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國最大自然村廣東華清村小組下設小小組

2020-12-12 吾谷網

  


    全村人口超兩萬 小組下設小小組,南方農村報記者探秘中國最大自然村——揭東華清村

  南方農村報訊(記者 黃齊雄)「我們村是全國人口最多的自然村。」在廣東揭陽市揭東區錫場鎮華清村走訪時,不少村民不無自豪地對南方農村報記者說。

  「華清村是全國最大的自然村。」類似的描述出現在由揭東縣(2012年改區)社工委、縣委組織部、縣委農辦主編的《揭東新農村》一書中。揭東區社工委副主任陳旭鋒向南方農村報記者證實了這一表述。

  據錫場鎮委副書記吳流授介紹,華清村(自然村)有22000多人,和另外一個1000多人的自然村——崎嶺村一起,共同組成華清村(行政村)。

  在潮汕地區,像華清村這樣人口超過萬人的村莊並不罕見,據揭東區統計局2010年統計,該區111個行政村中,有11個是萬人村;而在普寧市,518個行政村中,也有十分之一是萬人村,其中軍埠鎮的大長隴村,有34000多人,被譽為全國人口最多的行政村。

  早前,揭陽市委書記陳綠平在接受南方農村報採訪時,對比了韶關和揭陽的不同:在韶關,5千人的村子算特大村;而在揭陽,1萬多、兩萬多人的村子比比皆是。

  萬人村,作為潮汕地區的特色,它們有什麼不同於小村的地方,在管理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又是怎麼解決的呢?有沒有拆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南方農村報記者近日走進華清村和大長隴村,一探萬人村的秘密。

  管理人員超兩百

  華清村背靠麒麟山,榕江北河從村前流過,榕江衝積平原為其水稻的高產提供了良好條件,206國道穿村而過,優越的地理和交通條件吸引著人們在此居住和繁衍。據華清村黨總支副書記林榮城介紹,華清村共有10多個姓氏,其中林姓是最大姓,有12000多人。

  林榮城介紹,華清村下轄9個村小組,村小組大的有3000多人,小的也有1000多人。每個村小組都設有一個黨支部,在村小組裡面還設有會計、出納、婦女委員以及組織委員等等。

  為方便管理,每個村小組下面又設有3到6個不等的村小小組,全村共有38個村小小組,每個村小小組配有1到3個不等的工作人員。「每個村小組最起碼有7個工作人員。」林榮城說。

  據林榮城介紹,上述工作人員的工作是不固定的,有時候上級指派的任務多,他們的工作量就大。「村委會一般以補貼的形式發放工作報酬,看績效給補貼,有時候一個月幾十元,有時候幾百元。」

  在村委會一級,除了村兩委的成員15人之外,還外聘了約30名工作人員,分別擔任民政服務、調解、共青團、民兵、治保、國土以及計劃生育等工作。

  林榮城說,分配在國土工作方面的人員是最多的,達10多人。國土工作主要是山林和土地管理,例如防止農田遭到破壞、阻止村民違建等,對接鎮裡的國土所、農林、城建等部門。目前華清村擁有耕地6000多畝,山地15000多畝。

  據林榮城統計,整個華清村管理和提供服務的人員就有200人左右。

  同樣,龐大的工作隊伍也出現在大長隴村,該村下設7個經聯社,每個經聯社下面又設10多個村小組,據該村黨總支部陳書記介紹,全村共有村小組111個。

  每年支出兩百萬

  曾在華清村作為代理村書記主持半年全面工作的吳流授介紹,華清村每年的支出需要200萬元左右。這些開支包括工作人員的工資、補貼支出,教育支出、治安支出、衛生支出等。

  林榮城介紹,村裡有一個中學和一個小學,中學有1000多個學生,小學有2000多人,學校的維護費、電費等也是由村委會出;另外村委還實行教學獎勵制度,對考上區重點、市重點的學生以及考上大學、研究生的本村學生給予獎勵,獎勵金額從200元到600元不等。「要是考上清華北大,則另外獎勵。」林榮城說,光是教育支出這一項,華清村每年需支付7、80萬元。

