶生蠔。
蘇軾自己的苦他當然知道,但是他卻將生活的清貧當作人生的調味劑,在他看來,發現並享受人生之趣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