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
提到吃蟲,你腦海裡第一個畫面是什麼?
是貝爺的爆漿名場面——
或是我國傳統地方美食之一——炸蠶蛹。
還是人們對末日食物的想像:由蟑螂肉製成的「營養蛋白塊」——
挺像山楂膏的 | 電影《雪國列車》截圖
在以前,我們進食昆蟲只是為了換換口味,因此很多昆蟲都從野外採集。但在各種新式蛋白成為飲食潮流、環保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越來越多人考慮將昆蟲作為食物來源的可能性,相關的養殖產業也成為焦點。
註:本文討論的昆蟲僅指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同時具有消費意義和養殖前景的可食用昆蟲。到2026年,市面上大多數零食都將由昆蟲製成
我們正在消耗越來越多的肉。
為了跟上70億人口不斷增長的胃口,全球畜牧業的規模過去的半個世紀翻了4番,年均肉類產量達到3.2億噸。種植飼料消耗的水和耕地資源,已經讓土地不堪重負。
畜牧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也不可忽視。很少有人知道,全球15億頭牛一年打嗝和放屁所產生的廢氣,甚至超過了汽車、飛機等人類其他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成為全球溫室氣體第三大排放來源。
相比之下,昆蟲對環境更友好。
它們的成長不需要耗費大量土地和水資源,也幾乎不產生溫室氣體。相反,很多昆蟲可以通過糞肥來生活,或者通過其他有機廢料生活,如食物殘羹、碎渣或是釀酒行業廢棄的穀物。
此外,昆蟲在蛋白質轉化率上極高,生產相同數量的蛋白質,昆蟲所需的飼料要只有牛的1/12,所需的水資源只有牛的1/1500。
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聯合國數據顯示,全球至少20億人正食用昆蟲,他們大部分來自東亞和南亞,以及拉丁美洲的國家,昆蟲甚至是他們中一部分人的日常飲食來源。
其他地區的人民也在迎頭趕上。
2019年,有大約500噸的昆蟲投放到了歐洲市場,北美可食用昆蟲市場也在以每年7.3%的速度增長。巴克萊銀行的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可食用昆蟲市場規模將突破80億美元。百事公司執行長曾預測,到2026年,市面上大多數零食都將由昆蟲製成。
拉丁美洲和歐洲國家的可食用昆蟲市場增長幅度最大
除了環保之外,還能有什麼理由說服我吃蟲?
作為替代蛋白(指除了牛羊肉以外的蛋白來源)之一的昆蟲,最大優勢是環保。但實際上,大多數人只願意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情況下支持環保事業。一旦影響到真實生活,他們就不願意了。就如同沒有人會為了減少碳排放而放棄去巴黎度假的機票。
那麼,除了環保之外,食用昆蟲還有哪些好處呢?
營養價值高
牛津大學的實驗表明,昆蟲在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含量上,比牛羊肉更為豐富,尤其是蟋蟀、棕櫚象鼻蟲和蜜蜂。此外,昆蟲是自然界唯一能提供人類必需的9種胺基酸的食物。
吃蟲更營養
好味道
烤制之後的昆蟲口感像堅果。這種相似性來自昆蟲所含的天然脂肪,以及它們富含礦物質的外骨骼的脆性。一些昆蟲有自己獨特的味道——炸蟋蟀的味道和炸蝦差不多、蠟蛾毛蟲的味道和松樹菌一樣、蜜蜂幼蟲的味道幾乎可以亂真培根雞油菌。
無公害,更健康
人工養殖昆蟲不需要殺蟲劑,更不用為了收成更快餵食激素,在這點上勝過傳統畜牧業。
此外,昆蟲在分類學上與人類相距遙遠,這使得它們傳播疾病的可能性更低。
經濟來源
比起傳統農作物需要的大量土地、飼料和機械資源,養殖昆蟲所花費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有報告指出,在人均收入約5000美元(約合34000元人民幣)的國家,養殖昆蟲可以為農民帶來5000-10,000美元(約合34000-68000元人民幣)的年收入。
不過,如何幫助這些國家建立標準的昆蟲農場,是下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
如何更愉快吃蟲?
在專業的食品圈子中,「昆蟲基」食物已經不算太新鮮的概念,已有大量應用產品問世,在國外甚至成為了相當一部分人(譬如健身人士和對豆類蛋白過敏的人群)的常規食品選擇。但對於大眾而言,食用昆蟲仍停留在獵奇的階段。主要原因還是文化因素,以及對食品安全和衛生的考慮。
琳琅滿目的「昆蟲基」產品
如何能讓昆蟲更快被大眾接受呢?
