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婷婷
最近在賣車位的樓盤和小區很多。
比如我自己住的小區。不久前我去續停車費的時候,被物業告知,開發商要撤場了,走之前想把貨值大幾千萬的車位賣了。
我問了下價格,還算良心,8萬不到。大概是因為便宜,從10月到現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據說已經賣掉一半。
說實話,物業向我推銷車位的時候我也心動過。想著要不要把我現在停的這個位置買下來,畢竟離電梯口很近,而且是一個比較靠邊的車位,被剮蹭的機率會降低很多。
但就在糾結的時候,我無意中搶到了-2層一個離電梯口更近、更不容易被剮蹭的租用車位(-2樓車位暫時不賣)。
雖然停車到-2層不是那麼方便,但這個位置本身太吸引我了,於是,買車位一事就此擱置。
但其他朋友可能就沒我那麼幸運了。
最近很多在糾結要不要買車位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小區可供出租的車位不多,如果現在不買,之後租的車位可能會很遠,而且可能是那種「夾心停車位」,車位大小全看兩邊車主的停車技術和心情~
所以,「為了以後停車的時候可以爽一點,我是不是該趁早買個車位?」
我覺得首先得看小區的車位比。
車位比是指小區"總戶數"與"車位總數"之間的比例。
目前在售的樓盤比較常見的車位比是1:1.2。具化成戶數看,假設這個小區有1000戶住戶,那麼對應的車位大有1200個,如果有2000戶,那就有2400個。
你可能要問,這樣的車位數量算多還是少?
要分情況。
如果是一個人車分流的小區,它的車位絕大部分都在地下,具體還要細分為可售車位和不可售車位。
不可售車位以人防車位為主。人防車位可以出租,數量可多可少,看小區具體情況。
一般情況下,人防車位都有固定的位置,可能集中在某一棟或者某幾棟樓下,不能很好的滿足業主們想要車位離自家門口更近的要求。
從我自己住的小區看,人防車位主要分布在3棟樓下,數量雖然不少但基本上租不到。物業的原話是:「每個人防車位都有幾個業主在排隊。」
租不到人防車位的話,那就只能租可售車位了。
以前可售車位在沒人買的情況下,是可以租給業主的。但前段時間開始,好幾個小區業主爆料說物業(開發商)把本來可以出租的可售車位鎖起來了。
開發商的理由是:這本來就是要賣的車位,沒人買也不見得我一定要出租。
以一個1000戶的小區來說,用於出售的車位可能有七八百個,如果統統不給出租後,就等於只有兩三百個車位可以出租了。對比總戶數來說,這樣的車位數顯然是不夠的。
由此也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你是一個新小區的業主,在了解總車位比的同時,最好再了解一下小區未來的可租車位比和可售車位比,看看自己在不買車位的情況下,有多大概率可以租到位置不錯的車位。
另一種要考慮的情況是:你所買的小區,屬於剛需為主的小區還是改善為主的小區。
剛需為主的小區,一家有2輛車的可能性比較小一些,加上入住率不太可能100%,能達到80%以上(比如我所住的小區)就已經非常優秀了,在這樣的小區裡,不買車位問題也不大。
但如果同樣的比例放在一個改善為主的小區,車位很可能就不夠用了。
比如,據我所知,一般改善為主、且年齡相對年輕的青壯年的家庭,戶均車輛可能不止1,夫妻倆各一輛車的很多,再加上臨時訪客之類的,小區車位會很緊張,最好趁早買,如果可以,直接買兩個也行。
之前我一個住在天元世家的朋友就來找我吐槽,說自己小區的車子太多了,不少業主家都有2輛車,車位完全不夠用,別說小區裡面了,小區周圍都停滿了。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自住為主的改善小區,產品配比不同、業主年齡段不同,車位比也會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同樣是1:1.2的車位比,一個以高層為主+少量洋房的小區,和一個洋房、疊墅為主的小區,後者小區的業主最好儘早買個車位。如果小區裡年輕業主居多,那就更要早點買車位了。
比如我昨天在一個主城樓盤遇到一位開賓利的業主,他想直接買3個車位,連在一起的那種,自己停一個車位,兩邊的車位空著,省得剮蹭…
還有一個業主,說自己家有2輛車,之後可能還要給兒子買一輛車,能不能一次性買3個車位……
如果你的小區裡也有這樣壕氣的業主,建議你儘早買個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