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席捲神州大地

2021-02-17 CafeCulture啡言食語

作者:潘俊明 新加坡咖啡技術師

過去14年,我曾因各種事由和場合前往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2000至2005年間,中國的咖啡文化剛剛萌芽,想找個喝咖啡的地方還不是很容易。在香港,舉目望去更多的是茶餐廳。而在臺灣,諸如但丁咖啡和上島咖啡這樣的連鎖店已然興起。這些店有專供吸菸人士的房間,咖啡師熟練掌握製作拿鐵和卡布奇諾的藝術,那時才是2001年。

2004至2006年,藉助進入人們視野的網際網路社交網絡和Youtube視頻網站,在歐洲、澳大利亞和美國舉辦的各種咖啡師競技比賽得以傳播,世界各地的咖啡師可以近距離觀看並跟進賽況,例如2000年於蒙特卡洛舉辦的世界咖啡師大賽(WBC)、2001年於澳大利亞舉辦的Danes Grand咖啡師冠軍賽和2002年於美國舉辦的NABC和2003年度的全美USBC。

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緊隨世界步伐,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全國各地。經營者主要由年齡段為20至30多歲的青年一代組成,他們視此為擁有自己買賣的良好商機。在極為重視面子的文化環境下,中國人和其他很多亞洲人一樣,認為在像星巴克這樣的咖啡館喝咖啡是一件時髦的事,能夠體現某種社會地位。

所以當國際咖啡連鎖集團在全球擴張之際,可以說他們不自覺地以不同的方式將喝咖啡這一習慣植入到多種文化環境中,即在咖啡館中淺酌一杯不僅時髦,更是一種摩登的生活方式。這一點也恰恰為很多獨立咖啡館鋪平了道路。與麥當勞和肯德基不同,經營咖啡館的一大優勢即每一家店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提供不同的餐食。此外經營者可以將咖啡店打上個人標籤,而不用花錢費力購買特許經營權。因此,在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國興起的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正是在各種獨立咖啡店的推動下進行的,每一家店都致力於創造向消費者提供獨特的飲食和就餐體驗,以此與那些只能提供一般咖啡的平庸咖啡連鎖店區分開。

鑑於咖啡消費日益擴大,星巴克、85度C(臺灣)和太平洋咖啡(香港)等大型連鎖集團紛紛加快在中國的擴張腳步,希望將自己的品牌打入13億消費者心中。自1999年在北京開設第一家店鋪以來至2005年,星巴克已在全國各地開設約120家門店,2005至2014年星巴克又將這一數字擴大到1000多家。這代表在過去9年中,星巴克平均一個月開設8家門店。被視為「臺灣星巴克」的85度C,2013年已經擁有超過392家店鋪。太平洋咖啡(創立於香港但近期被華潤集團併購)則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將門店擴大至千家。這些增長態勢都意味著一件事:咖啡消費量將進一步飆升,即便消費者進入咖啡館已經越來越不僅僅是想來一杯咖啡,他們更希望的是被看到,是將自己融入到這種生活方式中。我相信,咖啡那令人沉醉的香氣和咖啡因讓人慾罷不能的口感,早晚都將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

在世界咖啡師大賽(WBC)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發現,你很少看到來自商業連鎖店的參賽者,選手們總是供職於某一家獨立咖啡館或自己就是老闆,毫不吝嗇地展示著自己的技藝。因此可以說,諸如WBC之類的賽事為獨立咖啡館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在這些賽事上獲獎的咖啡師們會一夜成名,冠軍選手調製的咖啡會立即被世界各地的獨立咖啡館們採用,就連獲獎咖啡師的穿著、行頭和特殊的姿態都會被模仿,所使用的設備也會變得搶手,只是因為其他所有人都希望他們做出的咖啡能跟冠軍的一樣好。那麼先不說這些咖啡館究竟能不能做出和冠軍一樣優秀的咖啡,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冠軍所使用的設備生產商都將大賺一筆,咖啡商也不例外,就連咖啡豆烘焙師也將受眾人追捧。

那麼,到底怎樣才能算是好的咖啡和咖啡館呢?我從日前對深圳埃克斯(Aix Aroma Cafe)咖啡連鎖的拜訪得到一點啟發,優秀的咖啡是對服務極度熱情的咖啡師做出來的。這家公司精心對待所使用的咖啡,悉心培訓手下的咖啡師,讓他們熟知手中的咖啡。但正是懷著要為顧客提供卓越服務的熱情,咖啡師們才動力十足地磨練咖啡製作技藝,以最終能為顧客帶來難忘的暢飲體驗。在我的書中,有寫道他們已經掌握了這一開設獨特咖啡店的真諦,這正是咖啡館能夠迎來送往的基石。作為有著多年從業經歷的咖啡師、曾經擁有8家咖啡店的經營者,我敢說對咖啡的極大熱情和提供顧客最真摯服務的重要性,要遠遠高於對咖啡製作技藝和設備的投入。

