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飽弟 福桃九分飽 收錄於話題#山東啥都大7個
每當入秋,一系列激烈的美食大賽,就在山東的十六地市展開了。
項目分別有:
自家樓下羊湯館品鑑大賽;
鄰近地區羊湯吐槽大會;
免費續湯記錄挑戰,等等。
這場賽事的範圍,往往只在省內進行。在山東人看來,省外的羊湯產地,根本沒法產生如此浩大的,且特別閒著沒事幹的自發窩裡鬥。
在吃羊這件事上,山東人沒吹過牛,但他們除了兩個地方,誰也不服——
近十餘年有關數據顯示,山東的羊出欄數量和羊肉產量,連年蟬聯全國第三,僅次於吃羊界永遠的神新疆和內蒙古。
也就是說,內蒙古和新疆是吃羊天堂,山東就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尤其,在喝湯這件事上。
在物價相對美好的山東各地,一碗十幾塊錢的羊湯,自然是最高規格的秋冬早餐。
年輕人們,有的擠下公交拎個雞蛋灌餅上樓,有的乾脆被更快的交通工具,送去了更遠的沒有羊湯喝的地方,很多地方的羊湯消費主力,終於剩了老年人。
© 大眾點評
老人家退休前後,一閒下來,對羊湯的熱情遠高於學用智慧型手機,於是,他們成了秋令羊湯battle的主要參賽選手。
這場賽事,往往以省內互掐的形式展開。
一位棗莊老奶奶領著孫子在單縣羊湯館裡轉了一圈,不知道該吃啥了:
「那羊湯雪白雪白的,到底加了啥了?」
© 大眾點評
而菏澤大爺聽著兒子去青州談生意回來的匯報,開始乾瞪眼:
「啥?羊湯竟然就發麵餅?那玩意沒滋味兒有啥好吃的!」說著,他開始期盼明早一盤熱熱的烙餅卷羊油辣椒。
在英雄山腳下,濟南老爺爺咬了一口萊蕪燒餅,開始跟老奶奶第一百遍吐槽煙臺羊湯加粉條這事兒。
他們的評判標準,有時特別簡單:不管自己喝過幾種羊湯,最不可接受的那種,肯定是外地的。
沒有一個山東人不覺得自家羊湯好。這一點,在年輕人看來特別阿Q。
自家煎魚放蔥葉,看見人家城裡放蔥絲,就想:這是錯的,可笑!差不多就這心態。
然而,從羊風的繁盛來看,山東人完全有這個底氣——
濟寧青山羊、萊蕪黑山羊、魯北白山羊、沂蒙黑山羊、文登奶山羊、嶗山奶山羊……單是數羊的品種就能治失眠。
處處都產羊,每個地方,也就產生了自己的羊湯。
單縣羊湯、莒縣羊湯、滕州回鍋羊湯、萊蕪金家羊湯、青州廟子全羊湯、臨朐五井全羊湯、臨清熱羊肚、德州羊腸子……連一個煙臺,都能分出萊州、福山、棲霞三個派別。
在羊湯領域,山東人第一次學起了南邊鄰居江蘇,以縣為單位,幾十年互相不服。
老一輩人樂此不疲,可年輕人聽也聽倦了。
然而一離開老家,他們各自的姿態,都被打了個粉碎。
老人家跑了趟省會濟南,發現這裡匯集了山東各地的羊湯種類,效果卻令人傻眼。
一些店開了十幾年,結果在競爭之中彼此同化:你加羊血我也加,你放羊腸我也放,大家口味越抄越像,甭管單縣還是滕州,最後全成了一個味兒。
而去了北上廣的年輕人,胸中永遠迴蕩著「沒有羊湯喝」的哀嚎。大城市的羊湯,被他們嫌棄了一個遍。
此時,他們才相信了那句話:沒有一碗羊湯能活著走出山東——
別說走出山東啦,剛到省會就亂成一鍋粥了。
面對喝不到好羊湯的痛苦,山東人急了,老的不罵了,少的不嫌了,互相之間也不打了——
為了羊湯的尊嚴,山東人一致對外!
在幾十年羊湯互毆的經驗裡,山東人歸結了一套全省通行的羊湯標準,並且揣著這本《羊湯經》走遍祖國山河,跟全中國的羊湯槓一槓。
然而,又能是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條呢?
羊湯的計量標準
有且只有兩種
像樣點的羊肉館子,一家人聚餐,整鍋整盆端上桌,大家拿小碗自己舀著喝,這是正餐的喝法。
但「一人食」羊湯,則是有明確檔次劃分的。
一般羊湯館,基本的羊湯分類有三種:羊肉湯、羊雜湯、全羊湯(羊肉+羊雜),單縣羊湯和臨清羊湯會有羊肚,更細緻的店甚至有羊腰湯、羊腸湯,無一不備。
© 大眾點評
其中,基本三類的價位,會分三檔,價格往往在15元/20元/30元上下,越貴的檔次,放肉越多,再往上就換盆了——不然就沒有湯,光剩肉了。
▲在棗莊,30元一碗的羊雜,已經是滿滿的肉了
© 《白鍾元的三大天王》
不論肉價怎麼翻,其中最貴的羊肉湯,低配也必須是15元。
哪怕貴一塊,在異鄉的山東小夥汁看到也會流淚,老人家一看,往往扭頭就走:這不是坑人嗎!
