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20日,川軍總司令劉湘在抗戰前線病逝,臨終前留下了那封著名的遺囑——
「餘此次奉命出師抗日,志在躬赴前敵,為民族爭生存,為四川爭光榮,以盡軍人之天職。不意宿病復發,未竟所願。今後惟希我全國軍民,在中央及蔣委員長領導之下,繼續抗戰到底。尤望我川中袍澤,一本此志,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以爭取抗戰最後之勝利,以求達我中華民族獨立自由之目的。此囑。」
自古道:「川人從未負國」,遠有釣魚城之戰,近有更加壯烈的抗日戰爭,川軍都是主力。今天,就來看看七七事變後,四川人是如何鐵血報國的。請先準備好紙巾。
七七事變前,何應欽正在重慶進行整軍。因整軍牽扯到川軍的利益,很多川軍將領都很抵制,甚至聲稱,如果何應欽敢削弱川軍,川軍就退出南京政府。
何應欽無計可施,整軍陷入僵局。
然而,當七七事變的消息傳來後,所有川軍將領義憤填膺,立即找到何應欽,說:「只要能北上抗日,不管南京提什麼條件都同意!哪怕把川軍都打光,也要把日寇趕出去!」
很快,「各界民眾歡送出川抗敵將士大會」在成都召開。面對數萬名群眾,第45軍軍長鄧錫侯激動地說:「我們四川人,是非常具有愛國傳統的,黃花崗烈士有四川人,辛亥革命有四川人,護國之役也有我們四川人。當前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存亡關頭,我們身為軍人,受四川人民二十餘年的供養,當然要拼命爭取歷史的光榮,籍以酬報四川人民。此次出川抗戰,戰而勝,凱旋而歸;戰如不勝,決心裹屍以還!」
在第21軍出川抗日誓師大會上,饒國華師長發表誓詞:「過去打內戰,對不起蜀中父老,此次奉命出川抗戰,誓竭股肱之力,繼之以堅貞,用盡軍人天職,決心率所部效命疆場,不驅逐倭寇,誓不還鄉!」
饒國華為了免除後顧之憂,還專程回到老家,為老母親提前辦了七十大壽,併到祖墳前跪拜。臨行前,對妻子藍紫仙囑咐道:「我這次為國而戰,義無反顧。自古忠孝難兩全,老母年高,望盡心奉養,孩子尚幼,也望盡心輔導,讓他們記住,他們的父親是為國盡忠的!」
1937年12月1日,饒國華在南京保衛戰中壯烈殉國。
就連名聲不怎麼好的四川軍閥楊森,在七七事變後,也主動率軍北上抗日。
從貴州出發時,當地20多萬市民自發趕來相送,各種吃的、穿的都送到戰士手中。楊森感動地說:「今天見到那麼多民眾歡送我們,我流了好幾次淚。我是個老軍閥了,打了幾十年仗,全是中國人打中國人,遭到民眾唾罵,實在是沒意思,對不起國家和民眾。如今我們在抗日救國的口號下,與民眾站在一起,我代表全軍將士,向貴州民眾發誓:川軍寧作戰死鬼,不當亡國奴!」
楊森說到做到,率18000多人參加了淞滬會戰,打得極為慘烈,傷亡高達7000多人,被評為淞滬戰役中最能打的5個師之一。
在民間,同樣掀起了一股抗日熱潮,熱血青年們紛紛報名參軍,誓殺日寇。
四川安縣青年王建堂出發時,父親送來一面旗,正中寫了一個大大的「死」字,右邊寫著:「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上盡忠。」
左邊寫著:「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1937年9月,第23集團軍在成都招收戰地服務員,當時正在讀高中的黃士偉毅然報名參加,但是直到部隊出發前一天晚上,黃士偉才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
父親黃麟鰲曾參加過同盟會,也是一位愛國志士,對兒子說:「你有這樣的心,為父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會阻擾你。」並提筆寫了一首勉子出徵詩:「驚濤駭浪襲神州,錦繡河山淪逆流。破釜沉舟乘鐵馬,請纓抗日復金甌。憂時應效範文正,生子當如孫仲謀。天下興亡皆有責,豈圖富貴著春秋。」
四川一所中學的學生韓燦如,也決定投筆從戎,回家對母親說:「國難當頭,形勢緊迫,我不去不行。家裡兄弟三人,總得有一人從軍。自己去總比抽丁好,您就當少生了我這個兒子吧。」
母親一直在不停地流淚,但始終沒有說一句反對的話。
據統計,在抗戰時期,四川共出兵350多萬,傷亡64萬,無論是參戰人數,還是傷亡人數,都是全國最多的。
本文開頭提過一句話「川人從未負國」,其實這只是前半句,後面還有半句:「國人決不負川!」看看抗戰時期的四川人,確實值得我們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