咖啡必須價格昂貴並打上最好的標籤,才能讓顧客一次又一次回頭嗎?相信很多顧客和我一樣,每次去同一家咖啡館都喜歡讓自己中意的咖啡師調製飲品。誰會喜歡態度傲慢、對咖啡知識和技藝漫不經心的咖啡師呢?誰會喜歡記不住顧客的口味的咖啡師,即便你已經連續三天點了同樣飲品?亦或者是在某個早晨,咖啡師一臉不希望你點太複雜咖啡的表情,只是因為他一肚子莫名其妙的起床氣,這樣的咖啡,即便說得再好,回味也是苦的。

我很開心,在埃克斯品嘗到由經驗豐富的咖啡師為我烹製的咖啡,同時還有機會在其今年舉行的內部咖啡師比賽中擔任感官評委。雖然比賽提供埃克斯品牌的拼配咖啡,但所有參賽者都選擇了使用由各店售賣的單品咖啡拼配而成的咖啡豆參加比賽。是的!這家咖啡連鎖企業向各家門店提供單品咖啡。也正因如此,咖啡師能夠更加貼心地向顧客解釋咖啡的來源和與其相關的口味。不過更令我感動的是,咖啡師和公司致力於為顧客提供更溫暖服務的決心。

我在香港也有過類似的有趣體驗。這家名為Wah Shing的咖啡店位於較為偏遠的西環地區,創立於1986年,經營者有27年的從業經驗,向附近商戶提供批發烘焙和生咖啡業務。大約十年前,他們在廣州開設了一家店鋪。雖然他們的濃縮咖啡很不錯,但更有名的是其品類繁多的單品咖啡。顧客進來直接挑選想要的商品,或直接按照店家的建議購買最新的烘焙咖啡,香港寸土寸金,像這樣的小鋪面十分常見。

這樣的小店最多能坐下2到3個顧客,他們邊品嘗咖啡邊和店主閒話家常。店主在虹吸壺中衝煮咖啡並為顧客斟上一杯,與此同時,客人們來來往往。就在這裡坐下來寫文章的一小段時間,已經有六七個顧客走進來,點名要店主精心烹製的衣索比亞耶加雪啡(Yirgachaffe)或肯亞尚思妮(Sasini),後者有一股醇厚的香草桃子香氣。

在調製咖啡空隙,店主還不時地在一盤烘焙好的咖啡豆中挑挑揀揀,把壞的揀出,以賣個好價錢。店主快速地告訴我,越來越多的顧客喜歡用手衝和虹吸法製作的咖啡。

臺灣也有一家專注於售賣單品咖啡的店,名叫歐客佬咖啡(Oklao Coffee),這家連鎖不僅出售超過50種單品烘焙咖啡,還賣大量咖啡相關產品。為了更好地展示他們的咖啡,該連鎖還將從中南美洲和亞洲地區進貨用的麻袋鋪蓋在店鋪周圍。顧客有機會在他們店裡品嘗到濃縮咖啡和單品咖啡,用這家店最喜歡的虹吸法製作。

作為新加坡人,我以培訓師和顧問的身份在亞洲各地走動。我一直認為新加坡是亞洲咖啡文化的先鋒,在2010和2011年間確是如此。但在過去的2、3年,我發現這一趨勢已導向亞洲更大的區域,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日本和韓國,2014年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即由日本選手獲得。我也觀察到消費者更能欣賞咖啡文化,亞洲北部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也以更快的速度適應著咖啡文化,全面超過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正如人們所說,需求拉動供給,當東南亞國家繼續沉醉在拿鐵和卡布奇諾的濃香中時,亞洲北部的消費者們也正在發展更具特色的咖啡文化,亞洲的特色咖啡市場也將得到進一步增長和擴大。

點擊文章題目下方「Cafeculture」即可關注平臺!

