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昨天在評論區提醒我,馬上要開啟又蒸又煮的模式,準備好了嗎?
確實馬上要進入伏天,今年應該是從7月16日開始,初伏、中伏、末伏,三伏天要到8月24日結束。一年中最熱的日子,「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不要以為躲在空調房裡就萬事大吉,趕快借鑑了解一下古人的妙招,你也可以輕鬆答覆「時刻準備著!」「人皆苦炎夏,我愛夏日長」。
古代的氣溫應該比我們城市的氣溫低一些,沒有鋼筋水泥吸熱保溫,不見空調汽車散熱轟鳴,加之地球母親如今也叫熱。可是他們沒有現在輕薄的衣物,想當初「的確良」面試中國的時候,國人為之驚呼,「的確涼」啊。甚至許多人都不知道「dacron」滌綸,大家都爭相換上「的確涼」,並以此為榮為傲,中國大街上清一色的「的確涼」,蔚為壯觀。
古代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窈窕淑女,天天長衫馬褂、綾羅綢緞、粗布麻衣包裹著,可不敢學放蕩不羈的詩仙李白「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因此低那些氣溫,也不足以抵減厚實的衣物,想想可能比我們更難受。只能羽扇綸巾,或者大蒲扇狂搖,揮汗如雨,哈哈,想多了,古人比我們聰明。
《詩經》中說:「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周朝人都有喝冷飲的記載。當然古代皇宮富人的冰窖、水力風扇、冰鎮飲料等,我們這不用學了。那學什麼呢?
靜心
古人認為,人感覺到熱首先是心熱,因此修心是關鍵,心靜自然涼。詩佛王維有首《苦熱行》,很有代表性。王維在烈日下行走,草木全部焦捲起來,澤川也似全都乾涸,就算穿著輕便的絲織衣物也覺得沉重多餘,濃密的大樹下都感覺不陰涼;忽然思想飛到了宇宙之外,寬廣而寥廓,立即覺得長風萬裡,如江海之中。原來只是顧著身體的不適,不知道心沒有覺悟,就如同忽然得入禪寺門,立即清涼怡人。
白居易詩中也多有記敘「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有心靜,涼生為室空。」
心靜自然涼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也有很深的體會。讓心情快速平靜下來,有諸多方式方法,在這不一一介紹。消暑降溫第一首推靜心,也就是控制你的心情,即環保,又低碳,還能省下不少銀子。怎樣控制運用自如,怎樣如「長風萬裡來」,就看各自的修為了,四季如春不是夢。
飲茶
古人沒有現代醫學研究,但也總結出飲茶是防暑降溫的利器。熱茶比冷飲防暑降溫的效果要好,並且更為持久。無論是大碗茶、煎茶,古人都有飲茶防暑降溫的好習慣。經常飲茶,補充了鉀元素,還能提高人體耐熱的能力。人們在夏天常常熱渴、凝悶、腦疼、四肢乏、百節不舒等等,茶聖陸羽《茶經》中記載,茶的一大主要功效,就是防暑降溫。這些夏日通病,喝茶可以全部解決。
自斟自飲也好,欣賞他人泡茶也行,本來茶道就是一種享受。在欣賞和擺弄茶具時,心情已得以放鬆和愉悅,再加之聞香品茗,如沐春風,「不須何朔飲,煮茗自忘歸」。若陷入緊張工作,也不要忘記砌上一大杯,讓茶葉在水中充分浸泡遊蕩,濃淡皆宜,舉杯豪飲,也是舒爽。
中藥湯劑
現代人防暑降溫偏愛人工降溫方式,空調開得足足的,冷飲一杯接一杯,要不來個暢快的冷水澡。其時熱天人體為了適應環境,非常溼熱,加之快速地局部降溫,極容易暑氣、寒氣加之溼氣等交織內鬥。身體在與之抗衡時會消耗極大,會出現身體乏力、腸胃不暢、胃口不佳、頭腦總覺得不清爽等情況。當身體狀況稍有不佳時,就會出現腸胃不舒服、熱傷風、頭暈中暑等等,也就是老百姓經常說的邪氣傷人,人體自身適應環境及自我調節的能力也將持續下降。
中醫藥保健養生治本
古人可比今人會養身,留下了許多防暑降溫的中藥方子,根據南北各地氣候不同,稍有不一。主要原材料有藿香、薄荷、菖蒲、甘草、金銀花等等,有製作香囊的、有煮水洗澡的、有加入菜餚的、有如煮茶喝的,各地要據當地特點及自身需求,靈活運用。中藥養生,治療預防皆可,常吃也無妨,定能神清氣爽,助你輕鬆渡暑。煩夏莫如賞夏,願與朋友們一同品嘗文化,一同快樂人生。
煩夏莫如賞夏,願與朋友們一同品嘗文化,一同快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