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解暑納涼文化裡的眾多小妙招

2021-01-10 超強海屹

好友昨天在評論區提醒我,馬上要開啟又蒸又煮的模式,準備好了嗎?

確實馬上要進入伏天,今年應該是從7月16日開始,初伏、中伏、末伏,三伏天要到8月24日結束。一年中最熱的日子,「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不要以為躲在空調房裡就萬事大吉,趕快借鑑了解一下古人的妙招,你也可以輕鬆答覆「時刻準備著!」「人皆苦炎夏,我愛夏日長」。

又蒸又煮,椰子全靠肚裡存大量的椰子水

古代的氣溫應該比我們城市的氣溫低一些,沒有鋼筋水泥吸熱保溫,不見空調汽車散熱轟鳴,加之地球母親如今也叫熱。可是他們沒有現在輕薄的衣物,想當初「的確良」面試中國的時候,國人為之驚呼,「的確涼」啊。甚至許多人都不知道「dacron」滌綸,大家都爭相換上「的確涼」,並以此為榮為傲,中國大街上清一色的「的確涼」,蔚為壯觀。

古代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窈窕淑女,天天長衫馬褂、綾羅綢緞、粗布麻衣包裹著,可不敢學放蕩不羈的詩仙李白「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因此低那些氣溫,也不足以抵減厚實的衣物,想想可能比我們更難受。只能羽扇綸巾,或者大蒲扇狂搖,揮汗如雨,哈哈,想多了,古人比我們聰明。

在古代這已是最清涼的裝束

《詩經》中說:「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周朝人都有喝冷飲的記載。當然古代皇宮富人的冰窖、水力風扇、冰鎮飲料等,我們這不用學了。那學什麼呢?

靜心

古人認為,人感覺到熱首先是心熱,因此修心是關鍵,心靜自然涼。詩佛王維有首《苦熱行》,很有代表性。王維在烈日下行走,草木全部焦捲起來,澤川也似全都乾涸,就算穿著輕便的絲織衣物也覺得沉重多餘,濃密的大樹下都感覺不陰涼;忽然思想飛到了宇宙之外,寬廣而寥廓,立即覺得長風萬裡,如江海之中。原來只是顧著身體的不適,不知道心沒有覺悟,就如同忽然得入禪寺門,立即清涼怡人。

烈日下的王維雕像

白居易詩中也多有記敘「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有心靜,涼生為室空。」

心靜自然涼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也有很深的體會。讓心情快速平靜下來,有諸多方式方法,在這不一一介紹。消暑降溫第一首推靜心,也就是控制你的心情,即環保,又低碳,還能省下不少銀子。怎樣控制運用自如,怎樣如「長風萬裡來」,就看各自的修為了,四季如春不是夢。

飲茶

古人沒有現代醫學研究,但也總結出飲茶是防暑降溫的利器。熱茶比冷飲防暑降溫的效果要好,並且更為持久。無論是大碗茶、煎茶,古人都有飲茶防暑降溫的好習慣。經常飲茶,補充了鉀元素,還能提高人體耐熱的能力。人們在夏天常常熱渴、凝悶、腦疼、四肢乏、百節不舒等等,茶聖陸羽《茶經》中記載,茶的一大主要功效,就是防暑降溫。這些夏日通病,喝茶可以全部解決。

中國的茶道

自斟自飲也好,欣賞他人泡茶也行,本來茶道就是一種享受。在欣賞和擺弄茶具時,心情已得以放鬆和愉悅,再加之聞香品茗,如沐春風,「不須何朔飲,煮茗自忘歸」。若陷入緊張工作,也不要忘記砌上一大杯,讓茶葉在水中充分浸泡遊蕩,濃淡皆宜,舉杯豪飲,也是舒爽。

