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浦縣深土鎮南境村,有一對一起養殖南美白對蝦的陳氏兄弟,在受疫情打擊各種水產品爛市、養殖戶虧損嚴重的大背景下,卻創造了去年冬棚蝦單口塘平均畝產超1.2萬斤,淨賺35萬元的驚人成績。
他初中畢業後便外出打工,在印刷廠從小工做起,一直做到技術師傅,月薪從900元漲到了2300元。在一次回鄉與早期從事養蝦的村民交流後,得知當時養蝦很賺錢,16-17條/斤規格的白蝦賣20多元/斤,成本也才11-12元/斤,只要養到30天規格的蝦基本就可以收回成本。2008年,23歲的他辭掉印刷廠的工作回到南境村,承包了8畝共3口塘嘗試養殖,那時全村蝦塘也才只有30口左右。
兄弟倆在相隔不到500米的地方養蝦,兩人都是去年10月下旬投苗,今年3-4月出蝦,養殖歷時5個多月,平均料比不到1.4。哥哥那口塘1.5畝,放養密度40萬條/畝,分四次出蝦,出蝦規格35條/斤-17條/斤,總產量15300斤,總成本12萬元,淨利潤34萬元。弟弟那口塘1.2畝,放養密度46萬條/畝,也是分四次出蝦,出蝦規格43條/斤-20條/斤,總產量18100斤,總成本19萬元,淨利潤35萬元。如此亮眼的成績,在當地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在被問及平時是如何養蝦時,當別人都在用各種無刺激產品進行調水改底培菌時,他卻幾乎只用二氧化氯和碘,別人一般在白天用藥,他卻喜歡傍晚消毒,別人每天準時五六點鐘早早起床餵蝦,他卻睡到七八點才慢慢爬起來餵料。養殖這麼任性,卻能取得如此好成績,實在不可思議,但隨著深入了解記者發現,看似「隨性」,實則一點也不隨意。
「他二氧化氯用得很多,其他動保卻用得很少。」與陳老闆相交多年的福建粵海飼料有限公司漳浦服務站站長梁雙朋指出了他的一個特點。陳老闆很少使用調水、改底、活菌類產品,他最喜歡的就是用二氧化氯+碘進行消毒,二氧化氯每次每畝用一包(500g),和碘一起全池潑水。使用時機上他也有講究,投苗後前20天絕對不用,20天以後也不會定期消毒,而是視情況而定,當他感覺水太髒太濃看起來不舒服的時候,就到了用藥的時候了。很多人消毒不敢選擇在傍晚,擔心耗氧太大,但他卻喜歡在傍晚用藥,按他的說法是傍晚藻類都下沉到水底,消毒後死藻可以排放得比較乾淨,而早上藻類幾乎都在水體表面,不好排淨。陳老闆對水的觀察非常細緻,對水質和底質的輕微變化非常敏感,憑藉著這麼多年的經驗,每當他看水「不舒服」時,馬上消毒處理,基本都能很快恢復過來。
不隨意還體現在他的規律性上。上面提到他早上七八點鐘才起床餵蝦,並不是因為他偶爾睡懶覺了,而是他每天都把投餵時間固定在這個時間段,早上7:00-8:00、中午11:00-12:00、下午16:00-17:00,一日三餐,餵前排水,長期穩定。在增氧方面陳老闆也很有規律,在他的蝦塘配有水面常規增氧機(水車)和水底納米管增氧設備(細氧),當一口塘的蝦吃料吃到50斤/餐以上後,除了餵料那一小段時間外,水車會全天開機,細氧白天開1-2個小時,晚上則全開。在飼料和苗種的選擇上他也十分「長情」,從2010年開始陳老闆便一直選用粵海的飼料和粵海種苗公司的蝦苗,至今已有10年未曾更改,按他的說法是穩定的產品和品質才是保證長期養殖成功的關鍵。
對幼蝦(小於100條/斤)的培養非常看中,他認為養蝦就像養小孩,小時候保護好了,長大後就沒那麼多事了。所以他十分重視開口料的高營養和高免疫,投餵的也是由粵海生產的,富含進口超級蒸氣魚粉、南極磷蝦粉、深海魚油、食品級酵母、蝦青素、螺旋藻粉等優質原料,採用懸浮微粒子緩沉技術的「蝦寶貝」。在前期養殖階段陳老闆也會定期拌料投餵一些保肝護肝的產品,提高幼蝦的消化吸收能力和抵抗力,投苗後的前10天也會用一些乳酸菌進行調理。但在對蝦規格達到100條/斤以上後,他便很少再進行這些操作,他認為此時蝦已經「成年」了,抵抗力也已經形成,只需要保證平時的飼料營養,做好預防應激工作,基本就沒什麼問題,也不需要再加其他的所謂「營養性產品」和「功能性物質」。
「養蝦先養幼,長大不亂補」的理念,讓他的蝦苗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養殖成功率也比別人高得多,而動保成本投入卻更少。去年他三口蝦塘(3.5畝)養殖了5口南美白對蝦和2口金剛蝦,蝦基本沒有發病,藥錢卻只用了不到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