1.建立標準
因昆蟲生長的地域性和多樣性,相關食品安全規定遲遲未出臺。標準的缺失阻礙了昆蟲食品的大規模市場化。不過,這一局面將很快得到改變。近日,歐洲食品安全局稱,關於昆蟲食品安全相關規定將於最快將於2021年初出臺。歐洲人也許能成為全球最快吃上最多昆蟲的人。
2.碾碎它!混進各種食品裡!
對於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克服飲食文化導致的心理障礙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現階段商家主要解決方式就是將昆蟲磨成粉末,做成各式各樣的製品,例如昆蟲奶昔粉、昆蟲餅乾等。入局者以初創公司為主(全球至少有325家「昆蟲基」初創公司),但也有食品巨頭的身影。
超市設有專門的貨架出售昆蟲食品
譬如,百事孵化的專門製造昆蟲食品的法國公司Jimni’s,主要使用蚱蜢、粉蟲和蟋蟀三種原料生產蛋白棒和即食零食。產品已經在歐洲五個國家銷售。
我國雖然有6億人食用昆蟲,但多以民間採集或小作坊為主。形成規模的包裝食品品牌少,相關產業也剛剛起步。企業會選擇消費者接受度比較高的蠶蛹作為原料,加工方式也以磨成粉末為主。
2018年,泰國蟋蟀食品生產商Bugsolutely看準了中國每年50億噸的蠶蛹產量,在中國推出了第一款「昆蟲基」零食——蠶蛹粉薯片。
去年也有一款國產「蠶蛹薯片」——饞巴拉蠶蛹蛋白脆短暫「網紅」過。這款薯片採用蠶蛹作為蛋白原料,生產出的脆片與薯片口感類似,卻有著更高的蛋白質含量。一共推出有原味、芥末味、辣味和墨西哥甜辣味四種口味。
不同於起步較晚的昆蟲食品產業,中國是全球昆蟲原料出口大國,主要出口黃粉蟲、蠶蛹和黃蜂等。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顯示,一家名為HAO CHENG的中國企業,每年向海外出口200噸的黃粉蟲用於製作寵物糧食。愛在秋天食用黃蜂的日本人,也會向中國進口大量黃蜂幼蟲。中國的冷凍蠶蛹主要出口到韓國。
花生和黃蜂幼蟲製成的醬汁烤糯米
到2024年,中國食用昆蟲市場需求可能會超過8500萬美元。
3.擔心別人的眼光?昆蟲食物自動販賣機來了!
日本人為我們示範了「如何將昆蟲吃出花」。
今年早些時候,無印良品推出了蟋蟀仙貝,上架半天就賣斷貨,不少人為了嘗鮮,甚至願意為了這包190日元(約13元人民幣)的仙貝花費500日元(約32元人民幣)的運費。
除了蟋蟀仙貝,作為拉麵大國,日本最近還開始嘗試起了蟋蟀拉麵。「蟋蟀拉麵」是一家名為Antcicada的餐廳鎮店之寶,兩人份起售,每份1100日元(約為73元人民幣),疫情期間賣得火熱。
這家餐廳還推出過「蠶沙珍珠奶茶」;今年2月,Anticicada還和日本東野啤酒廠共同研發除了世界首款以蟋蟀為原料的手工啤酒——「蟋蟀黑啤」。
此外,日本還有專門提供昆蟲食品的自動售貨機,給了讓那些礙於他人眼光,又想嘗試的消費者一個購買機會。
4.先餵給寵物也不錯
寵物食品市場細分化已經是大趨勢,包括無麩質,非轉基因,無人工添加劑/防腐劑,無誘食劑,無乳製品的聲稱開始出現在寵物食品中,有機、功能性、清潔標籤的食品飲料趨勢甚至也反映在寵物食品中。
國內寵物食品品牌「樂施」就主打昆蟲蛋白寵物糧,2018年有了自己的天貓官方旗艦店,店內最暢銷的一款產品是含昆蟲的奶糕,售價25.9元/500g,月銷量1720件。
去年3月,雀巢旗下寵物糧公司普瑞納就開發出了一系列包括魚骨粉、蟋蟀粉為原料的狗糧。
全球最大的動物營養品和農產品製造商嘉吉2019年宣布與法國生物技術公司Innova Feed合作,生產更多基於昆蟲蛋白的動物飼料。
日本最大的昆蟲食品網站BUGS FRAM的負責人最近表示,昆蟲食品的下一個目標市場應該是女性,因為它們「吃起來可口,又低脂低卡無負擔」。無論如何,昆蟲都已經被貼上了「未來食物」的標籤,成為一種可能性、一種文化傾向和一種商業機會。
作者:賀哲馨
編輯:鍾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