中藥湯劑

現代人防暑降溫偏愛人工降溫方式,空調開得足足的,冷飲一杯接一杯,要不來個暢快的冷水澡。其時熱天人體為了適應環境,非常溼熱,加之快速地局部降溫,極容易暑氣、寒氣加之溼氣等交織內鬥。身體在與之抗衡時會消耗極大,會出現身體乏力、腸胃不暢、胃口不佳、頭腦總覺得不清爽等情況。當身體狀況稍有不佳時,就會出現腸胃不舒服、熱傷風、頭暈中暑等等,也就是老百姓經常說的邪氣傷人,人體自身適應環境及自我調節的能力也將持續下降。

中醫藥保健養生治本

古人可比今人會養身,留下了許多防暑降溫的中藥方子,根據南北各地氣候不同,稍有不一。主要原材料有藿香、薄荷、菖蒲、甘草、金銀花等等,有製作香囊的、有煮水洗澡的、有加入菜餚的、有如煮茶喝的,各地要據當地特點及自身需求,靈活運用。中藥養生,治療預防皆可,常吃也無妨,定能神清氣爽,助你輕鬆渡暑。煩夏莫如賞夏,願與朋友們一同品嘗文化,一同快樂人生。

煩夏莫如賞夏,願與朋友們一同品嘗文化,一同快樂人生。

煩夏莫如賞夏,送上一張清涼的美圖。

相關焦點

  •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納涼
    唐代範燈在《六月》裡寫道:「六月季夏天,身熱汗如漿」;宋代戴復古感到「田水沸如湯,背汗溼如潑」。古人們用「雨」「潑」「漿」「流」來描繪人們在炎熱天氣裡流汗的狀態,生動而形象。白居易《消暑》寫出了「心靜自然涼」的體會。「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全詩寫的是納涼,從自家的庭院樓閣到附近的水榭涼亭都成為納涼勝處。
  • 酷暑來襲,到博物館裡看古人如何消暑納涼
    這座石圭石表通高三點九五米,分上、下兩部分,下部是方形的石座,上小下大呈柳形錐體,名曰「圭」,高約一點九六五米,上部為長方形石柱,名曰「表」,高約一點九五六米,合唐開元尺子的八尺。石表北面距石座上面北邊沿三十七釐米左右,約合唐開元尺一點五尺。
  • 炎炎夏日裡,古人的12個「消暑」小妙招
    在這樣的酷熱裡,你知道古人有哪些「消暑」小妙招嗎?快跟隨詩詞君的步伐,來看一看吧!其中「浮瓜沉李」,指的便是在冷水裡浸過的瓜果。炎炎夏日裡,坐在綠樹濃蔭的庭院中,吃上一塊剛從沁涼的井水中撈出的瓜果,生活那叫一個愜意啊!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
  • 沒想到古人是這麼來解暑納涼的
    天地融化,柏油路上浮動的地氣裡,車輛行人都變形。從陽光裡衝進地鐵站的清涼空氣裡像是從諾曼第的淺海殺進陸地,晚一點就會被烤死或榨乾。冷氣一撲,汗凝成膩子,黏在皮膚表面。我們小區最堅韌的老太太都宣告敗退,拎著摺疊小板凳逃回家裡——她們幾乎總能在並不算怡人的溫度中安坐在住宅樓投下的陰影裡,談笑風生。
  • 文化綜藝《我在頤和園等你》收官 揭秘古人納涼奇招
    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獲悉,4日晚,園林文化類戶外綜藝《我在頤和園等你》將迎來收官。蘇州街特邀總幹事張國立,「頤」式生活首席體驗官、蘇州街特邀幹事鄭爽,蘇州街特邀幹事王鶴棣以及飛行幹事於朦朧將延續「頤式清涼」,挖掘那些隱藏在頤和盛夏線的古人納涼奇招。
  • 有個院子,懷幽納涼,古人眾多優雅詩句表述愜意、樸素的庭院生活
    「雲門製作」—有個院子,懷幽納涼,古人眾多優雅詩句表述愜意、禪意的庭院生活!靜院深深,懷幽納涼,傳統的居住方式,蘊藏著多少天然機趣,荷風逐炎,梧蔭洗地,時時爽籟沁心,鳴蟲贈曲,方池浸月,>處處清幽滌神……古人語,竹風滿院涼無價,最好移床就月明,足解此情,我有一院,無需繁華,何懼炎擾,稱心最樂。