  由於村大,治安問題也是需要特別的關注。林榮城告訴記者,村裡僱傭了20多個治安隊員,每個人每月工資1000多元。這筆支出一年算下來也要30萬元左右。2011年,按照部署,村委在全村範圍內安裝起監控視頻來。「當時花了50多萬,現在每月也要支付一定的電費。」林榮城說。

  吳流授表示,村裡的衛生支出也是支出的大頭,沒把衛生這一塊承包出去之前,村裡要養20個環衛工人,每個月的工資2000元,一年也要用掉50萬。今年以來,華清村把衛生工作承包出去,每個月向承包公司支付1萬多元。「即便這樣,衛生費也沒減少多少,村委還要承擔一部分公共領域的衛生。」林榮城說。

  開支大是大村的特徵之一,那麼華清村的收入來源又是怎樣呢?

  據吳流授介紹,華清村的收入主要靠華清村農貿市場的租金收入、土地租金以及山林發包收入。「這三項收入合計,每年大概有兩三百萬。」吳流授表示。「如果不搞大的建設,村裡的收入剛好夠用。」林榮城說。

  如果要「搞大的建設」,華清村則要另找辦法。

  吳流授介紹,每年農曆正月中旬,華清村外出的鄉賢一般都會回來祭祖祭神,這個時候,村委就會請鄉賢們吃飯,向他們通報家鄉的變化以及來年村裡的建設計劃,發動鄉賢們捐款支援家鄉建設。

  林榮城表示,每年,鄉賢們的捐款數額都不固定,「多的一年幾百萬,少的年份也有幾十萬,村裡的幾條水泥路就在鄉賢的捐資下完成的。」

  鄉賢捐資建設的故事同樣在大長隴村流傳。1991至今,大長隴村的鄉賢們為大長隴村累計捐出了一個億。而村裡新建的完全中學也在鄉賢的捐資下得以順利完工。

  住房向上要空間

  在華清村走訪時,南方農村報記者發現,華清村民的房子比較密集,建設成一排一排,顯得規劃有致。每排房子都住著幾戶人家,少的3、5戶,多的9戶。

  林榮城介紹,華清村這些老房子大多建於上世紀7、80年代。當時村幹部把宅基地分(賣)給村民建房的時候,都會要求村民按照規劃來建房。「房子的長寬高都規定好了。」林榮城說。

  分配到宅基地的村民也嚴格按照要求來建房。村民林發生介紹,宅基地屬於同一排的村民有些商量在同一時間建房,有些則先後建。即使是先後建的房子,房子的規格也不會改變——相同的房子面積,相同的樓高,相同的格局。

  由於人多地少,華清村的房子面積都不大,一座宅基地的面積規定在30多平方。村民們為了增大自己的居住空間只能向上要空間,即使是窘迫的上世紀7、80年代,每家每戶的房子都往上蓋多了半層。

  林發生今年50多歲,他的房子建於1980年代初,隨著家裡人口的增多,全家7個人,包括自己和老婆以及5個小孩都居住在那座佔地3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家裡僅剩了一分多地,也因自己的雜貨店生意而給別人耕種。

  而該村一位林姓村民,還記得村裡上世紀兩次分配宅基地的情形,「1980年年代初分給一次,1992年也分過一次。就這兩次。」他強調。在那裡兩次分配中,他都很幸運地拿到名額。儘管如今他們家已發展到8口人——父母親、自己和老婆以及4個小孩,擁有兩套房子的他並沒有對宅基地有太多的要求。

  另一位吳姓村民則在為孩子以後住房問題擔憂,他有3個孩子,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一家5口人居住在標準式的房子裡。他最大的一個兒子已經24歲了。「沒地沒錢怎麼結婚。」這是記者在跟他聊天時,聽到分貝最高的一句話。

  而在他的面前是正在建設中的兩排房子,即使是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化建設標準,華清村的房子建造還是沒有脫離以「排」為單位的限制。幾戶村民把宅基地連在一起,共用一道牆,在3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標準的限制之下,這些新建的房子突破了1層半,建到了3層、4層。