閱讀原文,請登錄:

www.cafeculture.com.cn

相關焦點

  • 第三波咖啡浪潮興起:洋快餐爭相搭車「精品咖啡概念」
    第三波咖啡浪潮興起:洋快餐爭相搭車「精品咖啡概念」 澎湃新聞記者 宦豔紅 2016-12-14 18:29 來源:澎湃新聞
  • 咖啡故事-第三波咖啡浪潮
    2003年~至今代名詞:咖啡美學化在這波咖啡浪潮中精品咖啡越來越盛行,更加重視地域風味的不同,烘焙避深就淺,更多展示咖啡原本的風味,手衝咖啡成為主流。有第二波咖啡浪潮隨處可見的咖啡店到第三波咖啡浪潮更多的人在家裡製作咖啡飲品,不僅把咖啡作為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第三波浪潮」關鍵在於個人體驗,以及人與咖啡的互動。在這一趨勢的引導下,咖啡廳開始改變外觀設計,並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咖啡的品質上面,並注重咖啡的產地和衝泡方式。
  • 黑咖啡的興起 澳大利亞「第三波咖啡浪潮」新風尚
    越來越多中國的精品咖啡館主前去探訪澳洲精品咖啡市場,上海不少咖啡館以直接運營新鮮澳洲咖啡熟豆作為店內出品的首選。澳洲市場是如何接受並理解「第三波咖啡浪潮」,中國市場又如何借鑑澳洲市場的經驗呢?如果說「第一波咖啡浪潮」是指二戰之後1945年興起的滴濾式的低品質羅布斯塔咖啡,「第二波咖啡浪潮」指的是大規模生產、較高品質的濃縮咖啡和超市中銷售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如今,「第三波咖啡浪潮」如火如荼,眾多烘焙師、咖啡專家和咖啡師參與其中,與消費者分享著他們對於咖啡最高品質的追求,傳播著咖啡在從果實變成杯中美味這一過程中涉及的各類專業知識。
  • 路易莎咖啡全新品牌識別,宣告進入第三波咖啡浪潮
    路易莎咖啡Louisa Coffee(品牌總部)已有多年的歷史,持續與大眾分享他們對於咖啡的熱情。路易莎經營團隊在兩年多前,帶著希望成為「臺灣精品咖啡的領導品牌之一」的期許,迎接第三波咖啡革命浪潮的來襲。此浪潮的核心精神強調咖啡豆的品質、處理過程和享用環境,追求的是咖啡豆本身的風味表現。
  • 第三波咖啡浪潮來襲:咖啡店成為新的社交場所
    如今人們可以毫不費力地說出卡布奇諾和美式咖啡的差別,但能夠說出愛樂壓、手衝壺、V-60、冰滴等區別的人卻寥寥無幾。這些是不同的咖啡製作手法,常常可以在獨立精品咖啡店見到,正是這些獨立精品咖啡店推動了第三波咖啡浪潮。
  • 第三波咖啡浪潮——碳酸咖啡|廣州學調咖啡
    咖啡的賽道上讓各路品牌喧賓奪主,如今農夫山泉也帶著獨具一格的碳酸咖啡風味飲料亮相咖啡市場。這款飲料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竟然代表了農夫山泉打響進軍咖啡市場的第一槍?1、捨棄傳統,創新的產品形式——碳酸咖啡,為何被看好?
  • 第三波咖啡浪潮來襲:數據證明 泡咖啡館促進經濟發展
    如今人們可以毫不費力地說出卡布奇諾和美式咖啡的差別,但能夠說出愛樂壓、手衝壺、V-60、冰滴等區別的人卻寥寥無幾。這些是不同的咖啡製作手法,常常可以在獨立精品咖啡店見到,正是這些獨立精品咖啡店推動了第三波咖啡浪潮。
  • 三波咖啡浪潮在國內製造的是焦慮
    前幾天和一個咖啡館老闆聊天,對方問起了我第四波咖啡浪潮的事兒。   我有些震驚,一個獨立咖啡館關心的不是「糧食和蔬菜」,而是這種虛無縹緲的概念。   在國內,對三波咖啡浪潮、精品咖啡的研究,比多賣出兩杯美式還重要嗎?
  • 第三波咖啡浪潮來襲,「GreyBox Coffee」獲1億元A輪融資
    2016年12月GREYBOX COFFEE應運而生,它把自己的第一家門店開在北京國貿CBD的嘉裡中心,成立之初,它的目標就是一年內成為中國第一的精品咖啡。不到一年的時間,迅速將16家精品咖啡店覆蓋上海,北京,杭州,成都,深圳,重慶,南京等中國主要城市的核心,快速領先中國精品咖啡市場,並讓精品咖啡為大家熟知。
  • 第三次咖啡浪潮來襲
    速溶咖啡、星巴克到精品化的咖啡升級符合「第三次咖啡浪潮」這個定義的咖啡館,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像釀酒一樣的用精細工藝製作咖啡。而按照這樣的劃分,第一代浪潮為咖啡的商品化,即二戰期間美國軍方大力推廣速溶咖啡從而引發的商業行為。第二波浪潮則是由星巴克帶來的咖啡品牌連鎖擴張,通過工業化流水線的方式出售手工咖啡。
  • 太原歐米奇:商業咖啡後,第三波行業新浪潮來了!
    「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最早於1974年被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創始人Erna Knustsen提出,精品咖啡更強調原料的產地,採用中淺度烘焙以強調口感和層次,在製作方面也最大限度的保留咖啡原有的風味。