  • 趣談古人納涼詩 | 鳳凰詩刊
    意思是說三九隆冬把冰雪藏儲起來,待到來年夏天納涼時使用。這首詩,可謂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納涼詩」。《詩經.豳風》中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所言的「七月」,並不是烈日炎炎、酷暑難耐的季節。七月火星由西向下降行,故稱「流火」。據一些史料記載,古之酷夏應是六月,故此,古人一些避暑納涼的詩篇,多擬六月自然環境之美筆,妙趣橫生。
  • 古人夏天如何納涼
    在沒有空調、冰箱、電風扇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消夏納涼的呢?閒暇之餘,學習古人的消夏納涼,能從中探究到消夏的奧妙與樂趣。     古人愛玩,尤其是在自然的山水中嬉戲,常常會有大人和小孩一起遊泳、戲水的歡鬧場面。明代李時珍說,垂釣能解除「心脾燥熱」,而暑天炎熱的氣候,往往使人煩悶、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釣釣魚是不錯的選擇。
  • 古人在天氣炎熱的時候怎麼納涼
    時入夏季,天氣一天比一天熱,三伏天裡我們在室外簡直如同置身火山熔巖,唯有空調爸爸才能給一點生存的慰藉這樣子。但現代的生活有空調和電風扇續命,在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們又怎麼度過炎炎夏日呢?所以古代納涼的第一去處,就是地下室。有錢人和皇室大家,會在房屋底下修築地下室,起先是用來儲藏糧食,後來發現下面納涼也極為不錯,地表溫度很高時下面也很涼快。漢代皇室又有了「清涼殿」,作為最高級避暑用房。宋代的時候宮廷裡又出現了鼓風機加上鮮花的搭配,又清涼又芳香。
  • 炎炎夏日,古人如何消暑納涼?沒有空調照樣過夏天!(建築篇)
    可見古人炎暑之天的煩惱。但古人解暑,也各有奇招。尤其達官顯貴,盛夏於他們並非苦惱,而是享受。他們在建造很多建築或景觀時,往往會考慮其消暑功能。以下將對史籍記載和考古發現的著名消暑建築作一梳理 。清暑殿——最早的冷氣設備在北魏洛陽宮城西北部,西距宮城西牆約65米,現存一處方形夯土臺殘跡,下部為內徑4.9、外徑5.62米的圓形建築,著名建築學家楊鴻勳先生推測其為一座備有避暑降溫設施的殿堂,下部儲冰,上部納涼。
  • 古人在炎熱的夏季該如何納涼?《我在頤和園等你》告訴你答案
    頤和園作為全國最著名的皇室園林,在清朝時期一直是皇室親族避暑納涼的寶地,更有著"夏宮"之稱。除了植物繁多,水域面積大以外,頤和園內還隱藏了一些古人納涼的秘寶。近日,在一檔由《神武4》手遊全程陪伴的大型園林文化綜藝《我在頤和園等你》中,蘇州街特邀總幹事張國立,"頤"式生活首席體驗官、蘇州街特邀幹事鄭爽,蘇州街特邀幹事王鶴棣以及飛行幹事於朦朧組成的"幹事團"就開啟了"頤和盛夏"線,一同探索了清朝時期隱藏在頤和園內的那些古人避暑納涼的奇招。
  • 慧旅行 |【透過瑰寶看文化】古人如何消暑納涼之竹衣
    今天又到了【透過瑰寶看文化】系列我們繼續聊古人如何消暑納涼且聽主持人與嘉賓細細道來~
  • 從畫中看古人夏天納涼,這種空調房你絕對想不到!