畢竟,爺爺奶奶們可是從2塊一碗的時代喝過來的。
不按這個標準定價的山東羊湯,會被自動開除省籍;而最低配的15元羊湯,湯裡的肉量也必須看得過去。
山東人的標準是,十來片一寸大小的肉不可少,厚度起碼不能漂在湯麵上——不然,他們會帶著氣喝完這一碗,從此撒喲那拉。
▲這個量,起碼作為早飯是夠了
續湯還要錢
大概是不想幹了
山東各地羊湯,熬湯的法子各不相同。
最為人稱道的單縣羊湯,湯色雪白近乳,還沒喝就感覺到香濃;滕州人的習慣,則是一大鍋羊湯熬好,再放入大塊煮好的羊肉,隨煮隨切隨盛湯賣,因此得名「回鍋羊湯」。
然而,甭管怎麼精工細熬,在山東,一切羊湯都可以免費續湯,管夠。
只要你喊一聲「加湯」,就有服務員拎著一大開水壺過來,給你碗裡倒滿乳白色的肉湯,宛如廣東茶樓添水的夥計一般認真,只是器物規模就壯觀多了。
▲因為看起來不大衛生,現在用開水壺的也少了
© 《白鍾元的三大天王》
能喝幾碗,那看各人能耐,胃口好且「會喝」的,真有連幹四大碗面不改色的。
在這裡,誰也不怕喝虧店家,老闆一壺壺白湯底朝天,心裡也樂開了花:
只有好羊湯,才會讓客人忍不住一加再加,那些味精水兌羊油還敢要錢的館子,早開不下去啦!
▲連喝三大碗的白叔叔遭到當地大媽圍觀
© 《白鍾元的三大天王》
年輕人出門在外怕難看,不願佔便宜沒夠死命喝湯,可要是聽見四個字「不給加湯」或是「加湯要錢」,心裡難免系個小疙瘩。
可別往裡亂添東西
在外地打著「山東羊湯」幌子的店家,永遠最怕山東老鄉。
因為這些館子最愛幹的事,就是往羊湯裡加粉條充數。
▲山東人:哇呀呀不能忍!!!
© 大眾點評
然而,在山東各地羊湯的相互攻擊中,「湯裡加粉條」永遠是百試不爽的罪名。
受到這一攻擊的當地人,也紛紛表示「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然後氣勢洶洶尋找哪家店幹了這麼丟臉的事。
同一把粉條,在北京遍地都加,在山東誰加誰完。
比起被強賣的受騙感,更讓他們生氣的,是加粉條的羊湯,根本就不是羊湯——喝的就是原汁原味,哪怕肉少點都無所謂,這是什麼異教!
同理,拼命往裡加料的「藥膳羊湯」也不可能存在,面對這股藥湯子味兒,中老年羊湯er會直接選擇回家熬中藥。
羊油辣椒才是正宗
假如一家羊湯館闖過前三關,還有一樣必備,就是桌上的小鐵罐裡,一堆令人生畏的紅色凝固物——
© 《白鍾元的三大天王》
拿辣椒油、辣椒麵來糊弄,不可能。山東人喝羊湯,只要純羊油煸出來的辣椒。
冬天一冷,羊油一凝固,辣椒自然結成了一塊一塊,看到這個,山東人就開心了:起碼沒跑錯店。
唯一對此有更多要求的,大概只有菏澤人。
最讓他們滿意的,是一罐現煸出來,又香又熱的羊油辣椒,拿烙餅切片一卷,越小越好,最好能整個塞進嘴裡——那才是無與倫比的羊湯主食。
▲菏澤人可能會覺得這個烙餅切太大,辣椒又太少
© 圖蟲創意
哪怕再嘲笑這是「窮人吃法」,也免不了在嘗試之後大呼真香。
連羊肚都拌不好
回去重學!
羊湯館做大了,賣個炒羊臉拌羊雜什麼的,自然是錦上添花。然而,這也是對一家羊湯館的終極考驗。
曾經,山東飽弟去了北京一家有名的羊湯館,42一碟的拌羊肚端上來,飽弟就自動調低了預期——
在山東,不論炒羊肚拌羊肚,一定是金錢肚切細絲,吃個筋道爽脆,而不是一指寬的肚板條,又厚又硬——選錯了部位,是該回爐重造的羊間失格。
同樣,炒羊雜除了肺和肚兒,一定要有羊心,拌羊臉必然是肥厚筋道一大盤,除了臉皮、耳朵和精肉,羊眼也要滷好切大片,混上香菜蔥絲一拌,才是人間無敵的下酒菜。
▲山東人最愛厚顏無恥之羊,因為它的臉一定特別香
有重口味的,非要點拌羊眼、炒羊腦,那就考量廚師功夫啦:
羊眼先煮後滷,該筋道的筋道,該細嫩的細嫩,絕不會讓你一見心驚。炒羊腦必要用滷過的切片,能滷得入味不腥,軟硬適中,本已不易,大火辣椒再一炒,若還能形不散、味不膩,這家館子就算修煉成功,可以在一條街當二十年的網紅……
山東人吃羊的講究,有一種出奇的死心眼兒。
這顯得他們落後於時代:大家都南北和合,混元一氣了,誰還像你們那麼窮講究?彼此都分不出區別,還死鴨子嘴硬。
然而,也虧了這份死心眼,長在每一個山東人的心裡。
父輩的羊湯百年戰爭,依舊在每個冬天的清晨持續著。而出門在外的年輕人,哪怕在寒夜裡扭頭走出了一百家羊湯館,心裡還是暖和的——
他們知道,一回家總有好羊湯喝。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
作者 - VJ
編輯 - VJ
攝影 - VJ
設計 - 大雨
原標題:《山東人喝羊湯,不續三碗不是真男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