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人口超兩萬 小組下設小小組,南方農村報記者探秘中國最大自然村——揭東華清村
南方農村報訊(記者 黃齊雄)「我們村是全國人口最多的自然村。」在廣東揭陽市揭東區錫場鎮華清村走訪時,不少村民不無自豪地對南方農村報記者說。
「華清村是全國最大的自然村。」類似的描述出現在由揭東縣(2012年改區)社工委、縣委組織部、縣委農辦主編的《揭東新農村》一書中。揭東區社工委副主任陳旭鋒向南方農村報記者證實了這一表述。
據錫場鎮委副書記吳流授介紹,華清村(自然村)有22000多人,和另外一個1000多人的自然村——崎嶺村一起,共同組成華清村(行政村)。
在潮汕地區,像華清村這樣人口超過萬人的村莊並不罕見,據揭東區統計局2010年統計,該區111個行政村中,有11個是萬人村;而在普寧市,518個行政村中,也有十分之一是萬人村,其中軍埠鎮的大長隴村,有34000多人,被譽為全國人口最多的行政村。
早前,揭陽市委書記陳綠平在接受南方農村報採訪時,對比了韶關和揭陽的不同:在韶關,5千人的村子算特大村;而在揭陽,1萬多、兩萬多人的村子比比皆是。
萬人村,作為潮汕地區的特色,它們有什麼不同於小村的地方,在管理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又是怎麼解決的呢?有沒有拆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南方農村報記者近日走進華清村和大長隴村,一探萬人村的秘密。
管理人員超兩百
華清村背靠麒麟山,榕江北河從村前流過,榕江衝積平原為其水稻的高產提供了良好條件,206國道穿村而過,優越的地理和交通條件吸引著人們在此居住和繁衍。據華清村黨總支副書記林榮城介紹,華清村共有10多個姓氏,其中林姓是最大姓,有12000多人。
林榮城介紹,華清村下轄9個村小組,村小組大的有3000多人,小的也有1000多人。每個村小組都設有一個黨支部,在村小組裡面還設有會計、出納、婦女委員以及組織委員等等。
為方便管理,每個村小組下面又設有3到6個不等的村小小組,全村共有38個村小小組,每個村小小組配有1到3個不等的工作人員。「每個村小組最起碼有7個工作人員。」林榮城說。
據林榮城介紹,上述工作人員的工作是不固定的,有時候上級指派的任務多,他們的工作量就大。「村委會一般以補貼的形式發放工作報酬,看績效給補貼,有時候一個月幾十元,有時候幾百元。」
在村委會一級,除了村兩委的成員15人之外,還外聘了約30名工作人員,分別擔任民政服務、調解、共青團、民兵、治保、國土以及計劃生育等工作。
林榮城說,分配在國土工作方面的人員是最多的,達10多人。國土工作主要是山林和土地管理,例如防止農田遭到破壞、阻止村民違建等,對接鎮裡的國土所、農林、城建等部門。目前華清村擁有耕地6000多畝,山地15000多畝。
據林榮城統計,整個華清村管理和提供服務的人員就有200人左右。
同樣,龐大的工作隊伍也出現在大長隴村,該村下設7個經聯社,每個經聯社下面又設10多個村小組,據該村黨總支部陳書記介紹,全村共有村小組111個。
每年支出兩百萬
曾在華清村作為代理村書記主持半年全面工作的吳流授介紹,華清村每年的支出需要200萬元左右。這些開支包括工作人員的工資、補貼支出,教育支出、治安支出、衛生支出等。
林榮城介紹,村裡有一個中學和一個小學,中學有1000多個學生,小學有2000多人,學校的維護費、電費等也是由村委會出;另外村委還實行教學獎勵制度,對考上區重點、市重點的學生以及考上大學、研究生的本村學生給予獎勵,獎勵金額從200元到600元不等。「要是考上清華北大,則另外獎勵。」林榮城說,光是教育支出這一項,華清村每年需支付7、80萬元。
由於村大,治安問題也是需要特別的關注。林榮城告訴記者,村裡僱傭了20多個治安隊員,每個人每月工資1000多元。這筆支出一年算下來也要30萬元左右。2011年,按照部署,村委在全村範圍內安裝起監控視頻來。「當時花了50多萬,現在每月也要支付一定的電費。」林榮城說。
吳流授表示,村裡的衛生支出也是支出的大頭,沒把衛生這一塊承包出去之前,村裡要養20個環衛工人,每個月的工資2000元,一年也要用掉50萬。今年以來,華清村把衛生工作承包出去,每個月向承包公司支付1萬多元。「即便這樣,衛生費也沒減少多少,村委還要承擔一部分公共領域的衛生。」林榮城說。
開支大是大村的特徵之一,那麼華清村的收入來源又是怎樣呢?