  「這些房子的宅基地一座20多萬,一平方接近一萬元。」吳姓村民看了看眼前正在新建的房子。

  村民的宅基地問題也是村委頭痛的問題之一。林榮城介紹,現在上面沒給指標,村委會也不好分(宅基地)。

  現實的需求和宅基地指標的矛盾,迫使村委把解題的方向放在那些上世紀7、80年代建造的房子上,村委的思路是推到重建,向上要空間。「上屆村委和這屆村委都向上級打報告了,但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回覆。」林榮城搖著頭說。

  拆分大村不現實

  在吳川,為方便管理,當地政府曾經將一些大村拆分。但在華清和大長隴村,拆村似乎做不到。

  吳流授稱,如今的華清村,中間是舊式的房子;圍繞在舊房子的周圍,是1990年代以來陸續建設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新式房子,整個村莊渾然一體,沒有明顯的界限,「拆村並不現實,也沒有考慮過。」吳流授說。

  吳流授補充,華清村雖有十餘姓氏,但每個姓氏都是同宗同脈,拿林氏為例,該宗族的人口佔到了華清村總人口的一半,同屬於一個祖先,分成4個房頭。隨著村裡新房子的建設,各個房頭的人居住分散,並不集中,如果拆村,必然會隔斷各個房頭的村民的聯繫,在祭祖方面也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集體土地的拆分也是個麻煩事。」吳流授稱,如果村莊拆分,土地跟著村民走,這就會造成拆分後的幾個村委的土地相互交叉。

  而大長隴村的發展是從分村走向並村的過程。據該村黨總支部陳書記介紹,在1980年代以前,大長隴從9個大隊並成7個大隊,80年代並成3個,後來改成3個管理區,90年代並成一個管理區,叫大長隴管理區,隨著改革的發展,大長隴管理區最後叫大長隴村。

  陳書記說,並村(大隊)之前,各村各自為政,「有時建一條公路連接各村也是困難重重。」

  陳書記表示,大長隴村全村單姓陳,並村後各項工作也好開展;大長隴作為一個名片,也維繫著10幾萬在外居住和謀生的遊子們,因此沒必要拆村。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鄧大才同樣認為大村不需要拆分,他從村民自治的角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村莊人口多就難以進行直接民主,如果依然以直接民主要求這樣大的村莊,肯定會使自治形式化,難以落地。

  鄧大才表示,現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山區自治難以實現就是因為人口規模和地域規模過大導致的。治理包括他治和自治,他治是政府或者村莊提供公共服務,村莊越大可能越好,但是從自治來看,如果人口、地域規模過大,就難以實施直接民主,只能進行代議制。

  他覺得,對於大村沒有必要進行拆分,可以將自治定位於自然村或者村小組,實施直接民主,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在村小組或者自然村進行自治就行了;在行政村這一層面,實施代議制,這樣可以確保政府或者村莊提供公共服務的規模性,以降低公共服務成本。

