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為貴,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有很多商人就是採用這個模式來推銷自己的產品,什麼「全球限量」、「這一批賣完就沒了」……老百姓輕而易舉地就走進了他們的套路裡面。
商家們利用各種戰術哄抬價格,造就了很多東西的輝煌。比如說「瑪卡」,在最受市場歡迎的時候,就賣到了3400元每斤的高價,現在想想可真的是瘋狂。但是在市場恢復正常之後,瑪卡的價格迅速跌落,而其在市場上也鮮有人問津。
除了瑪卡,還有一種大家常見的東西,這種東西在10年前,曾經賣到2000元一斤的高價,但是如今價格大跌,每斤不到100塊,卻沒人吃了。這種東西就是中國大鯢。
就在十年前,有一種會發出嬰兒哭聲的物種悄悄走紅,這個物種就是中國大鯢。一時之間這種酷似壁虎形狀的大怪物被市場瘋狂炒賣,價格也是高到不得了。有人看到了商機,全國各地養殖市場掀起了養殖中國大鯢的熱潮。
中國大鯢是一種珍貴的保護動物,說到這肯定很多人覺得困惑,既然是保護動物,那怎麼還能拿出來售賣,吃呢?
其實大鯢作為中國瀕危保護二級動物,並沒有被禁止養殖,老百姓可以通過養殖出售大鯢賺錢。大鯢也就是我們尋常人口中所說的娃娃魚,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大鯢會發出類似嬰兒的叫聲。
在2010年的時候,娃娃魚的市場是很大的,因為肉質鮮美,老百姓都很喜歡吃,大鯢的價格也隨之上漲。本身這種養殖產品是沒有一個確切的定價的,也不像黃金這些東西是有自身價值的,大鯢的價格就是市場說了算,大家喜歡吃的時候,價格貴也願意買,當時大鯢的價格賣到了2000元一斤。
但是在那之後,大鯢的價格迅速跌落,到了2017年的時候,一斤售價為70元。大鯢的價格會跌的這麼慘,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在變化。之前消費者喜歡大鯢,沒嘗過鮮都想試試,所以市場哄抬價格,而當消費者恢復理性消費之後,就會明白花這麼多錢是不值當的,買的人少了,價格自然是會下降的。與此同時那麼多的養殖戶都在養,供大於求,這是買家市場,價格不高也正常。
還有一個原因是國家政策所導致的。當年全國各地都在扶持養殖,但是銷量並不理想,後來國家政策在公費上縮緊,高消費水平也急劇下降,像大鯢這種售價高的產品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市場了。
大鯢與市場上常見的魚類區別還是很大的,大鯢不像其他魚類那樣,市場空間巨大。大鯢屬於小眾的產品,一般人也不願意去買這樣的高價貨,再者大鯢外形比較嚇人,一般消費者也因為害怕不願意嘗試。
而大鯢的瘋狂高價,如今也成了時代記憶,只留存於我們的回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