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3月11日,廣州市消委會發布了《2019年廣州市二手車電商平臺服務質量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顯示,二手車電商平臺交易常遭遇五大「陷阱」。
這五大「陷阱」分別是:
買家支付費用後難退款;
買家實際支付金額與預計貸款金額不一致;
買家購買到問題車;
賣家不能按約定時間獲得車牌指標;
銷售人員誘導籤約。
通過二手車電商平臺分公司下單了一輛二手車,車沒見到就被要求先交首付,最後銀行不放款車也沒到手;銷售人員口頭承諾給手續費後可免費換一次車,車主換購時卻被要求多交手續費;付了首付連續供車11期,才發現合同寫了「以租代購」……
這些奇葩、糟心的買車「陷阱」,
你是否也曾遭遇過?
近日,廣州市消委會發布的《2019年廣州市二手車電商平臺服務質量調查報告》(下文簡稱「報告」)顯示,二手車電商平臺交易存在五大「陷阱」:買家支付費用後難退款,買家實際支付金額與預計貸款金額不一致、買家購買到問題車、賣家不能按約定時間獲得車牌指標以及銷售人員誘導籤約。
【案例】
車沒見到就被要求先交首付
最後銀行不放款車也沒到手
P先生通過二手車電商平臺分公司下單了一輛二手車。可是,P先生連車都還未見到,平臺的工作人員就叫他交首付,說銀行放款後就可以提車。平臺工作人員還告訴P先生,如果銀行審核失敗可以全數退款。然而P先生交首付後銀行沒有放款,車也沒到手。工作人員的解釋是,銀行審批不通過是P先生的問題,辦理退車要罰近萬元的違約金,否則不退款。
與P先生有類似遭遇的L先生,在某二手車電商平臺上訂購了一臺二手車,支付了4888元手續費。籤訂合同時L先生授權商家工作人員籤名,銷售人員承諾給手續費後可以提供一次換車的機會。隨後L先生發覺另外一輛車較好,向銷售人員提出想換購另外一臺。銷售人員建議L先生先支付第二臺車的手續費,口頭承諾會退回第一臺車4888元的手續費。結果L先生支付了第二臺車手續費後,第一臺車的手續費卻遲遲不退還。L先生稱自己多次聯繫銷售人員,甚至聯繫分公司管理層,對方均表示會退款,但卻沒有實際行動。最後L先生向廣州市消委會投訴,才最終得到退款,「銷售人員態度一般,分公司管理層雖態度真誠,但也沒法解決問題。」
付了首付連續供車11期
才發現合同寫了「以租代購」
通過二手車電商平臺的實體門店購車會不會更有保障?花都的x先生在某二手車電商平臺的實體門店籤約購車,付了首付後連續供了11期,且無逾期記錄,後發現當初籤的電子合同其實是「以租代購」的形式。x先生發現,如果要成為車主,則需要在12期付款後再次申請審批分期直至期滿,這將產生更多隱藏的額外費用,令購車價格高出市場價;如不續約,則x先生必須將車輛退回,那麼11期購車供款只相當於租金。
x先生一直以為11期供車款是購車的供款,應該繼續供車,而不該重新申請審批。他與平臺多次協商未果,只能退車了事。x先生稱已交了首付、供車款、服務費、退車賠償金共計4萬餘元,一直以為是購車,結果只相當於租車,令他十分憤慨。x先生認為平臺經營者在籤合同時完全是誤導消費者,銷售人員催促他點擊電子合同上的「確認」按鈕,沒有時間給他閱讀,也沒有聲明和解釋重要條款,更沒有籤名環節,令他掉以輕心。但因這份電子合同確實寫了「以租代購」等條款內容,x先生認為平臺有意鑽法律空子,欺騙消費者,令他維權艱難。
【消費提醒】
二手車電商平臺
小心五大交易「陷阱」
L先生等消費者遭遇的問題,只是眾多二手車電商平臺交易「陷阱」中的幾個典型案例。日前,廣州市消委會通過線上問卷調查數據以及網上抓取此類消費關鍵詞的情況,歸納出消費者在二手車電商平臺交易中常遇到的五大「陷阱」:除了買家支付費用後難退款,還有買家實際支付金額與預計貸款金額不一致、買家購買到問題車、賣家不能按約定時間獲得車牌指標以及銷售人員誘導籤約。