    那麼,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的古人,他們一般怎樣消暑呢? 古人也有奇思妙想,有的還用水車把水直接送到屋頂,順著屋簷譁譁的流下來,相當於人造瀑布。一般而言,水閣四周茂林修竹,蓮葉田田,閣內鋪上清涼的竹蓆,冰盤裡盛著冰爽的水果……風光迤邐,悠閒恬適,更無空調病之憂,真是納涼的好去處。
  • 夏天消暑的最佳姿勢,古人2000多年前就告訴你了!
    不過這樣的大型設備多是皇宮裡的稀罕物,山人自有妙計,尋常百姓也有自己的消暑妙招。 例如嶺南地區的人們會在室內鑿出深井,夏季打開井蓋就會源源不斷帶來涼氣,天井和狹窄的巷道,自帶自然通風、自遮陽的功能。 不想一直待在屋裡,到深山古寺、柳蔭樹叢處納涼,進入心靜自然涼的境界,也別有一番趣味~
  • 睡涼枕鋪涼簟住涼屋 古人的納涼方式凝聚著浪漫的巧思
    炎熱酷暑的夏日,很多人躲到空調房裡避暑。在中國古代,儘管沒有空調電扇,古人也發掘出了許多低碳、環保的納涼避暑方法。早在《詩經·七月》中,古人就有「鑿冰衝衝」冬儲冰夏用的技巧,涼枕、涼蓆、涼床等納涼物品也都是古人必不可少的祛暑神器。此外,古人還喜歡結伴而遊,在清靜的大自然中飲酒作詩、消暑納涼。
  • 古人夏季如何避暑,最後一種方法簡直了
    後來扇子變結實了,多採用竹子編的,古代人多採用這種方式納涼,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而經濟條件稍好的家庭則會採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輕鬆也顯檔次。  而古時的文人墨客則喜歡在扇面上吟詩作畫,彰顯自己的學識且較為文雅,如果是達官顯貴,一般會有專屬的搖扇丫鬟,"人工風扇"在酷夏之際納涼,這feel倍兒爽!
  • 古人怎麼消暑呢?看紅樓夢裡精緻的夏日飲食,在夏天做小仙女
    那麼,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呢,他們吃什麼消暑?最近紅樓夢的電視劇上了B站,在這部鴻篇巨製,曹雪芹留下的著作裡,我們可以找到一點點的答案。酸梅湯一想到古法消暑,最先想起的就是酸梅湯了。在《紅樓夢》這本古代美食寶典裡,果不其然有酸梅湯的身影。這也是寶玉在夏天的最愛。
  • 歷史丨古人避暑各有妙招 長沙宋人吃冰淇淋
    當下,避暑成了每個市民「最熱」的事情,不少市民都愛窩在空調房裡享受冷氣。 夏日炎炎似火,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避暑呢?「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古人的納涼方法當然不是開窗戶這麼簡單 先秦的「窟室」漢代的清涼殿 兩千多年前就有「空調」
  • 古人夏天都喝什麼「飲料」解暑?推薦六款網紅古法「熟水飲料」
    天氣慢慢變熱了,很多人就開始買飲料喝,覺得能解暑。有人就好奇了,想到古人也會熱,然後又沒有飲料,那他們怎麼解暑呢?其實,古人也喝「飲料」,只是在古代沒有「飲料」這個詞。那古人用來解暑的湯或者水叫什麼呢?
  • 古人說的「竹夫人」是什麼?
    而竹夫人也是民間的叫法,已經口口相傳為大眾所接受,名稱自然很難扭轉過來,詩人也不行,比如黃庭堅,他對這個「竹夫人」就頗有微詞:「蓋涼寢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職,予為名曰『青奴』」,並賦詩一首:簞(dān) 此詩中,竹夫人的功用一目了然,屬於解暑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