相關焦點

  • 走進金鐘山自然村
    金鐘山自然村地處、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五府山鎮金鐘山境內。這裡地資源豐富,百姓勤勞耕種致富。進入金鐘山村溪口,一眼就能看到遠處的一座小山,像一面金鐘一樣屹立在群山的包圍中。金鐘山村便以此山而得名。如今全村有4690人,下轄29個村民小組。中共黨員89名,下設6個黨支部。看不到的山坳進去,還是一個大村莊姚家寨。裡面幾呼都是姚的,上面建有兩個姚氏族譜(宗祠)這也是五府山鎮最大的一個村。
  • 黑龍江省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工作
    人民網哈爾濱12月13日電(方圓)日前,國家制定下發了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方案。為貫徹落實國家試點方案要求,推進黑龍江省開展試點工作,黑龍江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於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工作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 探秘廣東天然林,這裡保存有我國面積最大的紅錐群落
    日前,記者隨廣東省林業局前往廣東陸河南萬紅錐林省級自然保護區進行採訪,探秘南粵最美天然林系列宣傳活動,推介廣東天然林保護和陸河縣林下經濟產品知識,呼籲共同保護修復天然林。廣東有天然林面積3867.1萬畝,包括:國有天然林407.3萬畝,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天然林3405.7萬畝,國有天然商品林面積54.1萬畝,主要分布在各自然保護區、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示範區、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地區等區域。此次探秘南粵最美天然林系列宣傳活動首站走進廣東陸河南萬紅錐林省級自然保護區。
  • 上海成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領導小組
    上海市成立了由副市長蔣卓慶擔任組長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領導小組。(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10月10日,上海市政府網站發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成立上海市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這則通知的發布時間是9月23日。
  • 一同探秘廣東 北回歸線風景帶
    市民即日起可網上免費預約 新快報訊 記者黎秋玲 通訊員林蔭報導 6月21日上午,由廣東省林業局主辦的第二屆「穿越北回歸線風景帶——廣東自然保護地探秘
  • 探秘廣東北回歸線風景帶
    南都訊 記者陳燕 通訊員林蔭6月21日上午,由廣東省林業局主辦的第二屆「穿越北回歸線風景帶——廣東自然保護地探秘」活動在珠海淇澳—擔杆島省級自然保護區舉行。來自全省各自然保護地代表和學生等近200餘人,通過「雲直播」平臺共同參加了啟動儀式和探秘活動。
  • 廣東啟動穿越北回歸線風景帶探秘活動
    探秘隊伍在丹霞山騎行。 姬東 攝中新網韶關12月4日電 (程景偉 林蔭)「2019穿越北回歸線風景帶——廣東自然保護地探秘活動」啟動儀式4日在廣東韶關丹霞山舉行。此次活動啟動後,超過200人的探秘隊伍步入丹霞山風景名勝區,進行了騎行和徒步,並體驗地質地貌、動植物、客家文化等自然教育體驗課程。此次探秘活動為期2個月,廣東省共有19家自然保護地單位參與並向公眾免費開放。
  • 探秘廣東湛江世界最大生物質發電廠:用樹皮、甘蔗渣發電
    近日,記者跟隨省環保廳一起前往湛江,探秘世界最大的生物質發電廠,這家電廠是用桉樹皮、甘蔗渣等「下腳料」來發電,還在今年成為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年供電超6億度湛江是我國最大的桉樹生產基地。雖然桉樹被當地人譽為黃金樹、發財樹,但大量的樹皮、樹枝由於無法利用,要麼直接燒毀,要麼丟棄河流、田地,成為人們非常頭疼、避之不及的「垃圾」。而在2011年,廣東粵電湛江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的1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後,一切變得不一樣起來。
  • 行政村、自然村、中心村、一般村,你們村是什麼村?
    自然村就是人口自然聚集形成的村落,是祖輩們歷經自然界的篩選或者是躲避災荒搬遷到此,然後繁衍生息形成的村落。自然村都是歷史沉澱下來的,富有古老的氣息。每個自然村的名字都有一定的寓意,張莊、劉莊這些一定是張姓、劉姓建立起來的村莊。
  • 世界最大恐龍展登陸廣州!五一去探秘「侏羅紀」
