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從未負國:七七事變後,這些四川人的表現太讓人感動

2020-12-13 歷史客棧

1938年1月20日,川軍總司令劉湘在抗戰前線病逝,臨終前留下了那封著名的遺囑——

「餘此次奉命出師抗日,志在躬赴前敵,為民族爭生存,為四川爭光榮,以盡軍人之天職。不意宿病復發,未竟所願。今後惟希我全國軍民,在中央及蔣委員長領導之下,繼續抗戰到底。尤望我川中袍澤,一本此志,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以爭取抗戰最後之勝利,以求達我中華民族獨立自由之目的。此囑。」

自古道:「川人從未負國」,遠有釣魚城之戰,近有更加壯烈的抗日戰爭,川軍都是主力。今天,就來看看七七事變後,四川人是如何鐵血報國的。請先準備好紙巾。

七七事變前,何應欽正在重慶進行整軍。因整軍牽扯到川軍的利益,很多川軍將領都很抵制,甚至聲稱,如果何應欽敢削弱川軍,川軍就退出南京政府。

何應欽無計可施,整軍陷入僵局。

然而,當七七事變的消息傳來後,所有川軍將領義憤填膺,立即找到何應欽,說:「只要能北上抗日,不管南京提什麼條件都同意!哪怕把川軍都打光,也要把日寇趕出去!」

很快,「各界民眾歡送出川抗敵將士大會」在成都召開。面對數萬名群眾,第45軍軍長鄧錫侯激動地說:「我們四川人,是非常具有愛國傳統的,黃花崗烈士有四川人,辛亥革命有四川人,護國之役也有我們四川人。當前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存亡關頭,我們身為軍人,受四川人民二十餘年的供養,當然要拼命爭取歷史的光榮,籍以酬報四川人民。此次出川抗戰,戰而勝,凱旋而歸;戰如不勝,決心裹屍以還!」

在第21軍出川抗日誓師大會上,饒國華師長發表誓詞:「過去打內戰,對不起蜀中父老,此次奉命出川抗戰,誓竭股肱之力,繼之以堅貞,用盡軍人天職,決心率所部效命疆場,不驅逐倭寇,誓不還鄉!」

饒國華為了免除後顧之憂,還專程回到老家,為老母親提前辦了七十大壽,併到祖墳前跪拜。臨行前,對妻子藍紫仙囑咐道:「我這次為國而戰,義無反顧。自古忠孝難兩全,老母年高,望盡心奉養,孩子尚幼,也望盡心輔導,讓他們記住,他們的父親是為國盡忠的!」

1937年12月1日,饒國華在南京保衛戰中壯烈殉國。

就連名聲不怎麼好的四川軍閥楊森,在七七事變後,也主動率軍北上抗日。

從貴州出發時,當地20多萬市民自發趕來相送,各種吃的、穿的都送到戰士手中。楊森感動地說:「今天見到那麼多民眾歡送我們,我流了好幾次淚。我是個老軍閥了,打了幾十年仗,全是中國人打中國人,遭到民眾唾罵,實在是沒意思,對不起國家和民眾。如今我們在抗日救國的口號下,與民眾站在一起,我代表全軍將士,向貴州民眾發誓:川軍寧作戰死鬼,不當亡國奴!」

楊森說到做到,率18000多人參加了淞滬會戰,打得極為慘烈,傷亡高達7000多人,被評為淞滬戰役中最能打的5個師之一。

在民間,同樣掀起了一股抗日熱潮,熱血青年們紛紛報名參軍,誓殺日寇。

四川安縣青年王建堂出發時,父親送來一面旗,正中寫了一個大大的「死」字,右邊寫著:「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上盡忠。」

左邊寫著:「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1937年9月,第23集團軍在成都招收戰地服務員,當時正在讀高中的黃士偉毅然報名參加,但是直到部隊出發前一天晚上,黃士偉才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

父親黃麟鰲曾參加過同盟會,也是一位愛國志士,對兒子說:「你有這樣的心,為父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會阻擾你。」並提筆寫了一首勉子出徵詩:「驚濤駭浪襲神州,錦繡河山淪逆流。破釜沉舟乘鐵馬,請纓抗日復金甌。憂時應效範文正,生子當如孫仲謀。天下興亡皆有責,豈圖富貴著春秋。」

四川一所中學的學生韓燦如,也決定投筆從戎,回家對母親說:「國難當頭,形勢緊迫,我不去不行。家裡兄弟三人,總得有一人從軍。自己去總比抽丁好,您就當少生了我這個兒子吧。」

母親一直在不停地流淚,但始終沒有說一句反對的話。

據統計,在抗戰時期,四川共出兵350多萬,傷亡64萬,無論是參戰人數,還是傷亡人數,都是全國最多的。

本文開頭提過一句話「川人從未負國」,其實這只是前半句,後面還有半句:「國人決不負川!」看看抗戰時期的四川人,確實值得我們敬重!