如何進一步提昇平臺服務水平?廣州市消委會表示,二手車電商平臺的服務應包括售前服務、售中服務、售後服務三大部分,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落下。在售前,平臺可通過自身強大的網際網路紐帶,將各種車況數據、客情數據加以沉澱,為顧客提供更便捷的精準服務。在售中,即交易的各個環節,平臺經營者可設置醒目提醒,提示消費者交易注意事項。售後方面,經營者可設立對外解疑窗口或投訴熱線,建立專門的投訴應對機制。對於有爭議的投訴,應開啟綠色通道,優化處理時效,及時介入調查,積極解決問題。
交車與付款交接均應留痕
付款一般建議用轉帳方式
二手車市場的車輛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在選購二手車時應注意什麼?廣州市消委會提示消費者,應理性對待廣告宣傳,對平臺、車輛信息多加甄別,避免「低價」誤購事故車輛、水泡車、火燒車等。購車前注意檢查車輛手續是否齊全,避免購買信息不公開不透明的二手車。
廣州市消委會強調,交車與付款交接均應留痕,付款一般建議用轉帳方式,如是現金交易也須有收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也方便日後舉證。當消費者遭遇消費糾紛時,應注意留存證據,先向平臺商家溝通協商,協商未果可選擇撥打當地12345政府熱線,或者向消費者組織尋求幫助,也可通過直接提起訴訟的方式進行維權。
為促進廣州二手車電商平臺向著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共同解決現有的問題,共建和諧的消費環境,廣州市消委會建議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及時出臺專門針對二手車電商平臺監管的法律法規,制定具體的規範和要求。一方面可以借鑑國外成熟的經驗,探索建立可查可控的誠信交易體系,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另一方面,健全二手車交易制度,包括透明的車輛檔案追溯制度、清晰的價格浮動參考制度、科學的金融貸款計算模式等方面的制度規範。倒逼二手車電商平臺在交易過程中自覺自律,做到車源透明、價格透明、收費透明等,實現宣傳中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專家觀點】
電商平臺內部人士自爆:架構尚待完善
對於近年來二手車電商平臺存在的投訴,現任職某大型二手車電商平臺的內部人士私下透露,其實,電商平臺目前依然存在網際網路平臺的通病——線上線下業務對接及處理流程上有較大提升空間。在他所在的電商平臺為例,消費者一旦需要向平臺反映問題,存在對接難及處理效率低的現象。在電商平臺的整體架構中,缺乏一個專職高效處理這方面事務的部門,而且架構調整頻繁,更使這類部門難以穩定地存在於平臺中。這也是大型二手車電商平臺在架構上尚待完善的地方。
而近年以租代購模式在二手車電商平臺方面也出現不少糾紛,以他處理過的一些糾紛來看,有一部分屬於平臺本身的銷售人員業務問題,導致誤導了消費。也有部分是對方在不清楚合同條款的情況下,出現了錯誤解讀。
因此,他建議如果要在二手車電商平臺上選擇以租代購方式,一定要對合同的條款理解清楚,並注意區分正規的以租代購與套路貸,確認對方是否存在收取的利息、首付每月保持不一致,是否會巧立名目收費(如GPS費用)。
律師建議:
理解好條款細則至關重要
