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古人是這麼來解暑納涼的

2020-12-19 休閒淘閣

現在正值夏日,動不動就是38/9度。用最近最熱門的網絡用語:你熱嗎,熱不熱,耶、耶、耶、、、、、、、。天要熱死我!肉體感受著火熱數據背後的全球趨勢,不到半小時就能飄出焦香。天地融化,柏油路上浮動的地氣裡,車輛行人都變形。從陽光裡衝進地鐵站的清涼空氣裡像是從諾曼第的淺海殺進陸地,晚一點就會被烤死或榨乾。冷氣一撲,汗凝成膩子,黏在皮膚表面。我們小區最堅韌的老太太都宣告敗退,拎著摺疊小板凳逃回家裡——她們幾乎總能在並不算怡人的溫度中安坐在住宅樓投下的陰影裡,談笑風生。

網絡圖片

大多市民直呼「是空調救了我的命。」對於酷暑,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有著同樣的感受,詩人王維就曾吟唱出「思出宇宙外,曠然在遼闊」,熱得他竟異想天開地要到宇宙中去涼快涼快。

這個時候突然想到,古人他們生活的年代不熱嗎?如果熱,他們怎麼降溫避暑的呢?我們現代人好歹生活在一個好的時代,有冰箱,冰淇淋,冰鎮飲料,空調等等。古人呢?他們有什麼,風扇,好像沒有,頂多是有傘,好像並沒多大用。對對有扇子。可以降溫,但想想,能有多大用呢。

我查了查資料覺得古人的智慧確實是很高,如下:

古代人的夏天可比我們想像的有情調多了,而且他們在2000多年前就有自己的「空調房」了。先秦就有窟室,而漢代時期的皇宮裡設有冬夏兩用「空調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唐代,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裡出現了從拂菻國(東羅馬帝國)流傳而來的「進口空調」———含涼殿。就是用水轉動扇葉,風扇對涼水吹,形成冷氣。清涼殿」、涼殿聽這名字,暑熱就消了一半了。

網絡圖片

唐末,人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會吸收大量的熱,水溫會降至冰點,凝結成冰。有了人工製冰的技術,普通百姓也能喝點冷飲了。宋人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冰酒,還能品嘗種類豐富的冷飲。

網絡圖片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有「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涼水荔枝膏」等消暑神器。除此以外,宋人將冷飲分為兩類,一類是漿,另一類是「渴水」。漿類飲料有涼酸漿、木瓜漿、葡萄漿、楊梅漿等,渴水則有「楊梅渴水」、「荔枝渴水」、「葡萄渴水」、「香糖渴水」、「林檎渴水」、「木瓜渴水」等。

南宋更是奢侈豪華。夏天便來個涼水澡了。在皇宮和達官顯貴的家裡出現了私人浴室。另外還專門設有「冰井務」,專門用來負責貯藏冰塊,研究製作各種消暑降溫的冰鎮食品。官員們還能從「冰井務」領到一份冰鎮福利。

網絡圖片

元朝更是厲害了,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冰激凌原型。如元朝人喜歡喝牛奶,怕牛奶腐敗變質,他們會忘杯中加入冰塊,有時候還會加入蜜餞和果醬,人們稱之為「奶冰」。你說是不是世界上最早的冰激凌原型。後來被馬可波羅帶到了西方,最後流傳成為現在的冰淇淋了。

明代皇帝避暑就不僅僅只是在食物上了,看這個記載就知道了:「簷步五舉,飛椽三五舉;柱高一丈,平出簷三尺,再加拽架。」也就是說,他們對建築的要求都是根據太陽的高度角來設計的。有了這樣的設計,皇宮北屋在夏至前後,屋簷遮陽。到了冬至,陽光滿屋,起到了冬暖夏涼的目的。

看了這麼多,我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我們古代先人真是充滿了智慧和實踐。我本以為古人只有通過絲綢等著裝、扇子,然後就是冬季的好留的冰塊來解暑,沒想到會有這麼多智慧的結晶。真是望塵莫及啊!!!還好我們生在了一個好時代,有空調,不然真是沒發活了。