據吳流授介紹,華清村的收入主要靠華清村農貿市場的租金收入、土地租金以及山林發包收入。「這三項收入合計,每年大概有兩三百萬。」吳流授表示。「如果不搞大的建設,村裡的收入剛好夠用。」林榮城說。
如果要「搞大的建設」,華清村則要另找辦法。
吳流授介紹,每年農曆正月中旬,華清村外出的鄉賢一般都會回來祭祖祭神,這個時候,村委就會請鄉賢們吃飯,向他們通報家鄉的變化以及來年村裡的建設計劃,發動鄉賢們捐款支援家鄉建設。
林榮城表示,每年,鄉賢們的捐款數額都不固定,「多的一年幾百萬,少的年份也有幾十萬,村裡的幾條水泥路就在鄉賢的捐資下完成的。」
鄉賢捐資建設的故事同樣在大長隴村流傳。1991至今,大長隴村的鄉賢們為大長隴村累計捐出了一個億。而村裡新建的完全中學也在鄉賢的捐資下得以順利完工。
住房向上要空間
在華清村走訪時,南方農村報記者發現,華清村民的房子比較密集,建設成一排一排,顯得規劃有致。每排房子都住著幾戶人家,少的3、5戶,多的9戶。
林榮城介紹,華清村這些老房子大多建於上世紀7、80年代。當時村幹部把宅基地分(賣)給村民建房的時候,都會要求村民按照規劃來建房。「房子的長寬高都規定好了。」林榮城說。
分配到宅基地的村民也嚴格按照要求來建房。村民林發生介紹,宅基地屬於同一排的村民有些商量在同一時間建房,有些則先後建。即使是先後建的房子,房子的規格也不會改變——相同的房子面積,相同的樓高,相同的格局。
由於人多地少,華清村的房子面積都不大,一座宅基地的面積規定在30多平方。村民們為了增大自己的居住空間只能向上要空間,即使是窘迫的上世紀7、80年代,每家每戶的房子都往上蓋多了半層。
林發生今年50多歲,他的房子建於1980年代初,隨著家裡人口的增多,全家7個人,包括自己和老婆以及5個小孩都居住在那座佔地3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家裡僅剩了一分多地,也因自己的雜貨店生意而給別人耕種。
而該村一位林姓村民,還記得村裡上世紀兩次分配宅基地的情形,「1980年年代初分給一次,1992年也分過一次。就這兩次。」他強調。在那裡兩次分配中,他都很幸運地拿到名額。儘管如今他們家已發展到8口人——父母親、自己和老婆以及4個小孩,擁有兩套房子的他並沒有對宅基地有太多的要求。
另一位吳姓村民則在為孩子以後住房問題擔憂,他有3個孩子,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一家5口人居住在標準式的房子裡。他最大的一個兒子已經24歲了。「沒地沒錢怎麼結婚。」這是記者在跟他聊天時,聽到分貝最高的一句話。
而在他的面前是正在建設中的兩排房子,即使是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化建設標準,華清村的房子建造還是沒有脫離以「排」為單位的限制。幾戶村民把宅基地連在一起,共用一道牆,在3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標準的限制之下,這些新建的房子突破了1層半,建到了3層、4層。
「這些房子的宅基地一座20多萬,一平方接近一萬元。」吳姓村民看了看眼前正在新建的房子。
村民的宅基地問題也是村委頭痛的問題之一。林榮城介紹,現在上面沒給指標,村委會也不好分(宅基地)。
現實的需求和宅基地指標的矛盾,迫使村委把解題的方向放在那些上世紀7、80年代建造的房子上,村委的思路是推到重建,向上要空間。「上屆村委和這屆村委都向上級打報告了,但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回覆。」林榮城搖著頭說。
拆分大村不現實
在吳川,為方便管理,當地政府曾經將一些大村拆分。但在華清和大長隴村,拆村似乎做不到。
吳流授稱,如今的華清村,中間是舊式的房子;圍繞在舊房子的周圍,是1990年代以來陸續建設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新式房子,整個村莊渾然一體,沒有明顯的界限,「拆村並不現實,也沒有考慮過。」吳流授說。
吳流授補充,華清村雖有十餘姓氏,但每個姓氏都是同宗同脈,拿林氏為例,該宗族的人口佔到了華清村總人口的一半,同屬於一個祖先,分成4個房頭。隨著村裡新房子的建設,各個房頭的人居住分散,並不集中,如果拆村,必然會隔斷各個房頭的村民的聯繫,在祭祖方面也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集體土地的拆分也是個麻煩事。」吳流授稱,如果村莊拆分,土地跟著村民走,這就會造成拆分後的幾個村委的土地相互交叉。
而大長隴村的發展是從分村走向並村的過程。據該村黨總支部陳書記介紹,在1980年代以前,大長隴從9個大隊並成7個大隊,80年代並成3個,後來改成3個管理區,90年代並成一個管理區,叫大長隴管理區,隨著改革的發展,大長隴管理區最後叫大長隴村。
陳書記說,並村(大隊)之前,各村各自為政,「有時建一條公路連接各村也是困難重重。」
陳書記表示,大長隴村全村單姓陳,並村後各項工作也好開展;大長隴作為一個名片,也維繫著10幾萬在外居住和謀生的遊子們,因此沒必要拆村。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鄧大才同樣認為大村不需要拆分,他從村民自治的角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村莊人口多就難以進行直接民主,如果依然以直接民主要求這樣大的村莊,肯定會使自治形式化,難以落地。
鄧大才表示,現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山區自治難以實現就是因為人口規模和地域規模過大導致的。治理包括他治和自治,他治是政府或者村莊提供公共服務,村莊越大可能越好,但是從自治來看,如果人口、地域規模過大,就難以實施直接民主,只能進行代議制。
他覺得,對於大村沒有必要進行拆分,可以將自治定位於自然村或者村小組,實施直接民主,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在村小組或者自然村進行自治就行了;在行政村這一層面,實施代議制,這樣可以確保政府或者村莊提供公共服務的規模性,以降低公共服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