廣東明思律師事務所曹培傑律師告訴南都記者,通過一系列案例,可以看到目前二手車電商平臺暴露出來的問題。比如,對於二手車交易中普遍存在的調表(隱瞞公裡數),隱瞞水泡、火燒、碰撞等欺詐行為的,很可能會導致退一賠三的法律後果。由於部分二手車電商平臺車源提供方是實體經銷商,而怎麼保障這些經銷商能夠提供真實的車況信息,也需要有嚴格的檢測環節。可是,他在一些傳統交易市場也曾經聽到過一些二手車經銷商的真實聲音,對於二手車調表的做法,他們居然質疑:車輛沒有調表怎麼做生意?!因此,他建議二手車商、消費者在交易中選擇評估公司對車輛進行鑑定,以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促進整個行業良性發展。
曹培傑認為,在二手車交易中,無論是傳統二手車交易實體經銷商,還是近年新興的各大電商平臺,在銷售過程中,除了要提高銷售人員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提高銷售人員的法律意識。從他近年處理過的一些投訴案例中可以看出,往往經銷商存在隱瞞車況、涉嫌欺詐的行為,交易過程中,對於汽車的基礎信息沒有如實告知,導致消費者感受到自己的知情權被剝奪了,最終引致其後的消費糾紛。
另外,也提醒汽車消費者要懂得合理維權。對於車輛存在質量問題的,首先要清楚是否在相關法律的保障範圍內,然後要確定質量問題所在,從而判斷是否為可更換、退貨的質量問題,還是只能選擇修理的質量問題,如果消費者一概強行要求換車退車,就會缺乏法律依據。一旦消費者在和經銷商協商無果之下,可以採取向消費者協會投訴、訴訟或仲裁等方式依法維權。
(採寫:南都記者 楊麗雲 梁羅喆 通訊員 穗消宣)
《信息時報》消費提示
1、消費者應理性對待廣告宣傳。通過諮詢、網絡搜索等對平臺可靠性進行判斷,注重實際的信譽評價而非廣告宣傳,並結合鑑定評估機構的檢測結論以及身邊專業人士的建議多加甄別。
2、檢查車輛手續是否齊全。車輛手續含車輛登記證、行駛證、原車發票、車輛購置稅完稅憑證、車輛保修憑證、養路費及交強險等,否則在車輛使用過程中會有無法年檢、購買保險、受損索賠等諸多麻煩,還有可能購買到抵押車、盜搶車、走私車等法律限制或禁止轉讓的車輛,存在車輛被追回的風險。
3、注意交易車輛的詳細信息。包括二手車的品牌、標識號碼、汽車代碼、車輛主要配置、顏色、款式、價款等基本要素;還有車輛的使用、檢驗、事故、修理以及是否辦理抵押登記、報廢期、繳納稅費等真實情況信息;避免購買信息不公開不透明的二手車。
4、籤合同時仔細閱讀條款。在籤合同前耐心閱讀,尤其對於違約責任規定,一定要仔細關注,對於自己不同意或者要求加上的條款在合同上以文字形式固定下來。
5、二手車過戶後還要一併辦理「保險過戶」。交強險「隨車不隨人」,但也有很多二手車有購買了商業險,商業險則是「隨人不隨車」,按照合同相對性原則,保險過戶是非常必要的。
6、交車與付款交接均應留痕。籤訂合同後,注意交車和付款這兩個環節,按照法律規定,原車主證明或過戶是交車的證明方式,但穩妥起見仍建議白紙黑字寫明何年何月交接車鑰匙、行駛證、所有權證書等。付款一般建議用轉帳方式,如果是現金交易則須有收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也方便日後舉證。
7、提高保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消費者當遭遇消費糾紛時,應注意留存證據,先向平臺商家溝通協商,協商未果可以選擇撥打當地12345政府熱線,或者向消費者組織尋求幫助,也可通過直接提起訴訟的方式進行維權,廣大消費者應提高維權意識,積極維權。
微信公眾號:二手車大智慧潘潘(id:carman228)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請將頁面拉至底部留言評論
歡迎投稿:文風犀利、觀點鮮明、文採出眾、顏值擔當者必上頭條
歡迎爆料:鮮為人知、一針見血、直擊真相、入木三分者必上頭條
歡迎約稿:企業名流、創新模式、巔峰玩法、人物傳記等必上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