相關焦點

  •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納涼
    文人墨客對於暑熱的感受和納涼方式在詩詞中多有記載。韓愈曾寫過一首《鄭群贈簟》,其中「自從五月困暑溼,如坐深甑遭蒸炊」一句中,他把暑熱比作炭窯和蒸鍋。唐代王轂在《苦熱行》中,把高溫環境比作大洪爐:「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
  • 酷暑來襲,到博物館裡看古人如何消暑納涼
    周公為營建東都洛陽,來這裡測驗日影,至今在登封告成仍留有周公測景臺。古代夏天流行舉辦「避暑會」,孟元老所記載的就是當時開封的戶外納涼活動,比唐代還熱鬧。古人戶外納涼,往往喜歡環境優美之處,如荷塘邊、竹林裡、涼亭水榭、泛舟湖上等。風亭水榭是中國傳統式建築,建於水邊或水上,以供人休息、觀賞風景,古人往往喜歡在水榭邊乘涼,進行戶外活動。
  • 古人在天氣炎熱的時候怎麼納涼
    中國古代,夏季來臨的時候,人們會依靠大自然的產出以及物理規律來生活。所以古代納涼的第一去處,就是地下室。有錢人和皇室大家,會在房屋底下修築地下室,起先是用來儲藏糧食,後來發現下面納涼也極為不錯,地表溫度很高時下面也很涼快。
  • 趣談古人納涼詩 | 鳳凰詩刊
    意思是說三九隆冬把冰雪藏儲起來,待到來年夏天納涼時使用。這首詩,可謂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納涼詩」。《詩經.豳風》中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所言的「七月」,並不是烈日炎炎、酷暑難耐的季節。七月火星由西向下降行,故稱「流火」。據一些史料記載,古之酷夏應是六月,故此,古人一些避暑納涼的詩篇,多擬六月自然環境之美筆,妙趣橫生。
  • 古人夏天如何納涼
    在沒有空調、冰箱、電風扇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消夏納涼的呢?閒暇之餘,學習古人的消夏納涼,能從中探究到消夏的奧妙與樂趣。     古人愛玩,尤其是在自然的山水中嬉戲,常常會有大人和小孩一起遊泳、戲水的歡鬧場面。明代李時珍說,垂釣能解除「心脾燥熱」,而暑天炎熱的氣候,往往使人煩悶、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釣釣魚是不錯的選擇。
  • 炎炎夏日,古人如何消暑納涼?沒有空調照樣過夏天!(建築篇)
    可見古人炎暑之天的煩惱。但古人解暑,也各有奇招。尤其達官顯貴,盛夏於他們並非苦惱,而是享受。他們在建造很多建築或景觀時,往往會考慮其消暑功能。以下將對史籍記載和考古發現的著名消暑建築作一梳理 。清暑殿——最早的冷氣設備在北魏洛陽宮城西北部,西距宮城西牆約65米,現存一處方形夯土臺殘跡,下部為內徑4.9、外徑5.62米的圓形建築,著名建築學家楊鴻勳先生推測其為一座備有避暑降溫設施的殿堂,下部儲冰,上部納涼。
  • 古人夏天都喝什麼「飲料」解暑?推薦六款網紅古法「熟水飲料」
    天氣慢慢變熱了,很多人就開始買飲料喝,覺得能解暑。有人就好奇了,想到古人也會熱,然後又沒有飲料,那他們怎麼解暑呢?其實,古人也喝「飲料」,只是在古代沒有「飲料」這個詞。那古人用來解暑的湯或者水叫什麼呢?
  • 睡涼枕鋪涼簟住涼屋 古人的納涼方式凝聚著浪漫的巧思
    在中國古代,儘管沒有空調電扇,古人也發掘出了許多低碳、環保的納涼避暑方法。早在《詩經·七月》中,古人就有「鑿冰衝衝」冬儲冰夏用的技巧,涼枕、涼蓆、涼床等納涼物品也都是古人必不可少的祛暑神器。此外,古人還喜歡結伴而遊,在清靜的大自然中飲酒作詩、消暑納涼。涼屋:不用電的「空調房」和我們一樣,古人避暑最先想到的也是改造居室環境,修建一個有製冷設備的涼屋度過夏天。
  • 古人夏天如何納涼?看完這些方法,沒電也不怕炎熱了
    一.百變扇子很多人有這樣的記憶,那就是小的時候自己睡午覺,奶奶在旁邊為自己搖著蒲扇,生怕孫子孫女熱得睡不著,其實這種扇子在古代就有了,這是最廉價也是最多功能的納涼神器,不僅能拿著扇風,還能練習打蚊子的技術,除了這種人人都有的扇子,還有一種扇子叫做七輪扇,這是西漢一位大佬發明的,把七片扇子組合起來,通過一個人就可以讓它旋轉起來,和現在的電風扇很像。
  • 古人解暑納涼文化裡的眾多小妙招
    不要以為躲在空調房裡就萬事大吉,趕快借鑑了解一下古人的妙招,你也可以輕鬆答覆「時刻準備著!」「人皆苦炎夏,我愛夏日長」。在古代這已是最清涼的裝束《詩經》中說:「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周朝人都有喝冷飲的記載。