相關焦點

  • 5.12汶川地震十周年丨川人從未負國,國人亦不負川
    當時國內曾流傳一句無比振奮人心的話,叫做「川人從未負國,國人亦不負川」。災後舉國之力,援救災區的行動,正是應了後半句。而前半句,很多國人卻未必解其深意。四川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三次人口大衰減階段。而每一次,都與「川人從未負國」息息相關。
  • 【四川地震5死63傷】川人不曾負國, 國人絕不負川!
    據九寨溝縣應急辦電話報告,據初步統計,九寨溝縣漳扎鎮M7.0級地震目前已造成63人受傷、5人死亡(死者均為遊客)。此刻,很多人已經安心地睡去。因為還有人,已經背起行囊行進在路上。地震發生後,四川省公安消防總隊立即啟動地震救援應急響應機制,目前已調派6個支隊的610餘名官兵、8隻搜救犬向震中地區開進增援。
  • 抗戰老照片背後故事:壯士出川8年,26萬袍澤戰死,川人未曾負國
    抗戰期間,共有350餘萬川軍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幾乎參加了抗戰中的所有大型戰役。圖為川軍死字旗。25歲的四川男兒王建堂本是一名書生,七七事變後他和許多中華熱血男兒一樣,主動請纓殺敵組建了一支義勇隊開赴沙場,途中父親王者誠得知兒子請纓出川抗日後,立馬給兒子寄去了一面旗子,中間的「死」字十分醒目,字裡行間中都透露著老父親濃濃的愛國情懷。
  • 捐兒菜送菜譜 川人一腔熱血滿腹感恩情
    我們看到,在這些全網刷屏的熱力事件中,讓人激賞的主角們,就是你我身邊的普通人。他們響應國家號召,聽從專業建議,顧全大局、科學防護、約束自己;他們替人著想、為社會出力;他們中不少人勇敢「逆行」,在抗疫一線盡職盡責。在他們身上,展現出可貴的主人翁意識,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 24字人文精神濃縮川人品格、品質、品性 這是四川人的靈魂和旗幟
    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譚平認為,川人崇德的例子不勝枚舉,「都江堰有二王廟,成都有武侯祠、杜甫草堂甚至望江樓,崇州有陸遊祠……它們紀念的對象很多都不是四川人,但只要在歷史上做出過貢獻,川人都表現出了對他們的崇敬。這是川人最高貴的品格:只認道德的高度而不問出身。」而巴山蜀水雖然風光峻美,卻也因此生存條件險惡,讓川人漸漸粹煉出務實的生存智慧和本領。
  • 抗戰八年,為什麼說,川軍從未負國?無川不成軍!
    而川軍的工兵營每次挖戰壕的時候都要找老百姓借鋤頭,所謂的海軍戰艦就是一輪小貨船,而且還是那種噸位特別小後坐力特別大的那種。當時的四川軍閥普遍沒什麼文化,甚至大多數官兵連地圖都看不懂,反而軍閥普遍妻妾成群,一個軍閥楊森公開的姨太太就有12個,比他軍隊裡的軍官還要多。而且當時川軍的內戰,基本上都不下什麼死手,畢竟都是鄉裡鄉親的,所以川軍所謂的內戰基本上就是村民聚眾鬥毆,菜雞互啄的那種。
  • 說方言,是川人最驕傲的選擇 | 四川方言
    這些一代代傳承下去的民間民俗都會有相應的載體。這些載體或許是一種食物,或許就是兩三個字的方言詞。 02 四川方言中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四川方言裡有很多詞彙都是用普通話無法解釋清楚。這些詞彙緣於四川人多年來生活的積累,只有長期生活在四川的人才能明白這些詞的細微意思。
  • 日本人要在四川設領事館,川軍上將:老百姓打死日本人,概不負責
    無川軍不成軍每次寫到川軍,我就感慨萬千,川軍真乃國之軍魂,抗日戰爭時期,出川軍力達到了350萬,據戰後統計,川軍在此次戰役中犧牲了60萬,那個時候就流傳一句話「無川不成軍」,川軍打仗不含糊,川軍出身的將軍更不含糊,在1926年駐萬縣楊森將軍,
  • 甜豆腐腦,鹹豆腐腦,都不如四川這種豆腐腦過癮,川人太會吃了
    縱覽南北,口味大不相同,如一個簡單的豆腐腦,北方人愛吃鹹口的,而南方人只鍾情甜口的,其實除了這兩種口味,四川還有另外一種吃起來超過癮的豆腐腦
  • 日本人在成都修建領事館,劉湘警告:百姓打死日本人我不負責
    這是「四川王」劉湘臨終前對所有川軍留下的遺言,這句遺言不僅激勵著川軍堅持抗戰,更激勵了全民族抗戰的決心。作為四川省主席國民黨一級上將的劉湘相信大家非常熟悉,雖然他早期打了多年的內戰,但在日本人入侵時他卻表現出一個軍人該有的愛國之情。
