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為什麼會成為七夕節的主角
中國人自古以來以嚴肅規矩著稱,相對於西方人的浪漫熱情來說顯得十分保守。
然而在古人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也不乏有一些突破世俗的愛情故事,被傳頌了幾千年。
在那個婚姻和愛情被藏在屋子裡不能拿出來見人的時代,那些愛情故事就像天空中一顆顆璀璨耀眼的星,讓人心懷神往。
而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就是古人對天空中的星星進行研究,然後加以想像行成的情感故事。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代。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可能之前的年代也有記載,只不過時間太久,資料遺失,後人很難考證了。
古人的世界科技並不發達,很難探尋地球以外的世界。
雖然他們不能像現代人一樣進入太空,但對星星的崇拜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了。
幾千年前中國的農耕業和紡織業都在飛速地發展,牛郎和織女的故事也脫離不開那些年的時代背景。
天上有兩顆星,被當時的古人分別被命名為牽牛星和織女星,在牽牛星和織女星的兩側,還分布著兩顆較小的星星,仿佛是一家四口的模樣。
充滿崇拜與想像力的古人,堅信人死之後的靈魂會飛上天空化作星星,這四顆星也許就是哪個地方的一家人在天空中的樣子,於是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就開始有了雛形。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最早被記載的文獻是《詩經小雅大東》,書中寫道:「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織女星像分開兩隻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
描述天體運行的史書《史記天官書》中寫道:「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
文中提到的「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一顆大星,左右分別是兩顆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叫天孫星,故事中織女是天帝孫女的說法也有了原型。
牛郎星和織女星遙遙相望,被古人想像成了一對夫妻,為後期愛情故事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記載了一首很美的詩歌: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曹丕所著《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漢代末年戰亂頻繁,很多年輕的男子都被迫走上戰場,戰死殺場的人比比皆是。即使最後能活著回來,也是很多年之後的事了。
戰場上不能帶妻攜子,分離和思念在那些年變成常態。此時「牽牛星」和「織女星」已經被描述成了一對很久不見的夫妻,寄託了古人的相思之情。
而七夕節和牛郎織女故事的聯繫,也是古人對自然崇拜的產物。
古人崇拜數字「七」,天上最亮的北鬥七星在那個時代成為人們指路與辨別方向的最好的標尺。
七夕節這一天,本來是有很多習俗。
據說,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云:「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故有人稱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
後來關於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傳說牛郎是個窮苦的放牛娃,養了一頭會說人話老牛。
有一天,老牛告訴牛郎說,有七個仙女將要到池塘裡洗澡,你偷偷把那件粉紅色的衣服藏起來,然後你就會有媳婦了。
牛郎按照老牛的話藏起了仙女的衣服,仙女因為找不到衣服無法回到天庭,於是便和牛郎留在人間生活。(按照現代人的理解,牛郎的做法不被認可,太歧視女性了)
牛郎耕田放牛,織女紡紗織布,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然而就仙女在為牛郎生下兩個孩子之後,被王母娘娘抓回了天庭。
老牛告訴牛郎用自己的皮披在他的身上,他就可以飛去天庭追媳婦去了。
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飛上天空,卻被王母娘娘用一條銀河阻擋了去路。
於是,牛郎和織女只能遙遙相望,每到七夕這一天有喜鵲飛上天空搭成鵲橋,兩個人才能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