  • 古人在炎熱的夏季該如何納涼?《我在頤和園等你》告訴你答案
    頤和園作為全國最著名的皇室園林,在清朝時期一直是皇室親族避暑納涼的寶地,更有著"夏宮"之稱。除了植物繁多,水域面積大以外,頤和園內還隱藏了一些古人納涼的秘寶。近日,在一檔由《神武4》手遊全程陪伴的大型園林文化綜藝《我在頤和園等你》中,蘇州街特邀總幹事張國立,"頤"式生活首席體驗官、蘇州街特邀幹事鄭爽,蘇州街特邀幹事王鶴棣以及飛行幹事於朦朧組成的"幹事團"就開啟了"頤和盛夏"線,一同探索了清朝時期隱藏在頤和園內的那些古人避暑納涼的奇招。
  • 萬萬沒想到!原來古時杭州人是這樣過夏天的
    今天,小編帶你穿越到古代,去看看那時候人們的納涼方式。皇室建築中,大約從來都不少納涼之所。南宋皇室避暑多選在復古殿、選德殿和翠寒堂。「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這幾乎是那些宮殿的「標配」。
  • 從畫中看古人夏天納涼,這種空調房你絕對想不到!
    那麼,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的古人,他們一般怎樣消暑呢? 古人也有奇思妙想,有的還用水車把水直接送到屋頂,順著屋簷譁譁的流下來,相當於人造瀑布。一般而言,水閣四周茂林修竹,蓮葉田田,閣內鋪上清涼的竹蓆,冰盤裡盛著冰爽的水果……風光迤邐,悠閒恬適,更無空調病之憂,真是納涼的好去處。
  • 沒想到,酒釀還能這麼吃
    沒想到,酒釀還能這麼吃 它就是酒釀饅頭 在杭州富陽普及程度堪比片兒川 是杭州這兒家家戶戶都會吃的小吃 捏上十八回還能恢復原狀,常常賣脫銷 小鹿跟當地人學習了這古法美味 來看看是怎麼做出的吧
  • 古人說的「竹夫人」是什麼?
    而竹夫人也是民間的叫法,已經口口相傳為大眾所接受,名稱自然很難扭轉過來,詩人也不行,比如黃庭堅,他對這個「竹夫人」就頗有微詞:「蓋涼寢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職,予為名曰『青奴』」,並賦詩一首:簞(dān) 此詩中,竹夫人的功用一目了然,屬於解暑聖物
  • 沒空調沒WiFi,古代人怎樣避暑?來大唐芙蓉園景區裡能找到答案
    其他的景區可很少有這樣的設備,想感受一下古代人的智慧,就來這裡體驗體驗吧。古人們在酷熱難耐的時候,會前往深山或溪流邊尋覓清涼,所以大自然就是他們最好的納涼場所。元代詩人釋英曾經這麼寫道:「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
  • 來納涼!
    36℃左右除了空調、西瓜來解暑江寧這些驛站也非常適合炎炎夏日來此休憩享受愜意的清涼時光在山風的吹拂中來一場泳池牛首山腳下牧周路旁這些鄉村驛站錯落有致地鑲嵌在各大景點之間成為暢遊江寧必不可少的去處之一不妨來江寧這些驛站納涼吧
  • 燥熱的夏天,古人如何用「冰」來降溫、保鮮或製作冷食
    整個遺址呈倒置的長方形稜台狀,內有方形或圓形的柱洞構成柱網,輔助四面簷牆來支承建築的重量,大體似一個「冰窖」。底部設有水道,與外河相通,用於排出過多的融水。窖底發現大量腐殖質土層,並在窖口發現一層層塗抹過的泥痕,當時窖底可能鋪稻糠,窖口塗泥,冰上也用覆蓋稻草,用來封閉隔熱。
  • 揭秘:古人有哪些避暑的小發明?第5、6個我給跪了,不服不行
    面對著一大早就晴空萬裡,熱到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天氣,我只想說,恐怕只有「空調、冰糕、西瓜」可以救我的命了。等等,這要是古代的夏天,在那個沒有冰箱、沒有空調的年代,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一、搖扇子納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最遠可追溯到遠古的虞舜時代。
  • 烏鎮喊你到水鄉夜市納涼解暑
    納涼解暑的水鄉古鎮是個不錯的選擇。其中,位於浙江嘉興的烏鎮還會在今天開啟夜市,小橋流水、青磚黛瓦、搖櫓泛舟……傍晚走進夜市品小吃、逛集市,這種夏日打開方式,你心動了嗎?烏鎮如意橋夜市位於烏鎮西柵景區白蓮塔下,如意橋北側緊依京杭大運河,整個夜市都處於水鄉氛圍之中。沿街可逛集市,沿河可停歇小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