  • 第三波咖啡潮遭遇中式尷尬,星巴克加入戰局
    同時講究烘焙方式,以便讓最終製作出來的咖啡,能還原咖啡豆的風味和口感。   在生意場上,精品咖啡成了第三波咖啡浪潮的主角。   咖啡發展至今,有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二戰前後,速溶咖啡被大力推廣。第二波是1966年左右,現磨現泡理念開始流行,星巴克成為了這波浪潮的得利者。它通過開設連鎖咖啡館,用工業化的方式流水線生產現泡咖啡。
  • 咖啡發展經歷三波浪潮後,大數據新零售咖啡會是第四次咖啡浪潮嗎
    文/咖啡小芝士從19世紀開始咖啡的發展經歷了三次完整的市場更迭,如今的第四次咖啡浪潮依然開始,「新零售咖啡」如何成為第四次浪潮的主角呢?第一波速溶咖啡主導的咖啡浪潮:在第一波咖啡浪潮中,雀巢速溶咖啡是浪潮的代表。
  • 「GREYBOX COFFEE」獲1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中國精品咖啡浪潮來了嗎?
    「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最早在 1974 年被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創始人Erna Knustsen提出,專指優質氣候、水土下培育的,帶有產地風味的咖啡豆,和商用大宗交易咖啡豆屬於不同交易體系。在美國,精品咖啡店伴隨著第三波咖啡浪潮(第一波以雀巢速溶咖啡為代表,第二波以星巴克商業咖啡為主)進入大眾視野。
  • 世界咖啡浪潮,你經歷了哪一波?
    咖啡發現於非洲,通過宗教戰爭傳遞到歐洲且被廣泛流傳世界各地;飲用方式也從生豆煮水,到烘熟後磨碎烹煮,再到濾渣飲用,接著滴濾壺虹吸壺等一系列烹製咖啡器具誕生,人們為了咖啡從未停止探索步法,發明咖啡機和全自動咖啡機……飲用方式和烹煮方式也跟隨咖啡發展浪潮在變化。你知道第一波全球咖啡大浪潮是什麼嗎?
  • 精品咖啡,只能淺中烘焙?
    主流的第三波精品咖啡現在的咖啡館,經常強調自己是「精品咖啡」。到底「精品咖啡」是什麼?為什麼如野花盛開的自家烘焙中,有超過九成的店家選擇用所謂的淺中烘來詮釋咖啡生豆的風味呢?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咖啡文章,大部分咖啡愛好者應該都聽說過,現在咖啡世界裡正流行的「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第一波、第二波咖啡浪潮在咖啡的世界中各自帶給了屬於那個年代「咖啡」的革命。
  • Costa的尷尬:沒有精品咖啡的命 卻得了精品咖啡的病
    咖啡界最近在談什麼?星巴克的烘焙工坊店?Blue Bottle什麼時候來中國開店?又有哪個精品咖啡黑馬一般橫空出世?就在星巴克一年500新店的瘋狂擴張、精品咖啡雨後春筍般的崛起中,有一個品牌的存在感正在變得越來越弱。它出了什麼問題?我的觀察是:它沒有精品咖啡的命,卻得了精品咖啡的病。
  • 「第三波咖啡革命」
    在日壇公園內的「半山半島」北京會所,世界頂級精品咖啡豆莊園Esmeralda第三代莊園主Rachel女士攜世界頂級Geisha瑰夏咖啡豆首次進入到中國。作為近年來的咖啡新天王,瑰夏帶有輕盈花果香氣,單獨品嘗時亦清淡可口,於是它也成為了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在中國的代表處活力咖啡公司推廣「第三波咖啡革命」的又一利器。
  • 「第二波咖啡浪潮引領者」Peets 進駐中國
    被稱為「第二波咖啡浪潮引領者」的Peets,1966年在美國舊金山起家,如今雖然擁有眾多門徒,卻只有200多家店,且都分布在美國。  星巴克於1999年1月,在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開設中國大陸門店之後,星巴克主導並完成了對中國咖啡市場的啟蒙。  當然,星巴克也獲得了回報:品牌認知、門店規模,以及僅次於美國星巴克的第二大市場。
  • 第三波咖啡潮:咖啡美學化
    上期我們講到了世界上第二波咖啡潮,美國咖啡教父及教母對咖啡精品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讓咖啡市場重新煥發新的生機。今天我們來講講第三波咖啡潮:咖啡美學化。可以說從第二波咖啡潮開始,人們對咖啡的質量越來越關注,而這也是第三波咖啡潮的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