  • 四川話版《茶館》什麼樣?濮存昕:把川人的風採亮出來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見習記者 李雨心今年是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茶館》劇本發表60周年,四川人藝特意推出四川話版《茶館》致敬經典。「一部經典劇作應該活在每個時代的舞臺上,而不是塵封在書架上。」11月13日晚,四川話版《茶館》的首次合成彩排在德陽上演。當晚7:30,隨著三聲鐘響,燈光漸熄,紅色的帷幕慢慢拉開,四川風味兒的茶館展示在觀眾的眼前。聽著王利發用四川話調侃唐鐵嘴,滿臺方桌竹椅間,茶客們川話龍門陣擺得興起,正在採耳的茶客,背景音中「冰粉兒、涼糕、涼粉兒、涼麵」的吆喝聲,都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川味兒」。
  • 懸崖上的三多寨被譽為川南第一寨堡,神秘的飛機洞見證川人的英勇
    四川東部的冬天,天氣總是陰陰沉沉的,想等到一天豔陽高照那必須得有足夠的耐心,陰冷的感覺讓習慣了乾冷的北方人特別不適應,明明溫度還有10度左右,體感卻絲毫不亞於北方的寒冬,只有裹上厚厚的棉衣。我們的旅程離開重慶,本要一路向南直接進入貴州,後來一琢磨,又不願意錯過自貢的美食和宜賓的壯美江景,又折返回四川,誰知就是這一折返卻又遇到了無數的驚喜。途徑內江,聽當地人說千萬不要錯過白馬豆花和內江牛肉麵,我就決定選擇白馬豆花去嘗一嘗,店鋪往往也是小店,只有三種食物就是豆花,牛肉,和燒白。
  • 四川火鍋——吃火鍋的日子,成就無數川人的記憶
    想起了前段時間微信裡標題為「四川人用火鍋底料漱口?是誰給你問這些的勇氣」的文章,調侃了人們關於地域的一些定勢認識。中國太地大物博了,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習慣給城市貼上一些標籤。比如「你山西的!挺能吃醋的吧!」,「你溫州的,那你們家是不是開皮革廠?」,「你東北的,會說東北話嗎?
  • 四川人的這些美食,一般人吃了受不了
    大家好,提到四川,您最先想到的是什麼?變臉?火鍋?川妹子? NO!對於一個吃貨而言,四川就是美食天堂,無與倫比的美味,讓人慾罷不能。古語說,少不入川,老不離蜀,因為川渝一帶的美食真的太多了! 鮮、香、麻、辣這四個字簡直就是為川菜量身定做的。
  • 詠歸川年夜飯|四川人的鄉愁,就在過年的一口腊味裡
    📍 詠歸川·安仁南岸美村🗺️ 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清源村📞 028-81290092春節即將到來,四川人的春節裡最不能少的,便是這一口川式腊味瓦當瓦舍同集團下的度假酒店品牌詠歸川在新年之際特推出三款春節套餐讓你從鄉野美景與家人一起共享團圓宴
  • 巴基斯坦人如何對待中國人?看到這些細節,有點讓人感動!
    巴基斯坦人如何對待中國人?看到這些細節,有點讓人感動! 當地人民對待我們非常友好,那麼巴基斯坦人是如何對待中國人的呢?
  • 閒話四川——成都遊記(一)
    天寶十三年(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不願受辱的百姓與士人隨唐玄宗「幸蜀」,才使得唐朝沒有亡於胡人之手,與之類似的還有一百多年後的唐僖宗。南宋末年忽必烈率兩路軍隊南下,西進,夾攻四川,企圖一舉滅亡南宋。
  • 57天,1463人,這就是四川援鄂醫療隊的力量!
    /// 就在前幾天,被全川掛念了快兩個月的那群人,終於回家了! 四川人民最寶貝的華西醫生們,此次緊急集結,在臨行之前莊嚴宣誓:馳援武漢,川人決不缺席!
  • 「七七事變」八十周年 藍綠紀念抗戰冷熱兩重天
    7月7日是「七七事變」80周年,民進黨當局漠然冷對,取消了過去臺當局逢五逢十周年都會辦的「七七抗戰」紀念展。與之相對的,中國國民黨此次加碼紀念活動,舉辦了研討會和紀念大會。面對抗戰歷史,藍綠表現大相逕庭,折射島內兩種史觀的衝突角力。
  • 川人出境首選香港 來川的美國人最多
    川人出境最愛去哪兒?老外來川最愛去哪兒? 川人出境首選香港 來川的美國人最多   ■ 天府早報記者 馮濜  1月16日,四川公安出入境發布了「2018年四川公安出入境大數據」,去年全省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門籤發中國公民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