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值夏日,動不動就是38/9度。用最近最熱門的網絡用語:你熱嗎,熱不熱,耶、耶、耶、、、、、、、。天要熱死我!肉體感受著火熱數據背後的全球趨勢,不到半小時就能飄出焦香。天地融化,柏油路上浮動的地氣裡,車輛行人都變形。從陽光裡衝進地鐵站的清涼空氣裡像是從諾曼第的淺海殺進陸地,晚一點就會被烤死或榨乾。冷氣一撲,汗凝成膩子,黏在皮膚表面。我們小區最堅韌的老太太都宣告敗退,拎著摺疊小板凳逃回家裡——她們幾乎總能在並不算怡人的溫度中安坐在住宅樓投下的陰影裡,談笑風生。
大多市民直呼「是空調救了我的命。」對於酷暑,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有著同樣的感受,詩人王維就曾吟唱出「思出宇宙外,曠然在遼闊」,熱得他竟異想天開地要到宇宙中去涼快涼快。
這個時候突然想到,古人他們生活的年代不熱嗎?如果熱,他們怎麼降溫避暑的呢?我們現代人好歹生活在一個好的時代,有冰箱,冰淇淋,冰鎮飲料,空調等等。古人呢?他們有什麼,風扇,好像沒有,頂多是有傘,好像並沒多大用。對對有扇子。可以降溫,但想想,能有多大用呢。
我查了查資料覺得古人的智慧確實是很高,如下:
古代人的夏天可比我們想像的有情調多了,而且他們在2000多年前就有自己的「空調房」了。先秦就有窟室,而漢代時期的皇宮裡設有冬夏兩用「空調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唐代,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裡出現了從拂菻國(東羅馬帝國)流傳而來的「進口空調」———含涼殿。就是用水轉動扇葉,風扇對涼水吹,形成冷氣。清涼殿」、涼殿聽這名字,暑熱就消了一半了。
唐末,人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會吸收大量的熱,水溫會降至冰點,凝結成冰。有了人工製冰的技術,普通百姓也能喝點冷飲了。宋人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冰酒,還能品嘗種類豐富的冷飲。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有「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涼水荔枝膏」等消暑神器。除此以外,宋人將冷飲分為兩類,一類是漿,另一類是「渴水」。漿類飲料有涼酸漿、木瓜漿、葡萄漿、楊梅漿等,渴水則有「楊梅渴水」、「荔枝渴水」、「葡萄渴水」、「香糖渴水」、「林檎渴水」、「木瓜渴水」等。
南宋更是奢侈豪華。夏天便來個涼水澡了。在皇宮和達官顯貴的家裡出現了私人浴室。另外還專門設有「冰井務」,專門用來負責貯藏冰塊,研究製作各種消暑降溫的冰鎮食品。官員們還能從「冰井務」領到一份冰鎮福利。
元朝更是厲害了,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冰激凌原型。如元朝人喜歡喝牛奶,怕牛奶腐敗變質,他們會忘杯中加入冰塊,有時候還會加入蜜餞和果醬,人們稱之為「奶冰」。你說是不是世界上最早的冰激凌原型。後來被馬可波羅帶到了西方,最後流傳成為現在的冰淇淋了。
明代皇帝避暑就不僅僅只是在食物上了,看這個記載就知道了:「簷步五舉,飛椽三五舉;柱高一丈,平出簷三尺,再加拽架。」也就是說,他們對建築的要求都是根據太陽的高度角來設計的。有了這樣的設計,皇宮北屋在夏至前後,屋簷遮陽。到了冬至,陽光滿屋,起到了冬暖夏涼的目的。
看了這麼多,我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我們古代先人真是充滿了智慧和實踐。我本以為古人只有通過絲綢等著裝、扇子,然後就是冬季的好留的冰塊來解暑,沒想到會有這麼多智慧的結晶。真是望塵莫及啊!!!還好我們生在了一個好時代,有空調,不然真是沒發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