    世界最大恐龍展登陸廣州!五一去探秘「侏羅紀」金羊網2019-05-03 18:15:02 「世界最大的恐龍」國際巡迴展亮相廣東科學中心,不僅看到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動物超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可以親身體驗挖掘化石和餵養恐龍。五一期間,帶著孩子一家老小到廣東科學中心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飛天之夢、交通世界、兒童天地等主題展館裡,也到處都是興致勃勃體驗科學互動設施的大人孩子,科學的奧妙讓人為之著迷。
  • 上海最大的自然村就在練塘,在泖河之濱唱起田山之歌
    而今,這個擁有上海最大的自然村、田山歌——國家級非遺傳承地、練塘茭白髮源地之一「三大名片」的原生態村落,正在奮力創建市級美麗鄉村,努力打造「泖河之濱,東方伊甸」。泖甸村位於練塘東北角,泖河西岸。村莊原是泖河邊的低洼地,故稱泖甸。
  • 雲南最大的自然村,時間是用來染色的
    你可能走過大理的古城、洱海、蒼山、三塔……但不一定走過明代徐霞客,近代郭沫若、丁玲、費孝通等都駐足一遊的雲南最大的自然村:周城。
  • 香洲區60個自然村納入範圍自然村多形成於清朝及以前
    據統計,一鎮八街道60個自然村納入普查範圍。延續文脈少部分是清朝以後分村而成 每個朝代各有代表香洲區本次列入普查自然村大多是清朝及以前形成的,只有少部分是清朝以後分村而成。南宋期間形成的村落則以北山村(今屬南屏鎮)為代表,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廣東最美鄉村、廣東省旅遊特色村。明朝形成的村落,則以前山村(今屬前山街道)、北嶺村(今屬拱北街道)為代表,前山鳳雞舞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嶺愚園被評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探秘中國領土最南端地級市三沙:面積最大人口最少
    探秘中國領土最南端地級市三沙:面積最大人口最少  三沙市是中國領土最南端的地級市,也是中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  三沙市下轄西沙、中沙、南沙諸群島,涉及島嶼面積13平方公裡,海域面積200多萬平方公裡,它是中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  截至2015年,三沙市管轄4個行政管理區、10個社區,常住人口2500餘人,戶籍人口448人。
  • 探秘福建最大天池,從未乾涸的神秘湖泊,鬥湖天池
    歡迎關注戶外探索旅遊號:小輝日記vlog今天我和我的小夥伴決定去探秘華東第一大天池,鬥湖天池,位於永泰縣葛嶺鎮鬥湖自然村去網上找了攻略發現車子到不了,導航上也沒有,只顯示在大概位置,
  • 中國10年消失90萬個自然村 村落價值堪比長城
    「中國北方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論壇」5日在濟南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舉辦,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與近20位有關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並就現代社會語境下中國北方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記者第一時間獨家採訪了馮驥才,他就古村落保護提出了很多獨到和建設性的意見。
  • 今天探秘北方最大私人酒窖!
    今天探秘北方最大私人酒窖!9月10日中午12:00 長春·阿里新經濟直播月活動 榆樹分會場 「逛遍全城」平臺上 人氣主播婉如帶領粉絲 雲逛榆樹錢酒廠 探秘
  • 廣東這19家自然保護地免費來探秘
    文/圖 羊城派記者 張愛麗 通訊員 林蔭12月4日,2019穿越北回歸線風景帶——廣東自然保護地探秘活動啟動儀式在韶關丹霞山舉行。自然保護地啟動儀式後,探秘隊伍跟隨探秘指引人員進入丹霞山風景名勝區進行了騎行和徒步體驗,一起體驗了地質地貌、動植物、客家文化等自然教育體驗課程。
  • 省長領銜,「山西新基建領導小組」成立
    「山西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導小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柳堯傑 中國聯通山西分公司總經理靳建勇 中國電信山西分公司總經理徐波 中國鐵塔山西分公司總經理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改委>辦公室主任劉鋒(兼)下設機構領導小組下設4個專項工作組。
  • 小龍帶您遊吳橋——探秘中國最大酒器具博物館
    今天一起隨著小龍的腳步來探秘下中國最大的就酒器具博物館——臻藝酒具藏品館吧。博物館坐落於吳橋縣酒章文創園。藏館內收藏了兩萬餘只藝術酒瓶,並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藏館布展面積近400平米,館內展出了陶、瓷、竹、木、金屬、紫砂、皮革、玻璃、塑料等眾多質地,戲曲類、神話類、人物類、動物類、建築類、山石類、葫蘆類、民俗文化類、軍事類等幾十個版塊的近兩萬件珍貴藝術酒器具,有古酒器、青銅器、安華彩、鈞瓷類等中國酒器。在這裡不僅可以釀酒、飲酒,更是一群愛酒的同道中人交流的天地。酒就是藝術的催化劑。